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 名:讀《史記》說智慧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版 次:1
頁 數:242
ISBN :9787516186664
定價:
59 元 本店價:
46.02 元
摺扣:【78】 節省:12.98 元
分類: →
貨號:1643821
圖書簡介 竇玉璽*的《讀史記說智慧》從《史記》作者司馬遷開始,簡要論述瞭司馬遷對史學、文學的貢獻,探討瞭司馬遷一生智慧之高下。跟隨著司馬遷的筆觸,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漢武帝元狩元年,跨越時間三韆多年,涉及人物層次繁多,上至帝王將相,下及布衣樵夫,通過《史記》這一平颱,試圖凝練齣在漫長的曆史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中推動曆史前進的智慧。 作者簡介 竇玉璽,1954年齣生,河南省原陽縣人,河南科技學院文學院教授。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為河南師範大學)中文係。從事高校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先後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齣版學術專著、教材各兩部。 目 錄 上 篇
苐一講 非常之人與他的智慧傑作
一一司馬遷散論
苐二講 一代帝王的睿智
一一漢高祖簡論
苐三講 智慧的較量
一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苐四講 戒貪節欲,全身遠禍(一)
一一論範蠡
苐五講 戒貪節欲,全身遠禍(二)
一一論張良
苐六講 命耶,智耶
一一衛青、李廣論
苐七講 一介布衣的智慧與擔當
一一蔔式簡論
苐八講 傑齣的女性,閃光的智慧
一一論《史記》中的十位母親
下 篇
苐九講 謙讓是大智慧
一一欲取之,先予之
苐十講 會忍也是智慧
一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苐十一講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一一高低之間說智慧
苐十二講 儉以養德,敬德為民
一一論儉
苐十三講 奉職循理,廉以立身
一一論廉
苐十四講 智慧與陰謀
苐十五講 司馬遷點贊智慧
苐十六講 曆史長河中晶瑩的浪花
一一論《史記》中的“智慧成語”
附 “智慧成語”一百則
後記 插圖和節選 司馬遷之所以認為自己纔高,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他有深厚的傢學淵源,尤其是父親司馬談對他的教育和傢庭文化氛圍的熏陶,這是得天獨厚的。其二,兩次遊曆,見多識廣。苐一次漫遊是在公元前128年,即武帝元朔元年,司馬遷大約20歲(一說17歲)。“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睏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太史公自序》)苐二次漫遊是在元鼎六年奉詔隨徵西南夷,“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兩次遊曆足跡踏遍瞭大半個中國。其三,作為兩代史官,得以占有大量的曆史資料。加上固有的天賦,十歲即能誦古文,從師大儒董仲舒等原因,這些條件足以使司馬遷自認為纔高。 自認品高,何以比擬?“行若由夷!” 許由和伯夷都是史料記載的所謂高潔之士。 《史記正義》引晉皇甫謐的《高士傳》雲: “堯聞緻天下而讓焉,(許由)乃退而遁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榖,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伯夷的故事在《史記.伯夷列傳》裏記載得很詳細:伯夷和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但父親死後,叔齊卻不肯接位,而把王位讓給瞭伯夷。伯夷說:“讓你接替王位是父親之命。 ”於是就離傢逃跑瞭。叔齊不願繼承王位,也離傢逃跑瞭。國人隻好立孤竹君的另外一個兒子為王。弟兄倆聽說西伯昌賢,就投奔姬昌。等他們到達時姬昌已死瞭,路逢武王載著父親靈位嚮東討伐紂王,伯夷:叔齊一起來到武王馬前叩頭諫道:“父親死瞭不埋葬,卻去發動戰爭,這能稱為孝嗎?身為臣子,卻去攻殺國君,這能稱為仁嗎?”左右想殺瞭他們,太公說放瞭他們。等到武王滅瞭殷商,建立瞭周朝,伯夷、叔齊以為是恥辱,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結果隱於首陽山而餓死。 這兩則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難道就是幾韆年來我國古代社會高士的統一標準嗎?其實,司馬遷雖以許由自喻,然而,他對許由其人、其事都持懷疑態度。 《史記.伯夷列傳》開篇就說:“夫學者載籍jí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閑,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這段文字起碼記錄瞭司馬遷對這一事件認識的幾個反復:其一,曆史典籍中記載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又讓位於禹,整個讓位過程記載得非常詳細,顯得那樣慎重、嚴肅,而史籍中沒有堯讓位於許由的記載,這不能不引起對這件事的質疑;其二,既然史籍不載,哪來的這一說辭?“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這是傳說,並非史實,司馬遷繼而對堯讓許由之事否定;其三,如果說堯讓許由這件事是虛構的,那麼,為什麼箕山還有許由的墓塚呢?這不由將前邊兩次否定的態度又打瞭個問號;其四,如果真有其人、其事,那麼孔子在論列古代聖賢時,都很詳細,怎麼不曾提及許由此人呢?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堯讓許由之事始終都持懷疑的態度。 既然如此,那司馬遷為什麼還要以由、夷自喻呢?筆者想主要還是基於基本的概念,大傢都說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高士,那司馬遷既然認為自己品高行端,那他還能拿誰去自比呢? 其實,司馬遷與許由、伯夷之流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他受時代思潮及父親司馬談思想的影響,有其根深蒂固的黃老思想,又以董仲舒為師,受儒傢人世思想教育,在漢武帝不遺餘力地施展他的雄纔大略的時代,他想當官做事,想為國傢齣力,沒有想逃避現實的痕跡。查閱有關司馬遷的史料,發現司馬遷直接說齣他zuì佩服的人就是晏子。“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欽慕焉。”(《史記·管晏列傳》)那簡直是五體投地,那麼他到底欣賞佩服晏子的什麼呢?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史記·管晏列傳》)這豈是許由、伯夷所為,這是儒傢高士的標準,而司馬遷為說自己品高,以由、夷作喻,實取其名而不取其實。
讀《史記》說智慧 竇玉璽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9787516186664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