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黃章晉、羅永浩誠意推薦!
飲食、交往、婚戀、傢庭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
婚姻製度還能存續多久?
真的有過母係社會階段嗎?
人類還在進化嗎?
男人四處風流和女人培植備胎的心理有何不同?
內容簡介
人的行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為何那麼多人熱衷拼酒、勸酒?女人的乳房是派什麼用場的?男人四處風流和女人培植備胎的心理有何不同?婚姻製度還能存續多久?人類會越來越聰明嗎?這些問題,在本書中都有從人類生物學、文化學角度考察得齣的答案。
當然,還有很多形而上的問題:文化、生活環境、基因遺傳等如何影響瞭我們的飲食習慣?語言如何創造瞭我們?製度差異也有遺傳基礎嗎?近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傳統的影響何如?看似高深,實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人性究竟是怎麼迴事兒?恐怕本書無法提供確切答案,隻能說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考察在人類進化曆史的大背景下人性所具有的文化性、社會性的由來。總之,本書知識量密集,適閤高端讀者。
作者簡介
輝格,本名周飆,1970年生,浙江嘉興人,199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曾長期以自由程序員為業,2008年受聘為《21世紀經濟報道》評論員,開有獨立博客“海德沙龍”(headsalon.org)。著有《自私的皮球》、譯有《自由的進化》。
目錄
第一章 飲食
吃還是不吃?
勸酒拼酒何時休
饕餮經濟學之肚皮收租法
饕餮經濟學之吸血蝙蝠和獵獲物分享
食物禁忌的文化功能
第二章 男女
吵鬧不休的神聖同盟
微妙的人類性策略·男性篇
微妙的人類性策略·女性篇
乳房之謎
童貞崇拜與掠奪性強奸
第三章 傢庭
婚姻被拋棄瞭嗎?
婚姻關係將變得越發單純
婚戀障礙為城市化過程所難免
婚姻生意是怎麼做的?
真的有過母係社會階段嗎?
第四章 教育
對待孩子,嚴厲還是寬鬆?
為何高等教育在製造失業?
從學區房看教育市場
教育本可更多彩
替代教育有待走齣邊緣
第五章 傳統
過年習俗的未來
天災與社會
奧林匹剋迴老傢
彆指望用科學全麵指導生活
同性婚姻與保守主義
第六章 現代
從同性戀紛爭看文化寬容
從過年恐懼看文化衝突
高考摺射齣的身份焦慮
身份焦慮也是繁榮的動力
冷卻時代的文化稟賦
第七章 城鄉
春運人潮的未來走嚮
從名校生源看農村空心化
傳統傢庭農業即將消亡
貧民窟與城中村
落腳之後
第八章 文化
語言演化不可阻擋
世界杯:民族激情的焚燒爐
瀑布與汲泵
文化的融閤與分化
市場與螞蟻:創造復雜性的兩條途徑
第九章 人性
人類還在進化嗎?
人類會越來越聰明?
製度差異也有遺傳基礎?
你被洗腦瞭嗎?
蘭德熱潮與個人主義
附錄 何為理性動物
精彩書摘
食物禁忌的文化功能
整體上看,人類幾乎無所不吃,但具體到每個族群就不是瞭。在一地被奉為美味珍饈的東西,在彆處卻被認為難吃、可怕、惡心,或者不該吃,從皮蛋、豬腦、臭豆腐、魚腥草,到蚱蜢、蠅蛆、毛雞蛋、貓胎盤、腸胃內容物,都曾是驚恐和嘲諷的對象。有關狗肉該不該吃的爭議,更是經年持久不熄。
族群間食譜構成和食物偏好的差異,首先是因為人類的散布廣度,從赤道到北極、從雨林到沙漠,迥異的生態位,有著不同的食物來源;但生態位隻是個背景約束,即便像人類這樣高度雜食性的動物,也並非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一個群體的現實食譜選擇,是在食物分布、能量營養需求、消化能力和獲取與加工效率之間進行策略權衡的結果。
生物學傢有一套最優覓食理論(optimal foraging theory, OFM)來解釋動物種群的取食策略和食譜廣度,其中一個核心因素是食物搜尋與處理所消耗時間的比值。處理(包括捕捉、屠宰、加工和消化)相對於搜尋越耗時,就越傾嚮於專食,相反則越傾嚮於雜食;雜食或專食傾嚮反過來會影響消化係統和取食技術,從而在食物與覓食策略之間構成互反饋和協同進化。
假如再考慮營養均衡,問題就變得更復雜。由於人類剛剛經曆瞭農業帶來的食譜大轉變,消化係統還來不及做齣適應性調整,營養均衡問題尤為嚴重,特彆是動物蛋白的缺乏;在人類學傢馬文·哈裏斯(Marvin Harris)看來,許多飲食習俗、食物禁忌,乃至獻祭製度和戰爭形態,都與各社會解決蛋白質匱乏問題的方式有關。
不過,無論是最優覓食還是營養均衡,都難以解釋為何某些取食策略會演變成食物禁忌。作為策略,不吃某些東西隻是為瞭節省時間、技術和消化能力等資源,專注於吃另一些東西;而作為一種文化偏見或禁忌,不吃某些東西不僅僅是說它們不好吃、不值得花功夫去弄來吃,更是說:這麼吃在文化上是低下粗鄙的,甚至在倫理上是錯誤的。
實際上,和文身、發式、服飾、口音、節慶、神話等文化符號一樣,飲食也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一個工具,用於在族群內部強化認同,在族群之間劃清界限;建立共同體的過程中,認同和鄙視嚮來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因而對於那些不在本民族優選食譜之列的食物,僅僅忽略是不夠的,還要鄙視、刻意強調、拉開距離以遠離模糊地帶,乃至設立禁忌。
小型熟人社會中,分辨親疏敵友隻需憑藉對親身經曆和相互關係的個人記憶即可,而在規模更大的社會,共同體的閤作紐帶便要依靠各種文化符號、集體記憶和組織工具來維持,所以隨著大型社會的發展,這些元素就被創造瞭齣來;和口音一樣,飲食習慣成年之後往往很難改變,正因其難以僞裝,故而很適閤用作陌生人之間的認同符號。
當華夏認同形成時,服務於華夷之辨的符號也誕生瞭。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便訴諸瞭發式和服飾兩種符號,若在“被發左衽”後麵再加上“茹毛飲血”,夫子大概也不會反對;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南北文化開始分異,這自然也體現在飲食方麵,從那時起,南人北人在飲食問題上相互比照取笑鄙視的事情,便屢見不鮮。
俞為潔的《中國食料史》為我們提供瞭兩個生動事例:南齊士族王肅叛逃北魏之後,飲食習慣一時難改,“不食羊肉酪漿,常飯鯽魚羹”,酷愛喝茶(當時茶剛剛開始在士族豪門中流行,尚未普及),常一飲一鬥,受北人嘲笑,得瞭個“漏壺”綽號,後來在宮廷禦宴中,卻喝瞭許多酪漿,魏帝訝問“茗飲何如酪漿?”,肅答“茗不中,與酪作奴”,如此自貶自辱,顯然隻是為瞭融入他並不適應的北人文化。
另一個故事有關食蛙習俗,秦漢時南北皆不忌食蛙,魏晉後北人漸棄,南人卻益發喜愛,常為北人所笑,且屢有禁令,理由是青蛙食蟲有利莊稼。該文化衝突在宋室南渡時達到高峰,南渡者力勸高宗嚴令禁止,這迴的理由是青蛙酷似人形,那當然隻是個藉口。
……
前言/序言
後記
身處另一種文化所主導的社會,少數群體要獲得安全感,要麼完全放棄原有文化而融入主流,要麼在本群體內尋求認同和支持。前一種選擇往往因遭遇多數群體的排斥而難以做到,而後一條齣路則要求他們尋找文化符號來構建或強化內部認同,此時,一些原本早已淡化甚至絕跡的文化元素就會被重新發現。
最令人稱奇的例子是希伯來語復興。公元一到二世紀,隨著猶太國傢被羅馬帝國摧毀,猶太人大離散,以色列地區希臘化,希伯來語逐漸死亡,其遺跡僅存於宗教儀式中,直到19世紀歐洲反猶主義興起,猶太人安全感陡降,開始構建民族認同,希伯來語纔得以復興,如今已成為近六百萬人的母語。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京東的書籍還是性價比還挺好,塑封完整,正版,好評。
評分
☆☆☆☆☆
還沒看,彆人推薦的…慢慢品
評分
☆☆☆☆☆
挺好的,物品完好。還有塑封,沒拆呢還。
評分
☆☆☆☆☆
(?•ω•?)?人性與文化
評分
☆☆☆☆☆
還不錯,跟看大象公會差不多…有的文章不錯
評分
☆☆☆☆☆
評分
☆☆☆☆☆
非常喜歡輝哥寫的書,買瞭電子版的,然後又買瞭十粒版的。
評分
☆☆☆☆☆
媽媽從小就教育我,人長得醜一定要多讀書!
評分
☆☆☆☆☆
前麵2/3蠻好看,後麵1/3有點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