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a/《InnEarth地球旅馆》是国内唯一一本深入展示全球文艺生活的主题MOOK,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真实生活秀”,由深居各地的百余位知名作者撰写,记录当地最特别的发生和你最期盼的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亲身体验。
b/《InnEarth地球旅馆》中的内容,以真实、细节、趣味见长,呈现出从生活居所到心灵空间的深度思索,也把发生在文字间的全球生活,以线上线下活动的方式移植到你的身边。
c/《InnEarth地球旅馆》为双月特辑,每辑一个主题,它将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进行采访、记录、拍摄。既会探访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随时会走入南美洲秘鲁的某个小城,抑或是太平洋上某个不知名的小岛……地球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即将为你展现的生活现场。
d/《InnEarth地球旅馆》会根据每辑主题的不同,深入居所,访问心灵,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同一主题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e/在长达两年的筹备期中,《InnEarth地球旅馆》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百余位作家、摄影师、设计师、音乐人、纹身师、咖啡师……参与,这些有趣的人倾力奉献最有趣味的生活。你将在这里听飞机的坏品位、陶立夏、春树、朱天衣、洛艺嘉等作家讲述生活;也会读到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国的大使杨民,英国BBC广播公司记者、制作人Sonia,音乐人、深受文艺青年喜欢的乐队“mylittleairport”等带来的惊喜。他们独特的视角也为《InnEarth地球旅馆》带来了深入、精彩的内容和一个广袤丰富的世界。
内容简介
以生活情趣,与孤独和解;以每期主题,与万物对话。
《InnEarth地球旅馆》的设定,本为每辑一个主题,本辑主题是“市集”。但作为《InnEarth》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互通姓名是免不了的。所以,在《InnEarth》特辑01中,“市集”之外,我们增加了“名字”主题,与你分享全球各地人们的“名字”,以及在名字背后的生活、民俗、文化。
【名字特辑】
《InnEarth》的特约记者、特约编辑进入全球6大洲28个国家,共访问了130余人,这里面有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时尚买手,也有纹身师、咖啡店老板等,最终呈献给大家的,是57张肖像照片和其中包含的60个名字,以及这些名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义,和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民俗、文化、生活。
在本辑“名字”的访问过程中,我们访问了一个叫妮诺的黑皮肤女孩。她的外祖父是乌干达独立后的第一任非裔警察总长。她随母亲姓阿灵,在斯瓦西里语里是“安静”的意思,而妮诺意为“得到神庇佑的幸运的孩子”。她跟随母亲一路流亡,现在伦敦做独立音乐人,在她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名字以及名字中镶嵌的姓氏,是需要铭记的东西,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
当然,也有些地方,人们没有固定姓氏,比如马来西亚。那就是另外一种文化了。
【市集特辑】
《InnEarth》走进了印度、尼泊尔、英国、摩洛哥、缅甸、日本(东京、京都、北海道)、法国、北欧瑞典、希腊雅典、泰国、越南、土耳其、耶路撒冷、澳洲,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塞舌尔(群岛)、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当地的风物、人情,为你展现全球的市集。
英国伦敦的复古市集、法国小城的圣诞市集、东京的古着市集、北海道函馆的生吃海鲜市集、耶路撒冷仍有士兵扛枪巡逻的中东古市集、北欧的海鲜拍卖市集,以及缅甸、印度、泰国等等缤纷绚烂的市集,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突尼斯、肯尼亚这些非洲国家的贫穷市集——在肯尼亚的市集中,有一种石头在售卖,我们的作者问过才知道,这竟然是当地某些买不起食物而又饥饿难耐的人用来充饥的东西……谁能知道,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
作者简介
张进步,诗人、作家、职业出版人。2012年创立沐文文化(MooNbooks),并创建“地球旅馆”图书品牌。
程园园,作家、职业出版人。沐文文化(MooNbooks)创办人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每去到一个新地方,其实都是去遇见与你的癖好品味相契合的事物,我甚至觉得它们比著名的景点更重要。《InnEarth地球旅馆》就是这样一本令我与自己的癖好品位相遇的全球文艺生活主题杂志。
——飞机的坏品位(《香蕉哲学》作者,畅销书作家) ★当别人都还在“路过”世界的时候,《InnEarth》开始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采访、记录、拍摄,并用鲜活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场“真实生活秀”,分享着“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杨民(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 ★《InnEarth》在访问我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用心的;他们对于生活趣味和生命细节的关注,是动人的。地球上每个地方,美好的生活都正在发生,不用心的人,仿佛从未活过。
——朱天衣(台湾当代作家,标志性文艺人物)
★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异彩纷呈,别让自己困在地球的一隅。《InnEarth地球旅馆》,分享文艺生活,愿自在在地球。
——Nicole(香港乐团“mylittleairport”主音) 目录
分享: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生活
特辑:名字
1你好,陌生人
2名字与名字的相遇
3马达加斯加:你来了你姓什么?
4姓氏的仪式
5我的非洲女佣:Jennifer
6你的名字,它会成真
7What's your name
特辑:市集
1缤纷市集:到处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印度风情市集|尼泊尔市集|英伦怀旧的跳蚤市场
|斑斓的摩洛哥市集|缅甸的水乡市集
2东京古着市集:时光的印痕
3日本的夜与朝:宵山节日市集和函馆海鲜朝市
4法国斯特拉斯堡:圣诞市集
5北欧瑞典海鲜市集:鱼教堂和一串名叫市集的小城
6伦敦博罗食品市集:白日梦一样的生活
7希腊雅典普拉卡市集:人人都是艺术家
8东南亚风俗市集:在异国找寻熟悉的味道
9缅甸蒲甘市集:涂满黄香楝的微笑
10土耳其大巴扎:香料共和国
11中东古市集:汉.哈里里和耶路撒冷旧城
12北非突尼斯大集:只有芬芳的心灵,才能滋养出好日子
13塞舌尔嘉年华市集:一个快乐的借口
14肯尼亚基苏木的贫穷市集:我不知道还有人这样活着
15我在澳洲逛市集:2 年和14 个市场
专栏:世界
1心爱之物 / Kiwi 主持
2坏品位煮粥 / 飞机的坏品位:一个人在九龙塘逛二手市集
3不一样 / 春树:时空交错三场景:巴黎.柏林.纽约
4Little Things / 程园园:偶像.草间弥生
精彩书摘
我的非洲女佣:Jennifer
MyAfricaMaid:Jennifer
非洲有很多跨越国家的部族,比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族,人种多长脸,他们信奉基督教,在约鲁巴部族语言之外,他们还使用英语,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比如豪萨族,肤色较黑,脸上轮廓比较分明,如刀砍斧削,信奉伊斯兰教,多分布在尼日利亚北部,性格刚烈,信奉忠诚、勇敢,多参军,控制着尼日利亚的政权;比如伊博族,人种多圆脸、厚唇,分布在尼日利亚西部和南部,说英语,也说伊博语,这个部族以经商为主,信奉智慧,目前中国广州的黑人,60%以上都是非洲的伊博人。
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部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他们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信奉基督教的有部族语言的名字,还有英语名字。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除了部族名字之外选择的是阿拉伯语的教名。黑人的名字往往由许多词组成,这些词有些表示家乡、出生地,有些表示性格、爱好,有些则表示功绩。有个记者朋友曾经认识一个小伙子,叫作“莫普提·骄傲·手鼓·上尉·牧场·巴布鲁”。其中“莫普提”是出生地,“骄傲”是个性,“手鼓”是特长,“牧场”表示拥有的财富,“上尉”则是其获得的最高职衔。而且,这个名字还随主人的成长和经历不断变化,有的可以长达几十个词。
城市平民的孩子一般根据其所在国家独立之前的宗主国或信仰都有英文、法文或者阿拉伯名字。名字的意思比较随意,比如叫“谢谢上帝”、“星期二”或者“星期五”,还有的名字叫作“懒惰”或者“讨人嫌”。在肯尼亚,我的司机名字叫“无家可归的可怜虫”,那是因为他是邻国的卢旺达人,他的亲人们都在1994年那次种族清洗中死去。而女孩子则会用一种树木、一种花草取名字,比如伊博族的名字“Adam”,那是一种开在非洲水面上不为人知的白色小花。
非洲有英属殖民地,法属殖民地,西班牙属、葡萄牙属、荷兰属等殖民地。如果在北京的三里屯,遇到一个黑人,你知道他的名字,就基本能猜出他是来自哪个区域甚至是国家。
本文中的女佣Jennifer,她在拉各斯就叫这个英文名字,而一旦她回到村里,她的父老乡亲则会亲昵地喊起她的伊博名字。但时日久远,我已经忘记了她的伊博土名了。
三个中国人中有两个回国休假了,房子变得空荡荡的。但于我却是一种解放。
晚上七点钟,Jennifer把饭菜摆在桌子上,却仍然摆出了三双筷子和三个碗。她不知道另外两个同事已经回国了。我告诉她饭做多了,她就紧张地看着我,好像犯了什么大错,等待着我的呵斥。
到西非已经半年多了,我想到第一次到非洲的那天中午。我坐在公司门前的台阶上抽烟,看着一个个黑人从我身边走过,他们中的男人大都在高达三十七度的高温中穿着一本正经的西装,把自己绅士般套得牢牢实实,他们用那有点儿夸张的严肃表情在我面前昂着头行走,让我感到滑稽。小贩们却头顶着高高的物品,那里面装着的是香烟、火柴、香蕉、可可豆以及其他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商品,他们以一种陌生的姿态在我面前行走,让我不得不惊讶于他们的平衡能力。“在我们中国,”我告诉公司的Jennifer,“人们都是用肩膀负重的。”“Really?”她用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向我表示着不可思议。
那是我来到非洲的第一天,感觉自己就像做梦一样。身边走来走去的人们和我有着不一样的肤色,他们是黑色的,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是黄色的。
而现在,这个黑皮肤的姑娘正向我表示着她对自己错误的内疚。我笑了,我说:“你坐下吧,这么多饭菜我和你一起吃。”而她却紧张地向我摆手,说:“No,No,marster,thanks,thanks.”——她称呼我“主人”,而公司里,当地的黑人下属以及院子里的保安,他们称呼我“Sir”,而高级的经销商,他们称呼我“Mister”,而公司里的中国同事,他们喊我
“Cliff”——那是我的英文名字。在不同的称呼中,一种微妙的关系不言而喻。
我开了两瓶啤酒,是当地的厂家生产的一种叫“Star”的啤酒,很有劲儿,喝完以后感到头昏且疼。价格是250奈拉一瓶,相当于国内燕京啤酒价格的六倍。
Jennifer向客厅里探过头,我知道她是想看会儿电视。因为这里都是发电机发电,今天那台小发电机坏了,她的佣人房里没有电。我说:“你过来坐下看吧。”
电视上正放着《水浒传》的碟片,“智取生辰纲”中的一段。她问我:“为什么那个拿着铁片的中国人要用枝条抽打那一群中国人啊?”我说那不是铁片,那是朴刀,中国古代的武器,我说那个提刀的人官位是提辖,就是中国古代负责一个城镇的警察局长,我说那群中国人是军汉,是中国古代的士兵。
她问我:“他们喝的是什么啊,吃的那是什么?”我说他们喝的是酒水,在中国古代好汉们最爱的便是喝酒,好汉就是住在山林里的英雄,喝酒的时候喜欢光着膀子,他们吃的是枣,枣生长在中国的北方,状若橄榄,味是甜的。她问我:“这是什么鸟在叫唤啊?为什么那个提辖坐在树下愁眉苦脸?”我说叫唤的鸟叫乌鸦,它的叫唤象征着噩运的到来或发生。我说那个人悲伤难受是因为他丢了他负责押运的生辰纲,那可是地方官员巴结总统老丈人的生日礼物啊。
她笑了,她说你们中国真好,你们有古代。我说你看多好啊,我们这群中国人来到非洲做生意,也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动听的故事。
很快我就把几瓶啤酒都喝光了,喝光了啤酒的我打开笔记本,想写一首诗歌,但是画了半天,却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句子。我有点儿沮丧。
我喝高了,给国内的朋友打电话,阿坚在那边大着舌头对我说:“你在那边还好吧,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那里的黑姑娘身上的诗意,以及她们的身体构造。”这个流氓成性、不务正业的家伙,在此刻中国已经凌晨四点的辰光中正像小姐跑台一般地跑着他的第四个酒局。
Jennifer默默地收拾碗筷,然后好像一下放松了,一边哼着轻松的歌曲,一边帮我熨衣服。
我突然涌起了想唱歌的欲望。于是借着酒劲,我打开了嘴巴,打开了风箱一般的胸肺,很“怕瓦落地”,很煞有介事地唱起了《我的太阳》。在国内的时候,身边的哥们儿都说我唱得还很像那么回事。他们也很奇怪我竟然能在打嘟噜的地方打出那么一大串标准的意大利式的嘟噜。这段时间,我在刻苦练习黑人的“饶口”。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美丽的黑姑娘从我们的车窗旁闪过,我就情不自禁地在汽车音乐的节奏声中饶起口来。司机惊讶地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在夸我,意思是“真棒”。
而今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客厅中带着脑袋的昏疼半醉半醒。我唱起了拉魂腔《陈振铎赶考》中的一段:“大路上走来我陈振铎,赶考我赶了那个四年多。啊咿……”我高亢的声音撞击四壁,然后又落回到我空荡荡的胸腔。
Jennifer很紧张地打开厨房的门向我探出了头,她可能以为我是在歇斯底里地哭泣。看着她局促地站在那里,我笑着告诉她我是在唱戏。她疑惑地问我:“opera(歌剧)?”我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告诉她这是我家乡的“Localopera”(地方戏)。但是我也实在找不出我老家安徽泗县的泗洲戏中的拉魂腔与金碧辉煌、波澜壮阔的西洋歌剧有任何的联系。
看着她,我突然就动了念头。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也唱一段?或者这样吧,你唱一段我唱一段?我们来个中非歌曲友谊赛怎么样?”
她没有中国姑娘那样的害羞、那样的含蓄、那样的半推半就,她欣然地答应了我的挑战。她是尼日利亚伊博族的姑娘,她的左右两边脸上对称地刻画着六条细长的令人遗憾的疤痕,从耳垂到嘴角。这六条疤痕向我们揭示着她隐秘的出身,这就如同他们的族徽。人群中两个具备同样伤疤的家伙相遇了,他们会站住并亲切地用一种秘密的语言进行交谈。而中国人因为有了古老的文字,他们的血缘关系就滚滚地流淌在他们那发了黄的族谱中。
这个二十一岁的黑姑娘,她的歌声竟然如此曼妙。她坐在那里,在我面前闭上眼睛,缩起了脖子,打开她的双手,并在她的歌声中摇晃着自己,全身心都浸在了她的歌声中。好像她已经忘记了她的佣人身份,好像她就是席琳·迪翁,好像她就站在北京工体高高的舞台上,好像我就是她的fans(粉丝)。歌声竟然能像酒一样,使人醉得一塌糊涂,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意识。
我们一人一段,我唱《好汉歌》,我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唱《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唱《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我唱“蒋大齐我四十七,至今还没娶婆媳,啊咿……”她唱《尼日尔河谷》,她唱《马依达》(歌名是一种开放在非洲水面上的白色小花),她唱《Myheartwillgoon》,她唱教堂里的颂歌,她唱《Areyoushyornot》(你到底知羞不知羞)——整个中华民族的脸都被我这个孙子给丢尽了,一番番地败下阵来,而且还要接受她微笑着的带着手势的挑战——“Sir,goon?”
……
特辑:市集
东京古着市集:时光的印痕
TokyoVintageMarket:LettheOldTimeStay
作为一个严重的“人群恐惧症”和“密集恐惧症”患者,从小到大,我最怕的就是赶大集以及参加各种庙会。单看那乌泱泱的人群和地摊上摆得密密麻麻的东西,就觉得头大,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飞出人群。但是几年前的一次日本之旅彻底改变了我对“赶集”这件事情的看法。
相对于中国,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显然做得更好。在日本,一年到头,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不断,并且年复一年,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除了“元旦”、“成人节”、“女儿节”、“樱花节”、“宪法日”等国家法定假日外,随着四季时令的变迁,每一年,日本全国各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比如夏天有“烟花祭”和以民谣舞蹈为主的“阿波罗祭”,冬天有“冰雪祭”等民间娱乐性质的活动……而且,日本的祭祀活动是一次全民的大狂欢,有点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意思。每家每户的老老少少都穿上传统的衣服,走上街来,男人们负责打鼓点和抬祭祀用的各种游街工具;女人们负责节日上各种游街工具的装扮及舞蹈;小孩儿们负责祭祀中的舞蹈和民谣的歌唱;而大部分的老人则在祭祀中摆起各种摊子:吃的、喝的、鲜花、小动物、手工制作的小玩意儿……这些出现在节日里的市集摊位不为赚钱,只为好玩,有时候相邻两个摊位的摊主因为喜欢彼此摊位上的东西就直接以物换物了……在日本人看来,节日里的一切摆摊儿都是为了开心。而与这些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市集不同,最吸引我的,是节日中的古着市集。
古着,英文名称叫作“Vintage”、“SecondhandClothing”,日文称“ふるぎ”,指在二手市场淘来的顶级服装品牌(如Chanel)的经典款式,在年轻人当中较为流行。“但是所谓的古着不是二手衣的概念,而是真正有年代和文化但已经不再生产的服饰,这些古着不管是服装也好,包包和首饰也好,其选用的面料、细节的剪裁甚至用途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缩影,所以有着特殊的价值。”带我去“阿波罗祭”古着市集的朋友松川夏奈小姐认真地给我解释道。而中文的“古着”就来源于日语。古董衣与中古奢侈品在日本各大城市都非常受欢迎,只要是商业区、学校、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几乎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古着店。朋友带我来的新高丹寺,则可以称为“古着一条街”的淘货天堂。而“阿波罗祭”的古着市集,则是在这条古着一条街里所形成的特色的市集文化——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古着店多,所以就吸引了越来越多喜欢古着的人在节日里来这里摆摊。
一来到这里我就喜欢,在欢乐的歌舞表演人群散去之后,古着市集的面貌渐渐显露在我的眼前。你很难想象一整条街都在卖各种旧物会是什么感觉,关键是这些旧物还都很好看:不管是一整块牛皮缝制的皮包,还是奥黛丽·赫本时期的束腰波点大长裙,或是新艺术时
期的造型夸张的配饰……所有的一切仿佛都能让你回到过去的某个年代。比如这个摊位上那些用红珊瑚或各色碧玺打造的饰物,让你回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欧洲;旁边的摊子又把你拉回了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那间VivienneWestwood(维维恩·韦斯特伍德)和她的音乐人伴侣MalcolmMcLaren(马尔科姆·麦克拉伦)所经营的国王路430号时尚小店;比如你刚刚为找到一家专门卖各个年代、各个地区产的马丁鞋而开心不已的时候,另一间店里满满当当的大牌的古董包们又吸引了你……而最让人兴奋的是,所有的这些物品都有时间的痕迹。我想,这大概是喜欢古着的人都带有的一种情怀,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这使我想起了英国女作家伊莎贝拉·沃尔夫的那本著名的小说《古董衣情缘》里的一句话:“穿起一条古董裙,也就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这便是我喜欢古董衣的原因。”而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对待事物认真谨慎的态度使得每一件古着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日本的古着店主们会把收过来的衣服仔细地分辨出年份来,然后再进行消毒、清洗,并会在比较名贵的古董衣或者古董包上标明它们的上一任主人与它们相遇的故事。比如我买下的这一枚红珊瑚吊坠来自于“二战”后的意大利,因为在战争时期纳粹们经常放毒气迫害犹太人,为了防止这些化学气体对珊瑚的侵蚀,所以这枚吊坠被涂上了一层清油——这是只有在“二战”时法期才会出现的红珊瑚处理方。而珊瑚
地球旅馆·市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