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玩世家、收藏界“奇人”陈重远
讲述青铜、甲骨与碑帖背后的故事
传授其收藏与鉴赏的诀窍
内容简介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翔实记录了老北京古玩商们一个世纪的生活与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独特有趣的脾气禀性,准确介绍了北京老古玩行经营活动的状况、交易的形式、计价与分账的方式,以及鉴别辨识青铜、甲骨与碑帖等各类古玩的知识、方法和造假的技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七五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精彩书评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 目录
上 编
引言 003
青铜器价值与价格的背离 005
一段小插曲说明点问题 006
三代青铜器和后代之仿制 006
苏州造令三位行家“打眼” 008
夏商周铜器终将恢复其应有价值 010
毛公鼎传流民间九十五年 012
德宝斋鉴定做中介 012
陈介祺收藏五十三年 013
端方强买毛公鼎 015
叶恭绰护宝有功 016
徐伯璞忆国宝归国有 017
真、假北魏鎏金造像 019
铸造人像历史长,鎏金佛像价值高 019
正定出佛宝,俞淮清要做这笔生意 020
借财力、借眼力下乡鉴定摸底 022
总长一纸便函,古董商喜获宝器 023
中日古董商协同作弊,人均渔利 023
师徒竞争 师傅揭底 024
扮道士学作伪 025
选样品铸佛像,土洋结合做假锈 026
唬老外专家上当,赝品价码高真货 026
古铜觚、罍之辨识 028
挂货铺漏货,英国商买觚不要罍 028
岳彬踢生意,黄伯川捡便宜 029
看铜罍不期而遇 030
日商识真货 031
动情解囊,铜罍归大王 032
商鼎、周鼎和秦鼎的交易往事 034
鼎的形状和用途 034
看商鼎起步 035
一件周鼎拆散师兄弟 036
秦鼎情义深,东伙却坑人 038
商代青铜山尊与中日两大古董商 041
尊古斋发家之谜 041
宝二爷代伒贝子卖古铜山尊 041
日本大古董商 043
中、日两大古董商论山尊 044
商代青铜山尊进入大都会 046
庆王爷的真、假古铜簋 047
珠宝商进朝房兜售珠宝 047
献宝巧遇庆王爷 047
八百两纹银买铜簋 048
原来是件苏州造 049
怒火万丈一笑了却 050
镈钟流散民间及其传说 052
演员藏巨,猜疑其来路 052
太监闲谈太后之内幕 052
儿媳改嫁,钟入他家 053
古铜罍带来的福与祸 056
建立兵工厂,百姓遭祸殃 056
遇旱年,关帝庙香火旺 057
买卖古铜罍,盖房又置地 058
盼子心切,子散妾离 059
商、周奇特古铜壶使人致富 061
走运得古铜壶 061
串茶馆巧买古铜卧式鸭子壶 062
修铜鸭,伙货经营 064
中外古董家评价古铜鸭 064
半只鸭子壶换来家小古玩铺 065
洛阳知县弃官经商买卖唐三彩和铜镶铜 068
洛阳乃我国文物之宝库 068
县长实地考察矿砖和唐三彩 070
弃官经商买卖铜镶铜致富 071
商代双凤重耳彝“飞去未归” 074
彰德府出土凤耳彝 074
岳彬施计,稳妥收取 075
国宝文物,外人觊觎 076
二十万不售,分文未获 077
国宝失落,今日重提 077
古铜尊鸮和鸮头提梁卣 079
鸮的传说 079
插图引起回忆 080
徒弟蒙师傅 081
一件货堵死货源 081
战争切断古董铜器出口 082
下 编
先有延寿寺 后有琉璃厂 087
文化街名匾集萃 纪晓岚挥毫书写 094
乾嘉学派买古董 古董商人重考证 104
抓麻子引出话题 金石学问时兴起 112
阿林保献宝荣升 阮元定名散氏盘 118
谈齐侯罍解训话 文人盛举释铭文 126
议论关张德宝斋 提及火烧圆明园 133
毛公鼎和万印楼 陈介祺与汉印章 140
政府南迁改北平 府第空闲成“凶宅” 147
谈论北京旧货摊 说出虢季子白盘 154
论白盘讲述铭文 说盂鼎评议真赝 162
端方拍案学金石 云从对答讲碑拓 169
孙秋交游出众 十二石天壤尤物 175
官商结拜成益交 铜禁之说近百年 182
琉璃厂出坊本书 篆刻家留古印存 189
增税祝寿招民怨 寄观爵杯两代人 200
传国宝商家觊觎 “苏州造”行家打眼 207
徒弟揭底说岳彬 卖假存真唬洋人 215
福开森和魏武达 夏代尊和西周匜 222
大兵李倒腾古董 古铜张留传技艺 230
鉴别铜器真与伪 全凭经验和眼力 239
精彩书摘
三代青铜器和后代之仿制
夏商周三代铜器乃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产物,它显示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若从传说中禹铸九鼎时计算,远在公元前2200年,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处于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时代。此时,我国已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有了文字。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历史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这时的青铜器仍在发展。
三代铸造铜器“盖选铜之精者,绝无砂颗,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皞皞子《国民宝库》鉴录第二十二),故而铸造出的青铜器铜质优良,绝无砂砾杂质,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尺寸合度,花纹秀丽,文字匀净,确是鬼斧神工,佳妙至极。历代鉴赏收藏家、古董家皆以三代青铜器为至宝,秦汉铜器次之,汉代以后的铜器,被鉴赏家称之为“新铜器”。
中国人以尊古为美德,尊重古代先贤,乃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而仿制和保存前人之遗物,自古有之,今又盛行矣。以三代铜器而言,商仿夏、周仿夏皆有之,其仿制精者与真器有同等价值。
唐代以来,不断仿制三代铜器。唐玄宗李隆基在唐代经济文化发展高峰、史称“开元之治”之时,于江苏省西南部的句容县,设置官场,专事仿铸三代青铜器。
唐代仿铸三代铜器延续近230年,至南唐后主李煜死后,官场仿铸三代铜器才停止。唐代仿铸器物上留有标记,多刻监官花押。
宋徽宗赵佶嗜古成癖,精于书画,书称“瘦金体”,长于画花鸟,对古代名器无不仿制。宋政和、宣和年代仿铸三代铜器最多。《宣和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家在宣和殿收藏之三代铜器,共20类839件,集宋代所出土青铜器之大成。书中所定器名至今多沿用,三代铜器全部被仿铸。古董家讲:“清末时琉璃厂古玩铺里的三代铜器,除新出土之外,不少熟坑铜器是宋宣和时仿的。”
明代宣德年间,可谓太平盛世,承永乐之后,纲纪修明,仓廪充羡,闾阎乐业。宣宗朱瞻基做了十年太平皇帝,他喜好铸铜仿古,宣德炉早为世人所称道,宣德年间仿铸的商周铜器,堪称精妙佳品。老古董商讲,清乾隆年间也有仿铸商周铜器,但质量、做工都不如宣德的好。然而乾隆官窑的瓷仿铜仿得十分逼真相像,用碧玉仿制三代鼎炉彝埙,玲珑剔透,也十分相像。
除历代皇帝仿铸三代铜器,民间也有仿造者。在书中有记载的,有宋代“台州铸”,元代“杭州铸”“平江铸”。“台州铸”多小雷纹,“杭州铸”和“平江铸”的花纹较粗。传说“杭州铸”是名匠姜娘子所铸,“平江铸”乃王吉之作。古董商们认为姜娘子的技艺胜于王吉。
清乾隆以来,民间仿铸铜器者,逐渐增多。清末民初,鉴赏收藏家、古董家将仿铸之铜器,分地区称之为“苏州造”“潍坊造”“西安造”“北京造”。到这一时期,仿古之意已不在尊古,而在谋利了。
金石学在我国再度兴起的道光、咸丰年间,翰林院的金石学者收集青铜器注重铭文。而有的不识金文的官僚,选购铜器也要有铭文的。传说西安有位知府姓刘,他买铜器没字的不要,有字的多加钱,西安古董商便设法在无铭文的真器上錾刻文字,以投其所好。
1852年,卖给老翰林、金石学家陈介祺“毛公鼎”的西安古董商苏亿年,拓下“毛公鼎”上的铭文进行摹仿錾刻,成为西安錾字作伪的巧匠。
“西安造”的仿铸三代铜器,以錾刻伪铭见长,真器上的伪铭大部分出自西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西安錾刻名匠是“凤眼张”“苏兆年”“苏亿年”等人。
苏州仿造三代铜器较早。乾隆中叶出土的散氏盘,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的阮伯元定的名。散氏盘出土后曾在苏州用翻砂法复造,极其成功,复制的散氏盘同真品几乎完全一样。光绪末年,古董商听说散氏盘已流往国外,到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出宫,查点文物时,发现散氏盘仍在养心殿收藏。可见苏州造的铜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矣。
……
金石谈旧/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收藏小故事,小常识,浏览了解下应该很好。
评分
☆☆☆☆☆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翔实记录了老北京古玩商们一个世纪的生活与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独特有趣的脾气禀性,准确介绍了北京老古玩行经营活动的状况、交易的形式、计价与分账的方式,以及鉴别辨识青铜、甲骨与碑帖等各类古玩的知识、方法和造假的技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评分
☆☆☆☆☆
趁活动买来收藏下,一整套五颜六色很好看
评分
☆☆☆☆☆
可以一读
评分
☆☆☆☆☆
一套书,陆续收齐,看着玩!
评分
☆☆☆☆☆
内容很好,纸张和印刷也很好!
评分
☆☆☆☆☆
可以
评分
☆☆☆☆☆
内容丰富多彩,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翔实记录了老北京古玩商们一个世纪的生活与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独特有趣的脾气禀性,准确介绍了北京老古玩行经营活动的状况、交易的形式、计价与分账的方式,以及鉴别辨识青铜、甲骨与碑帖等各类古玩的知识、方法和造假的技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