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改革的大棋局是如何規劃的,又是如何層層推進的?
20多年前改革主綫之爭如何決定瞭中國改革的方嚮?
中央文件和人大報告是如何煉成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經濟改革部分的亮點是什麼?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首次披露改革總體思路齣颱背後的思想交鋒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深度解讀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清晰勾勒下一輪改革與轉型路綫圖
內容簡介
十四大以來,中國改革大目標是怎麼演變的?中國改革為什麼能成功,同時各領域的改革存在哪些問題?市場與價格該如何權衡?中國會不會走嚮“權貴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如何過轉型坎?這些是本書關注的重要問題。
同時,十八大以後,中國改革進入瞭攻堅剋難的階段,“權貴市場經濟”抬頭,壟斷利益集團盤根錯節,改革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通過總體規劃來化解改革阻力。本書分析瞭中國經濟的改革與轉型及其背後的動力,指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由政府製定改革目標,然後從頂層開始做全麵設計與規劃,自上而下的全麵推動。
做好頂層設計後,就要深化改革。本書重點討論瞭深化改革的三個重點領域:經濟體製改革、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通過深化改革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的全麵轉型。
作者簡介
張卓元,知名經濟學傢,1933年7月生,廣東省梅縣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曾參與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等瞭十餘次黨和國傢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著有《論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産價格》、《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價值、價格、成本與利潤》、《論孫冶方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價格改革》、《張卓元經濟文選》、《張卓元改革論集》《中國經濟轉型論集》《新中國經濟學史綱(1949-2011)》等。
目錄
序言/VII
自序/IX
前言/XIII
第一章 精心規劃的大棋局
1. 關於經濟體製的大討論/003
2. 通嚮中等發達國傢的大戰略/009
3. 全麵小康社會:不斷升級的大目標/013
4. 一個《決定》和一個藍圖/018
第二章 撬動改革的頂層設計
1. 什麼是改革的頂層設計/025
2.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的邏輯/028
3. 頂層推動: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設立/032
4. 用頂層推動化解改革阻力/035
第三章 步步為營的改革之路
1. 盤點改革開放35年的得與失/041
2. 迴顧經濟改革的風雨曆程/046
3. 詳解價格改革的幾次突破/052
4. 國企改革依然長路漫漫/057
第四章 八傢論道:中國改革大思路
1. 一次集中各方智慧的嘗試/067
2. 八傢改革綱要的理論創新/070
3. 為改革決策科學化探路/074
第五章 繞不過的經濟體製改革
1. 經濟體製改革理論大突破/077
2. 把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085
3. 混閤所有製經濟地位的再確定/092
4. 經濟體製改革也是硬道理/101
第六章 所有製改革與非公有製經濟的崛起
1. 所有製改革: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105
2. 地位確立:非公有製經濟的入局之路/109
3. 發展與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的坦途/112
第七章 任務緊迫又艱巨的國企改革
1. 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的新突破/117
2. 國有資産管理體製需改革/120
3. 如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126
4. 打破壟斷,避免“權貴”市場經濟/133
5. 十八大後的國有企業改革仍需攻堅剋難/136
第八章 不斷推進的價格改革
1. 價格改革有哪些規律/145
2. 價格改革如何推進和價格政策如何製定/154
3. 價格改革最主要的經驗與教訓/159
4. 推進財稅、價格改革,促進資源節約/165
5. 生産資料價格雙軌製嚮何處去/167
6. 深化價格改革的設想/176
第九章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1. 中國經濟麵臨的轉型任務/185
2. 放緩增速,提高質量效益/190
3. 推動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193
4. 《決定》提齣瞭哪些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198
第十章 邁過經濟轉型的坎兒
1. 中國經濟必須邁過轉型的坎兒/203
2.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轉型/207
3. 中國經濟轉型應製約盲目攀比GDP/216
4.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219
第十一章 中國經濟轉型大未來
1. 深圳:中國經濟轉型的示範/225
2. 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227
3. 不要過分糾結經濟增速/235
緻謝/239
精彩書摘
前 言
經濟改革新徵程
自高中時代因列昂傑夫的《政治經濟學》而喜歡上經濟學以來,我與經濟學結下瞭逾一甲子的緣分。我從1993年開始參與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至今已有12次。作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曆者,我看到瞭中國改革是如何起步的,也深刻地認識到,它是如何成就的。迴望它的艱難睏苦,尤讓人捏一把汗;盤點它的卓越成就,總讓人靈魂欣悅。
中國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每邁齣一步都要經曆無數麯摺。目前的中國改革已經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瞭改革的深水區,即改革的攻堅剋難階段,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任務緊迫,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顯著急。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本文以下簡稱《決定》)便是指導全黨全國全麵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決定》做齣短短數月,已經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産生瞭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決定》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遠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已經慢慢為人所知。
新徵程: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我國改革開放肇始於1978年底,此後我們黨每逢雙數屆的三中全會都是以改革為主題做齣決定。如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然而,這次《決定》同上述三次《決定》相比較,有哪些重要特點呢?在我看來,至少有四個特點:
第一,範圍不同。以往三次都是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內容涉及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製、建立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等,而這次《決定》的範圍擴大到瞭整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製度,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改革範圍的變化,反映瞭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需要從主要推進經濟改革擴展到全麵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製的改革,唯如此我們纔能在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時,形成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位一體或六位一體改革(即加上黨的建設製度改革)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我們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由於嚴格實行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加大反腐敗鬥爭力度等政治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政府有力地推動瞭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逐步使全麵深化改革成為一股滾滾洪流、勢不可當。
第二,緊貼現實緊迫的經濟問題,亮點紛呈。雖然2003年中央已做齣瞭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定,但是由於此後落實情況不是很好,加上幾年的大乾快上以及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反應有點過度,實行4萬億元投資刺激計劃,使國民經濟原本已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顯得更加刻不容緩,而這又主要靠深化改革纔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長期積纍的難題。《決定》針對當前經濟生活中突齣的矛盾和問題,明確提齣,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為此,《決定》提齣許多大膽而又必要的市場化改革主張和舉措,在經濟領域就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積極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國有資産監管機構主要以管資本為主、明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探索實行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進預算管理製度、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放開現代服務業和一般製造業等等,可謂亮點紛呈。
第三,改革舉措具體明確,更加注重各個領域改革舉措的落實。這次《決定》從起草文件一開始就要求按照改革總目標要求,滾動統計提齣瞭多少個改革舉措以及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實單位和時間錶,最後形成16個方麵、60項改革和360個改革舉措,並且強調抓緊落實。《決定》從2013年4月起草開始,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大力宣傳十八大精神,廣泛凝聚改革共識。《決定》起草過程中政府就在抓改革舉措的落實,如國務院從2013年4月起分4次取消和下放約400個審批事項,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試行負麵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大力推進反腐敗鬥爭等等。《決定》通過後,改革更是全麵提速和密集齣颱。有人粗略統計,從《決定》通過到2014年3月初兩會召開,僅僅3個多月時間,60項改革已啓動實施的已過半數。這種情況,同十八大前10年改革處於半停滯狀態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為強有力推進改革的最高層次的組織保障。《決定》提齣:“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決定》的一個最大亮點,是落實《決定》的最根本的保證。迴想2005年和2006年,曾經有專傢嚮黨中央和國務院建議,為避免改革方案受到既得利益群體的左右,剋服既得利益群體對改革的阻撓和反抗,需要恢復改革初期建立的體改委或體改辦,或在國務院成立改革的領導和協調機構。這些建議當時未被采納。而現在成立的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大大超齣瞭當年專傢的建議和期望,是層次更高、更加權威的機構。
不僅如此,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在《決定》做齣後兩個月,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小組就成立並舉行瞭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會議審議和通過瞭領導小組和6個專項小組以及中央改革辦的工作規則和工作細則等,進一步吹響瞭改革的號角。接著,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瞭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瞭《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關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齣的立法工作方麵要求和任務的研究意見》、《關於經濟體製和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匯報》等。看來,人們期待的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瞭。
憶改革頭25年崢嶸歲月
迴顧中國改革開放35年曆史,我們看到,頭25年各方麵改革蓬勃開展,中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啓到2002年,有幾次突破性的改革令人印象深刻。下麵擇其重點,簡要談一下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幾次重大改革舉措。
第一,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傢庭聯産承包製改革。由於實行“交足國傢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開始有瞭生産經營自主權,大大調動瞭農民的積極性,解放瞭農業生産力,加上1979年大幅度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平均提高25%多),刺激農産品迅速增長、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改革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長61.6%,年均增速達7.1%,大大高於一般年均2%~3%的增速。
第二,20世紀80年代放開農副産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産資料價格。其結果是,放到哪裏活到哪裏,隻要放開哪種商品的價格,哪種商品就會像泉水般湧流齣來,使廣大乾部和群眾都看見瞭市場的“魔力”。市場機製的流程一般是:放開價格—價格上漲—刺激增産—增加供給—價格穩定甚至下跌—供給穩定或減少—價格上漲,如此循環往復,促進市場繁榮發展。價格改革使睏擾中國人民幾十年的商品供應短缺緊張、憑票排隊購買、生活十分不便的局麵很快得到根本性改變。到20世紀末,中國已實現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曆史性轉變,市場林立,各種商品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第三,20世紀80年代起,公有製一統天下局麵被打破,個體私營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特彆是1992年以後發展迅速,這一在原有體製外的增量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和完善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對GDP(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已超過60%,對國傢稅收的貢獻已超過70%,對就業崗位的貢獻已超過80%,對促進經濟增長、活躍經濟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麵的需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後,市場化改革在經濟各領域大步推進。下麵五點突破尤其值得重點強調。一是明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1993~1995年,私營經濟戶數增幅均高達50%以上,1996~2002年年增幅也達15%以上。二是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嚮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不再沿用落後的承包製,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迅速展開。三是用市場經濟國傢通行的分稅製代替原來的地方財政包乾製,使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穩定地提高到占50%以上,從而增強瞭中央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四是市場逐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2000年底,我國絕大多數産品和服務價格已放開由市場調節,生産要素價格已走上市場化改革進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已初步建立,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一般估計已達70%多,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初步建立起來。五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已從直接管理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通過宏觀經濟管理體製改革,我國政府已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健康運行。
第五,1998年起國有企業三年脫睏,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走上公司製股份製道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大量國有企業由於機製缺陷,不能適應市場而陷入睏境。1997年黨和政府提齣幫助國有企業脫睏的任務,其目標是:1998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睏境,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到2000年底,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1997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為16 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 599戶,占39.1%;到2000年,虧損戶減為1 800戶,減少近3/4。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三年脫睏,用去銀行呆壞賬準備金1 500億元以上,技改貼息200億元,債轉股金額4 050億元。政府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睏的同時,進行瞭現代企業製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努力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改革使國有企業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1997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800億元,而到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已達4 852億元。與此同時,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也取得進展。1998年,國有工商企業有23.8萬戶,而到2003年,已減少到14.6萬戶。
第六,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重大舉動,具有裏程碑式意義。加入世貿組織,錶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做齣這一決策,是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最耀眼的曆史功績。在入世談判過程中,許多人憂心忡忡,認為入世會影響國傢經濟安全,許多産業包括金融業、商業、農業、信息業等會受到很大衝擊,弊大於利,至少短期弊大於利。但中國入世後的實踐證明,入世對中國利大於弊,原來的許多擔心都沒有齣現。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入世提高瞭中國的收益率。入世以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外匯儲備等的增速在一段時間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而且,開放促進瞭改革,入世使中國一大批同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得以廢止和修改。許多産業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從此,同國際接軌已不再是貶義詞,對外開放逐漸深入人心。
改革放緩,踟躕10年待突破
盤點瞭改革開放頭25年的重大突破性舉措後,我們也要看到,2003年以後,中國經濟改革同頭25年相比有所放慢,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12年。改革放緩纍積瞭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在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一次經濟論壇上,有的國外學者如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認為這幾年中國“無改革”。我當時是他發言的評論人。我說,一方麵上述論斷並不是很全麵準確的,因為2003年以來中國還是在繼續推進改革且取得瞭一定成效,如2005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整體上市、取消農業稅、集體林權製度改革、2005年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改革、增值稅轉型、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改革、資源稅費改革、房地産稅改革試點、文化體製改革、醫療衛生體製改革、以全覆蓋為目標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等;另一方麵,也要承認,這幾年的確沒有特彆重要和關鍵的環節以帶動全局的改革。
那麼,為什麼2003年以來近10年會齣現改革進展緩慢的現象呢?我認為原因有四個。
第一,上上下下專注於發展而顧不上改革。這段時間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乾部的精力都是專注於發展而顧不上改革。由於經濟增速很高,2007年高達14.2%,各級政府部門都幾乎用全力解決經濟高速增長中齣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如煤電油運的緊張問題,使改革難以擺上議事日程。所以有一些學者將當時的政府稱為發展主義政府或增長主義政府。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增速最大化,以顯示自己的政績,政府官員也因此可以獲得升遷。有的地級市市委書記說,我隻抓項目,彆的不管,人稱“項目書記”。抓投資、抓項目成為地方政府各部門主要工作。在方針原則上,人們常說發展中齣現的問題要靠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這個說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要做大“蛋糕”,但做大“蛋糕”後分“蛋糕”中齣現的分配不公、差距過大等問題,光靠進一步做大“蛋糕”是很難解決的。從經濟學原理說,生産、流通、分配、消費都是相對獨立的環節和過程。分配環節和過程中齣現的問題光靠發展生産是難以解決的。在實踐上,有的專傢認為中國現在就是要靠發展,通過加快發展增加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以改善民生,保社會穩定,而改革要冒較大風險,不能期望有多少舉動,以免危及社會穩定。這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長久之計,還會不斷積纍矛盾,或使已有矛盾往後推,甚至積重難返。還是要靠改革來逐步理順體製和各方麵關係,實現長治久安,讓老百姓過上穩定的好日子。這纔是根本之策。
第二,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這主要體現在壟斷行業積重難返,改革難度較大。現實的問題是,壟斷行業改革很難推進,新的廠商很難進入壟斷行業中非自然壟斷環節,競爭機製很難引入,國務院兩個“36”條很難落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改革受到壟斷行業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政府改革的難度也很大。強勢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對政府官員有莫大好處,這個權力極難割捨,這也是審批製改革進展緩慢的原因。政府直接支配資源過多、介入經濟過深,必然會阻礙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或決定性作用。政府改革已經成為深化各項改革的關鍵環節或突破口,但這一改革因為會使相當一部分官員利益受損而阻力重重,難有進展。
第三,學界有人懷疑市場化改革産生的爭議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如有的經濟學傢認為對國有經濟中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需要進行改革是個僞命題;有的文章主張就是要實行“國進民退”;有人認為當前主張民富優先是奇談怪論,是挑撥人民群眾同政府的關係;有的文章把當前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歸咎於民營經濟發展過快,動搖瞭公有製的主體地位等等。上述觀點的提齣,引起學界的爭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第四,缺少改革專門機構的統籌協調與強力推進。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把原國傢體改辦同國傢計委閤並,組建國傢發改委,這樣就不再有專司改革的機構瞭。當時主張把體改辦與國傢計委閤並的一個重要根據是,那幾年由國傢計委提齣的民航、電信等壟斷行業分拆改組的改革方案,由於能把改革和發展較好地結閤起來,在發展中推進改革,比較現實可行,因而在實踐中被采納並初見成效。與此不同,那時體改辦等提齣的方案卻未被采納。這在當時是有說服力的,也把當時參加機構改革方案起草的成員說服瞭。但是從2003年以後八九年的實踐看,那次機構改革後國傢發改委並沒有更好地推進改革包括壟斷行業改革,反而是改革進展緩慢,究其原因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