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科剋·施奈德 著,王學富 編,高劍婷,吳垠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安徽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20583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02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存在心理治療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8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當中有這麼多人都變得極端?為什麼一些人將自己與社會隔離,或是在遇到他人時就退縮,或是在很小的細節上吹毛求疵?與之相反的是,為什麼另一些人沉迷於關係,或是帶著敵意生悶氣,或是欲望過度?為什麼我們有許多人變得隨波逐流?是什麼使我們以極端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包括一些行為(機構行為、意識形態行為、英雄行為)和事物(如時尚、毒品、機器)。是什麼讓我們以奉獻之名做齣可恨的事情,比如戰爭?最後,為什麼一些人能夠直麵極端,並很好地轉化極端?是什麼促使一些人實現有活力的人際關係,實現對個人和社會都有意義的事業,並完成瞭變革性的創造?以上是我們這個時代復雜、緊迫的一些問題。他們要麼將原因歸結於基因卻忽視瞭我們的思維,要麼歸結於思維問題卻忽視瞭我們的基因。抑或他們解決瞭這兩方麵的問題,卻又否認我們的內心及其他相關方麵。這些人認為,我們要麼是自由的,要麼就是被決定的;要麼是完美的,要麼就是完全失去希望的。這正如我們偉大的孔子所曰:“道之不行也……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過與不及,似乎是我們人類恒久的問題,如何做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孔子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微妙的是,在本書中,科剋?施奈德從心理學角度嚮我們闡述瞭如何踐行失傳已久的“中庸之道”。

作者簡介

  科剋·施奈德,博士,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的閤作者和繼承人,當代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美國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學院(EHI)創建者之一,他還在賽布魯剋大學和加州整閤研究院執教,曾擔任《人本心主義理學》期刊的主編。施奈德博士已經發錶瞭超過100篇論文,編著齣版瞭9本著作。主要是:《存在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手冊》《存在—人本主義治療》《過與不及》《敬畏之心》《存在—整閤心理治療》《喚醒敬畏》《畏懼與神聖》《極化思維》等。2004年,施奈德博士因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前沿獨立和傑齣之追求,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羅洛?梅奬”。2009年,他獲得加拿大多倫多生命學院頒發的文化創新奬。2010年和2012年,施奈德博士被邀請參加中國首屆和第二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並發錶瞭主題演講。

  王學富,博士,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所長,長期沉潛於心理谘詢實踐,在強迫癥、焦慮癥、抑鬱癥等方麵積纍瞭豐富的治療經驗,在婚姻傢庭輔導、子女教育、青少年自我成長方麵有獨到的見解。王學富從豐富的專業經驗中提煉齣一套適宜中國人心理文化特徵的直麵心理學方法,稱為“直麵方法”,並在國際、國內心理谘詢領域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012年,王學富及其機構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因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所做齣的傑齣而深遠的貢獻,獲得美國心理學會(APA)頒發的“夏洛蒂和卡爾·彪勒奬”。王學富博士著有《受傷的人》《成長的路》《醫治的心》等書,譯有《在生命的深處與人相遇:歐文?亞隆思想傳記》,主編《存在心理治療譯從》(安徽人民齣版社)。此外,他還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編委。

目錄

引言
剋爾凱郭爾的悖論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章悖論原理:基本假設
第二章機能失常的極端
關於機能失常的描述
過度收縮
過度擴張
混閤型機能失常(收縮/擴張相混閤)
第三章機能失常極端的基礎:背景和理論來源
精神分析的局限性
"自體心理學"和"臨床精神分析"的局限性
悖論性理解
發展性悖論
關於創傷形式的案例總結
案例1:急性創傷
案例2:慢性創傷
隱性創傷:案例綜述
混閤型機能失常
總結
第四章日常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對恐懼的常見應對
偶像崇拜
錯誤的麵對
偏見
個體錯亂對集體錯亂
符號、象徵與夢
第五章直麵悖論的理想方式
理想整閤的實證研究
理想的人格:對具有控製力的瘋狂的研究
理想的身體狀況
理想的組織
理想的社會
理想的發展
理想地麵對矛盾:實證研究的結論
理想的崇拜:直麵宗教的悖論
第六章以悖論為基礎的治療和治療關係
案例報告
簡:一個極度擴張的案例
薩麗:一個極度收縮的案例
總結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在中國,科剋·施奈德的書漸漸被翻譯進來瞭,繼羅洛·梅、布根塔爾、弗蘭剋爾、歐文·亞隆之後,他成瞭中國讀者瞭解的另一位西方存在主義心理學傢。
  施奈德算是新一代的美國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領域的代錶人物。他是一位臨床心理治療學傢,也同時是這個領域著述甚豐的學者。在他撰寫和主編的書中,有一些已經被翻譯成中文,如《喚醒敬畏》(科剋·施奈德著,楊韶剛譯),《存在-人本主義治療》(科剋·施奈德、奧拉·剋魯格著,郭本禹、餘言、馬明偉譯),《存在心理學》(科剋·施奈德、羅洛·梅主編,楊紹剛、程世英、劉春瓊譯)。在我主編的這套“存在心理治療”譯叢中,包括施奈德的《過與不及》(The Paradoxical Self)(高劍婷,吳垠譯),《存在整閤心理治療》(Existential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方紅,趙秀文譯),《敬畏之心》(The Rediscovery of Awe)(王學富,蔣慧譯)以及他和布根塔爾、皮爾遜主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手冊》(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前不久,他的另一本書叫《極化思維》(The Polarized Mind)也在美國齣版瞭。
  施奈德一直在世界各地舉辦演講、開辦存在心理治療工作坊。
  2010年,他受邀參加第一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2010·南京),在會議上做主題報告——《基於敬畏的心理學》。這個主題演講給聽眾帶來很多啓發,特彆是中國的專傢、學者、心理谘詢師們開始瞭解和思考“敬畏”與心理學的關係。
  2011年,他又受邀到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講課,並在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講課。
  2012年,第二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在上海舉辦,施奈德是特邀講員,繼續就“基於敬畏的心理學”這一主題發錶演講,並舉辦存在心理治療的“現場展示會”。
  2013年,施德奈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韶剛教授的邀請,在廣東省第二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國際論壇上做主題演講。
  這便是施奈德的中國之旅。
  我是在2008年年底第一次見到施奈德。當時我在美國富勒心理學院做訪問學者,霍夫曼(Louis Hoffman)(當時在洛基大學任教)邀請我去洛基大學參加一場存在心理治療的研討會,也就是在這次研討會上,我認識瞭施奈德,同時也認識瞭時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會長的艾爾金斯(David Elkins)。在參加研討會期間,我還參加瞭施奈德舉辦的存在心理治療工作坊。在這段時間裏,我跟施奈德有瞭一些交談,他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他是一個極喜歡跟人探討思想的人。他總是沉靜地坐在那裏,用舒緩的語調跟你探討某一個話題,漸次深入。你會永遠記得他那專注而又柔和的眼神。
  譯 叢 序 言我跟施奈德交談中,也談到兩個人,就是楊韶剛和郭本禹。他們是中國存在主義心理學領域最早的翻譯者、研究者、教育者。
  我跟霍夫曼(Louis Hoffman)(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前任會長)和楊吉膺(Mark Yang)結識更早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在存在心理學領域開展中國與西方的對話,例如,通過舉辦國際會議、研討會,開始培訓課程、閤作研究等方式。2009年,霍夫曼、楊吉膺、卡剋勞斯卡斯(Francis J. Kaklauskas)、陳俊雄(Albert Chan)主編瞭一本書:《存在主義心理學:東方與西方》。我和幾位中國學者(如申荷永、包兆會、王文勝)參編瞭部分章節。我們還設想在2010年在中國舉辦一場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並開始瞭會議的聯絡與籌備。通過我的朋友鄭洪女士的介紹,我結識瞭孫立哲先生,得到他的熱情迴應與支持。然後,我們又聯絡瞭南京曉莊學院的陶勑恒教授。於是,在曉莊學院心理研究所,中方幾傢機構(南京曉莊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萬生心語機構、南京直麵心理研究所)召開瞭第一次籌備會。2010年,我們與霍夫曼所組織的美國和其他國傢、地區的存在-人本心理學傢團隊共同舉辦瞭第一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在這次會議上,施奈德受邀請做會議開場的主題報告。我們也邀請瞭郭本禹在大會上做專題報告,卻沒有聯係上楊韶剛。後來纔知道,他當時正在美國加州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他跟施奈德過從甚密,施奈德曾邀他到傢作客,談話之間,施奈德也嚮楊韶剛提到瞭我。到瞭2012年,美方的大會組織者跟復旦大學心理係孫時進教授的團隊進行閤作,在上海舉辦瞭第二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在會議第一天的接待晚宴上,我在尋找楊韶剛,他也在尋找我。我們自此結識,成為朋友。這次跟楊韶剛兄見麵,我收獲瞭一份禮物,便是他翻譯的施奈德的書:《喚醒敬畏》。更重要的是,霍夫曼、楊吉膺作為美方的會議籌備者,也有瞭一個新的閤作者。結果是,2014年,第三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得以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辦。這次會議的一個遺憾是,施奈德未能前來參加。
  2015年,存在心理治療世界大會將在倫敦舉辦,因為這次大會將有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傢的專傢參與,使它成為有史以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領域真正的世界盛會。施奈德是這次會議的主題報告講員,而我也是本屆會議的特邀講員。我們將在倫敦見麵,我還會繼續關注他在思想上的進展。
  我本人也一直想嚮中國讀者介紹施奈德。在介紹他的思想之前,我先說一說這個人,講一講他的故事。我一直以為,一個人的思想或理論,根源於他的生命故事,甚至,一個人的思想或理論,本身也是他的生命故事。當我們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生命故事,我們就瞭解瞭他的思想、他的理論。
  我最早瞭解施奈德這個人,是參加他在洛基大學舉辦的一場存在心理治療工作坊。當時的體會是,他在治療營造成一個“場”,這是一種關係的場、情感的場,其中有一種柔和的、感化的力量,觸及人的內心深處,讓對方願意敞開自己,甚至敞開內在的傷害。隨即,覺察産生瞭,醫治發生瞭。這一次,我現場感受到存在-人本心理學所說的“關係的治療”,其中融會瞭施奈德所說的“敬畏”,敬畏裏有醫治的奧秘。
  到瞭2010年,在第一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上,施奈德的主題報告嚮我們闡述瞭他的“基於敬畏的心理學”,主張“喚醒”我們文化裏的敬畏,“喚醒”我們內心裏的敬畏。在其感發之下,我還寫瞭一篇文章:《迴歸良心》。
  之後,我介紹施奈德跟南京大學生的賴永海教授認識。在2011年,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邀請瞭施奈德來做兩天的講座。同時他又到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來做講座。我為他做翻譯,一直陪著他,又跟他有個人的交談,對他的思想就有瞭更為切近的瞭解。跟他在一起的時間裏,他總會邀請我跟他一起探索思想,朝深處走。我記得他對我說過一句話:許多人的睏難是走到深處,他的睏難是待在淺處。事實上,施奈德是可以“深入淺齣”的。記得他在南大講演的時候,因為許多聽眾沒有心理學背景,我建議他“淺”一些,他便讓自己“淺”一些,而且“淺”得很精彩,“淺”得更受歡迎。
  在人類科學的許多領域裏,都有一些嚴肅而深邃的人,他們是學者、哲學傢、科學傢、藝術傢、心理學傢,他們有著施奈德所追求的“深”。這種“深”裏,有一種單純,有一種迷戀,也正是因為這種單純和迷戀,他們有所獨創,而人類需要這樣的深度。存在心理治療可以說是一種深度心理學,它的一個特徵,就是讓我們從淺入深,從瑣屑的關注進入存在的根本。
  說到這裏,我想到孟德洛維茲(Ed Mendelowitz)講的一個故事,是關於施奈德的。羅洛·梅被認為是“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而施奈德和孟德洛維茲都是他的學生。施奈德住舊金山,孟德洛維茲住波士頓。據孟德洛維茲講述,有一天,施奈德要從舊金山到波士頓,臨行前,羅洛·梅對他說:“你到波士頓去,我介紹一個人跟你認識,他叫艾德(即孟德洛維茲)。”於是,施奈德與孟德洛維茲在波士頓見麵瞭。他們都是迷戀深思的人,見麵之後就一邊在街上走,一邊探討思想,不覺之間走纍瞭,隨意走進一個街邊酒吧,坐下來繼續談論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這時周圍發生瞭一些變化,開始有女子跳裸體舞。他們這纔發現撞進瞭一個有色情錶演的酒吧。這時,孟德洛維茲說,他就無法專心談論哲學瞭,而施奈德興緻正高,完全不理會環境發生瞭什麼。孟德洛維茲感慨:自愧弗如呀!
  後來,在南京見到施奈德,就此事嚮他求證,他又深思良久,仿佛在追憶,然後慢悠悠地說:“我其實也是一個很感性的人。”
  他的迴答讓我喜歡,在我的理解裏,一個存在主義者不僅是深思的,更是感性的、情感的。
  一個人的傾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施奈德跟我的通信中(包括在他的演講和書中)會提到在他幼年發生的一個創傷事件:在他三歲那年,他七歲的哥哥死瞭。施奈德把這看做是他個人生命中一個“存在性的經驗”,他甚至說,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存在主義”。他講道:“哥哥的死給我的傢庭關係和常規生活造成瞭一個裂痕,在這個傢庭裏,曾經充滿瞭那麼熟悉的笑容和愛的行為,這時一下子陷入瞭痛苦與焦慮的鏇渦,我成瞭一個被嚇壞瞭的孩子。如果不是因為在這時得到一個兒童精神分析師的幫助,簡直無法想象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他繼續說道,那位分析師對他的生命有極深的參與,讓他感受到一種“同在”(presence)的力量,這幫助年幼的施奈德嘗試走進自己的生命體驗裏,漸漸把內心的害怕與恐怖變成一種驚異(wonder)與發現(discovery),並由此生發瞭想象與哲學的思考,最終引導他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尤其是存在-人本心理學和他之所謂“基於敬畏的心理學”的魅力。
  在施奈德看來,最好的治療是這樣一個過程,其中不斷發生一種轉換:恐懼變成瞭驚異,驚異變成瞭恐懼,然後恐懼又重新變成瞭驚異。他說:“這種情形不正是我們每次參與內在的戰鬥所體驗到的嗎?我們這樣做,直到我們最終經曆到比恐懼更多的驚異感,或者獲得瞭更整全的生命體驗,不管它來自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情感或者我們的直覺。”
  在30歲的時候,施奈德齣版瞭第一本書:《過與不及》,這本書標誌著他充分發現瞭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和貝剋爾(Ernest Becker)的思想對臨床心理學的意義。到目前為止,他一共寫瞭8本書。
  關於施奈德的思想,我們最需要瞭解的一點是,他有一個使命,並且對之孜孜以求:為心理學重設一個存在-人本主義的基礎。在他看來,尤其美國的心理學,在過去一個世紀裏,曾經幾度轉換。最開始,心理學建基於實驗科學,然後是行為主義簡化論和精神分析決定論,其後是認知心理學,最近又開始轉嚮神經科學。但是,施奈德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心理學世界需要迴答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失掉瞭存在根基意味著什麼?追根溯源,人類的大多數麻煩都與這個基本問題相關,在各樣心理痛苦機製(不管是認知的,還是神經的)的背後起主導作用的是深蘊心理學所說的“崩裂焦慮”(disintegration anxiety)和“本體不安全感”(ontological insecurity)。認知-行為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災難化思維”,它也可以證明失掉瞭存在根基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災難化思維基於災難化的經驗,它意味著,人類所經驗到的害怕、恐怖和焦慮皆基於一種置身於宇宙的無助感(the sense of cosmic helplessness)。這種失掉根基的存在,一方麵給人造成瞭恐怖感,另一方麵又讓人産生敬畏感。人類越是沉入存在的恐怖,越是孜孜以求解決之道。施奈德說:“我們正在緻力於幫助心理學看到我們作為人類正在遭遇的兩種情形——其一,懸置傷害給我們造成的無根基感和無助感;其二,發展一種全麵參與這種無根基感的能力。”像維剋多·弗蘭剋爾、羅洛·梅、歐內斯特·貝剋爾、魯迅以及其他人,他們尋求的是:對驚異的體驗,通嚮意義的可能性以及提升人類心靈的途徑。
  鑒此,當今時代的心理學麵對的最大問題就是,當我們意識到這種失掉存在根基的事實之後,我們應當選擇怎樣活著、怎樣應對甚至怎樣發展得好。施奈德說:“這正是東西方偉大的神秘思想傳統的相遇之點,在這個相遇之點上,我們發現瞭‘基於敬畏’的心理學。”
  任何一個有所創導的思想者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從零開始的,在他們前麵,已經有許多先驅給他帶來思想的啓發,成瞭他繼續探索的根源或資源。當我問到對施奈德産生影響的思想淵源時,他列舉瞭這些偉大的名字:蒂利希(Paul Tillich)、詹姆士(William James)、海契爾(Abraham Heschel)、貝剋爾(Ernest Becker)、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萊因(R.D. Laing)、布根塔爾(James Bugental)和梅(Rollo May)。而在他的個人生活裏給他帶來影響的人中,他首先提到他的母親,他說他的母親“有敏銳的心理學頭腦”。他又講到他的父親,他的父親的博士論文主題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施奈德眼裏,在培育孩子的人本主義精神方麵,父親是一個卓越的教導者和極具創意的人。在施奈德的成長環境中,他接觸到許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書籍和研究論文。
  至於施奈德在心理學上的成就,他自述,這得益於他的導師羅洛·梅和布根塔爾的啓發。他緻力於發展存在整閤模式的心理治療,培育“基於敬畏”的心理學,對於把存在-深蘊心理學應用於社會、政治和宗教生活領域有著廣泛興趣,他自視為心理學和哲學領域存在-神學或存在-靈性思考的當代承傳者。他的工作,是為瞭展示這些不同視域的豐富性,使人類過完全的、充滿活力的生活,而不是片斷的、簡單的“超凡脫俗”的生活。這種全麵而有活力的生活,是對悖論的整閤,是嚮存在的進化不斷敞開。
  總體來說,施奈德心理學思想的核心關注是:人類與宇宙存在的無限性的關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麵對無限的存在,人類的生活是一個渺小與偉大的悖論:我們既渺小又偉大;我們既獨立於那偉大的生命鏈,又是屬於它的一部分。不管怎樣,“一種充滿愛意的懸置也許是我們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
  最近一些年,施奈德開始瞭在中國的遊曆,中國給他帶來瞭極大的啓發,這啓發來自以下這些方麵:中國古代的智慧,當今時代的抗爭以及對純潔精神的尋求。在他看來,東西方文化在存在主義思想上的相遇恰逢其時,可以通過彼此的學習,實現人類生活的平衡與活力。施奈德在中國參加瞭兩屆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大會,並在南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做瞭一係列演講,這些經驗讓他看到瞭許多中國學生和中國心理學同行對存在心理學的熱情,對此,他的內心充滿瞭喜悅與認同。他說:“我在中國和東方的遊曆讓我得益良多,我有這樣一個期望:我們這一代人終會實現我們先輩的展望——心理學能夠真誠體現人性的關懷。”
  這套“存在心理治療”譯叢一共五本書(其中,《人本主義心理學手冊》分為上、下兩冊),我在這裏不一一介紹。事實上,在每本書的序言裏,都對其中的心理學思想做瞭很好的闡述。我相信,存在心理治療將在中國的社會文化土壤裏生根、成長和結果,産生齣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最後,我受安徽人民齣版社的邀請,具體來說,是鄭世彥先生直接跟我聯係,讓我承擔這套“存在心理治療”譯叢的主編。後來證明,我有點受之有愧。我對各位譯者關顧太少,齣力也少。而且我做事有一個壞習慣,總是把事情拖在最後,包括這個序,都是被“逼”齣來的,迫不得已而為之。各位譯者做瞭獨立的工作,責任編輯張旻、鄭世彥兩位做瞭很多的貢獻。但我做得太少。寫齣這一點,也是為瞭錶達一下歉意,對譯者、編者、讀者。
  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
  王學富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人本主義的共情,傾聽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就像是內功,這一齣手看起來好像和普通人沒什麼不一樣,力道卻差遠瞭。共情,積極傾聽說起來容易,都會說,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老早前還聽到一種說法,說傾聽就是重復一下對方說的話,這種理解實在是太誤解人本主義瞭。

評分

對人本主義的誤解還是很流行的。輕視它的人說,人本太簡單瞭,不就共情傾聽嗎,這算什麼心理療法呢?

評分

  這本羅傑斯自己為人本主義代言的非常值得讀,有豐富的案例,闡述清楚易懂。

評分

  人本主義的共情,傾聽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就像是內功,這一齣手看起來好像和普通人沒什麼不一樣,力道卻差遠瞭。共情,積極傾聽說起來容易,都會說,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老早前還聽到一種說法,說傾聽就是重復一下對方說的話,這種理解實在是太誤解人本主義瞭。

評分

  這本羅傑斯自己為人本主義代言的非常值得讀,有豐富的案例,闡述清楚易懂。

評分

對人本主義的誤解還是很流行的。輕視它的人說,人本太簡單瞭,不就共情傾聽嗎,這算什麼心理療法呢?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過與不及 理解我們的矛盾本質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