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本套书是弥尔顿·艾瑞克森仅有亲自撰写的著作,由艾瑞克森基金会授权,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实践经验的于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读翻译,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苏晓波倾力推荐。
徐峥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中的催眠真的可能发生吗?催眠为什么有改变人行为的神奇魔力?要了解以上问题的答案最可靠的方式便是认识催眠之父弥尔顿·艾瑞克森。这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就像是魔术解密表演一样让人惊叹又佩服,它拨开催眠的玄幻与神秘,详细地展示了它的原理、技术和艺术性。
本书记录了近20例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案例,以及他对案例的分析讲解。
弥尔顿·艾瑞克森被称为现代催眠之父,他的贡献可与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术从一种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变为现代化的心理疗法。学者们从质疑他的方法转向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泰斗。本套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以直接地了解艾瑞克森这位伟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来访者经过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发生了神奇的改变,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向学习者详细讲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们了解催眠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风靡全球的NLP教练技术也来源于对艾瑞克森行为模式的分析。
译者序 I
序
1979年第一版前言
2012年修订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催眠治疗的“利用方式”
1.准备
2.治疗性催眠
3.治疗性变化的确认
总结
练习
第二章 间接暗示形式
1.直接和间接暗示
2.散布其间方式
3.利用意念动力过程的事实陈述
4.利用时间的事实陈述
5.不知道,不做
6.开放式暗示
7.涵盖一类反应的所有可能性
8.可以助长新反应可能性的问题
9.复合暗示
10.隐含式暗示和隐含式指令
11.制约和双重制约
12.多层含义和沟通:笑话、双关、隐喻和象征中的意识演变
练习
第三章 利用方式:催眠诱导和暗示
1.接纳和利用患者的显在反应
2.利用紧急状态
3.利用患者的内部现实
4.利用患者的阻抗
5.利用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困惑
6.利用患者的症状
练习
第四章 后催眠暗示
1.把后催眠暗示与必然的反应联结起来
2.串联式后催眠暗示
3.作为后催眠暗示的无意识条件反射
4.后催眠性地开启问题解决的期待
5.作为后催眠暗示的惊讶
练习
第五章 改变感知觉功能:疼痛和舒适的问题
简介
关于疼痛的思考
总结
案例1 一种改变感知觉功能的对话方式:幻肢疼痛和耳鸣
案例2 震惊和惊讶改变感知觉功能:顽固性背部疼痛
案例3 转换参考框架实现麻醉和痛觉缺失
案例4 利用患者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缓解疼痛
精选简短案例:案例分析练习
第六章 症状解决
案例5 处理症状反应的一般方式
案例6 用震惊促进症状解决和领悟的心因性哮喘治疗演示
案例7 用宣泄实现症状解决助长人格完善:一种权威方式
案例8 性功能障碍:快速催眠治疗方式中的梦行训练
案例9 神经性厌食症的悖论和双重制约
精选简短案例:练习分析生活中的瘙痒
自我内部的症状解决
第七章 记忆的重新检视
案例10 解析创伤体验
第八章 情绪处理
案例11 用新参考框架解决情感问题和恐惧
精选的简短案例:案例分析练习
第九章 助长潜能:转换身份
案例12 利用自发催眠:探索整合左右脑半球的活动
案例13 器质性脊髓损伤的催眠治疗:新身份解决自杀性抑郁
案例14 心理震惊和惊喜促成身份转换
案例15 身份转变中的体验性生命回顾
第十章 创造新的身份:超越利用治疗?
案例16 二月人
参考文献
推荐序
——人生无处不催眠
大脑影像学研究显示,催眠是有别于清醒与睡眠的第三种意识状态。
在清醒状态下,人类个体用各种防御机制,维持自身的精神的边界,从事各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与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这些交流确保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但是,清醒状态下的活着与交流,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潜意识的,不理解潜意识,就不能够理解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诸多“事与愿违”。
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己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识层面做了很多改善关系的努力,但在潜意识支配的情绪和行为层面,又做着破坏关系的事情。来自心理治疗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治疗手段,不仅不能够帮助他,反而会强化他的问题,或者成为他的问题的一部分。所以清醒并非全部的“觉醒”状态,这就是那么多人追求完全觉醒的“觉悟”的状态的原因。
在睡眠状态中,大脑寻求着整合,为第二天的清醒状态做准备。这也是潜意识高度活跃的状态,人格的影像投射在梦里,通过梦我们可以了解隐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当然这也是真正封闭的状态,超过阈值的外界干扰,可以使睡眠迅速转变为清醒。
催眠,英文为hypnosis,源自希腊语睡神Hypnos。这个名字是一个误导,混淆了催眠与睡眠的边界,使催眠变成了“通向睡眠的过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进入睡眠的味道,离其本义也更加远了。
催眠的本意是“单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关注到某一点,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全神贯注”。德国催眠师Trenkle博士说,他花了17年时间,想给mono-ideoism取一个好的德文名字,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我也想给它取个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败告终。看来催眠这个叫法,把我们“催眠”到了不能改变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头请加拿大催眠师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问他怎么看艾瑞克森,他说,艾瑞克森之后的催眠师,无论哪个派别,都受到了他深刻的影响。后来我知道,岂止是催眠,所有关于人类心理的领域,都留下了艾瑞克森不朽的印记。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巫婆神汉也创造过惊人的奇迹,但却无从考证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们也不过是借助了一系列几近失控的言行,如愿以偿地或者出乎意料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就像用发射散弹的枪械击中了某一个目标一样。但从艾瑞克森开始,情况变得不一样了。他清楚地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尤其知道使用什么手段去达到。这一套系列丛书就是他使用科学而不是耍魔术的证明。
艾瑞克森的相当多的理论和方法都具有前无古人的原创性,到目前为止,甚至可以说后无来者。我听过他的几个学生的课,感觉他们仍然生活在师傅的巨大光影之中,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小事津津乐道,全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在抱怨艾瑞克森不是一个好师傅,因为好师傅应该提供弟子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不过也许是因为艾瑞克森实在太特殊了。
无数人谈论过艾瑞克森,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简洁地说,艾瑞克森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使他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催眠师。一是他进入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很多的治疗情境让我们看到,他几乎完全“成为了”将要被他催眠的那个病人,能感受到那个病人当下的一切。有这个“进入”垫底子,就是真正“知己知彼”了,催眠师此时哪怕只是轻轻呵一口气,都能直达病人心弦,并产生雷鸣般的巨大回应。
病人对催眠或者心理治疗的阻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处理阻抗,几乎直接等于一个治疗师的能力。面对阻抗,艾瑞克森从来不正面“进攻”。艾瑞克森基金会会长Zeig博士在讲台上经常展现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整个手和手臂做包抄状,意思是从侧面或后面进入。弗洛伊德是修通阻抗,艾瑞克森是绕过,谁更高明一点,就见仁见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病人的阻抗相当于对治疗师说:这个地方我很痛,请不要从这个地方进入。很显然,艾瑞克森接收到了这个信息,而弗洛伊德没有。
催眠师或治疗师自己也有阻抗,它来自跟他人交流的恐惧,或者说来自害怕被他人吞噬了自我的恐惧。这涉及艾瑞克森第二个重要的特点,即婴儿般的专注与强大。
婴儿是不害怕交流和融合的,因为他就在融合中,没有跟母亲的融合,他无法活下去。成长的过程,就是跟母亲分离的过程。如果分离中有太多创伤性体验,他的自我就会破碎,为了维护幻想层面的整合感,就需要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像城墙一样,导致了跟他人交流的障碍。我猜测艾瑞克森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使得他能够既保持婴儿般的圆润完整的自我,又通过长大获得了成人的经验与智慧。这是在维持自我和与他人融合两个状态中进退自如的境界。而经历了创伤性挫折所导致的不完整的人格,总是在用各种初级的防御来维持人格的边界与稳定,无暇也无力进入到他人的内心。这就是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不能共情他人的原因。
老子看清楚了婴儿的强大,所以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般的高度内敛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质形成的黑洞,其强大的引力场可以吸进去周围的一切。艾瑞克森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治疗师的阻抗来自他的人格。比如,他如果不能做到婴儿般的专气致柔,就需要自我防御,带有共性的防御来自过度依赖其理论取向。理论像是横亘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高墙,使彼此都看不见也听不到。佛教谈放下我执,而我执的真正原因,是我执不够。强大如释迦牟尼的人格,的确是没有什么需要防御了。
催眠不仅仅是医学手段,它还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北大的方新教授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被催眠的过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质会一览无遗。
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是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之间的相互催眠。在这样的催眠配对关系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强大的,你是想成为自己的,所以你要隐藏你的强大而表现出弱小与顺从。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了,所以你需要被顺从,需要无条件地占一些便宜。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称的年龄上。仅仅一个“孝”字,就制造了关系中跨越千年的虚伪与恶意,使所有人都处于未分化的、共生的链接中。所以“孝”是一个负性催眠。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爱。
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时时刻刻有催眠。我们中国人习惯性的客气话是“你辛苦了”,这其实就是在催眠他人。隐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样了解你。这显然也是把独立个体的关系“治疗”成了未分化的关系。而这是否也是疲劳如此渗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读艾瑞克森可以知道,催眠的目标是使他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独立、自由和强大,而不是相反。
最近十几年,中国心理治疗各个学派,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总的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我们也知道,很多问题如影随形。其中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治疗师,有时候是穿着理论的铠甲进入医患关系的,可以想见这会有什么样的治疗效果。读艾瑞克森,实可以破我执、理论执、各种执,相信被艾瑞克森风吹过后的心理治疗界,一定是一片盎然生机。
赵旭东博士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学位,三年里相当多的时间是在看艾瑞克森的治疗录像。我观看过赵教授的治疗,觉得他不囿于理论的、灵动的风格,大有艾瑞克森的味道。
杭州电子科大心理咨询中心的陈洁去年去艾瑞克森的故居参加了5天催眠培训。她说艾瑞克森能把石头的沉重变成泡沫的轻盈,而我们很多时候是把泡沫的轻盈变成了石头的沉重。精神的力量可以如此“改变”物质属性,真的令人神往。
本丛书的译者于收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精研催眠20多年,此次翻译这个系列丛书,一定“专气致柔”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致以略带嫉羡的敬意。
最后想说的是:相对艾瑞克森,我们也许更有优势,因为我们可以读他的书、看他的治疗录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在一门学科的发展轨迹上,某个杰出的人物可以空前,但不可能也不应该绝后。
曾奇峰
2015年4月20日于武汉
序
“没有不透风的墙”——索菲
每个了解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on)的人都知道,他做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事实上,他的目标导向性可能是他生活和工作最重要的个性特征。
为什么在与欧内斯特·罗西(Emest L. Rossi)共著《催眠实务》之前,他一直避免在书中展现他的工作呢?为什么他选择与欧内斯特·罗西合著?最后我禁不住猜想,“为什么他要我来写序言?”
不管怎么说,艾瑞克森在长达15年间发表了将近150篇文章,却只有少得可怜的两本书,一本是1954年与库伯合著的《催眠中的时间扭曲》;另一本是1961年与医学博士赫什曼和牙科博士赛科特合著的《催眠术在内科和牙科实践中的应用》。很容易理解在他70多岁时,他很渴望留下一份遗产,一份最后的总结,一个最终他人可以真正了解他和(有可能)仿效他的机会。
作为合著者,罗西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他与很多精神病学的巨匠有交往—弗朗茨·亚历山大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荣格学派的受训分析师。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并且在过去的6年中,他把他主要的时间奉献给了辛勤地观察、记录和讨论艾瑞克森的工作。
再者,“为什么找我?”我也是一位受训分析师,但来自不同的组织团体—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凯恩·霍尼)。我是一个执业近30年的精神科医师。差不多15年的时间,我做了很多残疾患者的心理治疗工作。从我第一次听说当时住在密歇根州埃勒维兹的米尔顿·艾瑞克森算起,我与催眠的联系有超过35年的时间。
罗西和我两人都有着丰富而不同的临床和理论背景,我们两个人的主要工作都与催眠无关。因此,在弘扬发展某一催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既得利益。我们真诚地致力于展现艾瑞克森催眠的理论和理念这一目标,不仅针对催眠实践者,也针对不甚了解催眠的精神治疗医师和心理分析师群体。朝着这个目标,罗西为了我们其他人的利益,摆出一副很天真的学生姿态,代表其他人扮演角色。
玛格丽特·米德也把自己看成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学生,她在他75岁生日时,在《美国临床催眠杂志》刊文“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独创性”(Mead, M. The Originality of Milton Erickson, AJCH, Vol. 20, No. 1, July 1977, pp. 4-5)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她解释说,自从她在1940年夏天第一次遇见艾瑞克森在通过陈述表达他的理念之后,她对他的独创性便有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米尔顿·艾瑞克森如果能想到新方法—而通常他都能,就绝不会用老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她感觉“他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独创性成为传播他所知道的许多东西的障碍”,并且“那些爱刨根问底的学生会因为他每个示范中非凡而又意想不到的才能而沉思其中,在试图模仿复杂的特异性反应和他正在阐释的基本原理之间感到迷失。”在《催眠实务》和这本书中,欧内斯特·罗西用一些大篇幅来阐述这些基本原理。他最为直接地通过从艾瑞克森的案例中组织和选取相关材料来做这件事。但更有助益的是,他鼓动艾瑞克森清晰地阐明这些原理。
那些像我这样仔细研读这本书的学生将会发现,迄今为止,作者在澄清艾瑞克森在催眠性质和催眠治疗理念、催眠诱导技巧、诱导治疗性变化以及验证这些变化的方法等方面已经做了最好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披露了很多关于艾瑞克森生活和治疗理念的有益资料。许多治疗师,包括心理分析师和其他人,将会发现艾瑞克森的方式和他们自己的方法可以兼容并存,并与他们关于“催眠术”的先入之见相去甚远。就像作者所指出的,催眠不会改变一个人也不会改变过去的经验性生活。这有助于允许他对自己了解更多,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治疗性催眠帮助人们绕过他们自身的习得性限制,让他们可以更完全地探索和利用其潜能。
那些阅读了艾瑞克森慷慨提供的吸引人的案例然后试图模仿他的人,肯定会发现他们无法取得可与他相提并论的成就。他们可能会放弃,并宣称艾瑞克森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能会强调艾瑞克森患有好几种残疾使得他与其他人不一样,并且肯定会承认他有着独特的观察和回应方式。他天生患有色盲、听力障碍、阅读障碍,还缺乏节奏感。他遭受过两次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侵袭。他因为神经损伤,再加上关节炎和肌炎的影响,使他在轮椅上度过了很多年。然而,有些人不会满足于艾瑞克森是一个无法模仿的治疗学天才这种解释。他们将会发现在欧内斯特·罗西这样的澄清者和推动者的帮助下,艾瑞克森的工作方式有很多可以被他人学习、传授和利用。
在《催眠实务》中,艾瑞克森自己曾建议 “针对困难问题进行工作,你可以在处理过程中,尝试进行有趣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得到解决这种困难问题的答案。这会让你对构思设计感兴趣,而忽略令人辛苦的具体工作。”在处理分析和传授艾瑞克森式催眠这个困难问题的过程中,罗西的方案可能是最有帮助的。每个读者是否会选择接受罗西的建议,运用这本书里所推荐的这些练习,这完全是个人问题;从我的经验来看,练习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很有价值的。事实上,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通过慎重而有计划地运用一些罗西用下划线所强调的艾瑞克森方式,我发现我已经能够帮助患者体验更深的催眠状态,并且似乎更容易接受作为其结果的变化。我发现设置治疗性双重制约、给予间接后催眠暗示、通过询问助长治疗性反应,以及建立复合暗示是特别有用的。艾瑞克森和罗西再三强调他们所称的利用方式,无疑是事出有因的。在这本书里,他们举了很多生动实用的关于“接受和利用患者的显在反应、利用患者的内部现实、利用患者的阻抗、利用患者的消极情感和症状”的案例。艾瑞克森对笑话、双关、隐喻和象征的创造性使用,已被其他人分析过,尤其是哈雷、班德勒和格瑞德,但本书里的很多例子和讨论都极大地增进了我们的理解。
有时候,艾瑞克森会与患者在他称之为常见日常恍惚的浅催眠状态下工作,或完全不用催眠。他并不把自己局限在短期治疗中。这在他与彼得,一个嘴唇肿胀的笛子演奏者,为期9个月的艰苦工作中得到了说明,这在本书中,罗西以一种生动的案例梗概形式对其进行了描述。但是,他与处于最深催眠状态、往往带着治疗性遗忘的患者打交道时所呈现出来的专业知识,经常让观察者非常感兴趣。是诱导出深度催眠、给予指导还是间接而非直接的暗示、产生更彻底的还是更持久的临床效果,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这无疑已经成了我的经验: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或不珍视深度催眠,并且不曾为之尽力,那么他就不大可能经常看到它们。我的经验也表明,深度催眠状态的获得,经常包括像是解离、时间扭曲、遗忘、年龄退行等现象在内,它可以在患者的症状和态度上引起更快并且似乎更深刻的变化。
艾瑞克森强调帮助患者在我们所称的“无意识”模式中进行工作的价值。他重视无意识的智慧。事实上,他经常不遗余力地维护治疗性工作,以避免患者意识心理的审查,避免可能被患者的“习得性和限制性定势”破坏。他的这种做法在这本书中比在迄今为止其他任何已出版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明确的概括。
当然,他往往并不把催眠诱导或催眠性技术与治疗性技术或演练分得那么清楚。他觉得治疗师在催眠诱导中使用无意义的、重复的短语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个时间可被更有效地用来注入治疗性暗示或让患者做好改变的准备。就像罗西曾经指出的,无论治疗还是催眠,包括诱导,在早期阶段,都包含一个“弱化患者平常受限的心理定势”的过程。艾瑞克森从来不是仅仅关心引起一种催眠,他总是更关心那些治疗性作用。
尽管他确实知道利用直接暗示、催眠性技术经常可以增强诸如系统脱敏和认知再训练等行为矫正方式的效果,但他还是指出直接暗示效果的有限性。他说:“直接暗示……并不会引起对实际的治愈所必需的意念、认知和记忆的重新联结和重组。催眠心理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只能源自患者的活力。”于是,他引导并训练患者在决定为达成期望目标所需工作量方面的临床决断力(Erickson, 1948)。从这个专辑,并从阅读本书以及其他出版物的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相比于大多数治疗师而言,艾瑞克森较少需要及唤起 “教条性的顺从”。
显而易见,“临床辨别力”不过是来自多年在动力学、症状学和康复保健方面的深入研究,来自与患者的实际工作。
治疗师的判断也会受到他自己人生观和生活目标的影响。艾瑞克森自己的人生观体现在他对“成长、喜悦和快乐”等概念的强调上。对这一点,他一再说,“生命不是什么你今天可以给它一个答案的东西。你应当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这个你正在变得如其所是的过程。最令人欣喜的事莫过于种下一粒花籽,而不知道什么种类的花将会破土而出。”我自己关于此事的经验在1970年对他的拜访中得到了启示,当时我与他交谈了4小时,留下的感觉是我花费这个时间主要是在听关于他的家庭和患者的故事。直到1977年的夏天我才再次见到他。当时,早上5点在凤凰城的一个旅馆里,当我在回看艾瑞克森工作的一些录像带时,一些重要的顿悟逐渐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明显地与我们1970年对话期间开始的工作有关,也与中间七年我所做的自我分析有关。那天早上
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正品图书,送货很久,非常满意。
评分购买很方便,包装的很好。
评分整套书,很棒,值得收藏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京东的书籍真的很合适,是正版,而且很便宜,一直在东东购书,喜欢的不得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的嘛
评分正版,一直在京东买书,放心!
评分看看 畅销书吗 还是可以
评分学无止境,了解自我
催眠疗法:探索性案例集锦(万千心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