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的良心 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因里希·伯尔 短篇精品合集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振兴了德国文学。”他的作品坚持鲜明的道德立场和对正义的吁求,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国内曾经翻译出版过他的多部小说,如《列车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深受读者的欢迎。
心急如焚的人 逃亡者 巴黎“被俘”记 不中用的狗 幽会 以扫宗族 贝尔科沃大桥的故事 死者不听话 失去的天堂 美国 德国奇迹
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莫泊桑,他的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评分诺奖得主的书
评分作者简介 · · · · · ·
评分囤了一批又囤一批,慢慢看慢慢看
评分————————————
评分作者: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评分举报
评分这种死法很契合贝克特写在结尾处的那句话。
评分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家,“人生是痛苦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是荒诞派戏剧对人生的理解。在《结局》里,贝克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派人生理念的“实践家”的形象。主人公的一切行为无不在向读者揭示一个正宗的荒诞派“行为艺术家”所应有的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