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透过晚清变革,读懂当下中国
★看清廷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跌撞前行,走向失败
★颠覆官方主流观点,还原1898年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局真相
★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康有为、梁启超、光绪、慈禧、李鸿章……
★比《纸牌屋》更精彩,比《旧制度与大革命》更具现实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旁观者马勇扛鼎力作
内容简介
1897年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亡国的幻灭感笼罩整个大清帝国,朝野上下迅速积聚起政治激进主义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史称“同治中兴”。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及时跟进,甲午一役,战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改革成果一旦尽毁。
洋务派的经济改革被证明不能挽救国运,列强的瓜分又迫在眉睫,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弥漫全国,局势倒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国统治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政治改革上达成共识,悄然推动了这场后世称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这其中,既有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在权力分配上的内部倾轧。陷入泥潭的政治体制改革,此时亟需一个突围的方向。
“帝党”与“后党”不和的传闻,让康有为等维新派错误地找到了一个改革方向:只要打倒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改革就能顺利推行。于是,一场企图以军事政变推动政治改革的行动,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帝都悄然酝酿……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晚清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进入历史的深处,打破晚清以来政治精英构建的“悲情叙事”传统,重构历史的真相。
精彩书评
★马勇做过古代史研究,做过儒家经学史研究,最终兴趣点却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对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满疑惑,一方面觉出现实与百年前的诸种关联,认为有必要从来路中寻出答案。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他重新讲述100年前的历史。
——《独立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拉开政治变革的帷幕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胶州湾外交事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康有为在北京上《上清帝第五书》/光绪开始考虑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场来了个年轻人
康有为差点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康有为在西花厅接受总理衙门诸大臣问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抗衡激进改革派/《劝学篇》客观上促进了康有为激进改革的进程
激进与保守:中国政治的古老话题
康有为开学会,以推动政治发展/保国会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争/5月29日恭亲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复杂/恭亲王离世后,康有为、翁同龢积极推动政改/光绪、慈禧酝酿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政治变革悄然发动
朝廷罢免翁同龢,改组内阁/翁同龢被罢免的原因/康有为的终南捷径/荣禄与康有为的谈话及对康有为的态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光绪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第二章 改革共识与差异
废八股还是废科举
从察举到八股/对科举制的思考,及开设特科的建议/康有为为废科举攻击所谓守旧礼官,开启了新旧党争
一个可以适可而止的新科举方案
康有为等更彻底地改革科举制的建议被采纳/科举改革引起的情绪。张之洞等新提出的更稳健方案得到落实/康有为不满稳健的科举改革方案,矛头指向慈禧
京师大学堂:新政第一大举动
关于新式教育体制的讨论。酝酿建立京师大学堂/清廷最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李盛铎的五点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四项原则,梁启超执笔京师大学堂章程
话语权、控制权与利益关切
京师大学堂筹建,各方达成基本共识/康、梁设计的大学堂权力框架,把孙家鼐推向了康有为的对立面/梁启超与译书局风波
第三章 维新阵营:内部争斗与外部冲突
洛阳纸贵:《时务报》的成功
《强学报》停办,汪康年有意创办新刊物/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共同创办《时务报》,大获成功/汪康年与梁启超出现裂痕/《时务报》“三驾马车”冲突再起
无法共富贵:《时务报》的内部争斗
梁启超与汪康年的决裂/康、梁试图用行政权力夺回《时务报》,却被孙家鼐反制/孙家鼐与康有为的斗争/汪康年与梁启超等的舆论战/《时务报》争夺战未已,康、梁等流亡海外
湖南新政:中国新希望
湘军在甲午战场的惨败,刺激湖南人及陈宝箴锐意求变/谭嗣同、唐常才等湖南民间维新力量创办算学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
谁是湖南新政的终结者
梁启超入主时务学堂,受到湖南各界欢迎/梁启超在学堂大肆宣讲异端思想/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与时务学堂一起成为湖南新思想的中心/湖南知识界对新学态度的转变/在湖南知识界的攻击下,南学会停止,时务学堂改组
第四章 党争与利益集团
王照上书:无关乎新旧
清廷开放部分言论,为王照上书提供了机会/王照上书,指涉光绪与慈禧的权力关系
罢免礼部六堂官
王照上书受阻,遂弹劾礼部长官/光绪处分礼部六堂官,加剧了政治高层的分化
超常提升四军机章京
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等有维新背景的年轻人为军机章京/四章京与原有章京、军机王大臣的矛盾,加剧了政治层面人事的分化
伴食宰相与宠臣斗法
9月7日李鸿章被解除实职,为事态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甲午战后,张荫桓、李鸿章相继代表清廷与日本谈判
外交调整:党争的外部资源
张荫桓地位上升,引起李鸿章、翁同龢的怀疑与嫉恨/因借债事,张荫桓与李鸿章等同僚关系日趋紧张/张荫桓以为两宫冲突,选择站在光绪的阵营/支持维新派且亲英日的张荫桓地位上升,亲俄的李鸿章出局
第五章 改革步入深水区
制度局:废我军机?
康有为等人对于清廷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康有为设制度局以统筹维新事务的设想获得光绪认同/在慈禧的支持下,总理衙门全面否定康有为创设制度局的构想/光绪对总理衙门的驳议不满。官制改革的流言造成官场恐慌
懋勤殿:夺我大权?
军机大臣全面而有力地反驳了康有为的政治改革设想/康有为等建议开设懋勤殿,遭到阻击
裁撤冗署与冗员:官场大地震
岑春煊提出大规模裁撤冗署冗员,康有为并不赞同/光绪悍然下诏裁署裁员,引起官场一片混乱/张元济等维新派反对朝廷提出的安置被裁撤人员的方案/政治体制改革面临失控,政治局面失去稳定
第六章 各路英雄会京城
一个传说引发的政治恐慌
在众多官员建议下,光绪决定于内廷设置懋勤殿/康有为积极活动,谋求入懋勤殿人选。康有为等人认定光绪与慈禧意见不合
等待伊藤
伊藤博文来华,引起朝野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伊藤在天津逗留数日后,乘专列抵达北京
李提摩太来了
康有为提议李提摩太邀请伊藤来华/李提摩太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与日本人、英国人的桥梁
袁世凯进京
康有为拉拢袁世凯,想使之成为所谓帝党的军事力量/王照竭力反对利用袁世凯以武力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绿林好汉也来了
谭嗣同开始相信帝后之间存在矛盾/谭嗣同召集绿林好汉进京,以应付想象中的政治危机
第七章 想象冲突与冲突想象
杨锐建议成了政局转变的关键
光绪与杨锐讨论内廷问题,并手谕密诏/杨锐建议改正康有为激进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也获得了林旭认同
康有为铤而走险
毕永年被迫参与康有为等人的军事冒险计划/光绪督促康有为早日离京,反促使康有为坚定军事冒险计划
政局变动中的日本因素
伊藤博文与清廷高层的互动/康有为拜访伊藤,想通过他调和所谓两宫矛盾以赢得时间
第八章 破绽在哪里
刀逼袁世凯
袁世凯获破格提拔。因英舰事,荣禄召袁世凯回天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逼袁世凯表态
皇太后突然回宫
杨崇伊建议慈禧训政/慈禧回宫的真正原因
康有为悄然出走
康有为希望通过李提摩太让英国干预当前的政治危机/康有为悄然离京
第九章 政治转折关键点
其实没有谁告密
袁世凯见光绪,暗示康有为等人不可靠/光绪接见伊藤博文/袁世凯告诉荣禄谭嗣同对自己的夜访
重建垂帘体制
慈禧回宫,与光绪讨论英俄冲突、杨崇伊奏折等事/光绪遵慈禧建议,下令逮捕康有为兄弟
“多余的话”:康广仁究竟说了什么
杨深秀上书要求调袁世凯军队入京勤王/康广仁等被捕,康有为的阴谋逐渐浮现
第一批抓捕
在光绪的请求下,慈禧回宫训政/张荫桓、杨锐等成为第一批被惩处的人
第十章 政治清理:为了再出发
国际干预:挽救张荫桓
因英、日交涉,亲英日的张荫桓逃过一劫/盛宣怀等建议对张荫桓从宽发落
诛杀六君子
荣禄入主中枢,光绪病情加重,慈禧垂帘听政/为尽早化解政治危局,釜底抽薪,杨深秀等六人被匆忙问斩
清查与防止扩大化
康有为事件后的人员处分与人事变动/百日维新被全面调整,但不是全面废除/守旧者的倒退被遏制,稳健的改革派掌控改革进程
黑暗终归会过去
康有为的出走路线/在英国人的庇护下,康有为躲过清廷追捕
精彩书摘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此时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性态势,外国资本之所以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政治改革方面的尝试,试图为国家提供一种长期稳定的保障,湖南的维新运动、各地的新政实践,都充分表明这个古老的国家在经历了大失败之后的大觉醒。
然而,一片升平景象中突然出现一个尴尬,一个外交难题突然而至。而此时的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还像一个雏儿。
这个外交难题来自德国。德国在这之前确实有恩于中国,那是它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联合俄国和法国,逼迫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割让,尽管中国为此增加了一笔三千万两的“赎辽费”,但毕竟保全了中国本土。
不过,三国干涉还辽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三国都觉得自己有恩于中国,中国应该对他们的贡献给予回报。于是德国人向中国提出租借胶州湾;俄国人诱逼中国签订秘密条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势力范围;法国人不甘落后,也提出与德国差不多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从来不会忘记在危难中帮助过自己的人。特别是考虑到中德贸易额迅速增长的事实,大致同意德国在东部沿海找一个地方建立储煤屯船的海军基地,一是有利于保护中德之间的商业往来,一是有利于远东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均衡。只是中国行政体制的官僚主义太厉害了,中德之间就这个问题的谈判一拖再拖,严谨的德国佬终于忍耐不住了,决定利用或者制造借口,强行武装占领胶州湾,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国方面答应。
这场外交游戏当然需要冠冕堂皇的借口。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害,这终于为德国人提供了绝佳借口。德皇威廉二世获悉这一消息后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反而情不自禁地感谢中国人为他们提供了理由,迅即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不惜代价占领胶州湾。
11月13日,德国舰队向胶州湾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军在48小时内全部撤退。巨野教案的是非曲直不必讨论,两名传教士死亡确实是个问题,清政府碍于此点无法强硬以对,况且中国刚经历过甲午战争,此时也真的无法轻启兵衅。清政府一方面寻求列强帮忙劝阻德国人,一方面下令清军镇静以待,不要让德国人寻找新的理由。
清政府的忍让并没有阻止住德国人占领胶州湾的步伐,而俄国人在清政府的请求下,先是答应劝阻德国人,继则与德国人合谋,狼狈为奸。俄国舰队于1897年12月15日占领了旅顺和大连湾。
德俄两国的不义之举无疑是中国的外交失败,特别是俄国刚刚与中国签订过密约,保证中国二十年无事,现在自己动手将三国干涉还辽要回来的大部分东西重新拿走,这不仅使中国政府极其尴尬,也使吐出这块肥肉的日本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中德、中俄之间的秘密外交,被具有日资背景的《国闻报》获悉,《国闻报》立即发表言辞犀利的政治评论,批评德俄两国政府的强盗逻辑,进而批评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强调中国的出路只有加快政治改革,急谋自立之道,紧随世界潮流。只有自立,才能救亡;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谋取和平,以战止战。
《国闻报》的政治评论主要出自严复之手。作为北洋水师学堂总监督,严复对甲午战争有着常人所难以理喻的情结。他的同学、学生,不知有多少人死于这次战争,所以他不仅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每一个进展,而且在这场战争刚刚结束时就大受刺激,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檄文,探讨中国失败的深层原因,并着手翻译《天演论》,期待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促使中国人从迷梦中惊醒。所以当德国、俄国背信弃义,用强力掠夺中国,强占胶州湾、大连湾和旅顺口时,严复实在忍不住内心的愤怒,再次拍案而起,挺身而出。
严复激烈的政治言论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南方知识分子如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同样具有亡国的幻灭感,他们甚至试图改变湖南维新运动的性质,以为亡国之后图,计划假如北方局势持续恶化,他们就以湖南为基地策动南部中国独立,为将来的民族重生奠定基础。
亡国的幻灭感促动了政治激进主义迅速崛起,梁启超开始以时务学堂为基地宣扬政治变革,以为中国君主权力日尊过盛,人民的政治权力日衰递减,可能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对症下药,中国的政治变革就是要扩展人民的政治权利,还政于民,像西方那样设立议院,约束君权,限制君权。梁启超甚至还与学生们讨论改正朔易服色也就是改朝换代的可能性,这在正统思想者看来无疑超出了大清王朝的政治纪律。
梁启超的异端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奇思妙想,这里既有其师康有为思想异端的学理根据,也是梁启超那批朋友曾经讨论过的问题,谭嗣同明确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君主专制,两千年中国社会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独夫民贼”把持政权且无所约束,所以他号召中国人冲决网罗,废君统,倡民主,建设和西方一样的近代国家。
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激进主义深刻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进程,湖南新政由先前比较单纯地发展近代经济向政治体制改革转变。课吏馆、保卫局等一系列新机构逐步设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官体制、警察体制开始尝试。因胶州湾事件刺激而创办的南学会,则逐步发展成一个地方议会组织,以为将来中国大局发生危险时,能使湖南像日本幕府末年的地方势力一样,强藩联合,推动全国进步和民族重建。
湖南的政治激进主义后来引发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冲突,原本受到湖南各方面欢迎的梁启超简直是被驱逐出境。好在梁启超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湖南,追随其师康有为重回京师大展身手去了。
……
前言/序言
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