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翻开《诗经》,我们所触摸的都是古人真性情的坦露。阅读起来是一种带有甘草香味的苍茫之感。山川风光、草木虫鱼、花木鸟兽、风雨雷电、男欢女爱、闺怨春情、狩猎耕耘、农夫商贾、游子隐逸,世间的一切尽收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诗三千余篇,至孔子去其重”?
一 寂寞孔子的执著人生
1 孔子传授《诗经》
2 被忽视的音乐家
二 从《诗》到《诗经》
1 母语的放声歌唱
2 儒家思想的渗透
三 文学瑰宝闾巷之“风”
1 “关雎”与后妃之德
2 千古绝唱之《硕人》
3 《柏舟》承相国之志
4 丰富的“七月”农事
5 “蜉蝣”之生命真谛
四 文学瑰宝朝廷之“雅”
1 《鹿鸣》和周公吐哺
2 《采薇》和醉卧沙场
3 “灵台”和建筑事业
4 《文王》贤德天命耶
5 《凫鹭》与环保意识
五 文学瑰宝宗庙之“颂”
1 《载芟》之周王劝农
2 《玄鸟》能庇殷否
……
六 独绝千古的“天籁”
七 诗学研究代代传
精彩书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人王翰的《凉州词》中的名句。盛唐将士的豪气和淡淡的忧伤相互掺杂,分外有感染力。时值今日,我们依旧会为这样的边塞豪情所感动。而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金戈铁马、餐冰卧雪的战争场面依然会让热血青年兴奋不已。可“一将成名万骨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空久久回荡着家破人亡的哀哭声。在战争诗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伤情绪,不忍目睹,回味更寒。于是战士慷慨悲凉的勇气与缠绵婉转之情交织成了如泣如诉的乐章,《诗经·采薇》以一个参加戎狄(即猃狁)之战的普通士兵的口吻,写出了亲临战事的真切感受。
与直叙的战争诗不同,《采薇》没有在开篇就拉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幕布,而是采撷了一种柔软的植物——“薇”来隐指士兵的内心。“薇”是野生的豌豆苗,而采薇也许是士兵在家时母亲或妻子常干的农活。从“薇亦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一个季节轮回结束了,但是自己的兵役生涯却远远没有结束的征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现如今“雨雪霏霏”。相信每一个在家期盼将士归来的亲人在接到这样的家书时都会泪流满面。
当然,诗中并不乏斗志昂扬之语,如“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位年轻的士兵在家人面前骄傲地宣布军队的战绩,这时候整首诗的音调也达到了最高点,“靡室靡家”、“靡使归聘”、“忧心孔疚”的低沉情绪仿佛也被这种胜利的喜悦冲淡了一些。但是到了诗歌结尾,发现原来士兵思乡的情绪根本就没有排遣分毫,看似轻松的笑靥遮盖不住背后的悲伤。这正是《采薇》这首诗的高妙处。《采薇》中的情感不像瀑布那样一下奔腾直下,而是九曲回肠、曲折蜿蜒,在读者心里激起一层又一层波浪。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采薇》就是采用了悲喜极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左传·成公十年》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但需要注意的是“国之大事”的“国”主要是指危坐高堂的统治者,而不是挣扎于温饱线的百姓。对于百姓来说,战争的成败固然重要,但是若有选择的余地宁愿不要战争。安定平稳的生活才是他们渴求的。在西周厉王统治时期,虽然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不断发展,但也招致了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北方与西方的戎狄(即猃狁)、东南方的徐戎、南方的荆楚都想从中原掠夺财富。《小雅》中的《六月》、《出车》写的是抵抗猃狁的场景,《采芑》是写反抗荆楚的。
周厉王被赶出国都之后,周宣王即位,对周边的戎狄部落进行了反击,百姓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参军卫国。而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比其爷爷周厉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宠溺褒姒,废原来的申后和太子,荒淫无度,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申后和太子联合他国并勾结猃狁攻国,最终镐京被破。于是秦地就沦陷为猃狁之地,秦民奋起反抗,《秦风·无衣》描绘的就是士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场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秦地士兵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赠给同伴,在辛酸中表达必胜的决心。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