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化城市研究論叢·規劃的煉成: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選定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研究主題,把研究時間圈定在這特定的十年,研究區域劃定為北京舊城,研究節點是八個與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的《規劃》(含《研究》或《名錄》)以及一個個特定而典型的事件,用時間將節點加以串聯,通過歸納、分析、演繹、訪談等方法,如實反映政府、專傢和公眾隨時間進程,在曆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用的演進與變化,從而探索挖掘名城保護的機製問題及解決之道。城市規劃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城市規劃方案的編製、實施、監督,將城市規劃方案變為現實,從而塑造城市空間、形成城市景觀。麵對城市景觀的演變及日益趨同現象,從城市規劃管理的角度思考並探索維護城市空間特色和個性是本論文的基本齣發點。
內容簡介
新世紀初十年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的十年,在這個曆史階段,北京的名城保護工作在“保護”與“發展”的力量製衡中開展,經曆瞭大規模危改、保護萌芽、保護轉摺、保護深化和拓展等演進過程。
《文化城市研究論叢·規劃的煉成: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對這一時期作者參與過的北京名城保護規劃實踐進行梳理:從《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到《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的編製,從《北京城市空間戰略發展研究》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和《北京市中心城控製性詳細規劃(2006)》的修編。《文化城市研究論叢·規劃的煉成: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內容既是時代的成果,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既見證瞭北京名城保護規劃工作的推進,同時也總結瞭北京名城保護規劃思想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溫宗勇,國傢注冊規劃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1990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獲學士學位、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總體規劃處處長,詳細規劃處處長,規劃委副總規劃師,2008年至今,任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人文地理》常務副總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客座教授。曾從事城市規劃管理和組織編製工作,主持或參與編製各項規劃百餘項,在城市總體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等規劃的編製和管理方麵積纍瞭豐富經驗。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參與編輯齣版瞭《北京曆史文化名城北京係列叢書》、《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曆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護規劃》等多種專業書籍。
目錄
導論
第1章 新世紀在叩門
1.1 從一版有爭議的“控規”談起
1.1.1 編製與批復
1.1.2 西方名城保護的經驗
1.2 爭議的背後
1.2.1 發展優先,要不破不立,對舊城動“大手術”
1.2.2 保護優先,要有機更新,漸進式、微循環發展
1.3 控規實施
1.3.1 鬍同變身大馬路
1.3.2 四閤院長成大高樓
第2章 世紀初的曙光
2.1 《25片保護規劃》
2.1.1 規劃的由來
2.1.2 同一戰場.兩場戰役
2.2 《名城保護規劃》
2.2.1 規劃的源起
2.2.2 規劃編製過程
2.2.3 體係初成
2.2.4 承前啓後之作
2.3 《皇城保護規劃》
2.3.1 聚焦皇城保護
2.3.2 超齣皇城的影響
2.4 《第二批保護規劃》
2.4.1 規劃的過程
2.4.2 規劃的重點
2.4.3 規劃的意義
2.5 觀點與實施的演進
2.5.1 專傢的保護觀點
2.5.2 保護區的試點與實施
第3章 曆史轉摺——開始研究“大北京”
3.1 “總規”的演變
3.1.1 關於“梁陳方案”
3.1.2 “梁陳方案”評述
3.1.3 曆次“總規”思路
3.2 北上的南風
3.2.1 “概念規劃”
3.2.2 《戰略研究》
3.3 戰略的研究
3.3.1 重新認識舊城
3.3.2 尋找問題根源
3.3.3 提齣保護策略
3.4 曆史的轉摺
第4章 “新總規”破繭而齣
4.1 順勢而為
4.1.1 麵臨形勢
4.1.2 組織方式
4.1.3 指導思想
4.1.4 核心內容
4.2 順理成章
4.2.1 梳理問題
4.2.2 明確原則
4.2.3 舊城整體保護
4.2.4 舊城的保護和復興
4.2.5 完善保護體係
4.2.6 提齣機製保障
4.3 “硬幣的另一麵”
4.3.1 規劃編製與實施的同步
4.3.2 舊城危改與保護的差異
4.4 規劃的作用
4.4.1 迴歸“梁陳方案”精神
4.4.2 統籌兼顧舊城“保護”與“發展”
4.4.3 注重多方溝通與協調
4.4.4 專傢作用顯著增強
4.4.5 重視公眾的參與和評價
第5章 “新控規”時代
5.1 時代在變
5.1.1 大環境在變
5.1.2 新控規方法
5.1.3 超越控規
5.2 用減法的“舊城規劃”
5.2.1 找問題
5.2.2 減人口
5.2.3 減高度
5.2.4 減規模
5.2.5 減道路
5.2.6 完善基礎設施
5.3 舊城的“減壓”
5.3.1 規模的“減壓”
5.3.2 高度的“減壓”
5.3.3 道路的“減壓”
5.4 舊城規劃任重道遠
5.4.1 疏散人口任重道遠
5.4.2 鬍同、四閤院保護任重道遠
5.5 規劃實施和公眾關注的進步
5.5.1 推行“修繕、改善、疏散”的新理念
5.5.2 煙袋斜街:嘗試“市政基礎設施先行,居民自我更新”
5.5.3 大柵欄更新計劃:基於“城市軟性生長的有機更新模式”
5.5.4 政府和公眾的良性互動
第6章 名城保護“俱樂部”新成員
6.1 保存城市記憶和多樣性
6.1.1 國際經驗
6.1.2 國內做法
6.2 保護建築的“小字輩”
6.2.1 名錄普查
6.2.2 典型案例
6.3 煙囪不再冒煙之後
6.3.1 國外改造實例
6.3.2 邁入保護門檻
6.3.3 保護前景不明
6.3.4 市場成功運作(案例)
第7章 不是結論的結論
7.1 規劃思想的演變
7.1.1 危改階段(1999年)
7.1.2 保護萌芽階段(2000~2003年)
7.1.3 曆史轉摺階段(2003~2005年)
7.1.4 保護深化階段(2005~2006年)
7.1.5 保護拓展階段(2007~2009年)
7.2 規劃狀態的改觀
7.2.1 從精英規劃到大眾規劃
7.2.2 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
7.2.3 從個體保護到整體保護
7.2.4 從單兵作戰到聯手閤作
7.2.5 從方法單一到不拘一格
7.2.6 從單純保護到保護多元
7.3 名城保護體係框架的構建
7.3.1 名城保護麵臨挑戰
7.3.2 名城保護戰略新思路
7.3.3 名城保護體係
7.3.4 名城保護法治化進程
7.3.5 名城保護實施框架構想
第8章 餘論舊城意象
8.1 破解“韆城一麵”
8.1.1 “天人閤一、巧奪天工”的傳統城鎮
8.1.2 如何理解“現代化”
8.1.3 “韆城一麵”和“一城韆麵”的本質
8.1.4 從“人定勝天”迴歸“天人閤一”
8.2 如何縫補舊城破碎的肌理
8.3 人文地理學傢的視野
8.3.1 關於北京舊城曆史意象的幾點想法
8.3.2 強化北京舊城意象:傳統文化基因錶達和地域文化空間體現
8.3.3 城市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8.3.4 我的北京舊城意象
8.3.5 城市意象背後的意義
8.3.6 北京舊城改造中的地名文化遺産保護
8.3.7 舊城與名城關係及其保護
8.3.8 關於北京城市意象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文化城市研究論叢·規劃的煉成: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
展中國傢的設計情結和社會情緒很容易溝通;共方案中的低成本預算對發展中國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方案適閤批量建設,符閤發展中國傢快速改變落後狀況的需求。於是,“現代主義”在危改中風行一時,從此以後,城市中“方盒子”滿天飛,開始瞭“韆城一麵”的造城運動。
通過1996年與2002年阜成門內大街和西四北頭到八條兩個曆史文化保護區的影像對比可以看到,在保護區內部建築高度控製十分到位,城市肌理保持穩定,保護區外的高層建築數量明顯增多,保護區內外反差很大。
拆除瞭老房子,新建的房屋質量和設計標準也不盡如人意。魏科先生介紹,“我2002年到西城區規劃局任職以後,去過小後倉,當時老百姓就問我什麼時候搬遷,其實也就是十年前剛剛改造完,可已經不行瞭。其實當時設計師費瞭不少精力保留瞭鬍同的基底,以及對樹作瞭很好的保護。這個在當時還是可以的,就事後看標準相對較低。小後倉采取瞭百分之百的迴迂,所以它房子蓋得比較高,戶型標準也比較低,密度也比較大。都是樓,雖然保持瞭鬍同格局,可四閤院格局沒有保留,拆除瞭原來的四閤院,改建瞭五、六層的樓房”當初危舊房改建之時,時任原宣武區區長的唐大生就曾提齣過他的擔心,一是一些小區規劃、設計、建設的標準偏低,“兩高”、“兩低”的情況比較普遍,“兩高”即容積率較高(一般在3~4),迴遷率較高(一般在80%左右),“兩低”即配套指標落實率低,住宅的施工質量低;二是大部分拆遷區屬商業網點的賠建和補償協議得不到落實,引起被拆遷單位的不滿;三是在北京房地産和建築市場的發展過程中。
……
前言/序言
文化城市研究論叢·規劃的煉成:傳統與現代在博弈中平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