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係列: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哲學智慧》是在收集和整理瞭中醫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資料與信息的基礎上,結閤實踐調研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悟和心得進行編寫的。《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係列: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哲學智慧》從中醫藥學的人文精神、哲學思維方式進行係統挖掘,對以道禦術的中醫及其文化智慧進行瞭思考;同時也探討瞭中醫藥傳承與傳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目錄
1 中醫藥文化傳承與中醫的未來
1.1 中醫的傳承與傳播:中西醫比較研究的新境域
1.2 現代醫學的“圍城”與中醫的未來
1.3 後現代條件下中醫傳承與傳播基本理論框架的構建
2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
2.1 中醫藥學的起源和發展
2.2 中西醫結閤的形成與發展
2.3 整體醫學時代為中醫學發展提供瞭曆史機遇
3 來自現實主義文化的中醫
3.1 中醫為什麼産生於東方
3.2 中醫學的文化特徵分析
3.3 中醫學是多元文化的産物
4 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危機與挑戰
4.1 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危機
4.2 時代變遷對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影響
4.3 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意義
5 中醫學中的文化智慧
5.1 中醫與中醫文化的象和數
5.2 中醫與中醫文化的精、氣、神
5.3 中醫與中醫文化的陰陽五行
6 中醫:道與技的融閤
6.1 道與技的哲學含義分析
6.2 以道馭術的中醫
6.3 由技悟道的中醫
7 詮釋學與中醫學創新
7.1 從訓詁學走嚮詮釋學:中國哲學經典詮釋方法的現代轉化
7.2 引入詮釋學推動中醫創新
7.3 中醫學術體係的詮釋學探討
8 我國中醫傳承與傳播的迴顧與反思
8.1 中醫傳承與傳播的成功經驗
8.2 傳承與傳播存在的缺憾
8.3 中醫傳承與傳播的有效途徑
精彩書摘
《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係列: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哲學智慧》:
1 中醫藥文化傳承與中醫的未來
1.1 中醫的傳承與傳播:中西醫比較研究的新境域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隨著東西方科學的交流,天文學、數學、地學等學科逐步形成瞭統一的科學體係,唯一的例外就是醫學。西醫傳入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但至今發源於西方的現代醫學與中醫學仍然各成一體,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在中西醫交流頻繁且西醫整體水平占有優勢的狀況下,中醫仍然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顯著的臨床療效在世界醫學領域獨樹一幟,西醫並沒有也不可能取而代之或同而化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醫同西醫,在科學體係、思維模式和診療方法等方麵,都具有很大的差異。
中醫和西醫好比是為識彆和處置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而采用兩種不同的編程語言編製的軟件係統,在沒有找到一個閤適的接口以前,兩者並不兼容或者說兼容性很差。因此,比較中西醫在科學思維方麵的差異,對於從本質上瞭解兩種醫學體係各自的長處和不足,幫助確立中西醫結閤的切入點和結閤途徑,發揮兩種醫學各自的優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1.1.1 中西醫對世界本原認識不同,因而對事物生成機製
和運行模式的理解不同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和對事物發生機製的理解不同是中西醫科學思維的重要區彆之一,前者偏於係統論,認為是由分而生,後者偏於還原論,認為是由閤而成;在具體的認識途徑和方法方麵,一個注重綜閤研究,一個注重分析研究;在事物運行機製的保障方麵,一個是藉助於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加以調整,一個是針對齣現問題的局部進行“修補”或“更換零件”。
以對舌的觀察為例,西醫除外舌的局部有潰瘍或炎癥,一般不重視舌診;而中醫對舌質、舌色、舌體、舌苔的觀察就非常仔細,不是為瞭瞭解其微觀結構和局部病變,而是作為觀察人體整體病情深淺、輕重、進退和氣血陰陽的窗口。
中醫從係統論齣發可以撇開對事物細枝末節的把握而對整體屬性作判斷,並據此進行有效的治療,但往往認識偏於膚淺,因此,中醫也在吸收現代醫學的技術,提升辨證論治的水平。例如,藉鑒內鏡觀察胃黏膜,黏膜色淡者,多為氣血虛證;黏膜充血水腫,多為熱證;黏膜紅白相間,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見,多為氣虛血瘀證。這樣的辨證論治其科學性更強,這就是中西醫結閤的一種方式。
西醫也並非隻注重局部而全然不顧整體。從早年的“應激學說”、“穩態理論”到近年“內分泌免疫網絡理論”的提齣,西醫對整體調控機製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不過其最終著眼點還是在於調控係統中細胞與分子水平的具體物質在信號傳導中的變化和作用,還是以分析研究為主;而在整個網絡調控的物質基礎完全闡明之前,西醫理論體係的固有特點決定其仍然難以從整體上把握生命活動的規律。
1.1.2 中醫重“道”,即屬性觀;西醫重“器”,即物質觀
診斷和治療是臨床醫學的兩個基本步驟。中醫有其特有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歸納方法,依靠望、聞、問、切四診閤參,在綜閤的基礎上作判斷;西醫則依靠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各種特殊檢查,分析病變的各種細節。
西醫強調以物質為基礎,以分析的方法為手段,從基礎醫學到病因學、病理學,都以闡明物質的結構、變化為目的;而中醫學以整體觀和綜閤的方法來認識疾病,這種整體特徵的思維方式錶現為意象思維和類比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決定瞭中醫在認識事物的時候,關注的是事物的屬性而不是其物質性。
中醫的病因,外感有六淫,內傷有七情。六淫和七情都是對緻病因素的屬性判斷,而不是指具體的緻病物質。拿最常見的感冒來說,西醫簡稱“上感”,病變部位明確,是上呼吸道;病因清楚,是由感染引起;根據臨床錶現和病原微生物的種類還要進一步判斷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對緻病因素要瞭解得非常具體。同樣是感冒,中醫稱之為“傷風”,一個“傷”字錶明,中醫首先認為在人體和病邪的抗爭中,正氣受瞭傷害,即使對這樣一個局部的小毛病也要從整體來認知。
1.1.3中醫提倡中和之道,西醫重視指標達標
西醫一般以局部病變是否治愈,各項化驗指標是否恢復到正常範圍來判斷治療的效果或作為健康的標準;而中醫則提倡中和之道,“和”就是陰陽平衡或協調,這是最高境界的健康。
陰陽平衡是一種屬性的平衡,沒有絕對的量化標準,隻有相對的和諧。人與人不同,健康人、病人、青年人、老年人,他們的陰陽平衡就不可能處在同一個水平瞭。得瞭病能完全恢復健康當然最好,但這隻是陰陽平衡的理想狀態,對更多的人或在更多的情況下,則要結閤個體的情況來維護陰陽平衡。例如,對老年人,你不可能要求他們的各項生理指標都達到青年人的水平,他們的陰陽平衡主要體現為在老年機體功能衰退的前提下做到氣血調和。
再如,對腫瘤患者,西醫視病竈為大敵,必欲斬草除根而後快,若是早期患者,這樣處理是正確的,中醫也認為對邪實的病人,應以祛邪為主,而手術切除是祛邪的最好方法;但對一些非早期病變就未必適用瞭,手術切除之後不論病人的體質如何還要大劑量的放化療,結果造成一部分病人腫瘤尚未抑製,人體的正氣反遭到摧殘,這樣治療實際上是破壞陰陽的平衡,病人的生活質量下降,存活時間反而縮短瞭。
西醫對於不同人群以一個化驗指標“一刀切”來衡量的做法也有改進。例如,在血脂異常的治療指南中,對不同人群的控製目標提齣瞭不同的要求。血壓的控製同樣如此,一般人要求低於140/90mmHg,糖尿病病人要求低於130/85mmHg,腎功能損害病人要求低於125/75mmHg。治療指南這樣分類達標的要求,實際上也體現瞭對不同人群、不同個體的健康標準應該以和諧為目的,而不是以“一把尺”來衡量。
1.1.4中西結閤,優勢互補
西醫的物質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的。隨著科學的發展,西醫不斷地吸收人類積纍的知識和創造的成果來推動自身的進步。X綫、CT、磁共振、PET等影像學診斷設備的齣現,大大提高瞭對病變定位和定性診斷的水平;生物化學和免疫學檢測技術的進步,成為闡明病變功能基礎的重要手段;各種高精度分析技術的齣現,使我們能夠瞭解體內微量,甚至衡量物質的變化;各種介入治療手段的問世,對病變的治療更加精準,對病變以外組織的損傷大大減少;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問世,使我們在分子水平對疾病發生的機製和遺傳及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有瞭深刻的認識,為采取相應的措施防病治病奠定瞭基礎。近百年是現代科學不斷有所突破的一個世紀,也是現代醫學迅猛發展的一個世紀。
反觀中醫,其特殊的科學思維方式,重“道”輕“器”的屬性觀,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其結果是,中醫長期遊離於現代科學技術體係之外,難以吸納現代科學技術的各種最新成果,先進的儀器、設備、方法、技術不能代替中醫的整體思維,對中醫病變屬性的判斷少有幫助。在生産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的年代,中醫的這一弱點顯現尚不充分;但人類一旦進入高科技時代,與快速進步的西醫相比,中醫的發展就顯得十分遲緩瞭。
有識之士在西方醫學傳入之初,就自覺或不自覺地覺察到中醫和西醫在科學思維方麵的差異,意識到中醫學必須和現代科學,特彆是現代醫學融閤。新中國誕生以後,黨和國傢領導人高度重視中醫和中西醫結閤事業的發展。在黨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西醫結閤事業有瞭快速的發展,齣現瞭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陳可冀院士領銜的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的研究,吳鹹中院士牽頭的中西醫結閤治療急腹癥的研究,以及以瀋自尹院士為首的中醫理論腎本質的研究等。
這些成果雖然分屬於不同專科,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較好地處理瞭中醫和西醫在科學思維方麵的差異,盡量吸收兩者的長處。以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為例,西醫對冠心病的認識是心肌供血不足;中醫因其心前區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宏觀錶現而辨證為胸痹,即心脈閉塞不暢的血瘀證,認為其病因主要有氣虛、陽虛、痰濁等。血瘀證隻是一個屬性的結論,到底涵蓋瞭哪些具體的病變,傳統中醫沒有迴答這個問題;但氣虛、陽虛和痰濁為其病因的看法又錶明中醫意識到胸痹這一局部病變的根源是在於整體的功能失調。
通過中西醫結閤的研究,發現冠心病血瘀證不僅有血液的高凝、高聚、高黏這些狹義的導緻血脈閉塞的病理基礎,還有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血脂的異常,內皮細胞功能的損傷,心肌細胞外基質的增殖,炎癥反應等參與,深化瞭對中醫血瘀證的認識。西藥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很多,但一種或一類藥物往往隻針對單一或少數靶目標,中醫的活血化瘀結閤病因標本兼治,不同於西藥如阿司匹林隻是降低血小闆聚集,而是通過整體調節改善血流動力、血液流變,以及對造成冠心病的上述多個病理環節發揮作用。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閤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療效明顯而穩定,大大豐富瞭冠心病綜閤治療的手段和內容。
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並存是我國醫學事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中醫和西醫都是科學。西醫發展很快,可以說日新月異,但也並不是所有的疾病它都有辦法;中醫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不但在日常醫療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某些疑難病癥還有獨特的療效,但中醫也不能“包治百病”。中醫要與時俱進,不僅要在自身理論框架之內有所發展,更要注意吸收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理論、技術和方法來豐富和充實自己。否定中醫是片麵和錯誤的,但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同樣是阻礙中醫發展的重要障礙。討論中西醫學科學思維的差異,是試圖從認識的源頭來分析兩者的優勢和不足,理性地對待這一問題,為更好地開展中西醫結閤服務。
1.2現代醫學的“圍城”與中醫的未來
1.2.1當前中醫所麵臨的形勢
1.2.1.1中醫文化的衰落
中醫文化是中醫發展的土壤,是中醫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中醫復興的重要途徑,中醫文化衰落主要是長期以來西方文化中心論、現代科學霸權主義思想造成的後果。在這種文化觀念的指導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瞭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瞭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殘,中醫學也受到瞭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壓。於是,在醫療製度、教育教學、科研設計、醫療思路等方麵都齣現瞭西化的傾嚮,導緻中醫文化日漸萎縮。
1.2.1.2中醫是科學還是僞科學
為什麼很多人提齣中醫是僞科學呢?直接原因是庸醫、假中醫泛濫,對中醫造成瞭緻命的傷害,一些人打著中醫的幌子,盜用現代科學的新概念、新名詞,聲稱自己在中醫藥重大領域做齣瞭“革命性”的發現與突破,其實,這些“發現”與“突破”並沒有多少經驗事實的支持,其理論概念、思維邏輯也模糊不清;深層原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獨特的邏輯思維被忽視瞭,用“科學”的視角對中醫進行審視時,常常是不閤乎“科學”邏輯的。在科學掌握著話語權的形勢下,中醫像野路子,似乎不適閤登堂入室,自然就會被懷疑是僞科學瞭。毋庸置疑,中醫是一門科學,構成這門科學的,不僅僅是幾韆年來積澱的豐富經驗,更重要的是在經驗之上有一套完整的、駕馭經驗的理論體係,這就是中醫自身獨到的科學方法。但是,它與我們經常接觸的、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決定性影響的西方自然科學采用的方法論截然不同,因而難免引起人們的疑惑。中醫是一門古代的自然科學,更準確地說,它應當是一門復雜的科學,它研究人體生命活動和治療疾病所采用的主要是信息處理方法,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學(包括當代醫學)所慣常采用的還原論,所以西醫質疑中醫的科學性其關鍵在於西醫以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自然是不符的。
1.2.1.3中醫人缺乏自信、水平停滯不前
現代很多學中醫的人普遍缺乏自信,常常為瞭經濟利益或者為瞭迎閤病人的要求而丟掉瞭中醫最根本的中藥、辨證論治,開始開西藥,或者學著西醫不加辨證就開始對癥開藥。放棄瞭對中醫的學習和研究,放鬆瞭對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理解。同時,也由於中醫地位的改變,臨床實踐的機會減少,加之科研方法的西醫化,使得中醫理論和實踐水平停滯不前。
……
前言/序言
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係列: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哲學智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