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宝规划教材,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是在第二版基础上修订的第三版教材。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统帅课程。
本书共十三章,对现代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实务作了概括性、系统性阐述,其内容涵盖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方式及金融工具、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及其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同时,也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新趋势如互联网金融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及讨论。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上尝试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体系上坚持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并重,突出金融资产证券化趋势;在逻辑结构和写法行文方面,采用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相结合,突出金融全球化,开放、统一性特点;同时力求创新,介绍分析了金融发展诸方面新情况、新趋势,包括我国金融改革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是为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金融专业研究生、专业研究人员、其他专业师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经济管理干部等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概述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定义
三、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四、现代货币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的主要职能
二、关于货币职能的一些探讨
第三节 货币层次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一、本位货币与货币的本位制度
二、货币制度类型的理论划分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路径
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第五节 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一、国际货币体系
二、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二、信用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三、信用的产生发展
四、信用的作用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五、民间信用
六、国际信用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第四节 金融
一、金融的概念
二、金融体系
三、直接融资
四、间接融资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利息
一、利息的含义
二、利息的作用
三、利息的本质
第二节 利率
一、利率及其种类
二、利率的经济功能
三、利率的计量
第三节 各种证券的收益率
一、债券的收益率
二、股票的收益率
第四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五节 利率的决定理论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二、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三、西方主要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第六节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一、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机构
第六章 商业银行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十二章 金融创新
第十三章 金融发展
精彩书摘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
2.股票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各地投资者皆可介入股市交易,市场法规及市场运行框架已初具规范。我国股票的一级市场由发行者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一部分法人投资者构成。二级市场主要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构成,另外有几十家地方性证券交易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两家全国性交易所的异地交易厅。
(三)外汇市场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初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了外汇调剂市场。但我国的外汇市场体系,是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形成的银行结售汇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6年,银行结售汇制度进一步改革,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为外汇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品种是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等外币之间的即期交易,其中人民币兑美元占主导地位。我国外汇市场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之间的外汇交易,即零售市场;第二层次是外汇指定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外汇交易,即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交易,通过吞吐外汇影响供求,从而对汇率的形成施加影响,以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一个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市场。有形市场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在上海,并在全国各主要中心城市设有分中心。各金融机构经批准首先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或分中心的会员,银行间无形外汇市场表现为各会员以远程通信线路和计算机网络形式联结在一起,形成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
(四)黄金市场的发展取得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银生产、交易受到严格的控制,国家对金银生产、交易采取“统一管理、统购统配”政策,致使黄金的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黄金企业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这种黄金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凸显,要求国家进行相应改革,发展黄金市场。
近年来,我国黄金市场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从1999年12月开始,我国放开了白银市场,逐步实现了白银交易由计划管理向市场调节的过渡,为黄金市场开放做前期准备工作和积累经验。2001年4月,央行宣布取消“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1年6月,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制度,在综合考虑国际黄金市场价格波动、汇率变动以及国内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国内价格,初步实现了国内黄金价格市场化。2001年11月,成立了中国黄金协会。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模拟运行。2002年9月,政府排除了黄金交易最主要的障碍,免除了17%的增值税。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实现了黄金原料交易的市场化,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开始了全面开放的进程。2003年2月,中国黄金总公司基本完成改制,并以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名称公开亮相。2003年3月,央行取消了对黄金收购许可,黄金制品生产、加工、批发业务,黄金供应和黄金制品零售业务4个项目的行政审批,消除了黄金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所有的审批障碍,放开了黄金的经营权,从政策上清除了制约黄金产业发展的障碍,给予国内黄金企业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黄金交易体系,上海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黄金交易所,为黄金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及相关服务,形成合理价格,发布市场信息。交易所实行会员制组织形式,制定并实施黄金交易的业务规则,设计交易合同并保证交易合同的履行,组织黄金的交易、清算、交割和配送,同时监管会员的交易业务、交割仓库的黄金业务,以及制定、实施黄金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市场风险。
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黄金流通、管理、鉴定的法规。目前,仅有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该条例中的许多规定已与实际情况脱节。因此,尽快建立一整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黄金管理、流通、鉴定的政策法规体系,已成为黄金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虽然已有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市场结构失衡
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突出表现在:
1.金融市场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
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由非国有的市场部分产生,而金融工具和金融供给仍主要由国有部门垄断。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仍占绝对比重,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比例较高,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这种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不仅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债券市场的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总量占GDP的比例仍然较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相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也远远落后,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二)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虚假信息和内幕交易等情况。另外,信用评级雷同,没有充分考虑被评级者的具体情况,对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法制监督,对债券发行后的信息披露和信誉变化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和监督。这些问题表明: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中的基本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
金融学概论(第三版)/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精品系列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