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丁盖尔归来》是二十世纪一部独特的人文主义经典。在以前所未闻的生动、细致和深刻重述这个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余,引人入胜地呈现了16世纪法国生活、爱情和司法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内容简介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1928— ),知名历史学家,美国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专长为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研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休Henry Charles Lea历史学教授。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译丛”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戴维斯及其《马丁·盖尔归来》(代译序)
前言
鸣谢
缩写说明
导论
第一章 从亨戴到阿尔蒂加
第二章 不安分的农民
第三章 贝特朗·德罗尔斯的名誉
第四章 阿诺·迪蒂尔的面具
第五章 私定的婚姻
第六章 争执
第七章 里厄审判
第八章 图卢兹审判
第九章 马丁·盖尔归来
第十章 讲故事的人
第十一章 离奇的故事,悲惨的故事
第十二章 论瘸子
尾声
马丁·盖尔相关论著选目
再造冒名者:从马丁·盖尔到萨默斯比
档案的沉默,故事的名声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前言/序言
本书的写作,源自一位历史学家的探索,亦即尝试如何用不一样的方式讲述过去。马丁?盖尔的故事,已被复述过许多次了。在16世纪40年代的朗格多克,一个富裕的农民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后来,他回家了——或者说,人人都以为他回来了——然而,在三四年美满的婚姻生活后,妻子却说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给蒙骗了,于是将他送上了审判席。到最后一刻,就在那位男人几乎让法庭相信他就是马丁?盖尔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关于这个案子,当时马上就出现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由法庭的法官写的。法国各地的人都在评论这个案子,其中包括了伟大的蒙田。好几个世纪以来,讲述著名骗子与著名案子(causescélèbres)的书籍,都在复述着这一故事。在四百年前发生此事的比利牛斯山区的村子阿尔蒂加,人们对这个故事仍然记忆犹新。它为一部剧本、两部小说与一部小歌剧(operetta)提供了灵感来源。
头一次读到那位法官的记录时,我心想:“这应该拍成一部电影。”在过去的事件中,历史学家很少会发现如此完美,或是拥有如此戏剧性并具有大众感召力的叙事结构。我碰巧了解到,电影剧本作家让克劳德?卡里埃与导演达尼埃尔?维涅正着手撰写同一主题的剧本。于是,我加入他们的行列,《马丁?盖尔归来》(LeRetourdeMartinGuerre)这部电影,就是我们三人合作的成果。
悖谬的是,越是参与影片的制作过程,我想要超越它的胃口,便越发被吊起来了。这促使我更为深入地探究这一案子,对它进行历史的解读。为演员而不是为读者写作,对16世纪人们的动机提出了新问题——比方说,他们是否像关注财产那样关注真相。看着杰拉尔?德帕迪约一路摸索着,进入冒牌的马丁?盖尔的角色,我悟到了新的路子,去思考阿诺?迪蒂尔这一货真价实的骗子的作为。我感到我拥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验室,它提供的不是证据,而是历史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影片脱离了历史的记载,这让我感到苦恼。盖尔一家的巴斯克背景被割舍了;乡村的新教被忽略了;更有甚者,那位妻子的两面派花招以及法官的内心冲突被弱化了。这些变动或许有助于赋予影片强有力的简洁风格,让马丁?盖尔的故事首先成为一个传奇故事,但它们也让实际发生的事情变得难以解释。在这个对一个村庄进行美丽而叩人心扉的电影摄影学的再创造的过程中,可曾为不确定因素、“也许”、“或许是”——它们是历史学家在证据不足或含糊其辞时的救命稻草——留下空间呢?我们的片子是部令人激动的悬念片,它让观众跟原来的村民与法官一样,都无从搞清结局。但这可曾给反思16世纪的身份认同的意义留下了空间呢?
因此,这部片子给历史学家提出了虚构(invention)“invention”一词的本义是发明、虚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上下文意思对这个词的中文译法进行了调整。第五章标题中的“invented”一词,江政宽先生译作“私定”,颇为切当,译者沿用这一译法。——译注的问题,确定无疑,马丁?盖尔的妻子也曾面对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回到我原来的行当;甚至离开比利牛斯山区,一头扎入富瓦、图卢兹与欧什的档案堆里。我想运用过去留给我的每一份文件,对这一引人注目的故事,第一次进行全方位的史学分析。我想弄清楚马丁?盖尔为何离开村子,他去了哪里,阿诺?迪蒂尔是如何、出于什么原因成为冒名顶替者的,他是否蒙骗了贝特朗?德罗尔斯,他又是为何未能坚持下去的。这应该会让我们对16世纪的乡村社会提出新的见解。我想追随村民出席一个个刑事法庭,解释法官们的裁决是如何改变的。我将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揭示一个来自农民生活,被文人墨客加工成故事的事件。
事实表明,这比我当初想象的困难得多——但再次讲述马丁?盖尔的历史,又是何等令人愉快的事啊!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1983年1月于普林斯顿
破晓之潮:新世界秩序的暗流涌动 作者: 艾琳·凡德博格(笔名) 出版社: 寰宇之光文创 开本: 16开 精装 页数: 788页 --- 内容梗概: 《破晓之潮》是一部宏大叙事的政治惊悚小说,背景设定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却道德沦丧的近未来世界。故事围绕着“共融议会”——一个表面上致力于全球和平与资源公平分配的超级治理机构——内部爆发的一系列颠覆性阴谋展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一场关于人类自由意志、信息控制以及基因技术伦理的深刻辩论。 故事的主角是卡西乌斯·雷恩,一位曾在“共融议会”担任核心技术伦理审查官的流亡者。五年前,卡西乌斯因为揭露了一项名为“记忆清洗协议”(Project Mnemosyne)的秘密研究而被通缉,被迫隐匿于被高墙隔绝的“边缘城邦”。他深信,议会并非如其宣称的那样公正无私,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旨在重塑人类心智、消除异见和“低效情绪”的宏大计划。 小说伊始,边缘城邦的平静被打破。一位与卡西乌斯过去有联系的资深数据分析师“塞壬”,带着一份加密的数字密钥,在一次看似意外的轨道运输事故中神秘失踪。这份密钥据信包含了议会最高层的核心秘密——“黎明代码”(The Aurora Code)。卡西乌斯意识到,他不能再躲藏,他必须返回那个他曾经发誓永不踏足的“核心区”,解开塞壬留下的谜团,并阻止“黎明代码”被用于启动最终的社会重构。 核心冲突与世界观构建: 《破晓之潮》构建了一个分层的社会结构: 1. 核心区(The Nexus): 议会的权力中心,一个完全受控、高效运转的自动化都市。这里的居民经过基因优化,情感波动被严格监测,生活在一种被精心设计的“完美幻觉”之中。他们享受着无虞的生活,却也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 2. 边缘城邦(The Periphery): 传统意义上的贫民区和拒绝接受议会“优化”技术的自由意志者聚集地。资源匮乏,但精神和思想保持着最后的火花。卡西乌斯和他的盟友就潜藏于此。 3. 深空殖民地(The Void Stations): 被视为流放地的遥远太空前哨站,那里储存着被议会认为“不适宜”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资料和禁忌科技。 故事的张力来自于卡西乌斯与他过去的导师——现任“共融议会”首席执行官,薇拉·索伦之间的对决。薇拉曾是卡西乌斯最敬重的伦理学家,她坚信人类的自由意志是导致混乱和资源枯竭的根源,只有通过彻底的“心智校准”,才能确保物种的永续生存。她对卡西乌斯的追捕,是知识分子之间理念的殊死碰撞。 情节发展线索: 追逐与潜入: 卡西乌斯必须利用他过去在安全系统中的知识,渗透到核心区的多个高度机密设施,包括臭名昭著的“记忆存档馆”和负责生命周期管理的“生命之树”数据中心。他需要找到塞壬留下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往往隐藏在对历史事件的错误解读或被篡改的艺术品中。 盟友的建立与背叛: 在边缘城邦,卡西乌斯重新联络了旧日战友——一个精通黑客技术、绰号“幽灵”的年轻女性,以及一位深谙反乌托邦历史学的退休档案管理员。然而,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真相,他们发现议会的渗透比想象的要深远得多,一些看似可靠的盟友可能早已被“植入”了忠诚程序,或正受到某种无形的精神控制。 黎明代码的真相: “黎明代码”并非一个简单的开关或病毒,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语言算法,一旦激活,将不仅仅是清洗记忆,而是会微妙地重写人类对“价值”、“痛苦”和“爱”的底层认知。卡西乌斯必须理解代码的底层逻辑,才能找到反制的“休眠指令”。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议会年度“全球同步冥想日”期间,届时全球网络将达到最高的连接密度。卡西乌斯必须在数百万人的意识门户大开之时,完成代码的逆转,否则,人类将永远失去自我定义的权利。 主题探讨: 《破晓之潮》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1. 科技的善与恶的边界: 探讨了在追求绝对安全与效率的道路上,人类文明可能会付出的代价。 2. 记忆与身份: 记忆是否是定义“自我”的唯一标准?如果记忆可以被编辑,那么身份是否依然存在? 3. 自由的代价: 面对一个提供完美生活但剥夺选择权的体系,维护不确定性中的自由是否值得付出一切? 本书以其详尽的未来科技设定、错综复杂的多层叙事结构,以及对人性和权力永恒矛盾的深刻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紧张刺激、发人深省的阅读体验。故事的结局充满悬念,留下了对未来道路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