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第二輯)

大師說(第二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湯一介,王守常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76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61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三智書院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采文化之精華,集眾傢之所長。
  該係列圖書由湯一介先生任名譽主編,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任主編,並集閤國內各領域之大傢,多角度精確闡論儒釋道史等中國傳統文化。
  大師說係列共三輯,第一輯以儒為主,第二輯以佛為主,第三輯以道為主。
  

相關閱讀:


  

內容簡介

  

  “大師說”係列,由著名哲學傢湯一介先生任名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先生任主編,匯集瞭國內諸多著名大師如湯一介、王守常、樓宇烈、王堯、王小甫、陳鼓應、李中華、徐小躍、蘇叔陽等大傢之講課、演講之教義,現分三輯,涉及儒、釋、道、史等各方麵,包括對儒傢、道傢經典著作的解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對中國曆史的講解與闡釋,對中西文化的比較等。書中作者均為某一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傢,闡釋到位,雖精簡卻深刻,蘊含豐富,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守常,滿族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著名學者,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與宗教學知名專傢,作為影響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三大團體之一“中國文化書院”的早期參與者與現任“掌門人”,是中國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目錄

當今中西文化交流與會通的趨勢 湯一介
中國文化因“和”而傳承 王 堯
藏傳佛教概述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王 堯
從中國文化視角觀看近百年全球價值體係的轉變 杜維明
中國佛教文化 樓宇烈
思想的碰撞 智慧的融通 湯一介 張繼禹 釋永信
希望國學能帶來一絲清新空氣 王守常
中國文化需要返本開新 王守常
因果是佛教對中國的最大影響 王誌遠
不丹、尼泊爾佛教 王誌遠
漢化佛像與佛寺 白話文
星雲大師:佛教需要人間化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在第六屆三智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星雲大師
淨慧長老講解《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淨慧長老
四祖寺淨慧長老開示 淨慧長老
商場即道場 湛如法師
禪宗的智慧 明海法師
中國禪宗巡禮參學儀式開幕式(少林寺) 釋永信
二祖寺主持紹雲長老開示 紹雲長老
三祖寺主持寬容法師開示 寬容法師
四祖寺首座明基法師隨緣開示 明基法師
五祖寺主持見忍大和尚開示 見忍大和尚
六祖南華禪寺方丈傳正大和尚開示 傳正大和尚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藏傳佛教的幸福學 慈誠羅珠堪布
藏傳佛教的死亡學 慈誠羅珠堪布
佛教的財富觀 濟群法師
佛教文學傢 依空法師
找迴人之為人的良心 徐小躍
做自己心的主人 趙玲玲
“文明”與“文化” 陳 炎
以傳統文化安身立命 郭齊勇
中西文化之比較 曾仕強
從中華文化的五種文化形態 分析曆史三大變局 閻崇年
九州方圓——中國曆史疆域變遷 韓茂莉
中國曆史上的邊疆民族政策 王小甫
瑜伽開啓大道 徐達斯


精彩書摘

  中國佛教文化(樓宇烈)
  一、佛教的創立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曆史是最悠久的,佛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在古印度創立,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境內。當時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也即是後來尊稱的佛陀十九歲齣傢修道,三十歲時在菩提樹下打坐,經過四十九天的冥想,最終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開悟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是其族名,牟尼是聖人之意。在成佛之後應大梵天王反復請求,用四十九年時間講經說法,度化有緣眾生。
  二、佛陀教導,即佛教的基本理論
  1.“苦、集、滅、道”四聖諦
  苦、集、滅、道是佛最初的說法,稱為初轉法輪。成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大小乘共同修學的依據和教法,稱為“四聖諦”。苦諦和集諦屬於世間法,滅諦和道諦屬於齣世間法。
  “苦諦”:是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所追求的物質世界皆是苦,眾生不知顛倒認為是快樂、是幸福而追求不捨。佛說此是“苦”,是真實不虛,名為“苦諦”。所以“苦”是逼迫為義,能逼迫眾生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此“苦”有多種: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彆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八大類苦。“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聚閤。“蘊”譯自梵語,意義是積聚。所謂:(1)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2)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捨(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憂、喜、捨五種性質。(3)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4)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5)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彆,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即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恒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這就是末那識,稱為意。三者為識,即是瞭彆外境;能夠知覺外麵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瞭色、受、想、行、識這五類的法,各個閤為一集,都是因緣和閤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閤。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閤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對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集諦”:是指引起苦的原因,是說眾生的“苦”是由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所起,此無明煩惱能使眾生起貪嗔癡,對物質名利無止盡的追求,人們對物質、名利的追求,求得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所以使眾生永遠流轉於生死之苦。所以“集”是積聚、招感的意思,是形成苦的原因。
  “滅諦”:是指滅除一切煩惱苦果,得到清淨的解脫涅槃。佛說此“滅”,是真實不虛,名為“滅諦”。所以“滅”是寂滅的意思,是滅除瞭煩惱、痛苦,超越生死的圓滿境界。
  “道諦”:是指能夠滅除眾生苦惱,而通嚮涅槃解脫的道路。是指佛說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等一切法門。所以“道”是通達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八正道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常手段維持你的生命)、正精進(正勤)、正念、正定(禪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通過八正道,達到涅槃。佛教強調自立,反對命運由神決定。
  “四聖諦”中,苦、滅二諦是果,集、道二諦是因。此苦、集、滅、道是因果關係,由集苦因而有苦果,由修道之因而得滅苦之果。此“苦、集、滅、道”四諦是佛為眾生而說,眾生知苦纔能離苦,知樂纔會求樂。“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佛先說果後說因。
  2.三世因果與身口意三業
  佛教早期核心的思想認為世上有因纔有果,一切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萬物因緣而起、因緣而生。“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三世因果”指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其他宗教隻談現在世,或隻論及現在、未來二世;因此,三世之說可視為佛教教理的主要特色之一。佛教提倡三世因果業感之理,即現在世的苦樂乃過去世善惡的業報,而現在世善惡業又感未來世苦樂之果;現在的因招緻未來的果,因果連續而有無窮生死,此乃迷界流轉的相狀。又由於善惡業的性質及強弱不同,使得感果的時期不僅限於次生。
  佛傢講身、口、意三業主要指身、口、意的行為,以及隨此行為而來的延續的結果。身口意可以造作十大類善業和惡業。其中十惡分彆是(1)身之惡業:殺、盜、淫。(2)口之惡業:妄語(不真實)、綺語(好聽話)、惡語(罵人)、兩舌(嚼舌頭)。(3)意之惡業:貪(貪婪)、嗔(怨恨)、癡(愚癡)。這三者稱為三毒。佛傢的戒律就是用來防止我們身口意三業造惡!反之則身口意則造作十善業。
  三、佛教的部派發展和傳播
  佛陀涅槃後百餘年間,教團統一,此稱為原始佛教。其後,教團內部對戒律及教義産生異論,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眾部二根本部派。大眾部是較進步革新的青年大眾。反之,上座部則忠實地遵守傳統,並以保守的長老們為代錶,因此又稱為長老部。不久,大眾部再分裂成七至八部,上座部分裂成十一至十二部,至西曆紀元前後,兩部共計分裂成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後又整閤形成上座部與大乘佛教。上座部往南傳播進入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也稱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往北傳播進入中國,後從中國傳入日本和朝鮮。
  小乘佛教欣上厭下:認為“涅槃”是上,“生死”是下;“菩提”是上,“煩惱”是下;“齣世”是上,“世間”是下。大乘佛教講空,離色空,即色空。例如:《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提齣色空相即的觀點。錶象是色,本質是空。這就是大乘佛教講的“中道”的思想,也就是佛教緣起思想,倡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即性空幻有。《金剛經》提齣“不二”思想,溝通瞭生死與涅槃、齣世與入世之間的鴻溝。中觀思想認為淨土不在身外,而在心中。《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大乘佛教主張法界中有無量諸佛。諸佛在其國土教化眾生,《法華經》講靈山淨土、《華嚴經》講蓮花藏世界、《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阿閦佛國經》講阿閦佛的妙喜淨土、藥師佛所居的東方淨琉璃淨土、未來佛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等等。同理六道輪迴即是眾生的生命狀態。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苦、空、無常、無我”。世界有成、住、壞、空;植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無常,非僅指物,還有精神世界的無常,還有“法”(指所有世間現象)的現象的無常。“佛法”也是無常。這是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觀學。如何概括佛教的精神呢?那就是七佛通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四、大乘佛教發展的三大階段
  1.大乘佛教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叫做般若中觀學
  這種中道的智慧,把萬事萬物都連接在一起,讓我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錶象是色,本質是空。這樣的學說用一句話來錶述叫做“破相顯性”,這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般若中觀學的經典著作是《金剛經》,其中講的是“破相”的問題,要破除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去把握實相。實相就是空相。這個觀念齣來以後,對社會産生瞭很大影響,從此也就齣現瞭一些對這個思想的誤解,因為他強調的是空性,有的人就把空性絕對化瞭。般若中觀學所講的空性是離不開幻有的,可是一些人就離開瞭幻有談性空,這裏的性空就斷裂瞭,以後我們還要分析現象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2.大乘佛教的中期學說稱為瑜伽行派,在中國稱為法相唯識學。
  這個學派認為韆姿百態的現象世界歸根結底是人的心、識造成的。所以有兩句佛教中經常用的話:“三界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所現。”所謂“三界”就是佛教講的一切有情眾生生存的地方。三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欲界中,因為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欲望,尤其是飲食、男女的這兩種最根本的欲望。所謂色界,即色身還在,也就是肉體還在,飲食男女等欲望已斷除;所謂無色界,是指連色身都沒有瞭,完全是一個精神的世界。三界中的蕓蕓眾生均是唯心所造,所以佛教還有一句話“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也就是說眼前的一切現象都由心所造。所謂心造是當你心中有瞭這個東西,就會呈現在你的麵前,外在世界韆姿百態的差異都是心裏麵構造齣來的。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與西方不同,不認為現象與意識是誰産生誰的關係,而是討論心和物之間的聯係。心:包括瞭一切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這六根都有認識外在事物的功能,眼睛分辨顔色和形狀、耳朵分辨聲音、鼻子分辨味道、舌頭分辨滋味、身體分辨觸覺、意識分辨思想。這種六根對外在事物的功能叫做“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産生六識,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或六境閤起來就是十八界,人們通過六識來辨彆六境,於是産生瞭不同現象。光有六識是不夠的,還要有個總的,因此法相唯識學在六識之上又加瞭兩個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是連接前六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也稱為“藏識”,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變成行動,叫做現行。所以人們平常的習性非常重要,它在第八識打下瞭烙印,條件成熟就轉化為現行。這樣的說法,阿賴耶識也就是自我,人身於前八識之心識上,能受外境汙染。這個學說又提齣瞭第九識,比第八識更加根本,叫做“菴摩羅識”,也稱為“白淨識”,認為本性清淨,被客塵所染。後來又有人把第九識歸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不再是單純的染汙識,也有清淨的種子。因此就有瞭爭議,究竟是本性就是清淨的,還是人們在察覺瞭染汙識纔發覺需要靠修行得以淨化。有一類的經典,如《涅槃經》就講本性清淨,所以人人皆有佛性。
  現象世界都是心識的作用,每個人要獲得認識必須是通過分析、比較纔能獲得。但是這種分彆心也給人帶來瞭各種對立,好壞、美醜等等差彆。例如:想得到好的而不要壞的,得到瞭好的就不想放下,因而種種的執著心就齣現瞭,有瞭執著心就一定有煩惱。所以佛教提齣怎麼樣來超越這種分彆的認識,這個學派就提齣瞭一個最根本的命題和解決的辦法,就叫做“轉識成智”。這個意思就是超越這些“識”,也就是超越分彆,獲得一種智慧而達到無分彆,這個智慧佛教中稱為“般若”。般若智慧就是讓我們從緣起的道理來見證萬法的平等。所謂緣起就是無常、無我,那麼萬法還有什麼特殊的差異呢?這種差異都是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造成的,般若的智慧就是來消除它,從根源上去認識萬法的本質。這就是大乘佛教理論發展的兩個主要的階段:般若中觀學和法相唯識學。這兩個學說相互配閤,一個從現象世界的本質入手,要我們破相顯性;一個從現象世界的外圍入手,分析種種的現象有個根源,所以要轉識成智。
  ……

前言/序言


大師說(第二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大師說(第二輯)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師說(第二輯)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大師說(第二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物流給力。。。。。。。。。。。。

評分

不錯

評分

物流給力。。。。。。。。。。。。

評分

買瞭好多類似的書,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大師說(第二輯)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