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0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05)——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有劉瑜專文導讀“重讀福山之二:重新帶迴國傢”。
事實上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曾經過部落組織階段,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社會發展齣瞭政治機構,包括維持和平和統一法律的中央集權國傢。某些社會繼續嚮前,創造齣瞭嚮公民負責的政府。我們將這些機構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今天很多發展中國傢,它們卻依然付諸闕如,或不能運轉,甚至經常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麼,為什麼有些國傢獲得瞭成功而另一些則失敗瞭?本捲的目的,就是詳述那些已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基本政治機構的起源,從而填補曆史健忘癥所造成的空白。
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製,將強大的國傢、法治和負責製政府三種機製結閤在穩定的平衡中。那麼,這三種機構最初來自何方?是什麼力量驅使它們誕生?又在何等條件下得到發展?建立的順序如何?彼此間有何關係?
當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傢之一弗朗西斯·福山,為我們提供瞭一幅今日政治機構是如何從曆史中發展齣來的全麵畫捲。《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捲),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嚮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後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齣現,現代國傢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製政府在歐洲的發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嚴密的嘗試,力圖通過多學科的綜閤研究,形成對人類曆史的概覽,建立一個理解政治製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二捲將延伸到當代,敬請期待。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裏曼·斯伯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諾梅裏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福山的洞見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國傢及其形成過程,福山的主題仍舊很宏大,但他能夠準確地找齣富有啓示意義的細節,政治理論方麵的著作很少有像這一部這樣讓人手不釋捲。
——《經濟學傢》雜誌(The Economist)
★這本書有很好的文筆,聰明的想法以及有趣的信息。可以看到作者為此作瞭貫穿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海量閱讀。本書所試圖覆蓋的範圍,幾乎和賈雷德·戴濛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樣雄心勃勃。
——《科學》雜誌(Science)
★野心勃勃、旁徵博引、雄辯滔滔,本書無疑是我們時代的公共知識領袖的代錶性成就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種試圖對人類政治生活之“必須”進行的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的論述,也是對人類政治生活流變之“復雜”所做的大綫條概述,更是對自由民主的憲政政體之“終結”曆史做齣的通觀性的強勢論證。
——任劍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好的學術著作其實像偵探小說:作者提齣一個懸念,然後拋齣一個接一個綫索,在每一個綫索上誘導你深入,然後又用新齣現的論據給它打上問號,直到最後的解釋浮齣水麵。《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福山帶領讀者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跨越學科的“追蹤”,在一團亂麻中找到政治發展的脈絡。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學係)
導讀 重新帶迴國傢/劉瑜
序言
第一部分 國傢之前
第 1 章 政治的必需
第 2 章 自然狀態
第 3 章 錶親的專橫
第 4 章 部落社會的財産、正義、戰爭
第 5 章 “利維坦”的降臨
第二部分 國傢建設
第 6 章 中國的部落製
第 7 章 戰爭和中國國傢的興起
第 8 章 偉大的漢朝製度
第 9 章 政治衰退和傢族政府的復闢
第 10 章 印度的彎路
第 11 章 瓦爾納和迦提
第 12 章 印度政體的弱點
第 13 章 奴隸製與穆斯林走齣部落製
第 14 章 馬穆魯剋挽救伊斯蘭教
第 15 章 奧斯曼帝國的運作和衰退
第 16 章 基督教打破傢庭觀念
第三部分 法治
第 17 章 法治的起源
第 18 章 教會變為國傢
第 19 章 國傢變為教會
第 20 章 東方專製主義
第 21 章 “坐寇”
第四部分 負責製政府
第 22 章 政治負責製的興起
第 23 章 尋租者
第 24 章 傢族化跨越大西洋
第 25 章 易北河以東
第 26 章 更完美的專製主義
第 27 章 徵稅和代錶權
第 28 章 負責製或專製主義?
第五部分 邁嚮政治發展理論
第 29 章 政治發展和政治衰敗
第 30 章 政治發展的過去和現在
注釋
參考文獻
緻謝
索引
導 讀 重新帶迴國傢
劉 瑜
好的學術著作其實像偵探小說:作者提齣一個懸念,然後拋齣一個接一個的綫索,在每一個綫索上誘導你深入,然後又用新齣現的論據給它打上問號,直到最後的解釋浮齣水麵。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為什麼
今天我們所見的世界,在政治上呈現齣如此之豐富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起源何在?就這個引人入勝的問題,福山引領讀者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跨越學科的“追蹤”:從生物學的成果到各大洲地理風貌的不同,從部落文明的特點到宗教的政治影響,從曆史發展的經濟基礎到各個社會不同群體的博弈縱橫,福山試圖把近年來生物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進展整閤到一個問題框架中來,在一團亂麻中找到政治發展的脈絡。
這顯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寫作計劃。在一個學術日益專業化、精細化、技術化的時代,幾乎已經沒有學者敢於提齣如此之氣勢磅礴的問題,更不用說就此寫齣皇皇巨著瞭。在理解整體的基礎上理解局部,從曆史全貌齣發定位當代,這更像是一百年前古典思想傢的思維方式,而不符閤21世紀初的“學術範式”。但福山先生卻“偏嚮虎山行”—某種意義上,這不僅僅是挑戰,甚至可以說是挑釁:對從技術性細節齣發理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這一可能性的質疑。
但就迴答福山所提齣的問題而言,打開視野的廣度又是必然要求。顯然,如福山自己所說,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是如此之多領域的專傢,但是對不同領域權威和成果的引用,使得該書從本質上而言不僅僅有一位作者,而是由無數作者共同完成的。更重要的是,也許福山在每一個領域都不能稱為專傢,但一個學者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從來就更多取決於他通過問題意識組織和提煉知識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對知識本身的掌握。就串連龐雜的細節組織成一個“偵探故事”的能力而言,福山沒有讓人失望。
一
提起福山,人們最先想到的恐怕是他著名的“曆史終結論”。在1992年齣版的《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福山錶達瞭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自由民主製代錶瞭人類政治文明最後的形態,而自由民主製下的布爾喬亞則代錶瞭“最後的人”。由於這一觀點發錶於冷戰結束伊始,在很大程度上,它被視為西方取得冷戰勝利的宣言。當然,基於同樣的原因,它也被視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義代錶,並受到此起彼伏的批判。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過去二十年來,福山先生的問題意識一直在慢慢轉嚮。從2004年的《國傢建構》,到2007年的《在十字路口的美國》,到2008年的《信任: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再到最近齣版的這本重磅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一個幾乎可以說“麵目全非”的福山逐漸浮現。甚至可以說,前麵幾本書都是為最後這本書所做的準備工作,最後這本書構成瞭對前麵幾本書的整閤與深化。
在何種意義上《政治秩序的起源》構成對《曆史的終結》的“180度轉嚮”?與其說對同一個問題“新福山”給齣瞭與“舊福山”不同的迴答,不如說“新福山”所關注的是全新的問題。如果說觸動福山寫作《曆史的終結》的,根本上而言是“為什麼自由民主製最終能夠徵服世界”,那麼觸動他寫作《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則是“為什麼自由民主製尚未能夠徵服世界”。
從關注“同一性”走嚮關注“多樣性”,從關注“終結”走嚮關注“起源”,從關注“人性”走嚮關心“曆史”,這個問題意識的轉嚮顯然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而與過去二十多年世界各地的政治發展緊密相關。在這二十年來,福山和我們一樣,共同目睹瞭自由民主製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的艱難:中東歐在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非洲許多國傢在民主化過程中齣現的種族和部落動員、美軍入侵伊拉剋和阿富汗後“移植”民主的艱難,乃至最近中東地區民主化過程中的動蕩與反復……固然,也有韓國、巴西、波蘭這樣相對成功的案例,但是這二十年的風雲變幻,使得“西方的勝利”這樣的結論顯得過於輕率和樂觀。
那麼,“為什麼自由民主製尚未能夠徵服世界”?或者說,為什麼今天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模式如此多樣?對這個問題,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福山的主要切入點是:國傢建構。什麼叫“國傢建構”?沿著韋伯對國傢的定義,福山將“國傢建構”理解為政府的統治能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政府國防、徵稅、官僚機構架構、維持社會秩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能力。
客觀地說,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福山對政治發展的認識有三個維度:國傢建構、法治和問責(他使用“問責”一詞,以囊括在民主製發展初期的“精英民主”形態,但就其當代形式而言,就是民主製[編按:本書譯為“負責製”])。在他看來,一個成功的政治模式是三者之間的平衡,但在整本書中,福山對“國傢建構”這個維度的格外強調是清晰可見的。
這首先體現在書的構架上。在整本書的三個核心內容部分,“國傢建構”部分排在最前麵,所占篇幅也遠大於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從內容上而言,福山對世界各國政治傳統分野的解釋,很大程度上就集中於對其政治源頭“國傢建構”成敗與早晚的分析。由於將“國傢建構”視為政治發展的核心要素,福山對比較政治史的講述,刻意擺脫瞭“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也就是說,他不是把歐洲模式當做政治發展的“常規狀態”,把其他國傢視為偶然的“變異”。相反,他在書中強調,“我把中國作為國傢建構的原型,追問為何其他文明
沒有復製這一模式”。(參見本書第24頁)將中國作為坐標的原點,是因為早在秦朝,“中國就獨自創造瞭韋伯意義上的現代國傢,即,中國成功地發展齣瞭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官僚政府,去治理廣大的疆域與人口”。(參見本書第25頁)如果說“為什麼他們沒能成為歐洲”是西方學者慣常的思考齣發點,現在福山想掉過頭來問:“為什麼我們沒有成為中國?”
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是因為它最早開始瞭“國傢建構”進程。查爾斯?蒂利所說的“戰爭製造國傢”,中國是最早最經典的例證:春鞦戰國時期的幾百年徵戰給當時的各地君主帶去“國傢建構”壓力—唯有那些能夠最大程度軍事動員、控製和管理生産以及汲取社會資源的政權能夠“適者生存”。於是,集權最成功的秦國“脫穎而齣”,並在徵服其他國傢後將這一“秦國模式”推廣到整個中國。
相比之下,印度從很早開始就是“弱國傢”傳統—或許由於
地理和人口因素,部落和王國之間的戰爭從未達到中國曆史上的那種頻度和烈度,而且其國傢建設的進程被婆羅門教的興起所阻截和壓製—根據該教的教義,宗教首領的權力高於世俗政治首領的權力。這一曆史悠久的傳統為今天印度的“強社會弱國傢”、“強問責弱治理”的政治形態埋下瞭伏筆。
中東則像是一個“遲到”因而“發育不全”的中國。在伊斯蘭教
興起之前,中東的政治傳統長期是部落式的,伊斯蘭教在7世紀
的興起給中東地區帶來“國傢建構”的契機,之後埃及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奴隸製則把這個國傢建構過程推嚮瞭高峰。但是,國傢建構時間上的“遲到”、宗教的“尚方寶劍”地位、最高權力繼承體製的缺乏以及軍事奴隸製對外來力量的依賴,使中東的這種國傢建構從未達到過中國的高度。
歐洲的傳統則介於中國和印度之間,一方麵,中世紀之後連年不斷的王朝徵戰給歐洲各國帶來瞭巨大的“國傢建構”壓力;另一方麵,這種壓力不得不“嵌入”之前已經形成的法治傳統、教會和貴族勢力、城市經濟等製度環境。於是,集權的壓力與分權的傳統相互作用,形成瞭獨特的歐洲。
可見,對於“政治為何如此多樣”這個問題,除瞭開篇談及的地理、人口等因素,福山格外強調的是,各國在擺脫部落製和封建製過程中,政權與社會不同集團的力量對比與博弈,以及“國傢建構”與法治、問責製之間的發展順序。換言之,在曆史的源頭,“國傢建構”的成敗與時機是決定一個國傢走嚮的第一推動力。
二
“國傢建構”越成功越好嗎?顯然不是。在書中福山一再指齣,隻有當國傢建構與法治、問責構成平衡時,一個國傢的政治發展纔構成“現代政治的奇跡”。而“一個沒有法治和問責製的強國傢相當於專製。它越現代和製度化,其專製就越有效”。 (參見本書第137頁)秦國所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被其稱為“極權主義的原型”。
那麼,為什麼對政治發展的“國傢建構”維度格外強調?與其說這是因為福山過去二十年有一個價值轉嚮,不如說他對現實形勢的判斷齣現瞭變化。
現實形勢如何?在書中,福山時不時流露齣這樣一種看法:就那些轉型中的國傢而言,是國傢能力的薄弱令民主化過程常常成為失序化過程。即使是那些相對成熟的民主國傢,國傢能力的削弱也使其民主製陷入危機。“現代民主製的失敗有各種情況,但21世紀初這一失敗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國傢能力的薄弱:當代民主製太容易被捆住手腳和陷入僵局,因此無法作齣睏難的決定以確保其經濟與政治的長期生存。”在福山眼中,印度公共設施建設的緩慢、歐洲福利國傢的滯漲乃至美國赤字問題的睏境,都是民主製裏國傢能力欠缺的錶現。
也就是說,現實政治形勢的演化使他越來越擔憂,在國傢能力、法治和問責的“三角關係”中,人人過於強調前者對後二者的傷害,卻往往忽視國傢能力同時往往也是建設法治和民主的前提。福山在此書中的努力,是試圖彌補這個認識上的盲點。換言之,根本上而言,他對國傢建構的強調,不是為瞭弘揚專製主義,而是為瞭挽救西方的法治與民主。
基於對國傢能力的強調,福山認為,過度宣揚經濟上的放任主義是對曆史和現實的誤解:如果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麼今天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傢應該是索馬裏—在那裏,政府小到基本上不存在,但實際上索馬裏的經濟一團糟。
同樣,基於對國傢能力的強調,他也對“社會放任主義”的觀念(姑且發明這個詞)進行瞭批評。我們今天習慣於把英國的憲政發展歸功於“教會”、“貴族”等社會性因素對王權的製衡,卻沒有足夠重視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社會並沒有失去對王權的尊重—它從未失去其保守主義的這一麵。如果王權越軟弱、一個國傢就越容易實現民主和法治,那麼世界上最早實現民主和法治的,不應該是英國,而是匈牙利—13世紀初,匈牙利就産生瞭匈牙利版的“大憲章”,但是在匈牙利,貴族如此之強大,王權如此之弱小,以至於政治體製演變成瞭“寡頭統治”。正如美國南部社會的種族主義、印度社會的種姓文化所展現的,“社會性因素”未必就代錶瞭先進文明的力量,它也可能帶來另一種形式的專製。
此外,福山還對沒有國傢能力保障的“法治”發展錶示質疑。他對哈耶剋所說的“自發擴展秩序”錶示異議:在他看來,法治在英國的生根不完全是“自發秩序自然演進”的結果,無論是早期的國王、後來的教會還是諾曼徵服之後的中央權力,都曾相當大程度上訴諸自上而下的強製或乾預去建立一個統一的法律秩序。
三
對“國傢建構”如此強調,是否可以說,“新福山”已經否定瞭“舊福山”?“舊福山”二十年前的觀點已經“過期作廢”?
錶麵上看的確如此。“你看,連福山都不談民主,轉而談論國傢能力瞭”,至少在中國,不少“國傢主義者”為福山的問題意識轉嚮感到歡欣鼓舞。但對《起源》一書真正嚴肅的閱讀會使我們認識到,與其說福山試圖用《政治秩序的起源》去否定《曆史的終結》,不如說他試圖用《起源》去完善《終結》。
何以如此?福山與中國一些國傢主義者的根本不同在於:他對國傢能力的強調是情境性的,而不是原則性的。即,他對國傢能力的強調不是基於一種抽象的觀念,而是一種因時因地製宜的“處方”。因為他認為,目前,在世界上許多轉型國傢和民主國傢,國傢能力的欠缺導緻諸多政治問題,所以應當強化國傢能力。但就中國的政治傳統而言,在《起源》一書中,他的判斷始終是“國傢能力過強”,而“法治與問責不足”。“推斷有問責體製的社會會最終戰勝那些沒有它的社會,有一個重要原因:政治問責給製度的適應性變遷提供瞭一個和平的路徑。在王朝階段,中國的政治體係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即‘壞皇帝’的問題。……在對上而不是對下負責的當代中國,這個問題仍然至關重要。”(參見本書第436—437頁)
同樣,不能將福山對“社會因素”的警覺視為站在國傢的角度敵視社會。固然,他強調我們不能無條件地將一切社會自發性力量當做文明的動力,但是,當他試圖解釋英國道路(問責製政府)與法國道路(弱專製主義)更不用說俄羅斯道路(強專製主義)的不同時,他訴諸的解釋因素恰恰是社會力量的強大和團結程度。在英國,貴族、底層士紳和新興資産階級的團結構成瞭抵禦王權、達至憲政的強大力量,相比之下,法國的貴族、士紳和資産階級被法國王權瓦解分化,而在俄羅斯,他們則對王權幾乎是徹底依附。
因此,從價值上而言,似乎始終隻有一個福山。雖然對世界各地情勢的總體判斷使他現在更強調國傢能力—因為沒有一定的國傢能力去貫徹法律,法治隻能是一紙空言,而沒有一定的國傢能力作為基本秩序的維護者,民主很可能成為民粹的狂歡。但如果脫離語境,將這種強調應用於那些國傢能力已經超強甚至過剩的國傢,就成瞭認識上的刻舟求劍。
四
問題在於,強調“國傢建構”,矯枉可能過正。如何把握國傢能力的“度”?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難題。
對於思想者而言,一個悖論在於,時代往往是有意義問題意識的來源,但是為時代寫作又有可能導緻問題感的短視。福山的老師亨廷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過一次矯枉過正的經曆。為瞭超越民主專製類型學的政治學視角,在其名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亨廷頓錶達瞭統治程度比政治製度更重要、更體現政治發展的觀點,並在這個意義上把美蘇歸為一類而不是兩類國傢。他的這一觀點曾經啓發瞭幾代學人,但是到1989年,蘇聯及其陣營的垮颱則某種意義上否證瞭亨廷頓的觀點:政治製度很重要,美國和蘇聯並不是一類國傢。
當福山頻繁地將國傢能力強化等同於政治發展、將國傢權力的分散化等同於“政治衰敗”時,同樣的危險也隱約可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觀點甚至可能被某些教條主義的國傢主義者當做武器彈藥。固然,一定的國傢能力是法治和民主得以發展的前提,但是一定程度的法治和問責也是國傢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秦朝、更不用說納粹德國會最後崩坍—摧垮這些政權的,並不是權力分散化、封建化帶來的“政治衰敗”,而恰恰國傢能力的無度拓展。
更重要的是,法治與問責使國傢能力的發展變得“有價值”。對比政治發展的三個維度,我們會發現,由於法治原則中的平等和公正精神、問責原則中的自治與參與精神,這兩個維度具有內在價值,相比之下,國傢能力則僅僅具有“工具價值”—幾乎不會有人認為不顧及民眾死活的“強大政府”是令人尊敬的。也就是說,隻有當國傢能力這種“工具”服務於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時,我們纔能把它視為褒義的“政治發展”。如果不劃齣這條界限,一味將國傢能力的深化稱為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書很不錯,理想國的書非常的好,趁著這次活動優惠買來很好,非常的不錯。
評分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裏曼·斯伯格裏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諾梅裏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國》、《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也值得一看,更值得給大傢推薦一下。書可以慢慢讀,但是是要抓緊時間囤起來。希望大傢都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書,遇到喜歡的讀書人,人與書的相遇。
評分廢瞭好大的勁纔把已經齣版瞭的理想國譯叢收齊,白花花的銀子啊,隻因過去齣的時候沒有及時買,吸取教訓,以後齣一本買一本
評分終於搶到一本福山的書,一過零點,另外幾本都無貨瞭,不過還是很幸運。
評分正在收藏此係列的書。
評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評分書栩栩如生地重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描寫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中東是地緣政治的關鍵,奧斯曼帝國得到德國金錢、@和軍事顧問的支持,嚮英法俄軍隊開戰。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達米亞和加沙,給協約國以決定性的打擊,然而戰局逆轉。巴格達、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相繼陷落。戰後勝利者瓜分奧斯曼帝國,種下瞭現代阿拉伯世界永無止境的衝突根源。 【作
評分教學用書,趁著這次活動就多買一些囤著,比在書店買的要劃算
理想國譯叢005:政治秩序的起源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