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杨翼骧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21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我国著名史学史专家、南开大学杨翼骧先生代表巨作,也是史学史学科的学术精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学界誉为“嘉惠后学的佳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美中不足之处是该书起讫时间自上古而至明代,明代以后的编纂,杨先生在世时尚未及着手,成为该书的缺憾,也成为史学界一大憾事。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新史料的问世,对《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续编和增订亟待完成。《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是《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部分,杨先生的弟子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增补。

作者简介

  杨翼骧(1918―2003),字子昂,山东金乡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史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53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1982年筹建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所长。杨翼骧精于中国史学史和古代史的研究。四十年代即发表《司马迁记事求真的方法与精神》、《班固的史才》、《三国时代的史学》等论文。1956年撰著出版《秦汉史纲要》,是解放后最早的秦汉史教材之一,被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八十年代完成多卷本《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被学术界誉为传世力作。1979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吴泽教授共同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主编,并专门负责古代部分。杨翼骧执教南开五十年,他开设的多种课程,均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嘉评。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系统增订,需要对涉及到的不同人物和各类史书有整体、全局的把握,查阅、采择、考辨、收录、案语撰写、校对文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工作十分庞杂。增订在校改原书讹误文字的基础上展开,调整和修改一些史学事项的系年,使之更加准确。同时,补充必要的史学事项。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册的增补、修订超过了180余条。第一册中,较大的改动是自东汉起,附入干支纪年。最重要的订补是将全书的起点提前至“武王伐纣”,这是涉及到中国史学起源的重要问题。乔治忠教授认为,研究中国史学史需要探寻中国史学的起源,这在学术上极为重要,在资料上为这种探源宗旨作引导,应当向更久远的社会背景进行追索。凭藉探研中国史学史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他提出西周之初的“殷鉴”观念是追溯中国史学起源最为关键因素的新论断,决定将“武王伐纣”作为全书开端。由于年代的提前,本册新增了若干史学事项,其中补充于周穆王去世之年的《逸周书·史记解》也非常引人瞩目,这篇文字中记述的部族、古国,不见于许多古籍,却多与《竹书纪年》相契合,对于探寻先周历史、考察以史为鉴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系统增订,需要对涉及到的不同人物和各类史书有整体、全局的把握,查阅、采择、考辨、收录、案语撰写、校对文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工作十分庞杂。增订在校改原书讹误文字的基础上展开,调整和修改一些史学事项的系年,使之更加准确。同时,补充必要的史学事项。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册的增补、修订超过了180余条。第一册中,较大的改动是自东汉起,附入干支纪年。最重要的订补是将全书的起点提前至“武王伐纣”,这是涉及到中国史学起源的重要问题。乔治忠教授认为,研究中国史学史需要探寻中国史学的起源,这在学术上极为重要,在资料上为这种探源宗旨作引导,应当向更久远的社会背景进行追索。凭藉探研中国史学史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他提出西周之初的“殷鉴”观念是追溯中国史学起源最为关键因素的新论断,决定将“武王伐纣”作为全书开端。由于年代的提前,本册新增了若干史学事项,其中补充于周穆王去世之年的《逸周书·史记解》也非常引人瞩目,这篇文字中记述的部族、古国,不见于许多古籍,却多与《竹书纪年》相契合,对于探寻先周历史、考察以史为鉴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

深厚的蕴藉,造就了独特的风格,材料精审,论断深刻,一本深入浅出的讲义,凝结了杨翼骧先生多年的心血,寄寓了杨翼骧对史学史学科的所思所想所悟。杨翼骧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在中国史学史史料的整理与编纂上做出了开创性成绩,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治史精神和平实文风。

评分

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展、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以及史学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承担着梳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

评分

读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知识。以前,我以为蚂蚁很勤劳,蝉很懒惰。但看了《蝉》这篇文章,我才懂得蝉其实是个勤劳的“矿工”,它要比蚂蚁勤劳许多倍!它们秋天不停地采集食物,这样冬天就可以在屋子里暖暖和和地睡大觉,饿了就吃点食物,真舒服呀!蝉都能那么勤劳,我为什么不能呢?我要向蝉学习,勤奋学习,平时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读课外书,考试时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蝉的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整整四年的时间,它们用爪子不停地挖泥土。终于有一天,它们穿上了漂亮的礼服,插上了美丽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地上引吭高歌,这样的时光实在是难得呀!四年黑暗生活中拼命苦干,才能换来一个月短暂的欢乐时光,所以,我们要理解它们,不要嫌它们的歌声吵闹。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乞丐在拉二胡讨饭,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不要嫌他们吵,因为,他们的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作者观察地非常仔细,写得非常用心,原因是他从小热爱昆虫。有一次,他父母叫他去池塘边赶鸭子,但他却还是念念不忘地去观察昆虫。他回到家,口袋里装满了昆虫,都快把口袋撑破了,父母责怪他:“小时候经常抓虫子,长大了手上不生虫子才怪呢!”《昆虫记》中的昆虫写得非常有趣!我平时写作文,不够生动,也不够有趣。以后,我要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作文才有价值。《昆虫记》这本书是孩子一年级时学校推荐买的,但当时孩子还不太想看。二年级学了《蚕姑娘》这篇课文后,女儿开始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主动地找出这本书来看。她读了第一篇《蝉》后,就非常喜欢,不但让我读,还经常问我许多相关的问题。我以前也认为科普读物不吸引人,但《昆虫记》改变了我的看法。《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了一生精力创作的,被鲁迅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仔细观察来了解昆虫,利用各种试验来认识昆虫,他笔下的昆虫还有着人一样的情感,难怪孩子们喜欢读呢!第一篇读后感:知道了蛛蜂是以蜘蛛为时的,而且捕抓有法。还懂得了红蚂蚁为了认路也和人一样,一路走一路留下痕迹,深深体会到了与有人一样聪明思想的红蚂蚁,与作者的细心观察。第二篇读后感:知道了蝉和蚂蚁是属于昆虫当中的弱类,也没有其他好朋友,他的天敌有苍蝇、大胡蜂、金龟子等,但他们却无力抵抗,感悟到了有许多弱类的昆虫无法自护。第三篇读后感:了解到了蝉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它们怎么打洞以及他们怎样找好的洞口,出洞。知道了产时昆虫中的建筑师,对他怎样挑选洞内水土,阳光以及草丛茂密,房内布局,都不能不深深敬佩。总体来说,就是体会到了蝉的造房智慧。(现在有许多工程是设计师采纳蝉的做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取这个题目呢,这个故事讲的会不会是蝉与蚂蚁发生的争执,或者是别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地看了起来。 原来是在讲蚂蚁忘恩负义的故事,文章的内容非常的精彩,我一口气就看完了。故事主要讲蝉在夏天将吸管插到树心喝水,而一帮蚂蚁看到了,就过去抢"水井",蝉主动把水井让给了蚂蚁,可它并没有得到回报。冬天到了,饥饿的蝉看到了蚂蚁,就请求蚂蚁给自己一点干粮,可这些蚂蚁忘恩负义,他们不仅不借干粮,还催它快点死。饥饿的蝉没有办法,只好趴在树上等死,终于有一天,蝉的尸体落到了地上,被无情的蚂蚁捉到,并把蝉粉身碎骨,成了它们的佳肴。而蝉的幼虫正在地下沉睡着,到了夏天,它们和上一代一样,至于到了冬天,也一样被饿死。 这个故事读后,让我感到伤心,也很气愤。因为蝉把"水井"让给了蚂蚁,到了冬天,蝉向蚂蚁借干粮,可蚂蚁不仅不借,还催它快死.蚂蚁太没有良心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象蚂蚁这样没有良心的事也时有发生,我们在媒体的新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报道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