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一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
作者简介
《聂荣臻传》编写组,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由北京军区《聂荣臻传》编写组撰写。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及北京军区和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等部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聂荣臻传(3版 精装)》:
第五章在南昌起义中1927年7月上旬,为“东征讨蒋”,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的部队已陆续向长江下游移动,分驻江西九江及其附近地区。这些部队主要集中在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这个方面军辖有第四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军。叶挺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第四军二十五师是以原叶挺独立团为骨干扩编而成的。
贺龙任暂编第二十军军长。还有一些其他部队。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共产党可以控制的武装力量约两万人。
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汉开会作出了组织武装起义的初步决定。周恩来回军事部后连夜召集聂荣臻等人开会。他说:共产国际指示,我们党要组织一支五万人的军队,要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据此,结合当前的形势,中央已经决定组织武装起义。起义的大体设想已经有了,但具体行动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周恩来指定聂荣臻、贺昌和颜昌颐组成临时性组织——前敌军委,聂荣臻为书记,先到九江,向当地驻军中的共产党人传达中央决定,叫他们做好起义准备,等待中央命令。
组织武装起义正是聂荣臻的迫切愿望。他与贺昌、颜昌颐于第二天即乘轮船急忙赶到九江。他们要通知的第一个人是叶挺,所以到九江后就住在叶挺的司令部里。当时,因形势紧张,中央不少负责人已先后转移到九江。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叶挺等人同聂荣臻一起在九江举行会议。会上,李立三等人很急躁,主张立即动手。聂荣臻坚持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等待中央的命令。与会者最后还是同意先向中央报告,待中央批准后再行动。
汪精卫公开叛变后,调动第三、第六、第九军等部对这一地区做出包围态势。中共中央原定要争取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在关键时刻投向了汪精卫。他勒令在第二方面军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如叶挺等人须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局势万分紧迫,再不起义,就要断送这部分革命武装了。于是,李立三等人于九江会议后不久,即向中央提出:“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在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的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并把这个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接到这个报告后,中央立即决定组织南昌起义。聂荣臻与贺昌、颜昌颐随即夜以继日,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同连以上干部党员都谈了话。
一些部队按中央部署陆续向南昌集结。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蔡廷锴的第十师,分头向南昌开进。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第十二师和第二十五师。
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和国际代表决定南昌起义的部署是:在南昌武装起义成功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待国际援助,再举行北伐。
7月26日,周恩来赶到九江,向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聂荣臻等人传达了中央的意见。
会后周恩来交代聂荣臻:到马回岭把第四军的第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他们约定信号:起义举行了,就从南昌放一列火车开到马回岭。马回岭是九江到南昌间的一个火车站。
聂荣臻立即到马回岭第二十五师,紧张地做起义的准备工作。
南昌起义的枪声是8月1日凌晨2时打响的,到凌晨6时,肃清了城内抵抗的全部守军3000人。起义成功了!一列火车来到了马回岭。
聂荣臻所担负的动员第二十五师起义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该师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个团。第七十=团的前身即叶挺独立团,团长周士第是共产党员。第七十四团团长是张发奎的人。第七十五团副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当时任第七十五团中共支部书记,实际上掌握着这个团的领导权。根据这种局面,聂荣臻判断,是无法一下子把第二十五师整个师拉走的。
聂荣臻首先拉第七十三团。他与周士第商定,先把辎重装火车运走,部队接着向德安集中。他随后到第七十五团。第七十五团与师部驻扎在一起,行动不便。他和孙一中确定,以野外演习的名义,只拿武器弹药,把该团三个营的部队拉出来,在第七十三团后面跟进。至于第七十四团,只带出一个侦察连,这个连8月1日,聂荣臻率领起义队伍由九江经德安向南昌开进。行至德安一座铁路桥旁,张发奎带着卫队营乘火车从后面赶来,火车停下,队伍也停下了。双方形成僵持局面。聂荣臻当机立断,叫张发奎往回开车,但他不肯。聂荣臻命令身边的一个排长:“你让他往回开车,他不开车就朝天鸣枪。”这个排长喊了几声。火车还是不开,聂荣臻就喊了一声:“放!”一阵排枪,把张发奎吓坏了,他急忙跳下车,丢下卫队就跑了。张发奎回去后,派了个参谋,捎来封信,要求把他的望远镜还给他。聂荣臻叫那个参谋带回了望远镜,还把全副武装的卫队也交还给张发奎。因为当时还想争取张发奎,所以不能不留有余地。
德安至南昌的火车不通,聂荣臻率领起义部队连夜行军,赶向南昌。紧急、炎热、干渴,但部队情绪很高,精力旺盛。8月2日.拂晓时,聂荣臻看到了飘扬在南昌城头上的鲜艳红旗。
聂荣臻到起义军指挥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很高兴,说:“没想到把二十五师大部分拉出来了。”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团又一个连,计3000人,汇入南昌起义的队伍,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的第二十五师。
8月2日,南昌起义后成立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贺龙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仍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仍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党代表。他熟悉叶挺,很高兴与叶挺一起领导十一军的工作。
按照既定部署,起义军没有休息整顿,于8月3日起,匆忙地从南昌起程南下了。
起义军踏上南征道路后,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
在左翼行进的蔡廷锴部第十师,4日到达进贤时脱离起义队伍,转向浙江,拉走占全军四分之一的兵力。
……
前言/序言
null
聂荣臻传(3版 精装)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