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是《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三捲本的第二捲,俗稱“觀念2”,為作者於《觀念1》完成後立即接續完成的另一巨著,但因作者對此復雜主題的過高慎重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纔以遺著版問世。在現象學運動內,此書的影響力僅次於《觀念1》和《邏輯研究》。全書分為三部分,包括:“物質自然的構成”,“動物自然的構成”,“精神世界的構成”;另有14則附錄。
《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曾因其手稿對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産生過重大影響而著稱。《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自齣版後,特彆是最近三十年以來,在歐美哲學界和人文科學界的影響有進一步擴增之勢。《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中譯本加附瞭保羅?利科為《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撰寫的長篇導讀。中譯本在翻譯過程中同時參考瞭法譯本和英譯本。
作者簡介
鬍塞爾(1859—1938),德國猶太裔哲學傢,20世紀歐陸影響卓著的哲學思潮“現象學”的奠基人,現當代西方思想界影響最大的哲學傢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哈雷、哥廷根、弗萊堡大學。《全集》齣版已逾40捲。鬍塞爾現象學以數學和邏輯學的理性主義為模型,強調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領域內的思維嚴格理性化實踐,以期為主體性範疇奠定堅實的理性基礎,故可被視為“西方心學”傳統內的第一宗師。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學人,國際符號學學會副會長(2004—2014),主要研究方嚮:現象學、符號學、解釋學、仁學倫理學。著有《結構與意義》、《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理論符號學導論》等十餘部專著,另有《野性的思維》、《哲學和自然之鏡》、《小說的準備》等十餘部譯著。
目錄
第一部分 物質自然的構成
第一章 一般自然觀念
第二章 直觀物本身的存在論意義層次
第三章 相對於感覺性軀體的感性知覺〔Aistheta〕
第二部分 動物自然的構成
導論
第一章 純粹自我
第二章 心靈實在
第三章 心靈實在通過軀體的構成
第四章 在移情作用中的心靈實在的構成
第三部分 精神世界的構成
導論
第一章 自然主義世界和人格主義世界的對比
第二章 作為精神世界基本法則的動機化
第三章 精神世界對自然主義世界的本體論優先性
附錄
中譯本附錄
鬍塞爾的《觀念2》:分析和問題
德、法、英、中現象學用語對照錶
精彩書摘
中譯本譯者序
雖然《觀念2》早於60年前即已齣版,而且此書對法國存在主義派現象學的影響非常之大,但西方學界對其關注的程度,近二三十年來纔有越來越增強之勢。其原因涉及方方麵麵,英譯本和法譯本的先後齣版固然為具體促進著作國際流通的因素之一,而另一間接因素是,隨著盧汶《鬍塞爾全集》新編各捲的陸續齣版,學界也日益感覺到今日應該加強對鬍塞爾思想全麵和深入的掌握,特彆是作者身後齣版的幾部重要著作。本書並非屬於作者生前未刊稿中的“講演稿”之一,而是和《觀念1》(也可簡稱《通論》)類似的“專著”。此外,本書還是作者當初曾多次認真打算安排齣版的書稿,其重要性顯而易見。再者,一個並非不值得注意的所謂“現象學運動”中的“典故”或“佳話”是:所謂法國“首席”現象學傢梅洛龐蒂還曾於“占領期間”親自到盧汶檔案館研讀過這部手稿,從而奠定瞭自己的“知覺現象學”的知識論基礎。本書英譯本序言即說過,“此書甚至於在其齣版前曾經影響瞭最偉大的現象學傢中的兩位: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也就是德、法兩國“最大的”存在論“現象學傢”都曾遠在本書齣版之前通過閱讀手稿而從中受益。
在三部以“觀念”命名的書稿中,此部今日幾乎與《觀念1》齊名的著作,之所以受到較前更大的關注,原因之一當然也在於其內容不僅相當完整,而且曆經多次助手改動後曾為作者所最後審定,其學術性價值在“全集”中的地位自然也較為靠前。那麼,為什麼鬍塞爾沒有安排它在20年代末齣版呢?研究者的分析多種多樣。在中譯序中我們首先按照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編者和譯者的序言內容,對本書成書過程和內容概要簡述如下(如果不是因為“版權”問題,中譯者本來可以將諸不同文版的譯序譯齣以作為中譯本的“附錄”的。因為,直接引介原著和西方專傢的著作始終是本人在三十多年來促進中國現象學研究事業過程中所特彆強調者)。同時,和《觀念1》一樣,中譯者此次也將法國解釋學派現象學傢保羅•利科有關本書的長篇導讀——《鬍塞爾的〈觀念2〉:分析和問題》——譯齣,作為中譯本的一個附錄,以供中文讀者讀解時的參考。
本書最初德文版編者瑪麗比麥爾在其1952年齣版的本書編序中,對本書成書過程概述如下。
作者在《邏輯研究》齣版後,思想變化迅速,並對自己的思路産生懷疑,因此極少發錶新作,直到1907年發現“現象學還原”的所謂“轉摺點”後,纔在當年齣版的《現象學觀念》小冊子中首次披露瞭此一新現象學思想。“觀念寫作計劃”中最初即包含瞭三捲,內容為:第一捲有關於方法論和純粹意識分析;第二捲應該包括分析和科學理論思考;而原始的第三捲應該相關於現象學哲學觀念及絕對知識問題。其後計劃改變,第二捲原稿被分成瞭兩個部分,其中有關“構成分析”部分後來成為第二捲的內容主體,而原第二捲中的“現象學和科學基礎”部分,後來原封不動地成為《觀念3》的內容。而原來設想的第三捲“哲學的觀念”部分,當時並未寫齣,其後放棄瞭。
瑪麗比麥爾說,檔案錶明,第二捲手稿在第一捲完成後不久即寫成,與作者原初的設想一緻。而原構想第三捲中未曾寫齣的內容,其後在1922年的“第一哲學”講稿中有所論述。這部《觀念》的第二捲手稿,其後在1912—1928年間經過幾次修改,重點集中為對象在意識中構成的問題。編者指齣,1913年時作者已經在“自然與精神”標題下處理過“構成問題”,下一年研究班中還曾對此進一步討論。而構成問題已經不再是作為現象學的“引言”加以編寫,而是被看成一個相當獨立的課題,論述的範圍也隨之擴大瞭。關於此書的情況,作者本人在20年代末曾提到:“我自己多年進行的並在講演中經常大量引述的具體研究係列,希望能夠在最近幾年中齣版。1912年一部最初已經完成齣版準備的著作是《觀念》第二捲的手稿,這是與《觀念》第一捲相連的著作。經史泰茵(Edith Stein)博士編輯後,許多學生和同事都看到過此手稿。與此同時,〔該手稿中〕有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比預計的〕要睏難和廣泛得多。”(《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250頁注)我們由此看到,鬍塞爾一方麵對於本書的各項主題十分重視,急欲安排發錶以促進現象學研究的提升,而另一方麵對其中一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並不滿意,以至於多次將齣版延後。結果,本書雖曾在作者的主持下不斷修改,卻終因問題本身的睏難而令作者難以心安。在我們看來,這樣的情況,豈止《觀念2》一書?他的許多現在納入《全集》的講演稿著作,不同程度上都可視為均有待進一步改善之作。這固然源於作者治學嚴謹,也因為問題本身的重要和復雜。嚴格來說,西方哲學傢們的許多重要著作也都應該這樣看待,不可能均視之為“完善經典”。
關於本書其後改寫的過程,瑪麗比麥爾說,作者於1915年即開始改寫本稿,而其助手史泰茵1916年開始協助改寫工作,即首先整理完成瞭294頁書稿。同時,作者允許史泰茵自由選用作者的其他相關稿源。(據英譯者說,戰後1918年時史泰茵曾完成對此稿的第二次編輯工作。)至1924年時,作者曾對本書內第三編增加瞭評注、修改和補充。1924—1925年新的助手蘭德格裏伯則將史泰茵整理過的手稿部分地變成打字稿,並對各個部分重新進行瞭比對整理,但對正文沒有多少更動,隻是增加瞭附錄部分。這樣,蘭德格裏伯的整理稿就成為目前版本的實際基礎,“因為這是最後的和最完全的稿本”。瑪麗比麥爾指齣,作者對各助手們的編改工作均曾予以檢查,而本書的章節劃分則基本上以史泰茵稿和蘭德格裏伯稿為基礎。英譯本序作者R�盧ojcewicz 和A�盨chuwer指齣,此書編改跨越瞭20年,雖經多人之手,但因作者先後做過3次審閱,“內容無不可溯源至鬍塞爾思想”,故具有高度統一性。1923—1925年蘭德格裏伯接手後,也是按照鬍塞爾本人的意思將許多新的資料編入附錄的。此後3年作者還曾繼續修改,其更改和補充注釋的部分後來還曾由盧汶檔案館的Strasser編者繼續整理。最後,以往各種編輯、補充後的書稿材料均由瑪麗比麥爾著手編入現在的版本。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物質自然的構成,動物自然的構成,以及精神世界的構成。作者在本書中的研究抱負十分深遠,並首次企圖跨越多個異質性領域,對其進行邏輯上的統一處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最初還包括科學世界)等不同的存在界域。但現象學的還原原則試圖將一切存在域均最終掛接到主體域。而為瞭完成此“唯主體論”的統一化工作,他還得首先解決主體自我和他人自我的“邏輯關係”問題,以及在物與心、精神之間的多元邏輯關係的問題,以便為最終完成現象學哲學和科學知識的關係問題進行準備。1982年法譯本譯者�hliane Escoubas在序言中曾對本書內容概述如下:構成理論根據《觀念1》的兩個基本概念:還原和意嚮性。還原並不是先天性認知的基礎,而是要“返迴事物本身”,此即對象的“自所與性”概念。鬍塞爾建立瞭兩個交叉對立關係:真實性與意嚮性,內在性與超越性。作者在此雙對立中確立瞭本質描述。而且因為意嚮性隻是確定意識作為“認知的門徑”或“裂縫”,意識的這個“通道”之確定遂有多種方式:態度,意指,體驗,行為。意識的還原則導緻瞭意義的“呈現”和 “構成”。所謂構成,即存在之意義的構成,存在之意義的構成也就是“在如何中之客體”〔Objekt im Wie〕的構成。後者包括兩個方麵:體驗和現象。構成不是由主體決定客體,不是簡單的相關關係,而是在先驗領域內的展開,即在主體意識區域內所呈現的存在意義。
構成理論,存在意義的結構,産生的“呈現”作用(Darstellung)涉及三個層次:物質自然,動物自然,精神世界;可稱之為:自然,軀體,精神。(以及與軀體一道的第四層:心靈。)這一結構研究證明瞭構成的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層次或成分的復雜化—含蘊化關係,此即“一緻性”的關係,或意識內諸層次的套接關係。與此“一緻性”關係相聯結的是意識內“纏結式的”意嚮活動結構。法譯者說,此復雜化—含蘊化關係調節著描述規則,成為本質描述的重要特點,它既非笛卡爾方嚮的也非柏拉圖方嚮的,鬍塞爾的存在形象永遠是復雜的—含蘊性的,它更接近於亞裏士多德方嚮。第二個過程是不同層次間的“轉換”(Umschlage)。物質因果性轉嚮心理—軀體決定性,再轉嚮心靈動機化。作為把握樣式,自然統握轉嚮瞭自我理解。描述性的這兩個結構性法則永遠基於一個基本層次:軀體。軀體是構成理論的核心和始源。本書開始從物質自然理論轉嚮感性理論,此即知覺世界的溯源學。“自然”作為構成層消失瞭,它被“顯現分析學”所取代,後者聯結著科學的視界。顯現分析學體現於鬍塞爾的“側顯理論”中。顯現行為實現於一個雙結構內:顯示性結構和指示性結構。法譯者指齣,顯示概念假定著世界的邏各斯存在,這是一種相續性和同時性秩序,即客體的展延和時間秩序。此世界秩序和“實在原則”與顯現理論不可分,它根基於一個幾何世界的前提,而幾何世界相符於嚮心化自我之建立,而此自我又生存於理論態度中。從此唯我論的秩序不難過渡到主體間秩序和自然科學秩序。顯現之基礎當然仍然是感性物,此即稱之為諸側顯的感性物復多體。法譯者指齣,構成理論在感性理論和呈現理論(意義理論)之間發揮著作用,並進而在現前和反思之間發揮著作用。
關於鬍塞爾幾經猶豫並在正將付印之際仍然放棄齣版並隨即轉入其他寫作計劃的真實原因,後人尚無確切瞭解。人們猜測的一個外因可能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齣版有關,而毫無疑問的一個內在原因當然緣於本書處理的主題過於復雜,鬍塞爾在多方麵的思想壓力下對之尚無充分自信之故。我們選擇瞭保羅•利科在本書德文版齣版的同時根據手稿先行寫就發錶的一份長篇導讀,一方麵它可以使讀者對本書復雜的結構先獲得一個簡明的輪廓,有助於對本書全體的進一步讀解,另一方麵可通過利科的評論瞭解他所看齣的鬍塞爾在本書錶述的理論的難點之所在。利科此文發錶時間甚早,而且是根據《觀念2》的手稿完成的。我曾就在本書中譯本納入利科此文作為參讀附錄一事徵詢美國現象學傢Embree的意見。這位對利科學術相當瞭解並尊重的學者對此選擇是否恰當錶示有所遲疑,因怕讀者會將利科的意見當作讀解本書的“權威性指導”,因為自該文發錶後60年以來《全集》捲數大為擴增,研究的水準比起戰後時期進展顯著。我不禁想起80年代曾經對打算在《觀念1》中納入利科注解和長篇序言事徵詢該書新版編者舒曼的意見,舒曼也曾對此錶示不同意見,怕讀者會把利科的評論當成權威性評論。而實際上我兩次安排利科研究作為輔助讀物的想法都十分簡單:對於內容如此復雜艱澀的哲學讀物,我們需要一些由西方專傢緊扣原著撰寫的“引介性”輔助讀物,而這樣的作品其實非常之少,而利科恰恰提供瞭這樣的作品,其內容足以起到初步導讀的作用,其可取性對於中文讀者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至於解釋是否具“權威性”問題,我們本來就並不期待任何專傢的研究具有這類唯一的“讀解權威性”,其觀點自然隻是一傢之言,僅供參考而已。我後來還曾進一步希望Embree(其實他是利科此文的英譯者之一)介紹一種他(作為美國《現象學百科詞典》主編)或許瞭解的有關引介本書的較新作品,但他承認除瞭利科此文外他並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作品可作為本書讀解的參照。之後我和法國齣版社與該文最初發錶的刊物《形上學和道德學評論》(利科後來長期擔任該刊主編)聯係版權轉讓問題,經過幾次協商,順利獲得瞭翻譯許可,遂將此文即行譯齣。我也在此對該刊及大學齣版社的惠允錶示感謝。
趁此機會,有關作為本書中譯本附錄的利科這篇文章,我也願意對中文讀者錶示一點個人意見。在我們讀解本書內容的同時當然要關注作者以及評論者對各種相關問題的看法的正當性問題。在我看來,利科此文在讀解鬍塞爾有關“純粹自我”、“心靈”、“動機化”等關鍵性主題方麵論述極為清晰,頗有助於我們對原著的理解。但在一些更具哲學性的問題上,如本體論或存在論的問題上,“前解釋學時期”的利科當初的觀點頗帶法國存在主義色彩,其解釋帶有較明顯的傾嚮性。同時,在此根本性問題上,利科一生仍然像多數法國哲學傢一樣受限於西方形上學傳統,而將鬍塞爾特意迴避或排除本體論的傾嚮,做瞭並非確當的解釋。他沒有體悟到鬍塞爾如此麯摺地前進正是為瞭不落“本體論窠臼”。利科對此的處理反而反映著他本人的思想矛盾方麵。但另一方麵我們注意到,利科在1950年前後,即法國存在主義剛剛流行時刻,急於對鬍塞爾兩大“觀念”經典進行翻譯、注解和提供導讀,目的之一正在於與當時影響漸巨的薩特和梅洛龐蒂的所謂現象學思想形成“對比”。他強調的是應該首先正確深入讀解鬍塞爾“原著”。因為他一定感覺到不僅薩特對鬍塞爾本人思想一知半解,即使自稱戰時短時期間內(大約2周)研讀瞭《觀念2》的梅洛龐蒂,也是急於從鬍塞爾原著中“抽取”一些對自己創學有用的理論以作為比附之資源,卻緩於全麵地先行深入研讀鬍塞爾本人作品。利科一生緻力於首先研讀各傢各派原創性思想本身,結果反而被學界一些人視為欠缺個人獨創性,這反映瞭法國學者一嚮追求個人獨創性錶現的民族性偏頗傾嚮。這樣的傾嚮卻可能妨害思想傢對重要的其他思想傢的成果獲得深入理解的機會。與其他法國存在論派現象學傢們相比,利科當時對鬍塞爾本人的認識論思想細節應該是掌握得最為忠實的一位。這可以首先從他對本書最重要的兩大主題——純粹自我和心靈——的論述中看齣。特彆是關於介於物質界和精神界中間的“心靈”概念的設定理由方麵,利科的分析極具認識論深度。而純粹自我和主體間性之間的認識論糾結,利科更是視之為既重要又睏難的鬍塞爾主體性理論中的“死結”。對此,我們在總序中已經指齣,我們如視之為一種現象學對客觀性問題的認識論“突破”,不如視之為西方認識論應繼續深化探討的齣發點。
利科與其他一些法國現象學傢們越過德國世紀初精神科學運動而企圖直接在存在哲學基礎上創立新說相反,他始終關注著德國世紀初新一代哲學朝嚮理性方嚮發展的哲學史問題(這是利科後來走嚮解釋學和靠近結構主義的思想根源之一)。他特彆指齣瞭鬍塞爾的“精神科學”論由於新康德主義時代價值哲學方嚮的局限而未能真正獲得突破的背景。而且利科特彆指齣瞭本書最後關於“精神”的這一部分顯得與前兩部分之間欠缺邏輯連續性的事實。這一觀察是完全正確的。不過,這個問題是當代歐陸哲學集體性的問題所在,並不隻是鬍塞爾的問題。鬍塞爾有關現象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精神科學關係的諸多討論,今日看來都隻能看作是人們未來有關人文科學認識論繼續發展的齣發點,而絕不是什麼現成可資依據的“邏輯基礎”。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要細心理解鬍塞爾極其細密的認識論思維的諸邏輯性推論中的“結點”。他的設問方式本身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哲學觀而言,在本書中我們再一次體會為什麼鬍塞爾學屬於百分之百的現代期,因此與黑格爾哲學沒有任何淵源。利科,以及許多當代鬍塞爾學者同然,將鬍塞爾追求科學性的精神世界理論暗示為與黑格爾的“客觀精神”之間具有隱在相通處,從而顯露瞭現代法國現象學派對“存在論方嚮”之偏執,然而這樣的解釋卻並不恰當。我們再一次看到瞭現當代西方哲學在兩種“本體論”之間發生的混淆:形上學的本體論和科學的本體論;也就是,“玄學”的存在問題和“科學”的存在問題。鬍塞爾的本質意義論和其存在性關切都是處於追求各種不同類型之“實在”的結果,而其中並不包括對玄學式的或浪漫主義的“反實在”的興趣。
本書中譯本根據《鬍塞爾全集》第4捲由瑪麗比麥爾編輯的德文原版譯齣。翻譯過程中參照瞭�hliane Escoubas的法譯本(1982)和Richard Rojcewicz 和André Schuwer的英譯本(1989),在此謹對諸位編者和譯者錶示謝意。保羅•利科已故世多年,如果他知悉他的此篇作品被譯成中文納入他所尊敬的鬍塞爾的另一部經典作為附錄,一定深感欣慰,並會再一次瞭解三十多年來中譯者的理論趣味與其何等接近瞭。
李幼蒸
2012年3月於美國舊金山灣區
前言/序言
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鬍塞爾著作集(第3捲)·現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