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德育成果交流出版平台,旨在总结中发十六号文件颁发以来,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促进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转化、交流和应用,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收录集结了一系列体现各学校工作进展和育人实效的理论创新、工作案例、特色经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成果。入选的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来各高校在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可喜成绩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研究: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发展
第一章 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实践育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实践育人
第二章 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观
第二节 知名教育家的实践育人观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高校实践育人探索
第三章 高校实践育人的政策演进
第一节 高校实践教学的政策演进
第二节 高校社会实践的政策演进
第三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演进
第四节 高校志愿服务的政策演进
第四章 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高校实践育人的概念
第二节 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价值
第二篇 实践探索:“知行合一”的高校育人实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青少年追寻中国梦
第二节 实践: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提升思想认识:“中国梦”教育的育人实践
第二节 激发使命意识:学生党员培养的育人实践
第三节 搭建服务平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育人实践
第四节 发挥楷模作用:典型榜样引领的育人实践
第三章 练就过硬本领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快乐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石
第二节 就业引导:练就过硬本领的目标
第三节 社会训练:练就过硬本领的路径
第四章 勇于创新创造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展示的平台
第二节 深化创业教育:提供创新实践的支撑
第三节 鼓励科研创新: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第五章 矢志艰苦奋斗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学艺与修身: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第二节 创业与守业:传承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第三节 自立与成长:培养自力更生的自强品质
第六章 锤炼高尚品德的育人实践
第一节 识大局:在了解形势中明确使命
第二节 扬大爱: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价值
第三节 明大德: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责任
第三篇 典型案例:华东理工大学实践育人的特色做法
第一章 方法改革:增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
案例一:“六个教育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二:实施“英才计划”优化学生培养工作机制
案例三:以“延考生”教育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案例四:探索“家庭式、身心式、自治式、书院式”教育管理新模式
案例五:探索“基于CSSO的工科大学全程创业教育”新模式
案例六:探索“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案例七:将“实践教学”引进德育课程体系
案例八:改革勤工助学模式,拓宽资助育人功能
案例九:成立“励志班”,完善新生党员培养模式
第二章 制度建设:保障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稳步推进
案例一:建立“十项机制”,逐步完善学生党建工作
案例二:构建“九项保障机制”,完善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
案例三:以“班级攀升计划”强化集体育人氛围
案例四: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案例五:以“励志团校”为依托,丰富学生骨干培养模式
案例六:以学生自治服务于学校管理和发展
案例七:完善“五项机制”,健全资助育人体系
案例八:三级党校和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案例九:打造基层服务型党员服务站,推动党建工作
第三章 载体创新:实现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百花齐放
案例一:以艺术团体为载体,拓宽艺术教育范围
案例二:以“光盘、光柜”行动为突破点,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案例三:以实验课程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科创动手能力
案例四:以大学生“创业实战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五:以“体教结合”“体育节”等带动体育育人工作
案例六:以八个体系为内容,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案例七:以三级网络为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案例八:以支教活动为平台,推进社会实践工作
案例九:以科学商店为载体,创新志愿服务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
1950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和方法的几项原则》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纳入教学计划;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把“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并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下,当时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与工农群众的感情,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有些方面片面强调社会实践,致使大学生实践过程中安排劳动过多,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体现较为极端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劳动实践,造成“以干代学”,冲击了理论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复苏阶段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整顿,教育工作也开始走上正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此后,教育部重申了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规定。
1982年2月,北京大学150余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就是有名的“百村调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广泛影响,对国情也有了初步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在改革开放的这个大背景下再次兴起。
……
前言/序言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