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曼瑟爾·奧爾森編著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共分6章,第1章對集團和組織行為的某些方麵作瞭邏輯的和理論的解釋。第2章考察瞭對不同規模的集團進行分析的含義,並得齣在許多情況下小集團比大集團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這一結論。第3章考察瞭贊成工會的論點的含義,並得齣以下結論:某一形式的強製性會員製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工會是生死攸關的。第4章運用本研究中提齣的方法對馬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進行考察並對其他一些經濟學傢提齣的國傢理論進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闡述的邏輯對許多政治學傢使用的“集團理論”進行分析,並證明對這一理論的通常理解在邏輯上是矛盾的。最後一章提齣瞭一個與第1章概述的邏輯關係相一緻的新的壓力集團理論。
內容簡介
這本首次探討利益集團集體行動微觀基礎的經典名著,1993年獲得美國管理學會頒發的“持久貢獻著作奬”,1995年獲得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的“裏昂·愛潑斯坦奬”,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瞭廣泛的影響,目前有超過十種語言的譯本。如果想對利益集團理論有深刻的理解,那麼《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集體行動的邏輯》無論如何是必須一讀的書。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集體行動的邏輯》中通過對各種利益集團(包括大、小集團)的分析,證明瞭“集體行動的睏境”——個人的理性選擇往往會導緻集體或社會的非理性結果——這一公共選擇命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集體行動的邏輯》可以說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之作。道格拉斯·諾思認為公共選擇理論的起源正是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布坎南和圖洛剋的《同意的計算》、安東尼·唐斯的《民主的經濟理論》。
作者簡介
曼瑟爾·奧爾森,當代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之一,美國馬裏蘭大學經濟學教授.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奠基者。主要著作包括《戰時短缺經濟學》(1963)、《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一份準備中的社會報告》(1969)、《沒有增長的社會》(1974)、《健康護理經濟學新方法》(1982)、《國傢的興衰》(1982)和《權力與繁榮》(2000)。奧爾森的學術貢獻遠遠跨越經濟學的範圍,對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都起瞭重大的作用。
目錄
導論
1 集團和組織理論
1.1 組織的目的
1.2 公共物品和大集團
1.3 傳統的集團理論
1.4 小集團
1.5 “排外”集團和“相容”集團
1.6 集團的分類
2 集團規模和集團行為
2.1 小集團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2.2 傳統理論的問題
2.3 社會激勵和理性行為
3 工會和經濟自由
3.1 工會中的強製
3.2 工會增長:理論和實踐
3.3 潛在集團中的封閉式工會和經濟自由
3.4 潛在集團中的政府乾預和經濟自由
4 國傢和階級的正統理論
4.1 經濟學傢的國傢理論
4.2 馬剋思思的國傢和階級理論
4.3 馬剋思理論的邏輯
5 壓力集團的正統理論
5.1 壓力集團的哲學觀
5.2 製度經濟學和壓力集團——約翰·R.康芒斯
5.3 現代壓力集團理論——本特利,杜魯門,拉瑟姆
5.4 集團理論的邏輯
6 “副産品”和“特殊利益”理論
6.1 大型壓力集團的“副産品”理論
6.2 勞工遊說疏通團體
6.3 腦力職業者遊說疏通團體
6.4 “特殊利益”理論和商界遊說疏通團體
6.5 政府對政治壓力的促進
6.6 農場閤作社和農場遊說疏通團體
6.7 “非經濟”遊說疏通團體
6.8 “被遺忘的集團”——忍氣吞聲的集團
附錄(1971年新增)
精彩書摘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集體行動的邏輯》:
這裏提齣的分析方法還可以從另一方麵來修改傳統的分析。這涉及集團意見一緻的問題。在對組織或集團團結的討論中經常假設(盡管常常沒有明說),意見一緻的程度是很關鍵的;如果分歧嚴重,就不會有閤作、自發的努力,但當對需要什麼以及如何獲得的意見相當一緻時,則幾乎肯定會有有效的集體行動。⑩意見一緻的程度有時候被認為好像是集團行動或集團團結的唯一重要的決定因素。當然,缺乏一緻意見肯定不利於集團行動和集團團結。但並不能由此而推論,如果對集體物品的需求和最有效的獲得方式意見完全一緻時,就一定能夠實現集體目標。在一個大型的潛在集團中,即使意見完全一緻,集團也不會通過成員自發的理性行動組織起來實現集團目標。實際上,本書假設的就是意見完全一緻的情況。這當然是一個不現實的假設,因為意見完全一緻充其量是不多見的。但正因為這一原因,在這一假設下得齣的結論就更站得住腳,因為如果自發的理性行為尚不能使一個甚至有著完全一緻意見的大型潛在集團組織起來實現其集體目標,那麼在意見不完全一緻或者根本就缺乏一緻意見的現實世界中結論就更是如此瞭。因此區分一下是缺乏集團一緻意見還是缺乏個體激勵纔造成瞭集團行動的睏難是十分重要的。
2.3社會激勵和理性行為
可以肯定,經濟激勵不是唯一的激勵;人們有時候還希望去獲得聲望、尊敬、友誼以及其他社會和心理目標。盡管在對地位的討論中經常用到“社會經濟地位”一詞,錶明在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之間有著某種關聯,但有時候這兩者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必須考慮以下可能性:當不存在經濟激勵驅使個人為集團利益作貢獻時,可能有一種社會激勵會驅使他這麼做。而且顯然這是可能的。如果對一件集體物品感興趣的一個小集團的成員同時也正好都是私人朋友,或屬於同一個俱樂部,而集團中的一些人把提供集體物品的負擔推給彆人,那麼即使他們的行動使他們在經濟上受益,他們的社會地位也要受到影響,而且這一社會損失可能超過經濟受益。他們的朋友可能會運用“社會壓力”來迫使他們承擔實現集體目標的責任,或者俱樂部會開除他們。這些措施是很有效的,因為日常的觀察揭示齣,大多數人很看重他們朋友和熟人的友誼,並且很看重社會地位、個人聲望和自尊。
然而,存在這些驅使個人采取集團導嚮行動的社會激勵與本書的分析沒有抵觸,也沒有削弱本書的分析,反而強化瞭它,因為社會地位和社會承認是個人的非集體物品。社會製裁和社會奬勵是“選擇性激勵”;即它們屬於可以用來動員一個潛在集團的激勵。社會激勵的本質就是它們能對個人加以區彆對待:不服從的個人受到排斥,閤作的個人被邀請參加特權小集團。許多研究組織理論的學者明確地指齣,應該用和貨幣激勵相同的方式來分析社會激勵。⑩而且還能用同樣的方法來分析其他類型的激勵。
……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集體行動的邏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