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2
★ 《艺术创造学》是真正的"内行秘本"
★ 它的副标题为:历来一切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海报:
《艺术创造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本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一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带领审美。因此自旧版出版至今,不管是大陆版还是台湾版都一直广受欢迎。这次新版,作者亲自删改过于冗长的表述,重新琢磨全书行文,使之更加干净、简明,全书搭配精彩图片30余幅,以求适合艺术领域之外的更多读者。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引论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一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本论 艺术创造论
第一章 艺术本性
一 培根的定义
二 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三 创造的说服力
第二章 艺术眼光
一 不是历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识
一 人生况味
二 人生命题
第四章 哲理品格
一 从整体到哲理
二 传统名作的现代困境
三 艺术哲理示范
第五章 未知和两难
一 平庸作品验证常识,伟大作品探索未知
二 两难结构解析
第六章 集体深层心理
一 深层潜意识
二 “集体无意识”
第七章 直觉
一 直觉也能深刻
二 直觉是灵感的“黑箱”
三 发现式直觉和顿悟式直觉
第八章 造型
一 直觉需要变成艺术形式
二 情感的直觉造型
三 让哲理直观
四 “佛像效应”
五 内容不是问题,形式才是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号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一 培根的定义
这是一部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但一开始,还应该是从艺术的定义说起。
大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曾用拉丁文为艺术下过一个定义:
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
(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
这个定义看似简陋,但几百年来,一直被艺术家们看成是“一个不朽的培根公式”。
连不喜欢理论的大画家凡高,也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写道:
对艺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下面更好的定义: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这里所说的人和自然,按照西方近代的概念,也可称为主体精神和客观现象。按照中国古典的概念,则可称为“人”与“天”。
确实,这是公认的艺术创造的两大支柱。黑格尔说,艺术的难点在于“使外在的现象成为心灵的表现”。运用自然和人的概念来表述,也就是使自然人化。
但是,自然的人化是不容易的。歌德认为,艺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矛盾是艺术家这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一会儿是自然的主人,一会儿是自然的奴隶。可见这两大支柱常常处于矛盾的不平衡状态。
对于这两大支柱的关系,中国传统文论有更深入的论述。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把这种关系归纳成三个层次,即:一、人事之法天;二、人定之胜天;三、人心之通天。
这三个层次里的“人”与“天”的关系,也就是培根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层次,“人事之法天”,也就是人对于自然的被动效法状态。到了第二层次,这种被动状态被否定,“人定之胜天”,人以进取的态势表现出对自然的驱使和释放。但到了第三层次,否定之否定,天人合一,不分彼此,自然与人,共臻化境,于是称为“人心之通天”。
钱钟书曾这样描写这个境界:
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师天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莎士比亚尝曰:“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圆通妙澈,圣哉言乎。人出于天,故人之补天,即天之假手自补,天之自补,则必人巧能泯。造化之秘,与心匠之运,沆瀣融会,无分彼此。
《谈艺录》
在这个境界中,属于“天”的范畴的“造化之秘”,与属于“人”的范畴的“心匠之运”,完全融合了。结果“造化之秘”也就成了“心匠之运”,即我们在生活中偶尔见到的,一个人为的好构思像是上天授予,相反,一派天生的好江山却倒像是出自谁的手笔。
到了这种境界,艺术家的创造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或者说,培根所说的“相乘”,是如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呢?
简单说来,就是领悟天意,自如创造,既不强求于“人”,也不强求于“自然”。
在这方面,说得最细致的还是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下面,我从陆机《文赋》和刘勰《文心雕龙》里各意译出一段,来看看他们的相关描述。
陆机是这样说的:
艺术的感应,创作的开窍,来的时候抑制不住,去的时候也阻挡不了。它会像亮光一样突然熄灭,又会以宏大的声音突然鸣响。
在艺术的天性敏捷活跃的时候,再纷乱的素材也能理得清楚。
这种时候,思想会像疾风一般从胸中升起,语汇会像流水一般从唇中流出。再繁盛壮美的景象,也能在笔端呈现。这种时候,艺术家满目都是文采,满耳都是音韵。
在艺术的情思阻塞的时候,神志也就停滞不前,恰似一截枯死的朽木,恰似一条干涸的河床。于是,艺术家只有把持魂魄去探寻底蕴,重振情思去努力求索,直到隐蔽着的文理渐渐萌动,包裹着的文思慢慢抽出。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太用力的构思常常失败,而随意为之却较多成功。创作是我在进行,但我的力却不能强求。为此我们常常扪心叹息:最终还是搞不清创作开窍和阻塞的原因。
刘勰则是这样说的:
所以文艺创作必须调节得当,使内心清和,气息舒畅。一旦心烦便立即放手,不要老是胶滞在那里。感受到了意蕴就畅怀执笔,把握不住文理就悠然搁笔。以逍遥自在来对付辛劳,以谈笑风生来消除疲倦。经常要让才华的锋芒安闲处之,让创作的冲动留有余地,这样便可使艺术的刀刃永远锋利,使艺术的机体顺理无碍。到了这种地步,与气功无关的艺术创作,也能收到养气健身功效。
陆机和刘勰把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创作状态写得淋漓尽致,尽管从概念到表述完全是东方古典形态,却能与培根的定义遥相呼应。
这些表述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座能够让“人与自然相乘”的“炼丹炉”就在艺术家心间,而艺术家抵达的这个创造境界又是一个极神秘的所在, 外部力量很难介入。按照罗曼·罗兰的说法,这是一个“单房”。他说任何作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陆机和刘勰所说的一切,只能发生在这样的“单房”里。
于是,人、天、自然、心灵、美,这些宏大的概念全都汇聚到一个最隐蔽、最深幽的小地方了。
这正是我们需要窥探的起点。
二 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最隐蔽、最深幽的小地方,展开的是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在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中,唯有艺术的创造最为纯粹。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详尽讨论了这种特性。她认为,艺术创造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有本质的区别。物质产品离不开特定的材料、形状、功能、名称,因此无论如何算不上纯粹意义的创造;而艺术则要构建一种原来并不存在的虚像。它即使与现实相关,也是一种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的表现,因此是一种真正的创造。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闵斯特堡则在《艺术教育原理》一书中论述了艺术作为创造物的自足孤立性质。他认为,科学发明与艺术创造看起来差不多,实质上却完全不同。第一,科学发明是科学家和同行们一起,合力建造一个总体知识系统,而艺术家则在营造一个不与旁人雷同的独立天地;第二,科学发明具有明显的上下继承性,而艺术创造则永远是一个不与前人重复的新鲜行为;第三,科学发明一旦产生就已解决,从第二天开始便形成重复,而艺术创造则需要不断重新伸发,从头开掘,即便是老题材也应该出现新格局。因此,艺术创造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特殊性:因创造的纯粹而孤立。
这里所说的“孤立”容易产生误解,因为艺术创造的后期展开阶段很可能产生一种万众汇聚的热闹,似与“孤立”相异。其实,就其创造程序的核心部位而言,无论是创造者的精神活动、心理处境,还是创造物的个体性、初生性、独特性,都是极其孤立的。孤立,是创造者和创造物的首要生存原则,也可称为“唯一性原则”。
但是,确实遇到了一个根本问题:这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对人类社会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任何创造都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增添新质,却更有可能随风飘散。艺术创造,如何才能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呢?
唯一性原则固然珍罕,却又何以使这种原则打动人心,吸引万众汇聚,取得社会价值?
回到培根的定义上来,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那么,这里的“人”是纯粹的创造者个体吗?其中是不是也包含着各种接受者,因此包含着人类的整体生态?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个体创造者有没有可能撬动更多人的心灵?被“人”相乘的“自然”,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自然”,成为个体创造者撬动更多人的心灵的支点?
——这种种问题,使古典的培根定义,需要加入新的内容,成为一种现代形态。
……
艺术创造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艺术创造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正版的,包装不错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书到的很慢,等了好久才收到,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读后很有启发。为什么非要100字以上才有积分啊,我又要发挥我的作文水平了,可是太久没有写感觉好陌生!现在天天都是电脑电视手机之类的,真的很少看书了,其实书真的是好东西,看了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收藏,经常看看也可以对自己做下提高。每天读点书,日积月累书就可以越读越多,不知不觉的增长了知识。这本书很实用,小孩子读真的挺好,里面图文并茂,比大人讲要好的多,自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看,她不懂的可以讲给她听!呵呵,说的很好的,我家小孩还不会看这些书,三岁还不到,我先把书囤着,有空了自己先看下,等她大了垫在给她看!哈哈,现在小朋友的书真的是太好看了,比起我以前读的课外书真的是好多了,无论从纸张,还是硬刷质量上来看都好的多,然后书本类容也好消化,由浅至深,里面也插了很多图,看了几页还想往下翻。我们以前的书都从头到尾都是字,看多了觉得很枯燥!看来,真的是时代变了,什么东西都在改变,书本也越做越好,就是每本书里面页数不多,每本都有点薄,不过时活动时购入,怎么也比自己大热天在书店里挑选,再坐车把书搬回来还是划算点的!这次一次性买了好几套书,够我看一阵子的了,希望以后多多有活动,到时候再来光临!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艺术创造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