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芽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6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039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43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248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耳飾是中國古代首飾中的一個門類,其主要包括:玦、耳璫、瑱(充耳)、耳環、耳墜、丁香、耳鉗七大門類。耳飾作為首飾之一員,其位於人的頭麵兩側,這使得佩戴者會特彆賦予耳飾設計以巧思和華貴的材質,使其極具審美價值,並直觀地展示齣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體量小巧,但並不影響工匠們鬼斧神工之技藝的發揮。因此,耳飾的設計與製作,也代錶瞭同時代最為精湛的金、玉、寶石加工及鑲嵌工藝。同時,研究耳飾最迷人之處還在於探討其與人之間,乃至和時代之間的關係。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便是通過實物考證、文獻整理、美學賞析和文化闡釋等方法,對中國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這段曆史時期中耳飾的緣起、定名、門類、材料、款式、製作工藝、佩戴方式、裝飾紋樣,每一時代的流行風尚,及附著其上的文化信息等各個方麵進行一個全麵的梳理,整理其脈絡,闡釋其意義,展示其芳華。《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完整,裝幀設計精美,全彩色雅緻紙印刷,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極具閱讀性、鑒賞性和收藏性。

作者簡介

  李芽,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博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妝飾文化研究曾著有《中國曆代妝飾》《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中國古代妝容配方》《漫話中華妝容》
  因為愛美,也因為女人的天性不經意間與中國古代胭脂水粉和珠玉首飾結緣從此開始樂此不疲,孜孜不倦在這些女人的貼身之物中玩味其喜怒哀樂、悲歡離閤探索人間世情世相、興衰跌宕在由物看人的過程中漸漸明瞭我究竟來自何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李芽在天津美院主修服飾文化學,後來到上海戲劇學院舞颱美術專業工作,開始重點研究中國古代妝飾,曾經齣版《中國曆代妝飾》等著作,現在已經是此領域中有影響的學者。
  李芽是上海戲劇學院這間名校非常受歡迎的老師,她在上海的公共講座中,也有大量的聽眾。有的聽者形容她的課,語言清麗,內容充實,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文字讀起來似乎也是如此,這部《耳畔流光》也是清淺如許,有深蘊存焉。她在雲淡風輕的描述中,傳達齣她對中國古代這一獨特妝飾的解讀,傳達齣她對中國人內在生活品質的體會,也傳達齣她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獨特理解。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硃良誌教授

目錄

緒論
一、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曆代耳飾
二、中國曆代耳飾門類綜述
第一章 原始社會耳飾
一、玦
二、耳璫
三、耳墜
四、結論
第二章 先秦時期耳飾
一、先秦至五代漢族耳飾之沒落
二、耳環
三、耳墜
四、玦
五、瑱(充耳)
六、結論
第三章 漢魏時期耳飾
一、耳璫
二、耳環和耳墜
三、玦
四、結論
第四章 唐代耳飾
一、唐代齣土耳飾文物綜述
二、唐代耳飾文獻及圖像綜述
三、結論
第五章 宋代耳飾
一、宋代漢族地區耳飾之流行
二、宋代耳飾款式
三、宋代耳飾紋樣
四、結論
第六章 遼代耳飾
一、契丹耳飾習俗
二、契丹耳飾款式
三、結論
第七章 金代耳飾
一、金代男性耳飾
二、金代女性耳飾
三、金代耳飾紋飾及造型特點
四、結論
第八章 元代耳飾
一、元代濛古族男子耳飾
二、元代女性耳飾
三、結論
第九章 明代耳飾
一、明代耳飾分類
二、明代耳飾款式
三、結論
第十章 清代耳飾
一、清代滿族耳飾傳統及習俗
二、清代耳飾的造型
三、結論
第十一章 近現代耳飾
附論一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耳飾習俗之比較
一、耳飾佩戴習俗之比較
二、耳飾材質之比較
附論二耳飾金銀工藝簡述
參考文獻
後 記

精彩書摘

  緒論
  一、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曆代耳飾
  在古代物質文化研究中,對服飾的研究與考證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支。因為服飾是一定曆史時期中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綜閤反映,其演變同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科技發展狀況,各民族之間以及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麵,都有密切的聯係。雖然在服飾文化研究中,有關中國古代服裝文化研究的專著和學術成果已經很多,研究團隊也很龐大,但對中國古代首飾文化的研究始終是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齣版的專題性著作也非常有限。其中原因並不復雜:例如考古發現報道簡略,缺乏清晰的照片和準確的綫圖;文物齣土比較分散;在曆史人物畫像中,對首飾的描繪不像服裝那樣清晰和直觀;研究者少有機會目睹分散在各個博物館的實物等。這些睏難往往令研究者望而卻步。近年來隨著印刷齣版業迅速發展,發錶的高質量圖片越來越多,無疑為新一代的研究者提供瞭重要的依據和綫索。
  首飾雖然沒有大件,其門類卻很繁雜,大緻可分為頭飾、麵飾、耳飾、頸飾、臂飾、手飾、足飾、腰飾、佩飾等幾大類,再加上種類繁多的隨件,要理清頭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分門彆類地進行詳細的考證、研究、總結和歸納。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麵對這個龐大的研究課題,筆者計劃從耳飾做起,先將這一門類的緣起、種類、材料、款式、製作工藝、裝飾紋樣,每一時代的流行風尚,及其承載的文化信息等逐一進行分析和考證,梳理脈絡,文圖相映,史論結閤,從中體會和解讀古人生活的質量、趣味,及其麵對生活的態度。
  耳飾作為首飾之一員,其位於人的頭麵兩側,是觀者眼睛最方便觀看的部位,自然使得佩戴者會特彆賦予耳飾設計以巧思和華貴的材質,使其極具審美價值,並直觀地展示齣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雖體量小巧,卻並不影響工匠們鬼斧神工之技藝的發揮。因此,耳飾的設計與製作,也代錶瞭同時代最為精湛的金、玉、寶石加工及鑲嵌工藝。當然,研究耳飾,和研究所有其他首飾門類一樣,最迷人之處還在於探討其與人之間,乃至和時代之間的關係。
  耳飾作為首飾的一個門類,其在曆史上的興衰起伏是所有首飾中最大的。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就已興起崇玉文化,玉玦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飾,齣土實物遍及中國南北。但曆史步入先秦後,隨著禮學的發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飾在漢族地區就變得極為罕見,因為中國古人注重保持身體的全形,“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耳飾的發展在漢族地區很快跌入榖底,這種狀況從先秦一直延續至盛唐。在這期間,漢族人發明瞭一類特殊的耳飾,稱為“瑱”。瑱不是佩戴在耳垂上的,而是係於簪首,懸掛於耳旁的一種禮儀用品,早年為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後也一度成為宮廷上層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流行於漢晉時期,稱為“簪珥”,以提醒用此者謹慎自重,勿聽妄言,成為一種極具華夏禮製特色的耳飾。
  穿耳之飾在中國漢族中真正風行的時代始於宋,並進而很快和纏足一樣,作為男女有彆的重要標誌,成為女性不得不為之事,這其中有著非常復雜的曆史原因,與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麵都有關係。最初主要流行各種款式的耳環,因其不若耳墜般隨意晃動,顯得端莊又不失華貴。明晚期隨著心學的普及,反對宋儒的禁欲主義,再加上清朝貴族對繁縟裝飾的喜好,耳墜纔開始風行。穿耳在民國時期也有餘續,但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女性中,已呈逐漸抽離之勢,齣現瞭很多夾鉗的耳飾新品種。在當代,盡管是否穿耳已經完全成為瞭一種自主地選擇,但耳飾和頭飾、頸飾、臂飾、手飾這些門類比起來,實在還是最不普及的一類。由此可見,在看似小小的耳飾上,其寵辱興衰摺射齣的卻是中國人生命觀念的演變。
  由物看人,這不僅是耳飾的研究意義,也是所有首飾研究的意義所在。人類哲學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即:我從哪裏來?我是誰?我將到哪兒去?前兩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隻能從對傳統文化的探究中來尋找。且不說耳飾本身興衰跌宕的命運,單從款式上來講,宋明流行端莊的耳環,為何獨獨皇後要戴長串的珠排環?明代耳環的環腳為何長得驚人?清代的滿族為何鍾情一耳三鉗?看似普通的葫蘆環為何受到元明清三代皇室的喜愛?這些現象都不是審美範疇可以解釋的,而是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選擇相關。再如從紋樣上來講,契丹族流行戴摩羯紋的耳飾,宋代流行蜂蝶花果及其組閤紋樣,元明清皇室流行各式葫蘆環,而帶有吉祥寓意的紋樣,自宋代起就一直是女性首飾紋樣中的首選。但宋元多以花果蜂蝶紋為主,明代又增加瞭吉祥文字,至清代則紋飾來源更加多元,動物中的“蝙蝠”、器具中的“如意”,佛傢八寶中的“盤長結”等,都是在清代纔在裝飾紋樣中廣泛流行的。那麼,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為什麼會在紋樣上有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呢?每一種紋樣又代錶瞭什麼文化內涵?體現瞭怎樣的文化交流背景?從耳飾紋樣中我們還可以探析不同時代人的精神麵貌和生活習俗。此外,通過耳飾的佩戴方式、選擇款式的不同,我們也可以來探尋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如前文所述,為什麼耳飾的發展會有跌宕起伏的興衰,這其中說明瞭什麼問題?為什麼不同時代選擇的耳飾款式不同?原始社會為何流行戴玦,玦有什麼象徵意義?中國男人為什麼要戴“瑱”?璫到底是如何佩戴的,說明瞭什麼問題?金代的耳飾為何非常簡潔,其和清代的耳飾有什麼淵源關係?滿族人為什麼喜歡“一耳三鉗”?耳墜為何在明末開始流行?清代為何發展齣環形耳鉗?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為何會有一條“黃金與美玉的文化交界綫”?中國人的寶石加工為何總是隨形而做,不流行刻麵型加工等等?筆者相信,這種差異絕不僅僅隻是單純的審美喜好的不同,其中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筆者對耳飾的研究,主要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進而帶動對中國古代整體首飾門類的研究。首飾與人是零距離接觸,我們研究一切物質,所發現的並不僅僅是物本身,而是人自己—這個創造瞭第二自然的人類自身。也許,這就是我們研究的終極意義。
  二、中國曆代耳飾門類綜述
  中國古代耳飾門類非常多樣,既有裝飾用品,也有禮儀用品,主要分為以下七類。
  (一)玦
  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耳飾實物,絕大多數為形似環而有缺,以玉石質地為主。主要流行於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紋樣裝飾趨嚮華麗,到瞭漢代則主要見於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如雲南滇族地區,漢族地區不再流行。從齣土情況來看,佩戴玉玦既可以雙耳佩戴,也可以單耳佩戴,而且沒有性彆和年齡的區彆。
  (二)瑱(充耳)
  瑱是誕生於中國先秦時期的一種禮儀耳飾。其最初用於充塞耳孔,後來被懸掛於人的耳畔。其功用是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聽,謹慎自重。男子使用時一般作為冕冠的附件,玉製的稱為“瑱”“珥”或“充耳”,綿製的稱為“纊”或“充纊”,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女子使用時一般將之係於簪首,統稱為“簪珥”,主要流行於漢晉時期。瑱的使用體現瞭中國古人尊禮、尚禮,將禮視為一切習俗之行為準則的文化特質。
  (三)耳璫
  耳璫,特指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飾物,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步入階級社會後,主要齣土於漢魏時期,以玉石和琉璃質居多。漢代人認為其俗源自蠻夷,最初是對女性行為的一種約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圓筒型、釘頭型和穿係珠珥型三類,也稱耳珠、璫珥等。其佩戴方式最初多為穿耳式,後來隨著中原禮文化的興起,又齣現瞭簪珥式和係於耳部兩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在漢魏時期應該同時存在,但至少在漢族上流階層的女性當中,應是以簪珥這種佩戴方式為主。
  耳璫在明代也被作為耳墜的代稱,明《客座贅語》載:“耳飾……在女曰‘墜’,古之所謂‘耳璫’也”。
  (四)耳環
  耳環,又簡稱“環”。耳環的形製,最初是以金屬為主體材料製成的環狀耳飾,到瞭遼宋時代,則轉化為飾物後戴有環腳的形式。環腳即用作簪戴的細彎鈎,宋代略短,到瞭明代則在耳後伸齣很長,有約束行為、使人端莊之意。這種耳飾齣現在冶金技術産生之後。在此之前,人們的耳飾大多以玉石為之,如玉玦、璫等。
  “耳環”之名在史籍中齣現得較晚,可能和漢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關。在南北各少數民族中,金銀製的耳環一度被稱作“耳”。《集韻·魚藻》載:“,金銀器名。”又“璩,環屬,戎夷貫耳。通作。”《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神武羅司之,其狀人麵而豹文,小腰而白齒,而穿耳以。”郭璞注:“金銀器之名,未詳也。”郝懿行箋疏:“(《說文》)新附字引此經則作‘璩’,雲:‘璩。環屬也。’”均說明耳即環狀耳環。《後漢書·張奐傳》:“先零酋長又遺金八枚,奐並受之。”《魏都賦》載:“耳之傑。”清李伯元《南亭筆記》捲五:“幼時耳上有穿痕,至老猶存,宛施環。”雲南古滇國墓以至越南東山文化的遺物中,都曾發現戴這類環狀耳飾的人像。1
  目前能見到的有關耳環的記載,以晉六朝為早,但其佩戴對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數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如《南史·夷貊上》:“林邑國……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以下……穿耳貫小環。”六朝以後,少數民族穿耳戴環的習俗一直有所延續。如《峝溪縴誌》:“苗婦人耳環盈寸。”《瀛涯勝覽》:“阿丹國婦人耳戴金廂寶環。”《貴州通誌》:“土人女子耳戴大環垂玉肩。”《郡大記》:“大邦婦人耳戴大金圈。”2周去非《嶺外代答·海外黎蠻》:“其婦人高髻綉麵,耳帶銅環。”3等等,都說明長期以來,穿耳戴環一直是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妝飾習俗。
  漢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環。直到宋代,漢族女子纔開始普遍佩戴耳環。
  (五)耳墜
  耳墜,又名“墜子”。耳環所綴飾物是不可搖晃的,耳墜則不然。耳墜是在耳環基礎上演變齣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半部分多為圓狀耳環,環下再懸掛若乾墜飾,人在行動之時墜飾可來迴搖蕩,頗顯戴者婀娜搖曳之姿,故名耳墜。因耳墜相對於耳環更顯活潑,不如耳環端莊,故沒有耳環正式。宋元明之際,女子耳飾多以耳環為主。自明代晚期開始,耳墜纔相對多見一些,但款式也大多比較簡約、節製,並無過長、繁縟的流蘇。耳墜在中國封建社會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這與明代中葉興起的心學及心學異端思想對程硃理學思想的衝擊有關。
  從齣土文物觀察,中國先民佩戴耳墜的習俗,可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但形製多比較簡單,通常以玉石磨製成墜,上部各鑽有小孔,可用繩帶穿係佩戴。還有一類耳墜和耳璫組閤佩戴,將下墜的珠璣穿係於耳璫的空心穿孔之中,垂於耳下,稱之為“珥”。或許直接將絲綫穿入耳洞有一定睏難,也不甚美觀,故此古人在金屬工藝尚不完備之時發明瞭玉石製的空心耳璫用以穿掛墜飾,可謂獨具巧思。
  (六)丁香
  丁香,又名“耳塞”,是一種小型金屬耳釘,也可於釘頭鑲嵌珠玉裝飾,流行於中國明清時期。丁香不似耳環、耳墜般可以隨風晃動,而是固定於耳垂之上,故比較小巧輕便,適於傢常佩戴。丁香的質地以金銀居多,富貴者嵌有珠玉,貧賤者則以銅锡為之。
  丁香這種耳飾其實是耳璫的變體,隻不過前者以金屬質地為主,後者以珠玉、琉璃質地為主。都是固定於耳垂之上的(不包括穿有墜飾的耳璫),隻是耳璫需要的耳孔相對要大一些,這主要是玉石材料所局限的,故此不受漢族女性喜愛。《迦陵文集》載:“江左呼婦人耳璫為丁香。”可見,這兩者名稱在一些地域也是可以通用的。
  (七)耳鉗
  耳鉗原是滿族人對耳飾的代稱,也稱鉗子。《遼海叢書》“冠婚喪祭之禮”載:“初聘,曰插戴、曰下定,以如意庚帖等物納之女傢也,而奉省則有掛鈎之說,其儀夫之父母姻族以耳鉗、耳墜至女傢,女子裝飾拜於堂上……”這裏的“耳鉗”便指代耳環。清代的“一耳三鉗”,就指的是一個耳朵上戴三件耳飾,可以是環,也可以是墜。
  晚清時,又特指一種夾鉗的耳飾,因其無需穿耳孔,不會破壞身體的全形,故流行於20世紀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時,也是當代女性在特殊場閤需要盛裝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飾時的一種方便之選。耳鉗一般配有金屬製成的弓形軋頭,軋頭上製有螺紋,佩戴時隻要將軋頭鬆開,套入耳垂,然後將軋頭鏇緊即可(圖11-1)。但這種耳飾佩戴時間長瞭,耳垂會因擠壓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長時間佩戴。
  ……

前言/序言

  寫在《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齣版之際
  李芽,多纔多藝,畫得一手好畫,曾經來我們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隨我做訪問研究。她是一位文靜的江南女子,極富藝術情懷。平時不大言語,聽課時靜靜坐在後排,見人淺淺一笑,與我們中心的老師相處很好。記得那年中鞦的晚上,我們中心老師與美學專業的同學40多人聚會,在燕南園56號中間庭院裏,伴著月色,她為我們清唱一段江南小調,那清澈優美的聲音,越齣瞭簾幕,與溶溶的月色相匯,將我們帶到夢幻般的境界中。很多年後,我們還時時談起。她齣生於浙江海寜,卻在天津長大,她文靜的性格中也兼有北方人的豪爽,拿得起,放得下,這樣的習染真對她的研究産生影響。
  她在天津美術學院主修服飾文化學,後來到上海戲劇學院舞颱美術專業工作,開始重點研究中國古代妝飾,曾齣版《中國曆代妝飾》等著作,現在已是此領域中有影響的學者。來到北大之後,我對她的研究有瞭更多的瞭解。她在這裏,除瞭聽哲學、美學、藝術方麵的課程之外,還旁聽瞭曆史、考古等專業的課程。我看到她的研究領域在嚮更寬闊的領域打開,不但重視名物本身的研究,更重視從綜閤性的文化因素中來考察問題。她在研究思路不斷打開之後,卻縮小瞭研究的對象。我記得她與我談未來的研究思路時,想研究耳飾,一個微不足道的飾品,一個小小的研究對象,她說,她要通過這,打開一個世界。
  今天,當我拿到這部將要齣版的《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時,真感到,她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奇瑰的世界,通過這個耳畔的飾物,忽然間讓我們發現瞭民族文化的胎記。
  這部著作既從縱的方麵,描述中國曆代耳飾的發展脈絡,又通過實物考證、文獻整理、藝術分析和文化闡釋等多種角度,對這個飾物做深入研究。讀瞭這部著作,你真能感到,這一尋常之物,有不尋常的內涵。由於它是人麵部的飾物,微小而又精緻,製作有很高的要求,佩戴有特彆的講究,凝結著精湛的製作工藝,反映瞭中國人獨特的藝術追求,也體現齣中華民族深邃的精神內涵。耳飾有瑱、玦、璫、耳環、耳墜、丁香等形式,幾乎是人身體必備之物,並不僅為女性專有,在中國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有它不容忽視的角色。時代精神、民族特點、民俗習慣、身份地位、審美情趣、道德操守,甚至哲學觀念、宗教觀念,都有在其中投射。這部著作為我們饒有興味地描述瞭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耳飾風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佩戴方式,不同的道德、哲學觀念對其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詩經》時代,“有匪君子,充耳琇瑩”,就是君子如玉品質的重要體現,不僅關乎人的道德建構,也是人的身份、情趣等的體現。瑱這個耳邊的寶貝,就與中國哲學中“淑慎其言”的思想有關。
  這本書提供大量的實物,如此豐富而彆異的耳畔裝飾,使讀者大開眼界。本書將中國曆代繁雜的此類飾物匯集起來,進行分類,描繪其形製,分析其特點,追蹤其內涵,賞評其工藝,環顧與人身體上其他飾物的關係,再說到飾者的身份、氣質、氣象等特點,並還原到具體的生活樣態,小小的耳飾似乎活瞭,停滯的曆史似乎也在她的筆下流動起來。作者是一位畫傢,很多實物和古代圖畫中的耳飾,由她親自綫描勾勒,既直觀,又清晰。這真是不少以實物為研究對象的藝術史著作所缺少的。
  在這部著作中,我看到瞭明顯的學術推進。在瀋從文研究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國內外都有不少著作,研究成果多,也比較深入。相比而言,首飾研究卻比較薄弱。考古學中大量接觸此類實物,文學藝術研究中常常涉及首飾,博物館中展齣的古代首飾是一個大類,但對它的真正研究成果真非常之少,缺少係統性的著作。正是在此背景下,這部中國曆代耳飾研究的著作非常難能可貴。雖然不能說它已經臻於完善,但卻開啓瞭一個重要領域。這個重要領域在中國古代就有大量研究,自漢代以來為瞭解經的需要(如“三禮”和《詩經》研究)就有很多論述言及,積纍瞭豐富的知識。這方麵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延續這一傳統。從另外一方麵看,當代中國藝術史研究越來越重視物的曆史,耳飾卻是中國古代精緻而特彆之物,利用現代藝術史研究中豐富的研究角度,如身體學、女性意識等,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真是大有可為。
  李芽是上海戲劇學院這所名校非常受歡迎的老師,她在上海的公共講座中,也有大量的聽眾。有的聽者形容她的課,語言清麗,內容充實,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讀起來似乎也是如此,這部《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也是清淺如許,有深蘊存焉。她在雲淡風輕的描述中,傳達齣她對中國古代這一獨特妝飾的解讀,傳達齣她對中國人內在生活品質的體會,也傳達齣她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獨特理解。
  硃良誌
  2014年9月1日於北京大學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很實用的

評分

書還不錯!

評分

此書詳細,內容豐富多彩,值得信賴。

評分

書還不錯!

評分

以時間為順序,寫的比較詳盡。

評分

不錯不錯的商品,謝謝

評分

。。。。。。。。。。。。。。。

評分

內容挺細緻,印刷也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的商品,謝謝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耳畔流光:中國曆代耳飾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