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从地域角度看,它涉及13个省、市、区,实现了国家建设重点由东部向西部迁移并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从过程来说,它横贯国家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历时17年,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参加。从1983年到2006年,又进行了全国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转折。
目录
综述
文献资料
专题研究
回忆与访谈
参考资料
大事记
精彩书摘
援三线的新的重要形式。做好搬迁工作,对于增强国防力量、加快内地建设、迅速地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前一段的搬迁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主要是:由于时间仓促和缺乏大规模搬迁的经验,还没有制定出通盘的周密的搬迁规划;内迁厂的布点也不完全合理,集中在大城市的多了一些,有一些地方布局又过于分散;有的工厂迁到内地以后,正常的生产协作关系还未建立起来;职工生活福利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有些问题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 二、关于搬迁工作的方针 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主席和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加快战略后方建设的指示,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和扩建的同时,坚决地从一线往内地搬迁一批工厂、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便争取时间,尽快地建立起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完成备战任务和改善工业布局。不这样,一旦帝国主义发动进攻,使我们措手不及,遭受重大的损失,就会“后悔莫及”。因此,搬迁工作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准备早打出发,坚决地快搬、早搬,决不能松劲动摇。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在处理备战、搬迁和生产建设的关系上,还必须按照主席关于立足于战争、作好两手准备的指示,一方面要加紧备战、坚决搬迁;另一方面又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尽可能不打乱正常生产秩序,千方百计增加生产。一线地区目前担负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保证一线地区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争取时间,多增产一些产品,这也是备战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援越抗美,加强备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援三线建设,保证战略后方建设任务的完成。不这样,我们的整个工作就难于取得主动权,就会让敌人牵着鼻子走。 ……
中共党史专题资料丛书: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