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频电子线路/高等院校教材》以高频电子线路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设计为重点,立足于培养理论与工程设计兼具的实际应用型人才。《高频电子线路/高等院校教材》共分8章,包括绪论、谐振与小信号选频放大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线性频谱搬移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反馈控制电路和无线收发信系统设计简介,全面涵盖了高频电路与系统的相关知识。
为了增强读者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兴趣,《高频电子线路/高等院校教材》还在每一重点章节末给出了相关的Matlab仿真分析的源代码,读者可以方便地改变有关参数来理解相应的结果。
《高频电子线路/高等院校教材》既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通信、电子信息、自动化测控与仪表等专业的教材和学习辅导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概述
1.1.1 通信系统及其基本组成
1.1.2 无线通信系统
1.2 信号与频谱、电磁波及其频段划分
1.2.1 典型信号及其频谱
1.2.2 电磁波及其频段的划分
1.2.3 高频与射频电路设计的必要性
1.3 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
1.3.1 线性与非线性电路
1.3.2 非线性电路的基本特点
1.3.3 非线性电路的主要分析方法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2章 谐振与小信号选频放大电路
2.1 选频电路概述
2.2 LC谐振回路选频特性分析
2.2.1 并联谐振回路
2.2.2 串联谐振回路
2.2.3 串并联谐振回路特点
2.3 阻抗变换电路
2.3.1 信源与负载阻抗对选频电路的影响
2.3.2 基本阻抗变换电路
2.4 选频电路的计算与设计
2.5 高频小信号选频放大电路
2.5.1 概述
2.5.2 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与参数
2.5.3 晶体管谐振放大器
2.5.4 高频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2.5.5 提高放大器稳定性的方法
2.6 集成谐振放大器
本章 小结
附录 LC并联谐振回路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3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3.1 高频功率放大器概述
3.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2.1 基本工作原理
3.2.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近似分析
3.2.3 输出功率与效率
3.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性分析
3.3.1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与负载特性
3.3.2 Vcc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3.3 Uim和VBB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4 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与设计
3.4.1 直流馈电电路
3.4.2 滤波匹配网络
3.4.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路设计实例
3.4.4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电路
3.5 丁类和戊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3.6 集成射频功率放大器及其应用简介
3.7 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
3.7.1 传输线变压器
3.7.2 功率合成技术
3.7.3 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实用电路
本章 小结
附录谐振功率放大器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4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4.1 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4.1.1 反馈振荡器振荡的基本原理
4.1.2 振荡的平衡条件和起振条件
4.1.3 振荡的稳定条件
4.1.4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要点
4.2 LC振荡器
4.2.1 三端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和构成法则
4.2.2 三端振荡器分析
4.2.3 集成LC正弦波振荡器
4.2.4 三端振荡器设计
4.3 振荡器的频率和幅度稳定度
4.3.1 频率稳定度
4.3.2 幅度稳定度
4.4 石英晶体振荡器
4.4.1 石英谐振器及其特性
4.4.2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4.5 实用振荡器简介
本章 小结
附录振荡过程仿真
习题
第5章 线性频谱搬移电路
5.1 频谱搬移及调幅基本原理
5.1.1 概述及其分类
5.1.2 调幅基本原理与分析
5.2 幅度调制电路
5.2.1 相乘器电路
5.2.2 低电平调幅电路
5.2.3 高电平调幅电路
5.2.4 调幅电路设计
5.3 调幅波的解调
5.3.1 检波器的基本介绍
5.3.2 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
5.3.3 同步检波器
5.3.4 振幅检波电路设计
5.4 混频电路
5.4.1 混频原理
5.4.2 二极管混频电路
5.4.3 三极管混频电路
5.4.4 乘积型混频器
5.4.5 混频干扰
本章 小结
附录线性频谱搬移电路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6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6.1 调角波的概念
6.1.1 调角信号的由来
6.1.2 调角波的数学表示
6.1.3 调角波的频谱与带宽
6. 2调频电路
6.2.1 调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6.2.2 直接调频电路
6.2.3 间接调频电路
6.2.4 扩展最大频偏的方法
6.3 鉴频电路
6.3.1 鉴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6.3.2 斜率鉴频器
6.3.3 相位鉴频器
6.3.4 限幅器
本章 小结
附录角度调制信号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7章 反馈控制电路
7.1 概述
7.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2. 1工作原理
7.2.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3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
7.3.1 工作原理
7.3.2 AFC电路的应用
7.4 锁相环路
7.4.1 工作原理
7.4.2 基本环路方程
7.4.3 锁相环路的捕捉与跟踪
7.4.4 锁相环路的基本特性
7.4.5 集成锁相环路及其应用
本章 小结
附录 线性频谱搬移电路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6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6.1 调角波的概念
6.1.1 调角信号的由来
6.1.2 调角波的数学表示
6.1.3 调角波的频谱与带宽
6.2 调频电路
6.2.1 调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6.2.2 直接调频电路
6.2.3 间接调频电路
6.2.4 扩展最大频偏的方法
6.3 鉴频电路
6.3.1 鉴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6.3.2 斜率鉴频器
6.3.3 相位鉴频器
6.3.4 限幅器
本章 小结
附录角度调制信号的Matlab分析源代码
习题
第7章 反馈控制电路
7.1 概述
7.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2.1 工作原理
7.2.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7.3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
7.3.1 工作原理
7.3.2 AFC电路的应用
7.4 锁相环路
7.4.1 工作原理
7.4.2 基本环路方程
7.4.3 锁相环路的捕捉与跟踪
7.4.4 锁相环路的基本特性
7.4.5 集成锁相环路及其应用
7.4.6 锁相频率合成器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8章 无线收发信系统设计简介
8.1 发射系统设计
8.1.1 发射机结构
8.1.2 发射机的性能指标
8.2 接收系统设计
8.2.1 接收机结构
8.2.2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本章 小结
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电子技术及相关电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无论是电子类的重点院校,还是一般本科院校都开设本课程。高频电路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和复杂多变的实际电路结构,这使得学生不仅在学习理论时感到困难,更主要的是在分析实际电路与工程实践时感到茫然和力不从心。如何让学生较好地、高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是我们任课老师多年来的心愿和追求。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本内容适当、难易适中、叙述清晰、传授知识的手段多样、形式生动的好教材,这正是编写本书的出发点。
承蒙科学出版社的诚挚邀请,本书编写队伍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主,联合了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通信与电子类专业长期从事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共同完成了本教材的编写。
由于本教材希望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全书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精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并具有系统性;
(2)避免烦琐的理论推导,讲解由浅人深、逻辑性强,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原理和易混淆的概念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分析;
(3)在理论讲授的同时重在应用设计,全书在重点部分都给出了有关设计实例;
(4)从学习的角度,为了增强读者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兴趣,本书在每一重点章节末给出了相关的Matlab仿真分析的源代码,读者可以方便地改变有关参数来理解相应的结果。
《高频电子线路/高等院校教材》由高瑜翔担任主编,并负责统稿和整理,第1、8章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高瑜翔老师编写,第2章由西南民族大学的王欣强老师、西华大学的胡宏平老师共同编写,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陈爱萍、张杰、王春圃和于红兵老师编写,第7章由西南石油大学的邱红兵老师编写,西南交通大学的张瑾老师和肖波老师编写了全书的Matlab仿真代码。另外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李华兵老师参加了部分校对工作。
本书是在所有参编老师长期使用的讲稿和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并参考了相关的同类教材编写而成的,适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关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测控、大气电子、医疗电子等的通用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非常感谢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为本书编写给予帮助的老师和领导,以及付出心血的所有工作人员。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高瑜翔
2008年6月
《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 一、 绪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子器件作为现代电子系统的核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智能手机到高性能服务器,从医疗设备到航空航天,无处不见微电子器件的身影。本书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微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制造工艺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为读者构建扎实的微电子学知识体系。本书内容涵盖了半导体物理基础、pn结理论、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以及新兴的微电子器件技术。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二、 半导体物理基础 理解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离不开对半导体物理的深入认识。本章将从晶体结构、能带理论、载流子统计等基础概念入手,为后续器件原理的讲解奠定坚实基础。 晶体结构与键合:介绍硅、锗等常见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如金刚石立方结构,以及原子间的共价键合。理解晶体结构的对称性与周期性对于理解其电学性质至关重要。 能带理论:深入阐述绝缘体、导体和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差异。讲解价带、导带、禁带宽度等概念,并解释它们如何决定材料的导电特性。分析本征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产生机制,以及温度对载流子浓度的影响。 杂质半导体:详细介绍n型和p型杂质半导体的形成机理。解释掺杂(如掺磷、掺硼)如何改变半导体的导电类型和载流子浓度,以及费米能级在杂质半导体中的移动。 载流子传输:讲解半导体中的两种主要载流子传输机制:漂移和扩散。阐述载流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电场、温度、杂质浓度等因素的关系。介绍霍尔效应及其在测量半导体参数中的应用。 三、 pn结的形成与特性 pn结是构成绝大多数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单元。本章将深入探讨pn结的形成过程、伏安特性及其在各种应用中的基础作用。 pn结的形成:分析p型和n型半导体接触后,由于载流子扩散而形成的耗尽区和内建电势。详细讲解空间电荷区(耗尽层)的形成以及电势垒的作用。 pn结的伏安特性:系统分析pn结在正偏、反偏和零偏下的电流-电压关系。讲解正偏状态下的注入载流子和电流饱和,反偏状态下的载流子漂移和击穿现象(雪崩击穿和齐纳击穿)。 pn结的电容效应:介绍pn结的两种电容:结电容(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分析这些电容在不同偏置下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器件高频性能的影响。 pn结的应用:概述pn结在二极管、晶闸管等基本元器件中的应用,为后续讲解更复杂的器件打下基础。 四、 双极型晶体管(BJT) 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是电子电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器件之一,具有放大和开关功能。本章将深入剖析BJ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以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BJ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npn和pnp两种结构的BJT,重点讲解其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的结构特点。深入分析载流子的发射、输运、收集过程,以及基区调制效应对集电极电流的影响。 BJT的伏安特性:绘制并分析BJT的输出特性曲线(集电极电流-集电极-发射极电压,不同基极电流下)和输入特性曲线(基极电流-基极-发射极电压)。讲解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以及反向放大区的概念。 BJT的电流增益(β):分析电流增益β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与器件结构、温度、掺杂浓度等因素的关系。讨论基区宽度调制效应(Early效应)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BJT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介绍BJT作为放大器的基本原理,讲解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和共基极三种基本放大组态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分析不同组态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BJT的开关特性:阐述BJT在开关电路中的应用,分析其导通和截止过程,以及开关速度的影响因素。 五、 场效应晶体管(FET) 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以其高输入阻抗、低功耗等优点,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全面介绍不同类型的FET及其工作原理。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讲解JFET的结构,包括沟道、栅极和源漏极。阐述栅极电压如何通过形成耗尽区来控制沟道的导电性,从而调制漏极电流。分析JFET的输出特性和跨导。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MOSFE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介绍n沟道和p沟道增强型和耗尽型MOSFET的结构。重点讲解栅介质层(如SiO2)的作用,以及栅极电压如何通过场效应在半导体表面形成或调制导电沟道。 MOSFET的伏安特性:分析MOSFET的输出特性曲线(漏极电流-漏极-源极电压,不同栅极-源极电压下)和转移特性曲线(漏极电流-栅极-源极电压)。讲解其线性区(欧姆区)、饱和区和截止区。 MOSFET的参数:介绍阈值电压(Vt)、跨导(gm)、输出电阻(rds)等关键参数,并分析它们与器件结构和工艺的关系。 CMOS技术基础:简要介绍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这是当前绝大多数数字集成电路的基础。讲解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低功耗优势。 FET的比较与应用:比较BJT和FET的特性,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列举它们在不同电子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如放大器、开关电路、存储器和逻辑电路等。 六、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集成电路(IC)是微电子技术的集大成者,将众多电子器件集成在同一块半导体芯片上。本章将介绍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概念。 集成电路的分类:区分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以及它们各自的设计特点和挑战。 半导体制造工艺概述:简要介绍集成电路制造的主要步骤,包括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金属化等。强调工艺对器件性能和良率的重要性。 基本的集成电路布局与布线:介绍器件的版图设计,以及如何将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在芯片上合理布局和连接。 器件模型与电路仿真:讲解用于电路仿真的器件模型(如SPICE模型),以及仿真在电路设计验证中的关键作用。 集成电路的测试与封装:简述集成电路的测试方法和封装技术,确保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七、 新兴微电子器件与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子器件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和器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和新兴应用。本章将对这些前沿领域进行介绍。 MEMS(微机电系统):介绍MEMS器件的原理和制造工艺,以及它们在传感器、执行器等领域的应用。 光电器件:讲解LED(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功率半导体器件:介绍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MOSFET等在电力电子领域的高功率器件。 先进半导体材料:探讨除了硅之外的其他半导体材料,如化合物半导体(GaAs, GaN)及其在高速、高频、大功率应用中的优势。 纳米电子学与量子器件:展望纳米尺度下的电子器件,以及量子效应在器件设计中的应用潜力。 八、 结论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微电子器件的核心原理、制造工艺和应用技术。通过对半导体物理基础、pn结、BJT、FET、集成电路设计以及新兴技术的深入讲解,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微电子学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认知。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现代电子系统的工作机制,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微电子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本书的知识体系将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更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