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一本系统阐述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教材。该教材融入了近年来民事诉讼法的修正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主要司法解释以及其他相关的民事诉讼规范,整合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民事诉讼教学实践撰写本教材,很好地突出了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疑点,观点阐释层次清晰、逻辑谨严,深入浅出,并注意通过有关制度、程序的结构和流程图示,使得本教材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直观性,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民事诉讼制度和原理。
作者简介
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曾任《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杂志主编。从事民事诉讼教学工作近30年,其撰写的《民事诉讼法教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讲的民事诉讼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以及国家级精品课,2010年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90余篇。个人独著有:《民事诉讼的逻辑》(论文集,2015年)、《回归原点的思考》(论文集,2011年)、《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2007年)、《民事诉讼法(第三版)》(2009年)、《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2005年)、《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1992年)、《破产程序导论》(1993年)、《诉讼构架与程式》(2000年)、《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2003年)、《守望想象的空间》(论文集,2003年)、《琐话司法》(随笔集,2005年)、《那门是窄的》(讲演录,2005年)、《知向谁边集》(随笔集,2006年)、《推开程序理性之门》(讲演录,2008年)、《法学蓝调》(随笔集,2010年)等。
目录
第1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
1.民事争议
2.民事诉讼的含义
3.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4.民事诉讼的特色
5.民事诉讼的局限性
6.民事纠纷解决与ADR
7.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8.民事诉讼与主要非讼纠纷解决制度的对接
9.民事诉讼的目的
11.特别程序
12.附随程序
13.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
第2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2.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
3.辩论原则
4.处分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
第3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1.民事审判基本制度概述
2.合议制度
3.回避制度
4.公开审判制度
5.两审终审制度
第4章 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
1.概述
2.程序控制权
3.程序事项裁决权
4.调查取证权
5.释明权
6.事实认定权
7.实体争议的裁判权
第5章 民事裁判权的范围
1.概述
2.民事裁判权范围界定的标准
3.民事裁判权范围的政策调整
4.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定
5.民事争议与内部争议的界定
第6章 管辖
1.概述
2.级别管辖
3.地域管辖
4.专属管辖
5.专门管辖
6.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7.协议管辖
8.应诉管辖
9.裁定管辖
10.管辖权异议
第7章 当事人
1.当事人的概念
2.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3.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4.当事人适格
5.当事人的变更
6.原告与被告
7.民事公益诉讼原告
第8章 共同诉讼
1.共同诉讼概述
2.必要共同诉讼
3.普通共同诉讼
4.共同诉讼的诉讼代表人制度
第9章 第三人
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3.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10章 诉讼代理人
1.诉讼代理人概述
2.法定诉讼代理人
3.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11章 诉
1.诉权
2.诉的概念
3.诉的种类
4.诉的利益
5.诉讼标的
6.诉的合并
7.诉的变更
8.诉的追加
第12章 证据
1.证据概述
2.民事证据的种类
3.本证与反证
4.证据保全
5.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第13章 证明
1.证明对象
2.证明责任
3.证明责任的分配
4.证明标准
5.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6.质证
7.认证
8.证明妨害的对策
第14章 诉讼审理的保障机制
1.财产保全
2.行为保全
3.先予执行
4.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5.诉讼费用
6.期间
7.送达
第15章 普通程序
1.普通程序的含义
2.起诉和受理
3.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4.开庭审理
5.延期审理
6.审结期限
7.法院调解
8.撤诉
9.缺席判决
10.反诉
11.诉讼上的抵销
12.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
第16章 简易程序
1.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3.简易程序的具体内容
4.简易程序中小额案件审理的特别规定
第17章 第二审程序
1.第二审程序概述
2.上诉的提起和撤回
3.上诉案件的审理
4.上诉案件的裁判
5.关于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第18章 民事公益诉讼
1. 民事公益诉讼的含义
2. 民事公益诉讼的意义与瓶颈
3. 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
4. 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第19章 裁判
1.判决
2.民事裁定
3.民事决定
第20章 再审制度
1.再审制度与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2.法院决定再审
3.当事人申请再审
4.抗诉再审和检察建议再审
5.再审事由
6.再审事由的审查程序
7.再审案件的审理
第21章 民事诉讼法中的非讼程序
1.非讼程序概述
2.特别程序
3.督促程序
4.公示催告程序
第22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1.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
2.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3.涉外民事诉讼的管辖
4.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和送达
5.涉外民事诉讼的受理与审理
6.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
7.司法协助
第23章 执行程序总论
1.民事执行程序概述
2.执行程序总则
3.执行程序的开始
4.执行程序的进行
5.执行程序的结束
6.执行救济
第24章 执行程序分论
1.各类执行措施概述
2.对金钱债权的执行
3.对非金钱债权的执行
4.保障性执行措施
精彩书摘
我国的公益诉讼是指由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特定机关、组织提起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民事诉讼。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增设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对于污染环境以及侵害众多消费者利益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益诉讼除了民事公益诉讼之外,还有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不同,行政公益诉讼是对行政机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作为或不作为所提起的诉讼,诉讼的性质是行政诉讼。民事公益诉讼适用的实体法是民事实体法,是通过要求义务人作为或不作为,实现对社会公益的维护。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在主体上仅限于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将个人排除在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之外。英美国家大多没有对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予以限制。
2. 民事公益诉讼的意义与瓶颈
在我们这样一个行政控制比较广泛的国度,如果行政机关能够尽其职责,那么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将在很大程度上予以避免,侵害程度和范围会大大减少,但由于政府管控欠佳,近些年来侵害社会公益的行为依然时有发生。如果完全依靠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组织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是很困难的,加之,我国的代表人诉讼的适用又受到司法政策的限制,难以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就期望通过机关、社会组织的力量,借助司法手段遏制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事件的发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理论上讲,如果有社会广泛参与,加上强有力的司法,这一期望是有可能实现的。
不过,由于司法体制、政治体制的原因,我国司法尚缺其独立性,因而司法的权威和司法执行力均不够,所以,试图通过司法手段遏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还有相当的困难。因为许多侵害公共利益的发生往往是行政管理失灵,甚至放纵,所以试图通过司法手段遏制侵害行为就必然遭遇行政权力的阻碍,而司法权又是难以与行政权对抗的,这疑是我国公益诉讼的一大瓶颈。
前言/序言
民事诉讼法 第三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