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匮方论衍义》,共3卷,元末明初赵良仁著,约撰于1368年。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金匮方论衍义》删去林亿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卷,上溯轩岐,下迨金元诸家,发明阐释之间颇得仲景大意,堪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比肩,清代医家周扬俊评介其“理明学博,意周虑审”。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书未有梓本,周扬俊购之二十余载而未得全璧,因而为之补注,名《金匮要略二注》,行世颇广。
作者简介
赵良仁(1304年-1373年),又作良本,元末明初医家,字立道,又字以德,号云居,又号太初子。江浦(今江苏江浦)人,迁居浙江。早年从吾莱学儒,通经史大略,不专究章句。后从名医朱震亨学医,尽得师传,名动浙东西。著有《金匮方论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等书,均无梓本,后二种已佚。《金匮方论衍义》现存世抄本仅二种。
目录
《金匮方论衍义》序
金匮方论衍义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证脉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栝蒌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大承气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方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雄黄
赤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汤方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附方
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桂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
金匮方论衍义卷中
金匮方论衍义卷下
精彩书摘
论日:《内经》云:天度者,所以致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然人之三阴三阳,上奉之而为之应焉。是故疟有发于月一日者,至十五日则历一气终,人气亦更,故疟气随变而散。设犹不愈,则至月尽又历第二气终,其天之月以应人之血,月再生魄,血亦更新,邪当从其更新而解矣。若又不愈,则是营气内著,不得流行,与日月度数相应,而肝藏血,血并其邪,归之于肝,是以疟母多结左胁下。由是用柴胡行气,鳖甲破血为君,余二十二味佐之行血、补血、散结、导滞而已。虽然天人气候之相应者,大法固如是,然人之禀质有强弱,邪中有重轻。质弱邪重,虽不内结疟母,亦至连月者有之,质强邪轻,不待一候即差者,亦有之。然仲景此论补《内经》未言耳。
师日: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论日:《内经》云: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又云: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因有用力,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日瘅疟。此二者,一为先伤于风,一为肺素有热,所感之邪虽不一,然并是阳盛。又《内经》云:阳盛逢风,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如炙如火,当烁肉也。由是观之,疟之寒热更作,因阴阳之气互为争并。若阴气衰少,则离绝真阳,先自退处,不与之并,而阳亦不并于阴,故阳独发,但热而已,是故此二条者之瘅疟总而论之。其少气烦冤者,即主气之肺受火邪抑故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者,心为五脏阳火之主,故阳盛则直隶而藏之,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消万物者莫甚于火,火甚则肌肉烁矣。然此条固无治法,自后条治温疟者观之,亦可治此瘅疟也,何则?白虎汤,退热药也,分肉四肢内属脾胃,非切于其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少气烦冤者乎?设其别有兼证,岂不可推加桂之例以加别药乎?仲景于此虽不言方治,盖可知矣。凡立一法,则足以比类用之。虽然,自其阴气孤绝一语观之,又足有可论者。夫阴阳之在身者,血与气也,水与火也,内属乎心与肾也,而寒本于阴,热本于阳,以寒治热,固可退阳而回阴也,然治病有轻重,岂可一法而尽哉。小热之气,凉以取之;大热之气,泻之于内,或反佐以取之。取之不衰,求其属以衰之,谓壮水之主,以消阳光也。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金匮方论衍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金匮方论衍义》,共3卷,元末明初赵良仁著,约撰于1368年。
评分
☆☆☆☆☆
还没有开始看,但感觉能不错。了解一下哦。
评分
☆☆☆☆☆
给老爸买的,指不定哪个方子就能派上用场。不过得配一本古汉语字典
评分
☆☆☆☆☆
中医著作,且学学!
评分
☆☆☆☆☆
不错,价格不贵而且书质量也可以,是一次理想的购物体验!
评分
☆☆☆☆☆
图书还是非常不错的,评论了几百条好评,不过,从来都是10京豆,如果想获得20京豆,好像是不太可能的,虽然如此说,还是谢谢京东提供那么好的图书!!!
评分
☆☆☆☆☆
好书要品读
评分
☆☆☆☆☆
可作参考之作!
评分
☆☆☆☆☆
中医著作,且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