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蔡鄂生银监会前副主席
常振明中信集团董事长
周其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陈志武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土地信托化实质和内涵破解土地流转难题,阐释土地改革新思路
内容简介
农村土地流通是中国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社会关心的改革热点。为解决这一难题,身为“信托共有制”的首倡者,作者认为,土地信托化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达的新路径。
土地信托化以信为基础,以托为手段,以三权分离为原则,把土地使用权主体与土地实物分离,依托土地经营权进行土地流通,保障了农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非农业生产,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实现农民对土地依附的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
在《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这本书中,作者从信托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并以中信信托在实践中开展的土地信托业务,充分论证了土地信托化的实质和内涵,更大胆预测和分析了土地信托化的未来——土地信托银行的构建和功效。
在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这部作品从最真实的中国出发,为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提供了兼具开拓性和实践性的答案——土地信托化,也为深化土地改革寻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蒲坚,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并被推举为第二、三届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美国福坦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
管理经验丰富,曾管理的企业跨多个领域。2004年始任中信信托总经理,所提出的“无边界服务,无障碍运行”经营理念受到信托业、媒体及学术界好评。在近十年的信托实践中,蒲坚不断深挖信托的中国价值,主张立足中国现实发展信托业,以反哺社会。
近年来数次发表关于信托制度、土地信托流转、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并于业界首提“信托共有制”理论。其中,《信托的中国价值》、《信托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共有制的理论与实践》、《信托不止于金融》、《推进土地信托流转,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等文章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目录
推荐序
前 言
第1章 观念的批判
第2章 土地流通的理论思考
第1节 认识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属性
二、制度构建人全面发展的现实空间
三、改革发展的知识性依赖
第2节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思考——共有制
一、共有制的逻辑
二、 共有制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归一性
三、共有制的逻辑解读
第3节 信托共有制
一、信托共有制
二、信托共有制的哲学内涵——中介理论
三、信托共有制的制度优势——遵循共有制发展路径
四、信托共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第4节 土地共有制
一、土地
二、土地共有制
.三、土地共有制的特性
第3章 世界各国、地区农村土地是怎么流通的
第1节 世界各国、地区农村土地流通的制度变迁
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二、各国各地区农村土地制度的分析与总结
三、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启示
第2节 世界各国、地区农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实践
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农村土地的金融实践
二、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
第4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第1节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二、当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程
第2节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3节 谜题的思考:建立“土地共有制”
一、为什么“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不可行
二、为什么“农村集体土地私有化”不可行
三、坚持“农村土地集体共有”,实行土地共有制
第5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通的独特机遇
第1节 农村土地流通的本质与原则
一、流通的本质:人的流动和财富的流动
二、流通的原则
第2节 土地流通的实践基础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运作模式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运作实践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实践 vi 财富的流动——土地信托化研究
第3节 中国需要多少农民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二、基于农民收入指标,分析中国所需的农民数量
第4节 抓住当前机遇的路线图:土地信托化
一、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充当土地资产看护人,防止新地主的产生
二、将土地转化为“可携带资产”,解放农民对土地的依附
三、有机融合知识、资本和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利益分享普惠化
五、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有机结合
六、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七、缓解社会矛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八、以“利他在前,利己在后”为准则,实现共同富裕
第6章 土地信托化:农村土地流通的新体系
第1节 为什么是信托
一、追溯信托历史渊源,回归信托理性
二、信托共有制的制度优势展现
三、发挥信托共有制的制度优势,探寻土地流通路径
第2节 土地信托化的框架
一、土地信托化的概念和内涵
二、土地信托化的实质:向土地注入知识性
三、土地信托化的运行:二次代理 vii 目 录
第3节 土地信托化的探索——以安徽宿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为例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
二、产品设计
三、交易结构设计
四、风险与启示
第7章 土地信托化的未来实践——构建土地信托银行
第1节 土地信托银行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外土地银行发展及启示
二、信托银行兼具“信托+银行”功能,优势凸显
三、构建土地信托银行,发挥信托和银行优势,保障土地有效流转
第2节 土地信托银行的构建设想
一、基础框架
二、运行模式
三、内部建设
四、风险管理
五、配套机制
第3节 土地信托银行构建的运行功效
一、为农村土地提供交易平台,实现农地零存+信托化,有助于生产规模化
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viii 财富的流动——土地信托化研究
三、有利于降低企业+农户组织链的交易费用
四、土地存单质押贷款意义深远
致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观念的批判
马克思说:“一切知识来源于对观念的批判。”我们的研究从真实的世界出发,从思辨中止矛盾的现实出发。一旦理论与行为实践的结果相悖,我们不应到理论中去寻找原因,而应从形成理论的前提中去寻找,即从观念的批判中去寻找。因此,我们时刻不忘3000 年前老子对我们的告诫:“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研究土地和土地流通问题,就离不开研究土地本身和人。因为,土地的拥有者是人,经营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因此,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人,把人当作人来研究,把共同富裕和分享繁荣作为共同的指向,是研究土地和土地流通的根本目的。这个根本目的另一层含义是,只要中国一天没有从观念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完成农本社会向知本社会的彻底转变,也就是一天没有完成绝大部分农业人口向现代城镇市民的转换,将从事专门化劳动的农民转变为从事综合工作的农民企业家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就一天也不能立于现代化国家之林。认识人何其难也。人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至今也是众说纷纭。
黑格尔说:人是自我意识。
卡西勒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萨特说:人无非就是打算要做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是他的行为和行动的总和,他就只有他的生活,人原来是个“无”,他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是他把自己造成的那种人,所以人没有什么本性,因为没有什么上帝怀着人性的概念,人就是人。18 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的《百科全书》中记载:人是一种有感觉的、能思考的、
有思维的生物,他自由地漫步于地球之上,他似乎是一切其他动物的首领并统治着他们,他过着群居的生活,他发明了科学和艺术,他有自己的善和恶,他为自己选择了主宰者,他们制定法律。人由两种本质组成,一种称为灵魂,另一种叫做肉体。马克思说,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发明语言并使用之,具有负责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联合起来达到生命的目的。
中国古代把人当作是有历史记录和典籍,并能自觉将其作为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林林总总对人的认识,是对人内世界对立统一的认识,即对灵与肉统一的认识,也是对人外世界对立统一的认识,即对人与环境统一的认识。不同逻辑演绎出的人的定义,只说明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远远不及我们对人以外的世界认识来得深刻,空留下无限的空间让现实的人去填充、丰富、创造。或许斯芬克斯那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谜语更能形象地道出人的复杂性:“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世界中,这是唯一变换不同数目的脚来走路的生物。用脚的数目最多的时候,恰是速度最慢、力量最小的时候。
谜底就是“人”。
当今世界,人口膨胀,全球化力量渗透得无所不在,对大自然的无节制掠夺和践踏,造成全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意识到,在向外从大自然索取自由的过程中,我们正在付出牺牲自我内在自由的高昂代价。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凸显,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侵略和剥夺,造成人的惶恐感、异化感、孤独失衡感,通过心理机制的燥裂,必然在现实人的人格、本质等方面强烈反映出来。不重视这些由时代和社会变型决定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和内涵,从而发展出认识的新逻辑,我们就不能对当下进行突破,进行创造,进而升华和完善。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与土地的联系恐怕是人类社会千万种联系中最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全面的联系。对土地的爱恋与尊重是人类应有的最基本、最纯粹的态度,是认识和理解土地的关键点,是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基础,也是再造人人和谐关系的前提。要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经济的或是单纯某种眼前利益的土地。重新审视土地的美学意义、伦理意义,时刻对土地保有科学的解读和生命系统的呵护,神圣履行对土地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正确厘清人与土地的隶属关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贪婪地占有。土地先人类而在,更永恒地属于未来。土地没有未来,人类就没有未来。
人类隶属于土地,依赖于土地,而不是相反。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存在和占有的历史。土地在奉献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的同时,唯独没有把它自身的权属让渡给人类。人类可以和土地共生共存,但不可以非理性地占有土地,尤其是不能为只有有限理性和有限生命的人独有。当我们的研究无法绕开所有制的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先前“摸着石头过河”所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与新时期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完全一致,因而需要保持逻辑一贯,找到新的方向。我们必须牢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内涵,并将马克思“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伟大的理论预设纳入土地信托化研究的宏观架构,把人、土地和所有制整合到统一的共同范畴之中。事实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概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真实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不能科学划定边界的公有和私有来区分事物发展的所有制属性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超越狭隘的占有观念,对公有制的真正内涵和私有制的原始作用,也就是对占有与生存进行新的诠释,对所有制的形式进行革命的现代性思考,既是对人自身的重新认识,也是现实改革的必要。弗罗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中说:“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性格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新社会才能建成。”
不管如何,要把经济效率、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三者完美地统一起来,正在成为中国人民的理想,而中国梦则是这个理想投射在不同时空的影子。事实上,我们正不知不觉地行进在这样一条注定是光明又崎岖的路上。然而,要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转变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相对合理的普遍生活提高,仅仅囿于既成的模式或用与社会制度逻辑相悖的理论来指导未来的改革和创新,显然是力不自胜的。与土地相关的所有制、流转方式恰恰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和挑战。土地的财富本质来源于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力表现为3 个方面,即土地的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土地的物质生产力是由土地本身的自然
物质及其所关联的自然环境的综合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天然生产力。土地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联起来”的、协作的生产力,土地作为生产关系调适的纽带与资本、市场、组织力等之间的协同的生产力。土地的知识生产力表明人类的知识来自于“天垂象”,来自天地的茵蕴摩荡在人思想中的概括反映,反过来,人类知识性发育为土地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建立起知识与土地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是,每一次土地生产价值的提升和成本降低的背后,都可以看到知识量的变化。这才是现实土地流通和城镇化面临的真正的矛盾。人的知识性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知识与社会存在着特殊的动力学关系,知识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就会引起社会和经济力量发生转移。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权越来越显现出个人占有的特征,因为知识是个体大脑的附属品,但就组织和社会而言,新知识不是由个人创造的,而是通过社会与群体共享知识与专长产生的。将对所有制的思考置于知识共有与个体分化占有的对立统一体中来研究,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逻辑基础,也是土地信托化研究的新视角。新视角必然要设定新的目标体系。我国农村土地流通的目标体系包含3 个层面:一是,理念性目标。以共治、共享、共有为前提,以共同富裕为本质追求,达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相一致、逻辑相衔接、利益相协调的和谐社会。二是,事业性目标。直面“三农”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探索和创新土地财富的形成机制、运营效率和流动方式,在“三农”市场化、城镇化、知识化的改造和改革中,焕发农民的知识性进步、农村的现代化活力和农业的科技化效率,助力新时期的改革实践向纵深、向整体、向全方位扎实而有效的推进。三是,利益性目标。土地改革的现实任务就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失衡的矛盾中,在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鸿沟中,特别是在总量经济不断提高,大部分人却不能同步分享的心理严重失落的情态下(实际上,相对的财富或收入在某种意义上比绝对的财富或收入对于平衡社会财富心理更为重要),找到现实可行的路径,挖掘土地潜力,释放土地价值,让农民在新型土地财富的实现中,安全、稳定而又可持续地共享成果。
(一)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所有制
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现实目标。目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保障无法落实;由于产权不确定,又必然带来农民对土地使用安全性的顾虑和土地投入的保留。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充分实现。目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必须改革,必须明确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存在形态及权利界限,给农民以土地生产的安全感,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更好地实现农村土地的综合效益。这种改革既是农村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全局利益实现的要求。它还为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兼顾公平和效率,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资源配置机制均是农村土地流通的主要目标:社会保障功能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资源配置强调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实现的方向。国际经验以及中国近20 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表明,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才能保障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因此,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就要全面检讨、寻找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和成熟的制约因素、创新方法,以保障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构建“土地看护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就农村来讲,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应该引起高度警惕。追根求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一个原因是农业生产者还没有把土地真正当作自己的财产对待,因此农业生产者的掠夺性经营行为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等。因此,切实实现土地流通,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寻找“土地看护人”,根治农业生产者的短期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是转变农民对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的态度,让农民切实把土地真正当作自己的财产,当作自己子孙的财产加以管护、投入、利用和整治。
(四)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改革,防止新地主的产生
在农村土地流通的进程中,创建信托机制市场化的制度基础,规范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改革。第一,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严禁农地搭车入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构建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中心,促使土地依法流转。流转过程中,依托市场手段,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用途,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赋予农户受益权,实现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第三,扼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乱占滥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地的行为。
(五)保障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和土地市场化成果
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权利和流转收益上的分配,逐步摸索农村集体产权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在制度上严格制约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金的使用;将土地流通收益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同时,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市场化的成果,是农村土地流通实施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不能仅靠增加劳动性收入,还应该考虑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要让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块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实现,就应在法律上和政策上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参与农地市场化,将土地级差收益的一部分留给农民,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马克思说:“土地所有权是个人独立性发展的基础。它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过渡点。”2 即实现细碎化经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过渡。实践中,“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会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累进作用。”3 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能实现农村和农民经济收入双增长。把细碎的土地合理流转到专业种植大户或是产业组织手中,同时又返聘农户务工,而农户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又可以得到务工酬劳。土地合理流转后产生的“农业工厂”,不仅使农户每亩土地的收入增加,而且还使农民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让农民获得因土地流通带来的稳定的租金收入。土地规模经营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从单一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变,改变农村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使农业产业发展走上更规范、更科学的道路。改变马克思所说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即“生产资料无止境的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相互分离。人力存在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4 用现代知识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合理发挥资源潜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
(七)解决农村发展的融资问题,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金融服务的不对称和严重滞后,面向农业的金融服务应以资本为纽带,促进协作与分工。创新金融工具,使财富的分配能够在不同阶层的成员之间寻找平衡,使土地资产通过制度安排实现资本化的过程,充分体现金融普惠和资本分享。有利于农民克服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局限,丰富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全面依存,相互补充和促进。融资的需求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农村,正规金融只能满足约1/3 的资金需求,其余需求依赖民间非正规金融。因此,发展农村金融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土地有效流
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很好,送货速度很快,包装也好
评分
☆☆☆☆☆
看了一下,还不错,很有用
评分
☆☆☆☆☆
不错的图书,正在研究城市化,希望用得上。
评分
☆☆☆☆☆
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相比之前的人民公社运动,更能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权益,但却是以造成农地细碎化经营来实现的。这种农地细碎化必然造成农户承包土地越来越细碎,就带来了更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以保证农地可持续稳定产出的热情,更不利于规模化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
评分
☆☆☆☆☆
比书店便宜,印刷、装订质量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
☆☆☆☆☆
到货时间很快。印刷质量不错的!
评分
☆☆☆☆☆
了解新时期土地玩法的好书!
评分
☆☆☆☆☆
农村土地流通是中国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社会关心的改革热点。为解决这一难题,身为“信托共有制”的首倡者,作者认为,土地信托化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达的新路径。
评分
☆☆☆☆☆
正版书籍,价格实惠,送货快,满意! 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 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