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统中医药临床精华读本丛书》是中医古籍图书中由100多种精选而成,主要是针对临床中医各科医师在辨证论治、用药配伍、禁用时间等问题,通过古人的经验告诉读者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针对各科疾病群的论治的方法和用药上的奇妙之处,很有出版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内消法
艾灸法
神火照法
刀针砭石法
围药法
开口除脓法
收口法
总论服药法
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
将息法
发背(对心发肾俞发搭肩手发足发)
脑疽(对口偏对口)
鬓疽(发颐时毒大头天行)
井口疽(胁痈肚痈鱼口臀痈)
疔疮
喉痹
缠喉风
缠舌喉风
乳蛾
舌衄
悬痈
腮痈
喉疮
走马牙疳
喉瘤
茧唇
肺绝喉痹
瘰疬
鼻痔(鼻渊)
耳疔(百虫入耳)
眼丹(眼珠忽突)
白秃疮(落发不生)
粉刺雀斑
破伤风
跌打损伤
乳痈(乳岩)
附骨疽(伏兔疽)
蛇头毒
脱疽
疮
肠痈
悬痈(脏毒内痔外痔脱肛)
下疳
杨梅结毒
大麻风(赤白游风鹅掌风烂脚风)
汤泡火烧
疥疮(天泡疮)
顽癣
自刎
竹木刺入肉
疯犬咬(毒蛇蜈蚣咬)
误服砒毒(野菌毒)
自缢
落水
魇梦不醒
精彩书摘
刀针砭石法
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需要深浅合度。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如按下软而不痛,肿随手起者脓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若脾气虚弱者,宜托补之。又须看其脓之深浅,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亦浅。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脓腐于肉,皮色不变者,宜以刀刺人深处,放出瘀脓,或灸开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烂越深也。其小刀,须利刃,勿令病者见,恐惊彼耳。砭法,施于头面及耳前后,因其漫肿无头,急用此法,以泻其毒。取上细瓷锋,用竹箸,夹住紧扎,放锋出半分,对患处,另以箸敲之,遍刺肿处,俾紫血多出为善。刺毕,以精肉切片贴,再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此地不宜成脓,头肉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砭法断宜早施。
【按】刀针砭石法即以刀、针对伤口直接切开去腐脓。《素问》日:“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灵枢》曰:“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李东垣日:“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随病所宜也。”《内经》谓针石、砭石、针,其实一也。今时用镰者,从《圣济总录》丹毒论曰:法用镰割出血,明不可缓也。合扁鹊云: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此举《素问》血实宜决之。又《气血形志论》曰:形乐志乐,病生于内,治之以砭石。盖砭石者,亦东方来,为其东方之民,其病多疮疡,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证候,非止丹瘤也。但见肿起色赤,游走不定,宜急镰之,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镰镰之,要在决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轻用,忌其太深。《内经》所刺皮无伤肉,以其九针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镰之法,虽治疮疽、不可轻用也。又日:古人用砭石、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势变走。《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于针石也。岐伯五治论云:砭针,乃磁石锋芒利快,决毒甚便,乃东方之民,善于此,用T-疮疖、丹瘤,涂生油于赤肿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心法》曰:上古有砭石之制。《内经》有九针之别,制虽不同,而去病之意则一也。其疮疡一科,用针为贵。用针之际,虽云量其溃之浅深,尤当随其肉之浓薄,若皮薄针深,则反伤良肉,益增其溃,肉浓针浅,则脓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针者可不慎哉!至于附骨疽、气毒流注及有经久不消,内溃不痛者,宜燔针开之;若治咽喉之患,当用三棱针;若丹瘤及痈毒,四畔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则重者减,轻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痈,脓胀闷瞀,以卧针刺出脓即苏。一人患囊痈,脓熟肿胀,小便不利,几殆。急针之,脓水大泄,气通而愈。大抵用针之法,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针而不用,医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针,遂至脓已成而不得溃,或得溃而所伤已深矣。卒之夭亡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程氏认为:凡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
……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医药学至明清时代已达到巅峰状态,历代医家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专著。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客观上减慢了传统科学的发展速度。此后的传统医药学在与西医药学的并存、融合、争鸣、排斥中,或多或少地受西医药学的影响,尽管也涌现了许多医药学专著,但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而公认的观点是,历史上传统文化的大环境氛围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本身的某些理论常被医药学借鉴发展,形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思维模式框架,诸如阴阳五行学说,而且传统文化的某些深层次思维特点,比如重整体、重类比等,都对传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思维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过境迁,传统文化更像是一种符号被束之高阁,只可远观,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在今日变得难以理解,就更谈不上是传统思维模式地培养了,此种窘态是传统中医药学,也是一切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老手艺”难以有效传承发展、处处碰壁的根本原因。从这层意义上讲,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借以形成适合中医药的传统思维,是无奈中的必行之举。要培养一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把中医药事业的基因传承下来,必须多读传统中医药临床名著。
传统中医药临床精华读本丛书(第五辑):《外科十法》释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