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住宅精细化设计2》主要对低密度住宅产品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低层和多层住宅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已有数十年发展历程。根据楼栋组合形式及容积率特点,我们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独栋别墅、联排住宅、叠拼、双拼及多层住宅作为代表,分阶段阐述这几类住宅产品的演进历程,希望通过对这一演变过程的分析,展现不同时期我国低密度住宅的产品特点,以及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以使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七年。长期致力于住宅精细化和标准化设计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近年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住宅及老年建筑规范和标准的编制工作,主持设计、研究、咨询住宅类及养老类项目数十余项。
主要社会兼职: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老年住区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住宅设施专家委员会委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理事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老年宜居住区建设试点
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
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执行理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住宅发展
我国低密度住宅产品演进历程 周燕珉,齐际,林婧怡
我国住宅厨房的发展变迁 周燕珉,林婧怡
我国住宅卫生间的发展变迁 周燕珉,林婧怡
我国集合住宅阳台的发展历程 周燕珉,王琛,林婧怡
第二篇 住宅设计
针对不同客户群需求的住宅套型配置研究 周燕珉,李广龙
套型产品库建设中的套型优化设计研究 周燕珉,李广龙,林婧怡
住宅厨卫门窗设计要点 周燕珉,钟琳,林婧怡
厨房储藏设计要点 周燕珉,钟琳,林婧怡,林菊英
卫生间储藏设计要点 周燕珉,钟琳,林婧怡,林菊英
门厅储藏设计要点 周燕珉,郭袁媛,李佳婧,林菊英
卧室储藏设计要点 周燕珉,郭袁媛,李佳婧,林菊英
儿童房安全性设计建议与自查要点 周燕珉,岳伟偶,茹笑岚
第三篇 住宅点评
住宅样板间设计常见问题点评 周燕珉,林菊英
住宅建筑设计质量通病与解决方案 付昕
解读住宅设计中常见的十二种风水 周燕珉,霍佳,李佳婧
第四篇 保障性住宅
公租房居住现状调研与设计建议 周燕珉,邱婷,林婧怡
公租房样板间套型设计实例分析 周燕珉,林婧怡,李广龙
青年人才公寓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周燕珉,吴海明
第五篇 老年住宅
老年人居住需求调研分析 周燕珉,霍佳
老人对养老公寓的需求探析 周燕珉,李佳婧
多代居住宅适老化设计要点 周燕珉,龚梦雅
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周燕珉,林婧怡
养老社区的住宅产品设计要点 周燕珉,郭袁媛
第六篇 住区环境
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建议 周燕珉,刘佳燕
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地设计建议 袁野
第七篇 其他
《住宅精细化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成果总结 周燕珉等
图片来源
前言/序言
《光影之下:当代建筑的空间叙事》 一、 开篇:空间如何说话? 建筑,从来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亦非冰冷的几何学符号。它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通过光影、体量、材质以及动线的巧妙编排,与居住者、使用者进行深度对话的艺术。这种对话,关乎情感的触动,关乎体验的延伸,关乎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共鸣。《光影之下:当代建筑的空间叙事》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探寻和解读那些在当代建筑中,空间如何超越其物理属性,成为叙述故事、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载体。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能触动心灵、留下深刻印记的空间,往往并非依赖于繁复的装饰或炫目的形式。相反,那些经过精心构思、能够引导我们视线、沉淀我们情绪、唤醒我们潜意识的空间,才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当代建筑设计浪潮中,那些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在空间中注入叙事性元素的实践。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建筑风格,而是隐藏在不同风格之下的共通设计哲学——如何利用空间本身,来讲述一个关于生活、关于人、关于时间的故事。 本书并非一本写给建筑专业人士的学院派著作,也非一本充斥着晦涩术语的理论汇编。它的读者群是所有对“空间”这一概念抱有好奇心,并愿意去感受、去理解空间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人。无论你是对居住环境充满期待的普通人,还是对设计抱有热情的学生,亦或是希望在自己的项目中寻求灵感的实践者,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与启发。我们希望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结合直观的视觉呈现,将那些抽象的设计理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看懂”空间,更能“感受”空间。 “叙事”二字,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我们探讨的“空间叙事”,并非简单的线性故事讲述,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通过空间的层次感,引导人们的视线在不同区域间游走,如同翻阅一本精心设计的画册;它通过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让空间的情绪随之起伏,宛如戏剧的转场;它通过材质的触感,唤醒我们身体的记忆,让我们与空间产生更深层的连接。这本书,就是要为你揭示这些“空间说话”的秘密。 二、 光之编织:空间的情绪塑造者 光,是建筑中最灵动的元素,也是空间叙事中最强大的叙事者。《光影之下》深入探讨了光线在建筑设计中的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照亮空间的工具,更是塑造空间氛围、引导视线、甚至影响我们情绪的关键。 书中,我们将从自然光与人工光的运用两方面进行剖析。自然光,以其不可预测的变幻和温暖的生命力,为空间带来了天然的韵律。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开窗的大小、位置、朝向,以及利用天井、光井等手法,将户外的阳光“编织”进室内,使其成为空间肌理的一部分。例如,书中会详细解读那些巧妙设计的天窗,如何在特定的时间点,将一束束光线精准地投射在墙面上,形成移动的“光之画作”,为静止的空间注入动态的生命力。又或是,如何利用建筑的遮阳系统,控制阳光的直射,在室内形成柔和的光影交错,既满足了采光需求,又避免了眩光,营造出宁静致远的居住感受。 人工光的运用,则更加强调设计的精准性和功能性。但本书并非止步于对灯光的功能性描述,而是关注人工光如何成为空间叙事的“第二语言”。我们探讨了通过不同色温、不同亮度的灯光,如何区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强化空间的层次感。例如,在客厅,温暖的黄光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在书房,偏冷的白光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更进一步,我们会深入分析那些“隐藏式”灯光设计,如灯槽、射灯的巧妙运用,如何勾勒空间的轮廓,强调建筑的体量感,甚至在夜晚,将建筑转化为一件巨大的、会呼吸的雕塑。 光影的对比,是空间叙事中的重要手法。书中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建筑师如何利用光影的明暗对比,来突出空间的焦点,引导人们的视线。一束强烈的追光,可以瞬间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一件艺术品;而大面积的阴影,则可以营造出神秘、内敛的氛围。这种“明”与“暗”的对话,是空间最原始、也最富表现力的语言。 三、 体量与穿梭:空间的节奏与流动 建筑的体量,是其物理存在的直观体现,但体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内部的动线设计,才是真正决定空间是否具有叙事性和吸引力的关键。本书将从体量的构成与空间关系的营造,以及引导性的动线设计两方面,深入探讨空间的节奏感与流动性。 我们分析了建筑师如何通过对体块的切割、叠加、组合,创造出丰富而富有戏剧性的空间形态。这并非简单的形式堆砌,而是一种对空间关系的深度探索。例如,书中会展示一些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进行巧妙分离,但又通过视觉或物理上的连接,形成有趣的互动。一个半开放的客厅,如何与隔壁的露台产生自然的过渡?一个狭长的走廊,如何通过天窗的引入和墙面的处理,变得不再单调,反而成为一次引人入胜的“穿越”? 空间的动线设计,更是空间叙事的“骨骼”。它引导着人们在空间中的行走路径,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停留,都可能是一段叙事的展开。《光影之下》强调的是“有引导性的动线”,而非随意铺陈的路径。我们关注的是,建筑师如何通过墙面的起伏,地面材质的变化,乃至家具的摆放,来 subtly 地引导人们的脚步,让一次从入口到核心空间的行走,成为一次充满发现和惊喜的旅程。 书中会特别分析一些“非线性”动线的设计。这些设计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式行走模式,鼓励人们在空间中进行探索。一个错落有致的庭院,一个隐藏在转角后的阅读角,这些都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选择,使得每一次在空间中的体验都变得独一无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动线的设置,让人们在空间中“迷失”,却又在迷失中不断发现新的“诗意”。 四、 材质的低语:触感与记忆的共鸣 如果说光影是空间的眼睛,那么材质,便是空间的肌肤。材质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触感、视觉的质感,甚至我们对空间的记忆。《光影之下》将材质的运用提升到叙事的高度,探讨它们如何在不经意间,诉说着空间的故事。 书中,我们将从不同材质的“个性”出发,解读它们如何为空间注入独特的灵魂。天然的石材,带着岁月的沉淀,适合营造庄重、内敛的空间;温暖的木材,则带来亲切、自然的感受,是家庭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冰冷的金属,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增添硬朗、前卫的风格。但本书关注的,并非仅仅是材质的分类,而是它们如何被组合运用,产生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 我们会分析那些“诚实”的材质运用,即保留材质本身的质感和纹理,让它们直接与使用者对话。例如,未经过度打磨的混凝土墙面,其粗糙的肌理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暴露的砖墙,则诉说着历史的痕迹。这种“不加修饰”的美,往往比繁复的装饰更能打动人心。 同时,书中也会探讨材质的“混搭”所能产生的叙事张力。例如,将粗犷的混凝土与温润的木材结合,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激发空间的层次感。又或是,在现代的玻璃幕墙建筑中,引入传统的丝绸或麻布,为冰冷的空间注入一丝柔情。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材质与“触感”和“记忆”联系起来。我们鼓励读者去触摸空间,去感受材质的温度、粗细、平滑或凹凸。这些触觉的体验,往往能够唤醒我们潜藏的记忆,让我们与空间产生更深层的连接。一扇古朴的木门,或许能勾起童年外婆家的回忆;一块触感温润的石板,或许能让我们想起某个宁静的午后。材质的低语,便是空间能够留存于我们记忆中的重要原因。 五、 空间中的“留白”与“呼吸”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元素所包围,而真正的“静”与“留白”,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奢侈。《光影之下》将“留白”和“呼吸”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探讨它们如何在建筑空间中,为使用者带来精神上的喘息与宁静。 “留白”,并非简单的空无一物,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功能的“空白”。书中会分析,建筑师如何通过控制空间的尺度、家具的摆放,在必要的地方创造出“留白”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是大面积的素墙,可以是一片开阔的视野,也可以是简洁的几何体块。它们的作用,并非为了节省成本,而是为了让人们的视线得以停驻,让心灵得以放松。 “呼吸”,则意味着空间不应该过于拥挤和压抑,而应该有充足的空气流动和空间尺度。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挑高的空间,开放式的平面布局,以及合理的窗户设计,让空间“呼吸”。这种“呼吸感”,能够极大地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和自由度。 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让人“慢下来”的空间。在一个节奏快速的社会,一个能够提供片刻宁静的居住空间,其价值不言而喻。书中会通过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留白”与“呼吸”的设计,来创造出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空间体验。例如,一间拥有巨大落地窗,可以将远处的风景一览无余的客厅,其“留白”之处在于将焦点投向了自然;一栋拥有天井和庭院的住宅,其“呼吸”之处在于将自然引入室内,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 六、 结语:建筑空间的当代诗意 《光影之下:当代建筑的空间叙事》是一次关于建筑空间可能性的探索,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感知、如何体验、如何被空间所影响的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个优秀的建筑空间,都蕴含着一段等待被解读的故事。而这本书,便是希望为你提供一把钥匙,帮助你打开这扇通往空间叙事世界的大门。 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有温度”的设计,一种能够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设计。光影的交织,体量的韵律,材质的触感,以及空间的呼吸,共同构成了建筑的生命。当我们不再仅仅将建筑视为物理结构,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承载生活、传递情感的容器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空间所能带来的无限魅力。 本书希望激发读者去更深入地观察身边的建筑,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平淡表象之下的精妙设计。你可能会在某个转角,发现一段意想不到的风景;你可能会在某个午后,被一束光线所打动;你可能会在某个夜晚,因为材质的触感而想起一段久远的回忆。这些,都是空间叙事的力量,是建筑给予我们的,最温柔的诗意。 通过《光影之下》,我们希望与你一同踏上这场探索建筑空间叙事的奇妙旅程,去发现那些光影交织下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在体量间流动的节奏,去聆听那些由材质低语而成的生命咏叹。让我们一起,在每一个空间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活出更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