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重编本)》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修订版本。是一部汇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优秀作品的文学普及类图书。主要从诗作的文学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出发,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长河中遴选了220余位诗人的约300首诗作。值得注意的是,增收80年代后期以来,直至新世纪的许多优秀诗人的代表诗作,涵盖了朦胧诗、后现代、女性主义诗歌等当代诗坛的重要流派。《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重编本)》配有当代文学评论家、诗人、学者的赏析和导读文章,他们在文章里或解释创作背景、或评论史学成就,或讲解诗作特色。《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重编本)》的出版,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新诗历史发展及其艺术成就,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目录
出版说明序篇目表正文篇目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铁匠铺中】 王统照 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 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锤影。 来呀,大家齐用力, 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一只手,两只手,无数粗硬的黑手。 一阵风,两阵风,无数呼动的风阵。 来呀,大家齐用力, 咱们先要忍住这火热的苦闷。 一个星,一锤影;一只手,一阵风; 无数的星,无数的锤影; 无数的手,无数的风阵。 来呀,大家齐用力, 在这里是生活的紧奋! 1929.1 在“五四”新文学大潮中,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努力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其中有不少文学作品着力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要求。刘大白、刘半农、叶圣陶、乇统照等作家,就在他们的诗歌和小说中描绘了农民、手工业者、小学教师、城市贫民的悲哀与不幸,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表现了穷苦大众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王统照(1896—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黄昏》、《山雨》和诗集《童心》、《这时代》中的许多作品,都以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他们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作家鲜明的平民意识。写于1929年1月的短诗《铁匠铺中》,就是这类作品中优秀的一首。 《铁匠铺中》一诗共3节13行,主要抒写了铁匠打铁时的劳动场景和情感。第一节,开头写打铁时飞溅的“火星”和闪动的“锤影”,接着用“来呀,大家齐用力/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象征着劳动者蕴藏的伟大力量。第二节,诗人用同样排比的句式,集中凸显“无数粗硬的黑手”和“无数呼动的风阵”的集体,齐用力去创造新生活。最后一节明确点明主题:“一个星,一锤影;一只手,一阵风”,汇聚在一起,去实现“生活的紧奋”!这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道出了劳苦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用奋斗来实现新生和光明的希望。 该诗作于1929年1月。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共产党人被屠杀。但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又奋然前行。1928年以上海为中心掀起革命文学运动,无疑使在青岛执教的王统照感到大为振奋,相继写作了《轿夫的话》、《这时代》、《铁匠铺中》、《沙河子》等一批反映劳动大众苦难生活、表达社会变革愿望的诗作。诗人在诗集《这时代》的序言中写道:“我们这时代,风卷波翻;我们这人生,水深火热!”因此,他要用诗笔“呼诉出我们对于时代中的真感”。《铁匠铺中》就是诗人在当时呼诉出的时代真感,通过铁匠打铁声和火星闪耀的反复歌咏,象征性地表达了劳动者改变苦难生活境遇的强烈愿望,赞美了劳动大众蕴含的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 ……
前言/序言
序 孙光萱 一 新诗发轫于“五四”前夕,从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开始,我国的新诗创作已经走过了九十年难忘的历史行程。 在新诗问世之初,不少封建文人仍津津乐道于旧诗词的“声调格律”,并以此作为反对新诗运动的重要根据。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分子则不断尝试写作新诗,进行“反击”。 在“诗体解放”的论争中,胡适大声疾呼:“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谈新诗》),还主张用“活字”入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文学改良刍议》)等,甚至干脆主张“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尝试集)初版自序》)。在胡适的推动和倡导下,很快形成了以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周作人、俞平伯等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还有以朱自清、郑振铎、刘延陵、叶绍钧等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诗人群,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关心劳苦大众、向往民主和自由的诗篇。 郭沫若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以豪迈不拘的气概和淋漓酣畅的诗行,展现了迥异于胡适等人的浪漫主义诗风。 受到上述“先行者”的启发和影响,我国诗歌界相继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和一大批各具风姿的代表作者,约略算来,就有:1.冰心、宗白华等人倡导的小诗运动。2.以写爱情诗著称的冯至和“湖畔诗派”诸诗人。3.以徐志摩、闻一多为核心的新月诗派。4.以李金鬟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5.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6.蒲风、王亚平、任钧等人组成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7.在抗战前后起过重大影响的艾青、臧克家、田间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8.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七月诗派”。9.以魏巍、陈辉等为代表的晋察冀诗人群。10.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人的“九叶派”。11.以李季、阮章竞、张志民为代表的解放区民歌体长篇叙事诗创作潮流。 在我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像新诗运动前三十年这样拥有众多的艺术潮流和派别,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诗流派的产生、发展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离不开诗歌艺术内部规律的矛盾运动和诗人的创作个性;新诗不同流派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和转变,也是屡见不鲜的。总之,对不同的诗作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流派”分高下。 二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我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诗人是一个充满激情、最富于想象力的特殊群体,自然会迫不及待地加入对新中国的“大合唱”的队伍之中,从郭沫若、艾青、臧克家、何其芳等老诗人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都相继有诗作问世。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奔赴边疆的军旅诗人如闻捷、公刘、白桦、梁上泉、顾工、柯原等。 大概从50年代中期开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阶级斗争决定一切,人们渐渐习惯于向“共识”靠拢,以“求同”为目标,而不敢“存异”,更不敢以“标新立异”自诩,免得被别人当作“异端”受到压制。下面,我们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针对建国后新诗发展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些探讨。 一、篇幅短小、格调明快的“生活抒情诗”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仍以上面提到的那些诗人来说,他们创作的优秀的“生活抒情诗”,无不体现了扎实的艺术功力。如公刘的《运杨柳的骆驼》描写绿化,不写拿着铁铲、树苗的绿化大军,偏偏牵出了一队惯于在沙漠奔走的骆驼,不能不说在“炼意”即构思上独具慧眼。 二、建国以来政治抒情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郭小川、贺敬之是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创作的政治抒情诗热烈奔放,形象鲜明,虽然篇幅较长,但因句式错落有致,又注意脚韵,适宜于朗诵,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三、隔海相望,台湾新诗色彩纷呈。 台湾不少新诗诗人来自大陆,浓郁的“乡愁”成了他们不断吟唱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由童年而中年而老年,一唱三叹,缠绵往复,不能自已。舒兰的《瓶竹》视角独特,以瓶竹根无所系的意象寄托游子对故土魂牵梦绕的依恋。所有这些“乡愁诗”都不止于个人一己一时之感叹,而是艺术地揭示了“血浓于水”——同一个文化母体、同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永恒价值。 四、“归来的歌”和“朦胧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革”中的新诗界陷于令人窒息的“失声”的境地。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像艾青那样被迫缄口失声的诗人纷纷唱起了“归来的歌”。和以前轻快活泼的生活抒情诗不同,它们多半显得深沉、冷峻,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交融,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8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朦胧诗人”,他们的诗篇带有感伤、迷惘的情调(如舒婷),或是充满否定、反叛、冷峻的色彩(如北岛),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巧,具有独特的认识和艺术价值。 五、新诗体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诗体式有了长足的进展,除了不拘长短、韵脚的自由体诗以外,主要有以下四种:1.简洁明快的两行体诗,贺敬之《回延安》、罗洛《我和时间》、沙鸥《新月》等诗即属此体。2.适宜于朗诵的楼梯诗,如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等。3.淋漓酣畅的新赋体,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是这类诗的代表作。4.灵活从容的半格律体,一般每节四行,第二、四行押脚韵。运用这类体式的诗人最多、最普遍。 ……
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重编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