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园林》介绍了北京地区的古典园林。《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园林》收录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目前尚存或保留完好的古典园林,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代表,除马辉堂花园外,建造年代止于清末。《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园林》内文包括北京古典园林建筑概述、北京古典园林建筑实例。
目录
北京的园林
皇家园林
西苑三海
景山
颐和园
圆明园
私家园林
恭王府花园
醇亲王府花园
涛贝勒府花园
可园
马辉堂花园
莲园
承泽园
蔚秀园
朗润园
清华园
乐家花园
达园
吴家花园
精彩书摘
(三)成熟期——元、明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定都燕京,弃中都旧城,在中都城东北郊另建新城,命名为大都,城的南北中轴线偏前方为宫殿,宫殿西侧即为元代集中精力营建的园林。 大都城营建之前,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金代在中都城外的“离宫”加以整修,作为临时驻跸的处所。这座“离宫”就是金中都东北郊的大宁宫,后改为万宁宫,由湖泊、岛屿和宫殿组成。湖中小岛是琼华岛,岛上建广寒殿,山腰有仁智殿,琼华岛对面的团城上建有仪天殿。宫城建成以后,琼华岛改称为万岁山,水面改称为太液池。山池总体仍然体现了秦汉以来仿海上神山的传统,奠定了明清三海的基础。元代万岁山上的遗物“渎山大玉海”玉瓮,原放置在广寒殿内,专供忽必烈贮酒饮宴,后来流落民间寺院,清乾隆时赎还并陈设在团城的玉瓮亭内,至今供人欣赏。元代皇家园林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这时期在城近郊泉池地带分布着一些权贵和士大夫们的私园,他们的造园活动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朝代,其中较知名的有漱芳亭、万春园、葫芦套、蓬莱观、松鹤堂、万柳堂等几十处。据记载,漱芳亭为最早引进南方梅花到北京种植之处。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谕:“至于台榭苑囿之作,劳民财以为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皇家园林建设重点在大内御苑。御花园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为保留至今年代最久的宫内苑囿。花园南北长90米,东西宽130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其园林特点与一般以山水为主题的皇家园林有明显不同。首先,园林中轴线两侧布置有主要建筑及园林小品,其他院落从形式到布局,也采用一左一右、两两成双的对称布局,其中建筑命名也蕴涵此意,如金香对玉翠,浮碧对澄瑞,万春对千秋等,这种工整的布局,严格的对称,在一般园林建筑中是较少出现的。御花园因地制宜采用这一形式,也是为与紫禁城布局相协调,同时山石、树木、环境景观的应用处理又给人丰富、秀美之感,表现出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其次,花园建造年久,园内古树名木众多,为园林添色不少。再次,因位于紫禁城建筑群的延伸地段,故园内建筑仍多布置了亭、殿、馆、所,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园林风貌。 除少数园林建置在紫禁城的内廷,多数仍建置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的地段,以便皇帝经常游幸。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仍以万岁山、太液池为主,并有所发展。当时太液池向南拓展,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贯的水域,与新建的紫禁城南北尺度相当,在紫禁城西部形成一道水面的屏障,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增建多座殿宇,总称西苑,与紫禁城之间只由一条长街隔开,构成宫苑相连的宏大布局。 明代的皇家园林中还有东苑和南苑。其中南苑位于北京城南郊,古称南海子,辽、金以来,皇帝经常至此行猎,举行阅兵演武的活动,即所谓“春搜冬狩,以时讲武”。元代因此处距大都城仅20里,故名“下马飞放泊”,永乐十二年(1414年)此处进行扩建,四周筑起一丈高的土墙,修建了四座海子门,即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庑殿行宫和新、旧衙门提督官署。明朝在此设“海户”1600人,人各给地,负责放养、管理苑内禽兽。这里地势低洼,泉沼密布,水草丰茂,林木蓊郁,繁衍獐、鹿、雉、兔、黄羊不计其数,是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北京逐渐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寺观建筑逐年有所增加,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北京的西北郊,早在元代即已成为公共游览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景色优美、泉水充沛。明代又在西山、香山、瓮山和西湖一带大量兴建佛寺,对西北郊的风景进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 ……
前言/序言
/>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园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