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第4版)》分为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和新闻摄影技术三部分,基本囊括了新闻摄影从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到实际操作全过程的细部知识,尤其是案例的穿插更增添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第4版)》的可读性。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有以下变化:一,内容更加新鲜、实用。理论部分更加突出学术性,实务部分和技术部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案例部分做了更新和增补。二,呼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现实需求,增加了新媒体视觉传播的内容。就iPad摄影、手机摄影、社交网络兴起对新闻摄影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将“新闻图示”单独列为一节。三,用大事记的方式呈现历史。从技术发展和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两个维度,按照年代梳理摄影发展历程,制成图表式附录“新闻摄影发展纪事”。
作者简介
盛希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闻摄影教学和科研工作将近三十年。1995年8月至1996年8月,在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新闻系和传播学系学习视觉传播理论;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研修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要素等理论。较早将视觉传播与视觉教养理论引介到国内,并将新闻摄影置于视觉传播学视野加以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新闻摄影理论
第一章 视知觉理论和视觉教养
第一节 观看的方式——-视知觉理论
第二节 媒介发展中的视觉教养
第三节 新闻摄影与受众的视觉需求
第二章 新闻摄影工作概论
第一节 新闻摄影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媒介形态
第三节 新闻摄影工作的内容和流程
第四节 新闻摄影人才
第三章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构建
第二节 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和预防
第四章 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第一节 新闻道德原则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道德选择
第三节 新闻道德评价与培养
第五章 涉及法律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被采访对象的权利
第二节 规避侵权和著作权纠纷
第二部分 新闻摄影实务
第六章 新闻摄影选题的确立与挖掘
第一节 新闻摄影新闻性的内涵
第二节 摄影报道选题的确立
第三节 新闻摄影选题的挖掘
第七章 新闻摄影的采访
第一节 摄影采访的特点与方法
第二节 获得拍摄许可
第三节 摆拍和抓拍
第八章 新闻摄影瞬间的获得
第一节 各种题材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第二节 新闻图示
第三节 图片的处理与传输
第九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
第一节 专题摄影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
第十章 新闻摄影的图文关系
第一节 摄影记者与文字
第二节 图片说明的写作
第十一章 图片编辑
第一节 图片编辑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图片编辑的工作
第十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工作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记者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编辑
第三部分 新闻摄影技术
第十三章 照相机
第一节 照相机基本结构及其原理
第二节 照相机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 相机的使用与维护
第十四章 摄影镜头
第一节 镜头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镜头的光学特性
第三节 景深
第四节 镜头分类及使用
第五节 常用镜头附件及其使用
第十五章 光、影调和色彩
第一节 摄影与光线
第二节 影调与色彩
第十六章 测光与曝光
第一节 理解曝光
第二节 摄影测光
第三节 摄影曝光
第十七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构图概述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因素
第三节 构图的规律与变化
第十八章 数字影像编辑与管理
第一节 数字影像处理系统
第二节 影像数字化采集
第三节 数字影像的输出
第四节 数字影像的管理与存储
附录一 《东方早报》新闻摄影发展纪事
附录二 《东方早报》视觉中心图片采编手册
附录三 数字技术应用不当而产生的假新闻案例
附录四 美国报社关于新闻摄影职业道德的规定
附录五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
附录六 新闻摄影网站导航
精彩书摘
《新闻摄影教程》第四版仍由本人担任主编,任悦、周邓燕、于东东和周咏缗共同编写,任悦负责新闻摄影实务部分并统揽全书,周邓燕负责新闻摄影理论和附录部分,于东东负责新闻摄影技术部分,周咏缗负责第八章第二节新闻图示部分。在全部书稿汇齐后,我做了最终的修改和润饰。
任悦和周邓燕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摄影方向本科生和新闻摄影方向硕士研究生 毕业,任悦是笔者名下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她们都和笔者共同编写过不止一本教材。任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新闻摄影实务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曾与曾璜合作出版过《图片编辑手册》等,她创办的1416教室网站在摄影界广为人知;周邓燕硕士毕业后,曾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摄影理论和摄影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后来又考上了笔者的博士,她目前由中美联合培养,正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于东东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目前是笔者的同事,主要从事摄影技术和摄影表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相关的著作出版。他们三位一直各有侧重地从事专门研究,比笔者专心得多,此次修订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确保了教材整体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周咏缗为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新华社摄影部图表室编辑。“新闻图示”是她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咏缗具有丰富的新闻图示采编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对图表发展的历史和视觉传播意义有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经多次研讨之后,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有以下变化:
第一,内容更加新鲜、实用。在第三版把全书分为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和新闻摄 影技术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新版对各个部分的内容又进行了优化,理论部分更加突出学术性,实务部分和技术部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闻摄影实务部分根据当下新闻摄影生产流 程调整了结构,讲述了从选题确立、拍摄到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
第二,在第三版已经确立的理论、实务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框架之下,一方面将历史发展和具体理论与业务发展相结合进行论说,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展开写作,用大事记的方式呈现历史,从技术发展和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两个维度,按照年代梳理摄影发展历程并做成图表,以附录的方式进行呈现。
第三,新增了一些重要知识点。比如将“新闻图示”单独列为一节。这样处理,也是本教 材对当下新闻摄影工作正在逐渐走向多媒体、全媒体化,逐步进入媒介融合时代的趋势的反 映。借助更多的视觉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更有效的影像信息传播是当前新闻摄影的时代特征 之一。
第四,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工作”一章进行了改写,增加了iPad、手机摄影、社交网络兴起对新闻摄影发展的影响的论述。
第五,在保留“经典”的同时,根据新闻摄影实践发展的最新变化,对第三版部分案例进行了更新和增补。
第三章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本章学习要点
1.掌握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一个构建的过程。真实性是动态的、历史的、文化的概念。 2.了解新闻摄影失实的主要表现,能够辨别修改图像的数字技术。
3.理解预防新闻摄影失实需要自律和他律。
第一节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构建
知识要点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因素紧 密联系的观念体系中形成的,真实性本身是一种变动着的观念。
大众传播媒介构建并维系一定的专业准则来保障其发布的新闻 摄影报道和新闻图片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门类的根本要求。新闻 真实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事件属实,二是过程属实。
在上一章,我们从媒介的角度理解了新闻摄影概念的范畴,还介 绍了新闻摄影工作流程及其层级结构。本章从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两 个方面理解狭义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较为公认的摄影门类划分方法,是按照传播目的不同,把摄影划分为艺术摄影、实用摄影和新闻摄影三大类。艺术摄影的目的主要在 于发现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是其主要功能;实用摄影的目的就是其具体的实用价值和功能,首要的追求是“逼真性”;而新闻 摄影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及时地传递新闻信息,最主要的追求是真实性,并兼顾善,即注重 传播的社会意义及效果。从第一次在报纸上出现开始,新闻照片就与生俱来地携带着“真实”和“客观”这两个共生的特征。很多人会说,新闻摄影怎么可以不包括对真相的寻求?难道摄影记者不应该向公众 提供尽可能准确公正的信息?如果传播者不遵循客观标准,他们还怎么向公众传达事实?如果把这些问题放置到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真实”和“真相”的参照系并非是稳定的、单一的,它存在于变动着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紧密联系的观念体系之中然而,从操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却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数字化发展,正在 朝着跨地域、跨文化的、有共识基础的专业指标的趋势前进。面对互联网平台和数字传播环 境,摄影报道者或“视觉记者”不仅不能忽视或放弃新闻真实性原则,相反,必须深刻了解构 建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因素和条件。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摄影从业者的立身之本,也是大众媒介视觉报道能够立足、生存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摄影图片的新闻真实性赋予
众所周知,真实性具有不同的层级,最高级的真实是哲学层次的真实,此外还有艺术的真 实、现实的真实和事实的真实等。
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真实性的实现包括两个递进过程:形成摄影图片,然后赋予其新闻真 实性。下面,我们从影像作品产生和发布的过程来理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构建。图3—1为我们抽象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多层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请注意,这里的每一个线条和符号都有指代。
图3—1 摄影作品真实性构建关系图
在情境A中,当拍摄者与被观察对象处在共存的观看范围中时,两者互有观察和被观察的关系。在这一观看关系中,情境A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唯一的,但拍摄者与被拍 摄对象的相互关系会导致作品产生不同的呈现面貌。例如,同样两个人,家庭成员留影、私人朋友之间的拍摄、职业记者公开身份采访、隐性采访、隐性采访中被摄对象已知对方为职业记者却假装不知情等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对同一事件的五种不同表现。因此,我们说,在情境 A中摄制的信息是由拍摄者及被观察对象共同直接参与完成的。它同时也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并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在摄影图片的拍摄阶段,摄影者和被摄对象都有自己已知或未知 的观看对象,例如,私人朋友拍摄与职务拍摄之间、专职摄影记者与向固定图片库或媒体供稿 的自由职业者之间、某种固定与不固定发表或展示平台(平面印刷媒介或多媒体)之间,拍摄 者在拍摄前就已经受到来自既定目标的不同硬件条件、身份定位等的限制。根据一定的拍摄目的,拍摄者首先进行器材选择,进而在有限的取景框中选择角度、构图、光圈、速度、景深主体与陪体等。摄录者完成的“作品”中呈现的被摄对象空间关系,是经过主观选择的有限的 构建,而不存在所谓的“如实记录”。
情境B概括了在编辑流程中的新闻价值判断及在将一幅图片变为初级产品过程中的加工与 选择。在实际工作中,编辑理念和具体操作———包括对于哪些属于新闻的判断,以及如何报道这些新闻的认识等和编辑加工的具体实施,对新闻价值判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平面印刷媒体为主流媒体的时代,英国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从符号 构成的角度剖析了一张照片要成为“新闻照片”(news-photo)需具备的“符码”性。
首先是技术标准。清晰度必须满足媒介的印刷要求,在摄影术和印刷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两者始终相互制约。其次是满足影像符号的“形式解码模式”。即符号信息足够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相对应,以便读者能够辨识和产生联想。拍摄者对景别、焦点、光线、角度以及对被摄对 象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选择等等,都是预设解码目的的编码过程。随着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发 展,编码———生成影像的形式在多媒体环境下不断得到新的融合,但技术与符号生成之间的制 约和连动关系始终存在。除了上述“摄影语言”的选择外,报道者还通过编辑手段阐释图像的意义。对一幅摄影图 片的阐释越详尽,读者在同一个语境里曲解影像符号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例如,图3—2简单 直接、明了,绝大多数人不会对图片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而图3—3则需要读者在阅读图 片和文字说明的同时,充分调动大脑中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当时和中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事件、国际评论等,来品味画面的光影造型试图传达的观念。在具体选用图片时,编辑则需要根据不同媒介的需求、报道需要和目标受众来作出各自的选择。从前面的内容中大家已经了解到编辑部日常工作是通过层级式流程的传递来实现的。层级 “把关人”设置能够使得信息得到最快的筛选和价值判断,也有利于问责。但是,它的运作也 同时形成了因负责人不同(主编、部门主任、版面责任编辑、报道组负责人等)而不同的“编 辑部文化”。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媒体的定位阐释是通过其编辑部的文化理念而呈现的。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时候,不同的新闻媒体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传播者个人(专职、自由摄录 者)的经验与视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的作品得以在某一媒体上传播,必须具备与编辑 部理念相一致之处。因此,从初级摄影产品中选择哪些素材,从哪个角度编写图片标题和说明,用什么顺序排列组合照片和其他音视频与文字图表,把它们放在哪个版面上,什么位置,多大篇幅等,这些编辑操作都需要在一定的职业操作规范指导下完成。图3—1中的方框显示的就是专业准则,它对摄影报道的新闻真实性起着把关作用。
图3—2 2012年1月11日,湖南长沙市工商局岳麓分局工商人员在辖区内集贸市场进行食品安全检查。(新华社龙弘涛 摄)
图3—3 参加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的中国官员,中国北京,2007年11月26日,周一。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森说,中国要完全恢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和打击假冒伪劣。(美联社Oded Balilty 摄)
此外,来自于媒体营销、广告、与政策法规有关的限制等经济和政治因素,也是摄影报道从初级产品到新闻成品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摄影记者自认为在情境A中获得 的“好照片”,即便与编辑理念和专业操守一致,也可能因为针对这些因素而出现的符号解释被最后确定不能发表。能够发表的成品,应该是在编辑部语境下能够被清晰解释的符号体系因此图中用实线表示作品主体。
情境C概括了在专业新闻媒体发布平台和其他信息发布平台并存条件下,对情境A中完 成的产品进行应用和解读的情况。可以看到,新闻图片存在的阐释者包括被摄对象、拍摄者、目击者、编辑和直接接受新闻成品的受众。对这一作品的信息接受程度和观点的真实性判断,则会因个人或群体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所处立场、价值判断标准、对事件进展知晓度等为 依据。由A到C可以理解为不受新闻媒体专业准则约束的人际传播作品,发布的途径可以包 括博客、微博、个人网页、手机通讯工具、网络通讯工具等,信息可信度的鉴别标准是个人之 间的信任度。如果从A由经C到B,即这个摄影产品通过大众媒体转载而成为新闻成品,它就代表了通过媒体而非个人来传达信息和观点。互联网个人信息发布平台的日常化已经使越来越 多“非新闻”目的的摄影产品被编辑为“新闻”———新闻价值常常要通过文字说明来体现。在人人可以当记者的网络传播时代,为了保有赖以生存的报道权,专业新闻媒体只有比在纸质媒 体时代更加恪守行业自律,才能在多重视角中维持较高的信息可信度。在新闻摄影活动中的具 体要求,就是要坚持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
二、新闻摄影真实性是变动着的观念
从摄影技术诞生之日起,有关照片造假的事件和争论就从未停歇过,而本章讨论的是狭义新闻摄影活动的真实性。从事实本身来看,准确无误地报道事件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新 闻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件属实,二是过程属实。
事件属实———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原则,照片记录的 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讲,摄影记者在拍摄传达时效性信息的新闻照片 时,杜绝干涉对象、主观制造拍摄条件等行为是为了保证照片记录的空间和瞬间具有可信性。同样,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也要杜绝对图像符号进行修改。
过程属实———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眼前瞬间,要做到“眼见为实”,在新闻摄影中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从个别现象看,情况属实,但却不符合事物在其复杂环境中的逻辑关系,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新闻报道工作通常要遵循这一“符合论”角度的真实性原则。为了争取新闻的时效性,有时记者只有报道具有80%完整性的新闻,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增加信息,直到报道完成。但是,记者却不能报道只有80% 准确性的新闻。因为缺少的20%完整性,可能是一些细节和补充资料,而缺少了20%的准确性,则缺少的一定是基本的必要信息。前者是可以马上发布的,后者则需要静观其变。如果只顾抢时间,就会犯新闻失实的错误。过程真实是一个宏观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判断,把握真实过程需要深入持续的调查研究和跟踪采访。阶段性报道推出后,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摄影记者和编辑,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受众的利益,常常会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总体认识和判断,以此对报道内容进行再次鉴别和选择。坚持过程真实,是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体现。除了要考虑照相工艺、印刷技术、数字与互联网技术等媒介形态变化,还需要从具体历史 时期下各个因素的相互、多重关系中来理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从1839年8月19日摄影技术发明到19世纪80年代网版印刷术发明以前,报刊常把在灾害、战争等现场拍摄的照片作为制作相关报道的插图来使用,因为当时的摄影技术和印刷术都很不完善,技术限制很多,例如,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很低,曝光时间很长,所以很难拍摄出今天意义上的新闻图片。由于照片能够记录留存的影像仅限于静态场景,为了拍摄清晰的照片还不得不对人物进行导演摆布。当时的印刷术还需要通过木刻来将摄影图片进行转换后才能印刷在报纸上,因此,尽管这一时期摄影图片已经被应用于报纸版面,但是摄影师还不是报社的重要工作人员,相对而言,木刻插画和插画师对于报纸更为重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读者越来越喜欢视觉化的战争报道,为了更加生动地描绘动态过程,插画师也和摄影
前言/序言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第4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第4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第4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