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主要针对满族萨满教美术进行研究,在对满族萨满教美术做系统阐述、分类的同时,从艺术作品、民俗生活和文化持有者三个角度归纳其民俗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满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及满族萨满教美术中透射出的满族民众的审美标准。本书将艺术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并将满族萨满教美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解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宋小飞,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职于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从事萨满教、民族文化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概况第一节 乌拉街概况及满族萨满教溯源第二节 乌拉街的萨满教第三节 乌拉街满族萨满教的社会文化根基小 结第二章 满族萨满教器物的美术解读第一节 满族萨满教器物的美术构成方式第二节 满族萨满教器物的美术形态第三节 萨满教器物的形式美小 结第三章 满族萨满教美术的象征符号第一节 满族萨满教美术符号的构成方式第二节 满族萨满教美术符号的绘画风格第三节 满族萨满教美术反映的民俗文化内涵小 结第四章 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第一节 民俗生活中的萨满教美术第二节 当代语境下满族萨满教美术的价值第三节 满族萨满教与文化再生产第四节 当下性与满族萨满教美术的未来走向小 结结 论附 录附录一 吉林省乌拉街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录二 吉林省满族萨满教调查报告附录三 东北师范大学及吉林省图书馆查阅资料记录附录四 萨满教器具归纳总结资料附录五 田野调查照片参考文献索 引图片目录图2-1 神服下摆图案图2-2 萨满登天神裙图2-3 神服的记事符号图2-4 披肩(包金刚手绘)图2-5 木质神偶图2-6 交尾鸟(宋小飞手绘)图2-7 满族萨满治病神绘图图2-8 布库里雍顺白描(宋小飞手绘)图2-9 螺旋纹图2-10 回旋纹图2-11 满族萨满海祭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2 鄂伦春族萨满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3 达斡尔族萨满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4 满族汉军旗萨满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5 满族萨满星祭神服(前、后)(宋小飞手绘)图2-16 满族萨满柳祭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7 满族萨满星祭神服(宋小飞手绘)图2-18 萨满神裙下摆图案图2-19 满族萨满神帽(包金刚手绘)图2-20 满族五鸟神帽(包金刚手绘)图2-21 满族萨满神帽(包金刚手绘)图2-22 龙凤结合神帽(包金刚手绘)图2-23 满族汉军旗羽翎神帽(宋小飞手绘)图2-24 齐氏家族祖先神画像之一(宋小飞手绘)图2-25 齐氏家族祖先神画像之二(宋小飞手绘)图2-26 齐氏家族祖先神画像之三(宋小飞手绘)图2-27 石氏家族祖先神画像(包金刚手绘)图2-28 石氏家族祖先神画像(包金刚手绘)图2-29 满族祖先神画像(包金刚手绘)图2-30 乌鸦崇拜枕顶刺绣(包金刚手绘)图2-31 萨满树(宋小飞手绘)图2-32 蛇崇拜枕顶刺绣(宋小飞手绘)图2-33 船神神偶图2-34 杨姓布制神偶图2-35 佛多妈妈图2-36 奥都妈妈图2-37 水滨守护神图2-38 柳神图2-39 鹰神妈妈图2-40 鸟形神偶图2-41 瞒尼神偶图2-42 头痛神图2-43 星祭面具(宋小飞手绘)图2-44 挂签图2-45 佛托图2-46 乌鸦救罕王图2-47 祭祖图2-48 乌兰察布车马图图2-49 岩画(宋小飞手绘)图2-50 赫哲族狩猎神画像图2-51 满族祖先神画像(宋小飞手绘)图2-52 关那氏家族祖先神画像(包金刚手绘)图2-53 满族祖先神画像(包金刚手绘)图3-1 萨满教符号及其象征含义图3-2 鹰神符号图3-3 萨满教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及其象征含义图3-4 黑狼神图3-5 蜥蜴图3-6 神鼓鼓把儿素描(宋小飞手绘)图3-7 神裙下摆图案图3-8 萨满教象征符号图3-9 各种鸟形态图3-10 各种动物形态图4-1 乌鸦崇拜枕顶刺绣图4-2 枕顶刺绣图4-3 枕顶刺绣(宋小飞手绘)图4-4 蛇崇拜枕顶刺绣图4-5 子孙绳、子孙口袋图4-6 柳生人图4-7 跳饽饽神图4-8 现代玛琥面具
精彩书摘
艺术史学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借助于书面文献,他们可能并未充分论述图像这类视觉材料,也可能很少关注图像的风格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鉴于这种情况,把图像和民俗整合起来的研究方法,能够使民俗通过图像这种艺术作品进行合理阐释。 具体看来,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可以运用两者的学科特点而使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和实用,当然,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 1.实地调查法 特指在对所研究的图像进行细致人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考证研究。我们可以对第一手资料做详细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图像所反映的文化事象的共性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把图像作为特定文化的表征和范式,在阐释时要有深入的理解水平。研究者知识储备越广博,他所研究和描述的图像就越深刻。潘诺夫斯基通过对艺术图像的解释,总结出三个层次。罗斯基尔在著作《图画的阐释》中指出,图像的阐释有三种模式。②第一种模式就是“图说”,把实际画中描绘的用语言叙述出来。第二种模式是“诠释”,即根据图像的形式和与此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图像的意义。第三种模式是“估测”,因为并非所有的图像都是有源头的,有时候无法从文字中找寻其缘由,研究者只好根据自己的才学和知识储备去猜测其寓意。其实这三个阐释模式和潘诺夫斯基所言的三个层次有一致的地方,都是以图像的视觉特点为中心,只有遵循正确程序,下一层次研究才能清晰明了,才能得以进行下去,不会混乱,否则就失去了图像学方法的要义。我们对于图像的分析,则必须了解其他许多方面的历史,例如图像要体现的民俗主题或概念,要有内在的意义解释,还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相关文化的历史背景等。 民俗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田野调查,所谓的田野调查就是要用直接观察、具体访谈、住居体验等方式来获取资料。民俗学的资料来源无非两种,一种是理论资料,就是中西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等部分理论著作和田野研究报告等。另一种是实地考察资料①,图像上描绘的我们可以去现实中找寻现有的民俗事象,这就需要我们去做调查,从而和现实民俗事象接轨,也能从历史接续到现状,还能看出其变迁。 2.整体论原理 交叉是多学科相互渗透、借鉴、互补的思维方法。在相关学科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有助于达到相互借鉴方法、相互利用研究成果的目的。学科交叉具有开放性,可以把看似很遥远、互不相关的两个甚至多个学科凝结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从而有利于学科方法的改进。 3.小结 把图像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图像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无论什么样的图像研究都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它可能会跨艺术史、文化学、美学、人类学等学科,这就使得图像学研究可以引证或借鉴别的学科方法以弥补自己之不足。两者的相结合就具有了跨学科研究价值。图像本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民俗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图像学可以借鉴人文社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成果,通过广泛社会调查和研究,较为客观、全面地认知某一特定时期的图像所透视的社会文化、风俗景象等。透过图像所表现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特点、特征、精神实质和风格品貌,研究者甚至可以追溯某些文化记忆。 图像研究的价值在于能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画面展示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村落、某一民族等民俗文化生活的原貌,是相对真实、可视、可感知的记录,能够解读图像的诸多信息。若将某些民俗图像资料与现实联系起来,便能再现以前年代有关民俗生活风貌,真实反映某个时期的生活场景,具有历史民俗的意味。 ……
前言/序言
序一 博士后制度是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若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高级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积极倡导,在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酝酿实施博士后制度。1985年,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仅覆盖了自然科学诸领域。经过若干年实践,为了适应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需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设站领域拓展至社会科学。1992年,首批社会科学博士后人员进站,至今已整整2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飞猛进之时。理论突破和实践跨越的双重需求,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激励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正视国外,大量引进,兼收并蓄,同时,不忘植根本土,深究国情,开拓创新,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短短20余年内,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交流方式的创新和交流频率的提高,中国的社会科学不仅基本完成了理论上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在中国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伟大创造。中国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功不可没。 值此中国实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20周年之际,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进一步发展,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反复磋商,并征求了多家设站单位的意见,决定推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作为一个集中、系统、全面展示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优秀成果的学术平台,《文库》将成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风采、扩大博士后群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园地,成为调动广大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加速器,成为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领军人才的孵化器。 创新、影响和规范,是《文库》的基本追求。 我们提倡创新,首先就是要求,入选的著作应能提供经过严密论证的新结论,或者提供有助于对所述论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思路。与当前社会上一些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要求不同,我们不提倡在一部著作中提出多少观点,一般地,我们甚至也不追求观点之“新”。我们需要的是有翔实的资料支撑,经过科学论证,而且能够被证实或证伪的论点。对于那些缺少严格的前提设定,没有充分的资料支撑,缺乏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仅仅凭借少数来路模糊的资料和数据,便一下子导出几个很“强”的结论的论著,我们概不收录。因为,在我们看来,提出一种观点和论证一种观点相比较,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观点未经论证,至多只是天才的猜测;经过论证的观点,才能成为科学。 我们提倡创新,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之新上。这里所说的方法,显然不是指那种在时下的课题论证书中常见的老调重弹,诸如“历史与逻辑并重”、“演绎与归纳统一”之类;也不是我们在很多论文中见到的那种敷衍塞责的表述,诸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统一”等等。我们所说的方法,就理论研究而论,指的是在某一研究领域中确定或建立基本事实以及这些事实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推论及其检验;就应用研究而言,则指的是根据某一理论假设,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目标,所使用的具体模型、技术、工具或程序。众所周知,在方法上求新如同在理论上创新一样,殊非易事。因此,我们亦不强求提出全新的理论方法,我们的最低要求,是要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来展开研究并构造论著。 我们支持那些有影响力的著述入选。这里说的影响力,既包括学术影响力,也包括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就学术影响力而言,入选的成果应达到公认的学科高水平,要在本学科领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还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若干年后仍然能够为学者引用或参考。就社会影响力而言,入选的成果应能向正在进行着的社会经济进程转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有一个转化问题。其研究成果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向现实政策转化,要向和谐社会建设转化,要向文化产业转化,要向人才培养转化。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发挥巨大影响,就要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站在学术高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尊奉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我们强调恪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当此学术界世风日下之时,我们希望本《文库》能通过自己良好的学术形象,为整肃不良学风贡献力量。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2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