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已连续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此外,《读者》还频频巧中多省市中、高考阅读题和作文题,可以说是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素材库。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享有良好声誉的著名期刊。目前月发行量800万册,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自创刊至今,共发行近15亿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田园情怀
乡村人家
百姓生活
放眼天下
大写人生
东西南北
田野采风
幽默故事
感悟生活
点滴
精彩书摘
乌篷船
乌篷船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河流、水乡、日夜的精妙看法。它糅合了亚洲的童心、季节的变更、穷人的困厄和江南一带夜里的霜冻、早上的晨曦和植物中的柳树、芦苇,达成一种劳动工具、水上生活及家居审美的高度隐喻和统一。作为物的乌篷船的性格和气质里冬天的成分,比之夏日的雷雨、暮春的光景、秋冬两季的霜冻和薄雪,似乎更能映衬她的娉婷娇娆以及清秀明丽——她的平民品质的简朴节俭——她的娇弱的翘起的船头那近乎无助的美。她是中国式河道的青春写照。她在水上的形状酷似江南地区一些乡村女人在身段、容貌、气质上的反映——她们之间如此融洽——简直令我要下出武断的结论:最先发明它的一定是女人!是纵横阡陌的水乡里渔民们的妻子。因为这种船的外形所蕴含的想象力似乎暗示有无穷无尽的温存、柔静的韵味。它是夜里的产物,懂得家园,懂得休憩和停泊,懂得月光以及长久姻缘的奥秘。它一代一代被多少朝代的打鱼人承袭下来,又抚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感情。像嘴角微翘的少女,像坐月子的妇人,像长辫子的乡村姑娘,羞涩、安然地漂浮在故乡月明之夜的水面,在那些青石码头和石拱桥底下,如同一只只挂在大堂正厅和梁上的竹篮子——里面放着鲜鱼、芦苇、藕段、菱角…·’
吃喝之外
我写过一些关于吃喝的文章。对于大吃大喝、小吃小喝、没吃没喝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弄到后来,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的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50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近中午,饭馆都已经封炉打烊,大饼油条都是凉的。忽逢一家小饭店,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鳜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这是上策,便进人了那家小饭店。
这家饭店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的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做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石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篾篓,篓里果然有一条活鳜鱼(难得!),约两斤不到点。按理说,鳜鱼超过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我此时却希望越大越好,如果是一条四两重的小鱼,那就填不饱肚皮。
买下鱼之后,店主便领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登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鱼还没有吃呢,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一斤。”
一斤黄酒,一条鳜鱼,面对着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低吟浅酌,足足吃了3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30多年,30多年问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鳜鱼,其中有苏州的名菜松鼠鳜鱼、麒麟鳜鱼、清蒸鳜鱼、鳜鱼雪菜汤、鳜鱼圆等。这些名菜都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如果是清蒸或熬汤的话,都必须有香菇、火腿、冬笋作辅料,那火腿必须是南腿,冬笋不能用罐头里装的。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鳜鱼,都不及30多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烹调是最简单的,大概只是在鳜鱼里放了点葱、姜、黄酒而已。制做精良的鳜鱼肯定不会比小酒楼上的鳜鱼差,如果把小酒楼上的鳜鱼放到得月楼的宴席上,和得月楼的鳜鱼(也是用活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血粉汤、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当然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这“味道”就需要分析了。一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可是此种不足还是可以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
前言/序言
读者(第2辑 精华本 乡土人文版 R)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