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法] 白吉爾 著,王菊,趙念國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052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352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5
字數:42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上海、城市、曆史或政治感興趣的讀者政治學、曆史及相關領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為上海史的通史性著作,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麵,完整梳理瞭上海從1842年開埠到21世紀的發展曆程,著重剖析瞭上海“現代性”的形成軌跡。在本書中,白吉爾認為上海之所以在近代比中國其他開埠城市更先進發達,是因為其很早就從單純的“現代化”步入瞭“現代性”。

內容簡介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的記敘涉及一個半世紀的曆史,目的在於強調該城市演變過程中,導緻這種持續性和統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於當地社會生活中,日復一日,多層次各方麵綜閤研究的目標集中於這個或那個領域——經濟、社會、文化、政治——上海史顯得極其復雜。它經曆瞭激烈的和對立的曆史插麯和片斷:被迫開埠、太平天國起義、資本主義突飛猛進,以及革命運動、國民黨獨裁、日本占領,最後過渡到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以及進入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然而,從遠處觀察,在異地遙望,這部劇烈動蕩的曆史似乎由一種定式操縱著,一種超過一切的尋覓,即對現代性堅持不懈的追求。

作者簡介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法國大學榮譽教授。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和資料中心主任,巴黎東方語言文明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專著有:《舊政權結束時上海的金融危機》(Une crise financière à Shanghai à la fin de L'Ancien Régime,Mouton齣版社,1964年);《中國資産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L'Age d'or de la bougeoisie chinoise,1911-1937,Flammarion齣版社,1986年);《中國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到今天》(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de 1949 à nos jours,Armand Colin齣版社,1987年);《孫中山》(Sun Yat-sen,Fayard齣版社,1994年);《清朝官員與買辦:東亞危機的關鍵》(Le mandarin et le comprador;les enjeux de la crise en Asie orientale,Hachette齣版社,1998年);《19-21世紀中國的資本主義和資本傢》(Capitalismes et capitalistes en Chine du XIXe au XXIe siècle,Perrin齣版社,2007年);《中國,新國傢資本主義》(Chine. Le nouveau capitalisme d'?tat,Fayard齣版社,2013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張仲禮中文版序: 從遠方遙望上海 瑪麗·格萊爾·白吉爾中文版再版序言: 十年之後 瑪麗·格萊爾·白吉爾前言: 上海與中國現代化第一部分 開埠(1842~1911)第一章 上海城裏的外國人(1843~1853)“蠻夷”的到來從納貢製到條約製雙重誤解為什麼是上海?外國人特定居住區雙重麵貌的城市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國傢政治(1853~1864)小刀會占領中國城(1853~1855)太平軍的進攻(1860~1862)中國人定居租界上海模式與條約製度第三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誕生(1860~1911)對外貿易,增長的動力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銀行和投機早期工業化(1860~1895)工業的新崛起(1895~1911)洋行與會館公所買辦中外資本主義外國領事—經濟舞颱上搖擺不定的角色沒有結果的官方現代化運動第四章 上海社會萬花筒早期上海灘的居民租界裏的日常生活中國人社會第五章 租界模式公共租界例外的法國人中國士紳緩慢的動員城市現代化與思想轉變第六章 1911年革命“殺呀!殺呀!萬眾直前”沒有未來的資産階級革命對未來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會(1912 ~1937)第七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1912~1937)1920年代的經濟奇跡上海的新企業傢商業資産階級的初創時期國民黨與經濟製度現代化(1927~1937)國傢資本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第八章 革命的熔爐(1919~1937)革命力量的高漲上海的革命政黨1321925年五卅運動國民黨鎮壓共産黨外國人的恐慌蔣介石與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從起義罷工到城市恐怖:共産黨影響在上海的衰弱救亡運動和群眾運動的新高潮第九章 秩序與犯罪(1927~1937)大上海市政府道德秩序與社會控製:新生活運動國傢與社會的相互交織不相稱的結果犯罪盛行鴉片與“犯罪肆虐”青幫與“法國親戚”(1927~1932)掌控華界第十章 海派文化與現代性理念城市新貌消費的狂熱對外國影響的開放時空轉換崇尚體魄和外錶189“摩登女郎”新式娛樂活動上海的文學與文學在上海上海和新藝術早期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
第三部分 一個時代的結束(1937~1952)第十一章 戰爭,淪陷和國際地位的終止淞滬之戰和中國城被占領(1937年)孤島(1938~1941)慕尼黑和維希對租界的影響上海精神到哪去瞭?黑暗世界(1941~1945)淪陷的上海抵抗閤作分子生存第十二章 返迴革命潮流中(1945~1952)從夢想到幻滅(1945~1949)上海資産階級的最後一把火中國自由主義的尾聲共産黨攻剋上海前夕2491949~1952年的上海統一戰綫的戰略社會進入新秩序
第四部分 共産黨領導下的上海第十三章 上海地位的變化計劃經濟的支柱規模宏大的工業基地城市建設被迫停止嚴格控製下的社會新的不平等“文化大革命”和上海“激進主義思潮”第十四章 重振雄姿(1990~2000)改革列車的尾燈龍頭浦東與再現輝煌的城市新上海人娛樂、金錢與自由海派的幽靈
尾聲:邁嚮21世紀的上海大事記參考書目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1842-1911)  開 埠  第一章 上海城裏的外國人  (1843~1853)  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結束瞭第一次鴉片戰爭。根據條約規定,上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口岸之一。然而這開埠之舉則緩慢持續瞭二十多年。隨著形勢的變化和一些重要人物的影響,西方人在上海的存在形式被限於特定的模式中,並由此製定瞭相應的製度法規。不久,這些法規又迅速地推廣到中國的其他開放口岸。在其後的一個世紀中,上海成瞭“條約製”的實驗室,主導著中國和西方的關係。  “蠻夷”的到來  1843年 11月 8日晚,一艘小型英國輪船在上海城牆下的黃浦江邊下錨。隨船而到的是英軍駐印炮兵上尉巴富爾(George Balfour,1809~1894),他被任命為英國駐上海領事,根據 15個月前簽訂的《南京條約》來打開上海對外通商的大門。這位英國軍官很年輕,對中國沒有任何經驗可言。有限的隨行人員中有一位醫生,一名秘書,以及作為翻譯的傳教士麥華陀(Walter H. Medhurst)。  岸上沒有任何人迎接這些英國人,他們隻得在船上過夜。晚餐時,他們為“口岸的強盛和輝煌的遠景”乾杯。次日清早,最高地方官上海道颱宮慕久獲悉英國人已臨城下,遂下令派瞭幾頂陳舊的轎子前往相迎。在人山人海的民眾圍觀下,英國新任領事和他的隨從一行進入城市。在上海道衙門裏,他們受到地方官員禮貌而冷淡的接待。當炮兵上尉巴富爾提齣要租賃一幢房屋以供居住和辦公使用時,遭到瞭拒絕:城中沒有任何空房。軍人齣身的巴富爾斷然聲稱要在廟宇的庭院中搭建帳篷,然而在座官員絲毫不為所動。會晤結束後,英國人離開瞭衙門。街上爆竹震天,人群擁擠在外國人周圍。此時一位衣冠楚楚的有錢人靠近英國領事,建議英國人租賃他的住宅,一幢擁有大小 52個房間的房子。這位陌生人姓顧,原籍廣東,是上海城裏最有錢的商人之一。顧氏在香港經營買賣,他希望能夠充分利用上海的開放來發展他的生意。  1844年的《中法黃埔條約》規定:對法國商人開放上海口岸(法國外交部檔案)  住房問題就這麼解決瞭,英國領事和他的隨從們很快就安頓下來。盡管這幢豪宅很寬敞,但並不舒適,尤其是從早到晚都有許多好奇者湧入其間,觀看洋人工作、吃飯甚至梳洗。而房主顧氏則以此景觀為榮。晚餐時,僕人們魚貫地穿梭於餐廳,跟隨音樂的節奏走路,他們“平托餐盤碗碟,猶如手持絲棉包袱”。不過巴富爾畢竟屬於英國殖民地創建者的一員。他不顧地方官員的遲疑和保留,在抑製商人過分積極的同時,開始適應新的特殊環境。11月 17日,他正式宣布上海為開放通商口岸,並著手談判安置英國僑民的租界領地。 12月底,英籍僑民的總數為 25人,其中大部分是商人。  四年後的1847年11月,敏體尼( Charles de Montigny,1805~1868)承擔瞭在上海設立法國領事館的任務。這位下不列塔尼省的後裔、移民的兒子和前希臘獨立事業的鬥士,以他獨特的氣質和所持的政策,在上海永久地留下瞭法國的影響和痕跡 "。一到上海,這位新領事就把法國領事館設在上海老城和英租界之間的一座天主教教會的房子裏。“房屋很小……但我置身其中,就如人在法國。”#敏體尼迫不及待升起的國旗,在一幢“破房子”、一座“不舒適的住宅”、一個“潮濕且有損健康的地方” *的上方飄揚。房子的地麵經常被夏季的雨水淹沒,四周布滿瞭動物的屍體$。這裏沒有好奇的參觀者,隻有盜賊在附近窺視遊蕩,以緻為瞭應付他們,晚上還需要武裝警衛。除此以外,連個僕人也沒有。領館內負責文書工作的是領事的太太和孩子們,還有原籍波蘭的翻譯哥士耆伯爵(Kleczkowski)。哥士耆是一位傑齣的語言學傢,但性格令人厭煩。麵對英國人社區的興旺和英領館的排場,敏體尼所能依靠的隻有他自己,依靠他好鬥的性格和豐富的政治想象力。  既然上海還沒有法國的商人或僑民需要保護,敏體尼就承擔起保護已安頓在上海郊區和鄰近省份江蘇、浙江的天主教傳教團以及教徒們的責任。他的做法被看成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共和者”的離奇的虔誠%,而敏體尼則認為,保護傳教團是為瞭擴大法國在當地的影響。“我嚮您重申,部長先生,這裏所有的傳教士都是未來法國取得優勢和勝利的工具……我為他們說話做事並非齣於我的宗教感情……這是國傢利益”。  在發生飢荒或搶劫案件時,法國領事館從不袖手旁觀。一旦事發,領事立即坐著轎子或小船啓程前往,唯一的隨從就是哥士耆。他組織保護忠於職守的神父,訓斥掠奪搶劫行為,告誡當地行政官員,“一半靠講理,一半靠恐嚇”,基本上每次都能達到目的。他令無數民眾敬畏,“人擠他,他擠人”,“用步槍的槍托開路,這裏撥開一隻手,那裏撥開一隻腳”。這支步槍的外觀往往就足以使盜匪們害怕瞭。但在一次齣徵寜波的歸途中,領事在海上遭到瞭海盜的襲擊,他當場開槍擊斃瞭八個攻擊者*。1851年春季,在獲知一艘法國捕鯨船在朝鮮外海遇難後,他毫不遲疑地登上一艘葡萄牙籍的小船,齣發尋找遇難船員。最終,他戰勝瞭暴風雨的狂瀾和朝鮮當局的敵視,把水手們解救瞭齣來。  敏體尼在外交活動中錶現齣同樣的果斷堅定。 1848年6月,第一個期望在上海安傢的法國人來到他的麵前。這位年輕人名叫多米尼剋·雷米( Dominique Rémi),齣生在法國貝藏鬆地區,經營鍾錶業。敏體尼利用這個機會,立即嚮中國當局提齣租界領地的要求,理由是以便安置幾十個大批發商。他的長官對其行為頗有微詞,指責他不受束縛的性格和經常齣現的隨機性舉措。敏體尼則不斷地為自己辯解:“距離把我們隔絕瞭,通訊和聯絡也不正常……任何細小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在處理緊急公務時,這些客觀睏難總是妨礙上海和公使團之間的整體行動(遺憾的是這裏所有的事務幾乎都如此)。”他終於在爭執中獲勝瞭。  從19世紀下半葉至 20世紀初,許多在上海擔任公職的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這樣的辯護。上海,這座設有租界分界綫的城市,地處清朝統治的邊緣,和歐洲地區又相距遙遠,所有的冒險傢,無論是高貴的還是卑賤的,都可以在這裏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纔智。正是他們注定瞭這座城市的未來。上海的命運,這屬於地緣政治新秩序曆史中的一部分,當時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1843年後齣現的外國人並不是首批到滬者。 1832年,廣東的英國人為瞭嚮北方擴展貿易,曾派遣鬍夏米( Hugh H. Lindsay)乘坐“阿美士德號”船( Lord Amberst)前往上海,同行的除瞭貨物外還有傳教士。其他的傳教士也跟隨而來。其後,英國商船和軍隊陸續到達:在鴉片戰爭期間, 1842年 6月 19日,上海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被四韆名英國士兵占領。英軍大肆掠奪瞭四天後,纔繼續北上。但從 1843年起,來上海的外國人不再是為瞭貿易勘探或軍事入侵,而是為瞭長久居住。他們的齣現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和結果。  從納貢製到條約製  直到 19世紀中葉,中國與歐洲間的交流還十分有限。這並非僅僅由於引起商人、外交官和傳教士強烈不滿的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和周邊的亞洲國傢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根據納貢製來運行的,而西方人則無法在其中找到閤適的位置。  多少世紀以來,支配決定中國和外部世界關係的觀念建立在儒傢學說上。宇宙被視為清一色的整體,其間萬事萬物都按照精確的強製性的等級順序排列。天子乃上天之子,施行必要的禮儀以維護天下之和睦。淩駕於文明社會頂峰的帝國君主,對其他國傢也承擔著傢長的角色。在中國的傳統上,對內和對外政策沒有區彆。同樣的禮儀確定瞭傢庭成員間的關係,也決定瞭國傢內部或國際社會間的關係。  既然皇帝統治整個世界,他的權力也就遍及文明社會和“蠻夷”地區。然而,“蠻族”的定義與其說是依據其種族或宗教的從屬而確立,不如說更取決於其文化教養程度。不懂文明,尤其是不懂中國文明的就是“蠻夷 ”。隻有采用中國的禮 儀禮樂和習俗慣例,蠻族纔能夠融入中華世界之中。在此過程中,中華帝國和鄰邦民族的關係由納貢製支配。  這些納貢國傢對優越的中華文明的承認,體現在他們定期嚮北京朝廷派遣使節,贈送禮品。而中國皇帝錶示對納貢國的仁慈關愛和維持各民族和平的方式,就是賜予禮物。就納貢製的實質而言,這是和逐漸進化的異族蠻人之間禮節性、象徵性的交往方式。在具體實踐中,這種製度有可能打開徵服和控製的道路,同時也有利於貿易、文化等範圍內的多種和平交流。它始終含有對“蠻族 ”的高度警惕,限製他們與中國百姓直接交往,以免中華文明美德受到汙染的危險,以便維護和平和天朝至高無上的權力。  但是西方的“蠻夷 ”遵循的是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邏輯,來華的大多數人都聚集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他們對世界和國際關係持有與中國人不同的觀念,這種觀念的基礎是承認各國之間的平等,以法律和條約主導國傢間關係,以及確信通過相互間密切的接觸能夠避免可能齣現的衝突。這些西方“蠻族 ”並不準備接受漢化,所以中華帝國也和他們保持著距離。  然而,自 18世紀末起中英貿易還是有所發展的,不過這和兩國政府間的接觸無關,而且根據當時的法定製度,英國商人被限製在廣州這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內。各種商品交易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中國的公行之間進行。公行的商人持有清政府賦予的特權,處理所有入港的外國船隻的有關事務。把外國人隔離和限製在國傢領土的邊緣地區,實行監督管製和集體責任製:從這些措施中可以看到納貢製結構的痕跡。  19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以中華傳統為主體的秩序還能在歐洲資本主義在華前哨陣地上維持,盡管“廣州模式 ”已經逐漸受到日益擴張的歐洲資本主義的侵蝕,受到港腳貿易( country trade)代理商和走私者的挑戰,同時也因中國官員的貪汙腐敗而削弱。 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壟斷權的取消引發瞭危機,因為英國方麵為商人設置的在華貿易“通行證 ”需要中方也取消其對貿易的壟斷。在航運、武器和工業生産等領域取得瞭巨大科技進步的西方人認為他們有能力逼迫清王朝開放中國市場。 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瞭,其主要目的就是迫使中國承認和接受世界資本主義的新秩序。  英國獨自對華發動瞭這場戰爭。不久,當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法國也加入瞭英國的行列。但是歐洲其他主要列強以及美國,都是1840和1850年代接連簽訂的中外協議和條約的受益者。雖然這些都是雙邊協議,但由於條約的增加,尤其是在任何一個租界實施最惠國待遇條款都會牽涉到所有的列強,實際上是設立瞭一種多邊條約製。  在近一個世紀中,這種條約製度一直左右著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從 1842年起,所有重要的條約都在南京簽訂。因此,包括上海在內的五個口岸都對英國商人開放,他們可以居住在任何一個口岸,“貿易通商無礙”。根據條約,經商貿易自由必須受到尊重。英商不必再與清朝政府部門和指定的代理人打交道,不再受到不公強辦,但一律要按規定繳納適量的貨物稅,大量有關這項稅款的信息資料由此而生。英國僑民享有治外法權,而且隻受英國領事的司法管轄。奇怪的是,《南京條約》中沒有提到鴉片走私問題,盡管這是引發 1839年至 1842年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錶麵上,中國當局已經通過非正式的協議解決這問題,但鴉片走私仍舊猖獗。在開放口岸外的海麵上,外國商船總是齣現在那裏:他們在離海岸不遠的地方拋錨,築起瞭“浮動碼頭”,以確保嚮當地的中間商交付毒品。與其他外國列強簽訂的條約都重復著同樣的條款。 1844年簽訂的中法條約中還特彆加入瞭有關傳教士的條款,即清政府從此要接受來華的傳教士。清廷因此取消瞭驅逐傳教士的法令,同時還開始歸還上個世紀沒收的教堂財産。  雙 重 誤 解  《南京條約》達成的協議是建立在雙重誤解的基礎上的。對於西方人來說,這是建立更為廣泛的外交經貿關係的開端,猶如歐洲國傢間的關係或與海外其他國傢的交往。而對於中國人,這涉及到以租讓零星土地來平息新到“蠻夷”的喧囂和欲望:犧牲局部以保全局。  當中國對西方開放時,中西雙方仍互不瞭解。由於18世紀初清廷的法令,傳教士被驅逐離華,因而中止瞭其文化傳播者的角色。19世紀之交,倫敦皇傢曾嚮北京派遣使團,也遭到拒絕接見的待遇。因此英國人隻得從他們在廣東的經驗,從一些商業和宗教勘察結果以及最新的軍事遠徵中獲取情報。而清朝則不僅對西方主要列強的政治製度和經濟活動一無所知,而且連這些國傢的地理位置也不清楚,甚至經常連國名都不知道。  在相互接觸中,中英雙方官員依據各自積纍的經驗和政治觀念,選擇他們認為比較容易處理未知事務的方法,同時試圖把陌生的局勢重新納入熟悉的程序中。對於英國人來說,最輝煌的成功標誌就是他們在印度建立的壟斷地位。大部分派往中國的英國外交官員和軍事人員都在印度逗留過,在那裏他們磨煉各自的性格和思想,培養充滿自信的精英素質,即要把權威建立在個人的威望上,要具有傑齣的軍事能力和榮譽,並在必要時能夠迅速發揮這種能力。  在上海,英國領事阿禮國(John Rutherford Alcock)的行為就充分體現瞭這種策略。 1846年,阿禮國接替瞭巴富爾。與前任不同的是,他不是駐印英軍的軍官,而是由軍醫改行成為職業外交官。阿禮國依賴的是對條約的似是而非的解釋,同時把黃浦江上停泊的英國軍艦作為自己的後盾。首次發生的由傳教士引起一係列衝突的青浦事件,使他的“大炮外交政策”享有盛譽,以緻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它成為外國列強在華的外交方式。 1848年,三名英國傳教士前往距離上海西南 40公裏的青浦傳教,遭到瞭一群失業水手和民眾的攻擊和痛打。青浦知縣聞訊後,及時派員前去製止相救。英國領事阿禮國要求善後處理和賠償,上海當局則給予拒絕,並指齣外國教士無權前往位於外僑居住地以外的青浦縣城,而且不應該到超齣一日往返距離之外的地方去冒險。但是阿禮國堅持青浦縣城就是在約定的距離之內,他下令英國軍艦“奇爾德”號(Childers)阻止準備齣海運送皇糧的 1 400艘船隻離港。此後兩周內,上海港在英軍十門大炮的威脅下癱瘓瞭,一小撮英國士兵和數韆名中國水手相互對峙著。英國領事的舉措確實不乏勇氣。他最027 終到南京兩江總督處尋求辯解和仲裁,兩江總督斷然置中國地方當局於不顧,滿足瞭阿禮國所提的一切要求。  英國領事藉助的軍事力量具有其象徵性的一麵。如此令人生畏的“奇爾德”號水兵的背後,顯示的是大英帝國的國力,由此也解釋瞭英國外交部對阿禮國的行為的某些保留意見:他被指責犯有超越權限的行為,隻有在他成功後纔得到上級的嘉奬。這裏可以看到:一種衝突開始形成,它使得贊同“大炮政策”的移居國外人員多次反對本國行政當局處理問題時經常齣現的遲疑不決。  迫於武力威脅下讓步的中國當局,試圖在領土談判和操縱方麵重新掌握優勢。在和中亞各國的長期交往中,清政府認為,當“蠻夷”在軍事上占優勢時,平息衝突的方式是租讓部分土地,以善待安撫他們,挑動他們相互爭鬥以耗其能量,或者乾脆把他們收編納入清朝行政機構中。這項在中國的政治術語中被稱為“羈縻”的懷柔政策,正是開放條約的談判主持者所遵循的。從國際法觀點來看,條約中的某些條款顯然侵害瞭中國的主權,尤其是治外法權,它剝奪瞭一個主權國傢對其領土上一部分居民的司法管轄權,還有一貫執行的最惠國待遇條款,也剝奪瞭中國根據其自身利益調節外交的所有可能性。  如今看來是齣格的特權,當年的中國官僚卻並不如此認為。在締結條約時,授予外國人治外法權被認為是習慣做法的延續。在中國,各行其事的概念超越瞭領土管轄權,所有居民或邊境蠻族從來有權根據各自的習俗處理其內部事務。在執行“羈縻”政策的同時,清王朝竭力避免介入與它的直接利益無關的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很有意義,值得品讀購買。

評分

書挺好的。

評分

書很好,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

海外學者研究上海史的必讀的著作

評分

上海的曆史,很感興趣。不錯

評分

一座都市的崛起和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評分

貨到的很快,物品不錯!!

評分

內容尚可,勉強可讀,如果真的要看上海史,不推薦這本書

評分

書很好,送貨速度很快。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上海史:走嚮現代之路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