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6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套装共4册)》全书共4册,由蒙台梭利博士本人、美国“蒙氏教育之母”多罗西·C·费雪,以及西方一些蒙氏教育机构的老师共同完成,他们像一位教育顾问一样,与父母深切交流谈心,探讨育儿中的种种问题。书中内容曾发表于北美蒙台梭利协会的教育刊物上,后结辑成册。通过书中经典案例与育儿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结合生活中的亲身实践,真正运用好蒙氏教育法则,全面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希望这套实践手册能为父母和教师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同时对孩子更好地实施教育提供帮助。
套装共四册:
《跟孩子一起玩吧:家庭教育中的游戏经典》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内容曾发表于北美蒙台梭利协会的教育刊物上,后结辑成册。为父母和教师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的理念,并对孩子更好地实施教育提供帮助。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作者包括蒙台梭利博士本人,以及西方一些蒙氏教育机构的老师。他们像一位教育顾问一样,与父母深切交流谈心,探讨育儿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书中经典案例与育儿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结合生活中的亲身实践,真正运用好蒙氏教育法则,全面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一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示并保护孩子内在的惊人潜能,希望协助老师和父母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将原来辛劳而无趣的工作变为享受,从压制天性改为顺应自然。
我们的世界需要重建,而重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如果教育仍旧是沿袭旧制——仅仅是灌输知识,我们的问题仍解决不了,这个世界便永无希望。唯有科学地深入探索人性,才可以为我们带来救赎。教育并不是老师教什么给孩子,教育是人类个体自我实现的自然过程,不是借着说教、听训而获得的,而是在环境中的体验。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美国“蒙氏教育之母”多罗西·C·费雪向妈妈们讲述真正的蒙氏教育法,一位普通的、由衷希望孩子更好的美国母亲写给大家共享的文字。蒙氏教育法改变和影响了全球数代孩子成长,这本《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便是作者对蒙氏教育理念及教具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其教育方法。
《跟孩子一起玩吧:家庭教育中的游戏经典》
“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呢?”孩子们经常爱提这个问题,对于有许多事情要等待处理的大人来讲,想给他们满意的回答,有时似乎太难了。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在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少提一点。孩子们会发现,无论他们在家还是在学校,在室内还是户外,孤单一人还是和同伴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本书找到回答上述问题的不同答案。书中的这些游戏也足够他们玩了。全书对所有玩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让大人和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想要的东西。父母和老师也可以在书中游戏的基础上,做些适当改编,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医生、教育家、哲学家与慈善家,以其革命性的教育哲学与儿童教育方法闻名于世。如今蒙氏教育法风靡全球,仅美国就在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全球许多国家都设有蒙台梭利协会。
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希亚拉瓦莱镇,6岁开始在当地接受初等教育,12岁时全家搬迁至罗马,以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1890年,她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后成为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并在妇女和儿童医院工作。1897年,她开始系统学习教育学课程,并转向儿童教育研究。1907年1月,她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后相继开设其他“儿童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很大反响。
1913年,蒙台梭利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出席仪式并致词,称赞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自此,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美国及欧洲、亚洲盛传开来,在全球建立了许多蒙台梭利学校。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成立,蒙台梭利亲自担任主席。
蒙台梭利终身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同时,留下了不朽的教育经典,包括《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儿童的自发成长》等。这些书被译成近40种文字在全球出版,成为经久不衰的教育经典。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于荷兰诺德威去世,终年82岁。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1879-1958),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社会活动家、畅销书作家。她强烈支持女性权利、种族平等,并倡导终身教育。她被埃莉诺·罗斯福夫人提名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位女性”。多罗西·坎菲尔·费雪曾前往罗马,追随玛利亚·蒙台梭利,参观“儿童之家”,将蒙氏教育法引入美国,引发一场儿童教育的革命。她还负责建立了美国第一套成人教育计划。1925-1951年,她担任“每月一书俱乐部”推荐委员会成员,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品味。
1911年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参观了位于罗马的“儿童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决定将蒙氏教育法引入美国,并开始翻译蒙氏教程与演讲。“一战”期间,她与丈夫一起来到法国,成立了一家盲文出版社,还在战区建立了一所康复之家,受到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高度赞扬。1958年,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去世,享年79岁。
管教的本质
管教的内涵当然远不止维持秩序,可以说,它是使孩子朝着令人满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长的过程。大人应该懂得,孩子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他们都需要大人的帮助。
对大部分人来说,“管教”意味着对孩子丰富、欢乐的生活强加钳制。对“管教”这个词,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加符合孩子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新解释。审视一下相关的几个字,或许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管教”所蕴含的意义。在英文中,“管教”叫做“discipline”,还有一个由同一字根衍生出来的词叫“disciple”,意即热心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共同工作者。由此看来,“管教”的真正含义是致力于培育合作氛围的艺术。
大人的职责是为孩子塑造内在纪律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我们在努力为孩子提供最佳环境时,都知道孩子需要有同龄的伙伴,以激励自身的发展、学会解决社交问题,同时还能掌握复杂而微妙的社交艺术。过于粗野和极具攻击性的少年,或者过于害羞和极度沉默寡言的孩子,都不能成功地掌握这种社交艺术。
老师想出一种得体的管教方法时,知道如何替生性崇尚攻击的少年设定有效界限,也知道如何化解害羞孩子的胆怯心理。只要孩子缺乏自信的弱点不变,管教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那些在家中或课堂上无力维持秩序的成年人,和那些不能给胆怯孩子以鼓励的人一样,在维护纪律方面都是不称职的。管教蕴含着一种又微妙又灵活的平衡,不仅要力避放任自流,而且要防止过度控制。
管教的内涵当然远不止维持秩序,可以说,它是使孩子朝着令人满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长的过程。大人应该懂得,孩子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他们都需要大人的帮助。
幼儿行为的自发性与引导
幼儿的行为具有自发性,缺乏内在力量的引导。无论是未来的圣人还是明天的罪犯,在初到人世时都没有自觉意识。幼儿做事会“由着性子来”,例如,他会触摸能碰得到的一切物体,甚至把它塞到嘴里。过了一段时间,积累的经验使他变得越来越聪明,同时也为他进入第二阶段做好了准备:如果妈妈在屋里,并且正在盯着他,他就有所收敛,于是教育初见成效。之后便进入第三阶段:就算屋里没有人盯着,他也不会去拿垂涎已久的糖果。
沿着这一轨迹,教育逐渐培养着孩子的纪律性。孩子最后终于接受大人对纪律的要求,即使大人不在现场监督,他也会自动做到有规有矩,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就可以说,孩子形成了一股指引自身行为发展、确立是非善恶观念的内在力量。当然,我们也知道,不少人从未进入这一阶段,只是凭借外在的强制力才得以保证不做错事。
孩子看见诱人的糖果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他单独留在房间里,却没有利用这一“天赐良机”,又该如何解释?他的欲望消失了吗?绝对不是。
从心理学角度看,他并非独自一人,因为妈妈和他“在一起”。如果他们之间在感情上联系紧密,那么在这一阶段,妈妈的命令、定下的规矩,就都融入了他的内心。无论他走到哪里,妈妈的这些教导都会如影随形。即使这些教导有时并不干预他去做不该做的事,也会影响他做这件事时得到的乐趣。
我们把这种由外在约束向内在控制转变的过程,看成孩子正常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的确很重要。孩子经常在各方面调整自己,并严格按照周围爱他的人提出的要求,去塑造内在的自我(简称“内我”)。事实上,他与身边人感情上的紧密联系非常重要,否则,管教便成了毫无人情味的禁令。唯有爱才能让孩子将父母的要求如数牢记在心。
停留在较幼稚层次的孩子,只会任由外力来决定自身行为;长此以往,他将要面对不幸的人生。当然,正常而健康的孩子偶尔也会违拗大人的意愿,但总体上看,他们多半还是会遵从而不是执拗。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和共同生活的大人没有感情,那么便会在一种双重不利的环境中成长:他不仅失去了爱,缺少被人接受和被人需要的安全感;并且由于年轻和不成熟,他还觉得不应对接近自己的大人怀有对抗情绪和厌恶心理。在这种双重心理的折磨下,
他会深感罪恶。这种感觉将成为孩子日后人生旅途的最大障碍,因为能全心全意将爱回馈给百般呵护自己的大人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孩子当然爱父母(或者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肯定也强烈希望被父母爱,还希望长大后像他们那样。“喜欢”某人并希望“像”他那样,其潜台词是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父母没有爱心,即便能对孩子横加限制,也永远不能“教育”他,因为孩子绝不会以他为榜样。惩罚见效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大人和孩子之间有情感交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联系和交流,顺从和服帖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工作者能从对心理分析的思考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益观念。其中有一种观念是,人的情感由各种互不相同、或相互冲突或和谐一致的冲动和兴趣组合而成。人的内心会潜藏着欲望、希望和惧怕之情,这些情感难免相互冲突。我们在戏剧中经常能清楚地感觉到:主人公在经历某个戏剧性的冲突时,他性格里的某两种要素会激烈地斗争,令他左右为难。如今我们知道,内心的挣扎不仅会发生在每个大人身上,也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这些力量的排列组合,以及大人在孩子人生中帮他们组合这些力量的方式,将决定年幼的孩子日后是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还是成长为一个精神病人甚至犯罪分子。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取代父母位置的人)的作用在于为孩子提供种种标准,让孩子能根据这些标准塑造“社会的自己”(即“本我”)。这种作用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一样重要。但遗憾的是,相比之下,这种作用太不可捉摸,也太不明显。试图建立这些标准时,父母经常会走进两个误区:其一,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立能力;其二,假如他们面对错误行为带来的结果感到后怕,从而导致没有真正自我决策的余地,那么会继续完全依赖父母,而无法培养出任何自我引导能力。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性格反复无常,不能恪守规定;有些父母可能在童年尝过家长严加管束的滋味,因此决心不在自己的后代身上犯同样错误,结果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被相反的想法所左右,根本不为孩子制定行为准则,也完全不限制孩子的本能冲动。这类家长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比比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种过分纵容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过于宽松的控制和过于严格的控制都会产生破坏性后果,因为这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行为准则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今后可能由于存在许多性格缺陷而痛苦不堪。
引导和权威是孩子希望在父母身上看到的东西,没有这两样,孩子就无法生活下去。然而,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爱孩子,给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家庭的正式成员,甚至须臾不可或缺。这是管教真正的坚实基础,否则,管教便依然停留在仰仗外界压力。倘若孩子因行为不当而受罚,那确实会暂时破坏和谐的氛围,但千万不可使孩子产生“我做错了事,所以他们不要我了”的感觉。一个3岁大的孩子表面上会说:“别那么瞧不上我,我再也不做那种事还不行吗。”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不要板起这样一副严肃的面孔。”
大人的赞许对任何孩子非常重要,所以在孩子受罚之后,父母或老师应该尽快和他“冰释前嫌”——千万不要让惩罚留下后遗症,更不能回过头再次责骂或批评孩子。应该让他觉得你还打算和他做朋友,同时也不会再翻旧账。对那些已经失去父母的孩子(无论永久还是短暂失去)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部分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强调他的确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爱着、包容着。
......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套装共4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套装共4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还行在看很受用
评分特价带券买的,很花的来,书很好
评分特价带券买的,很花的来,书很好
评分放在购物车很久的一套书了。蒙台梭利老师的书都是认真筛选然后阅读,之后好生保存着。教育界的经典。这套包装一般,不过也没有质量问题,感谢快递师傅。
评分好
评分之前买过理论经典一套,希望这套偏实践
评分特别好'京东活动特别给力
评分不错的书,是正版,快递给力
评分您好 真的好 非常好的书 非常满意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套装共4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