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42 套装共6册)

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42 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建树,李银德 编
图书标签:
  • 陈独秀
  • 新文化运动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政治思想
  • 历史人物
  • 中国现代文学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3090
版次:2
商品编码:11548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8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42 套装共6册)》由任建树先生主编,由安庆党史研究室协助,选编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品890余篇。《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42 套装共6册)》作六卷:第1卷(1897-1918),第2卷 (1919-1922),第3卷 (1923-1925),第4卷(1926-1931),第5卷(1932-1942),第6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按发表时间收入了陈独秀1897年-1942年发表和未发表的各类主要论著。所选文章均依据资料和《新青年》、《向导》、《安徽俗话报》等重要报纸的影印件精心编选和严格校对,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和准确性。

目录

第一卷
扬子江形势论略(1897年冬)
安徽爱国会演说(1903年5月26日)
附:安徽爱国社拟章
哭汪希颜(1903年8月9日)
题西乡南洲游猎图(1903年8月17日)
座右铭联(1903年)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1904年3月31日)
瓜分中国(1904年3月31日)
哭何梅士(1904年4月15日)
论安徽的矿务(1904年4月30日)
安徽的煤矿(1904年4月30日)
夜梦亡友何梅士觉而赋此(1904年5月7日)
恶俗篇
第一篇 婚姻上(1904年5月15日)
第二篇 婚姻中(1904年5月29日)
第三篇 婚姻下(1904年9月24日)
第四篇 敬菩萨(1904年7月13日)
第五篇 妇女的装扮(1904年9月24日)
国语教育(1904年5月15日)
说国家(1904年6月14日)
中国历代的大事
汤武革命(1904年6月24日)
十四年共和(1904年7月13目)
王政复兴(1904年7月27日)
地理略
本国大略(1904年7月13日)
亡国篇
第一章 亡国的解说(1904年7月27日)
第二章 中国灭亡的现象(1904年7月27日、8月11日、
8月25日、10月9日、11月7日)
第三章 亡国的原因(1904年12月7日、1905年6月3日)
东海兵魂录(1904年8月11日)
黑天国(1904年9月10日)
论戏曲(1904年9月10日)I
赠王徽伯东游(1904年9月14日)1
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1904年10月23日、11月21日)
枪法问答(1904年10月23日一11月21日)
中国兵魂录(1904年12月7日)
西洋各国小学堂的情形(1904年12月21日)
偕曼殊自日本归国舟中(1906年9月)
曼上人作葬花图赠以蛰君为题一绝(1906年)
曼上人述梵文典成且将次西游命题数语爰奉一什丁未夏五
(1907年夏)
本事诗(十首)(1909年3月)
杭州酒家(1909年)
与苏曼殊书(1910年)
附: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存殁六绝句(1911年)
感怀二十首(1911年1月5日)
附:陈独秀《感怀》二十首笺释(王训昭)
寄士远长安(1911年1月20日)
杭州酷暑寄怀刘三沈二(1911年1月20日)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None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六册书,尤其是在完成一卷之后合上书本,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与陈独秀笔下那个急切地要将中国拉入现代洪流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他那些对“国民的愚昧”、“政府的腐败”的痛陈,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只是我们所处的“愚昧”和“腐败”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套选编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先行者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提出了怎样的设想,以及最终哪些设想得以实现,哪些又遗憾地中断了。它不是让我们去膜拜或批判某个人,而是让我们跟随他的思考轨迹,去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命题。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未来无尽的关切与探索。读完后,你会发现,那些激烈的论战背后,是对民族命运深沉的爱与无可奈何的焦虑。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对陈独秀“声音”的重构。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二手资料或高度提炼的二手解读来认识他,总觉得他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的标签。但这套六册本的选编,通过他不同时期书信、日记、以及未曾被广泛引用的零散文章,我仿佛能听到他本人的语调——那种既有南方文人的细腻,又饱含着北方倡导者才有的犀利和不妥协。尤其是在他晚年,当政治风暴平息,他专注于对历史和文化问题的沉思时,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冷静与深刻,与他早期斗士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他的认知立体感。这套书成功地将一个“历史巨人”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不断自我批判和完善的“思想人”,这对于消除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这套选编的校勘和注释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体现了极高的严谨性。我特意比对了几篇我熟悉的早期论辩文章,发现新的注释提供了很多关于引文出处、特定术语背景的清晰解释,这对于理解当时语境至关重要。例如,对于一些他从日文或英文转译过来的概念,注释清晰地指出了原文的出处,这避免了我们在解读时产生偏差。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似乎在收录时,对篇目的时间顺序把握得非常精准,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特定观念——比如他对“国民性”批判的演变——是如何一步步在不同著作中得到深化和修正的。这种以时间脉络为轴线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具书的效用,让它不仅是阅读材料,更是研究基础文献。对于严肃的史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基础工作是极其宝贵的,它为深入挖掘陈独秀思想的复杂性和时代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我本以为这套选编会更侧重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宣言和著名的“二十八条反‘德先生’、‘赛先生’”论战文章,毕竟那是陈独秀在历史教科书上最光芒万丈的时刻。然而,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次选编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那些他在早期探索、在思想彷徨时期的诸多尝试和挫折。那些关于教育改革、妇女解放、文学革命的初期论述,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被某些更激进的观点所取代,但恰恰是这些“不成熟”的思考,构筑了他思想演进的阶梯。我特别留意了他早期对西方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引介和比较,那种带着浓厚个人色彩的解读,展现了他作为先驱者的敏锐和孤独。对于研究知识分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出路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思想“现场”。它迫使读者跳出后世的宏大叙事,去体会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转折的重量。

评分

这套《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42 套装共6册)》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卷边的感觉,而是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沉静与考究。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和版式的选择,那种略带苍劲的宋体,在阅读那些激昂文字的时候,更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跳和呐喊。尤其是一些早期著作的排版,力求还原当时的样貌,虽然在现代阅读习惯下偶尔需要适应,但正是这种“忠实”,才更显得珍贵。对于一个真正想沉下心来研究早期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演变历程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装帧带来的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可以珍藏的文献史料。我忍不住想象,如果陈独秀先生看到自己毕生的思想结晶能以如此庄重的形式流传后世,想必也会感到欣慰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这位历史巨人应有的尊重,绝非敷衍了事之作。

评分

好!!

评分

第二、即使他享有这种权力,他的继承人并无权利享有这种权力。

评分

3.因此,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第一章

评分

所有这些前提,我认为既已交代清楚,那么,现在世界上的统治者要想从以亚当的个人统辖权和父权为一切权力的根源的说法中得到任何好处,或从中取得丝毫权威,就成为不可能了。所以,无论是谁,只要他举不出正当理由来设想,世界上的一切政府都只是强力和暴力的产物,人们生活在一起乃是服从弱肉强食的野兽的法则,而不是服从其他法则,从而奠定了永久混乱、祸患、暴动、骚扰和叛乱(凡此都是赞同那一假设的人们所大声疾呼地反对的事情)的基础,他就必须在罗伯特·菲尔麦爵士的说法之外,寻求另一种关于政府的产生、关于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关于用来安排和明确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的说法。

评分

1.上篇已经阐明:

评分

3.因此,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第一章

评分

1.上篇已经阐明:

评分

2.为此目的,我提出我认为什么是政治权力的意见,我想这样做不会是不适当的。我认为官长对于臣民的权力,同父亲对于儿女的权力、主人对于仆役的权力、丈夫对于妻子的权力和贵族对于奴隶的权力,是可以有所区别的。由于这些不同的权力有时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在这些不同的关系下对他考究的话,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分清这些权力彼此之间的区别,说明一国的统治者、一家的父亲和一船的船长之问的不同。

评分

写论文用的,非常详尽,就是有点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