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比較研究的形式,結閤理論研究和曆史研究,對當代種族主義的性質和概貌進行瞭歸納和介紹。書中還論述瞭發生在多國的齣於對安全的偏執追求和日益突齣的身份收縮現象是如何逐漸使強化對少數族裔的國內監控和邊境檢查措施正當化的。通過本書,讀者還可以瞭解反對種族主義、身份收縮、族裔排斥的理論基礎和曆史基礎。
作者簡介
阿裏亞娜·捨貝爾·達波洛尼亞,法國籍,羅格斯大學客座教授和巴黎政治學院(Seience Po)法國政治生活研究中心(Cevipof)客座研究員。。鍾震宇,男,全職法語譯員,新浪微博知名博主。199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後在非洲幾內亞和馬裏常駐四年,擔任翻譯工作。2004年獲得巴黎第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文憑。全職從事法語口譯、筆譯工作已近十載,其間在外交學院完成國際關係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已齣版多部譯著,涉及曆史、哲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領域。
目錄
引 言 種族主義之邊界/001
第一章 種族主義的語義邊界/013
非種族的種族、種族的種族和前種族種族主義/016
種族、文化與族群性/020
從種族到文化(以及反之)/024
新科學種族主義/029
種族主義概念的偏狹化與泛化/035
第二章 各種差彆主義思想概覽/039
族群/種族類彆和族群性/043
排斥的做法和排斥自我排斥的做法/053
尺度可變的公民權/060
第三章 世界各地的歧視現象/067
無邊界的種族主義/071
邊界上的種族主義/079
用於安全的種族主義/085
結 論 反種族主義的各個領域/091
參考書目/099
前言/序言
引言 種族主義之邊界
什麼是種族主義?我們如何定義種族主義?當研究視角會影響對種族主義的定義時,抑或當對種族主義的定義會影響研究視角時,我們應如何對種族主義加以分析研究呢?誰是種族主義者?為什麼?我們能夠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嗎?如何纔能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呢?
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上述問題的答案亦不盡相同。杜波依斯(William E.B. Du Bois)認為,20 世紀的問題是“亞洲、非洲、美洲和太平洋諸島上膚色最深的各個種族和膚色最淺的各個種族之間的膚色界綫(color line)”。A20 世紀30 年代擺脫納粹迫害的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等德國學者認為,種族主義是各種為“雅利安種族優越論”正名的僞科學理論的産物。在殖民主義上升期,人們關注的是當時仍然含混不清的文明人與未開化人的區彆問題、資本主義與殖民擴張之間的聯係問題和殖民問題與社會問題之間的關係問題。非殖民化進程和移民現象齣現後,種族、族群與文化身份的多樣化和相互交錯産生瞭新的關注焦點。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認為,能否“與差彆共存”已經成為“20 世紀的主要問題”A。而21 世紀的主要問題無疑是全球範圍內種族主義偏見的根深蒂固(盡管反種族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始終存在)、各種歧視做法的持續存在和族群衝突的不斷增加。
種族主義具有四個長期存在且起伏波動的形式:膚色偏見[ 美國南方根據吉姆?剋勞法(les lois Jim Crow)實施的種族隔離、南非的種族隔離製度以及當代各種針對黑人的偏見] ;反猶主義(從納粹主義到當前反猶主義的各種錶現);殖民種族主義(後來演變為後殖民種族主義和新殖民種族主義);最後還有族群/文化僵化詮釋論,被用來為當今大部分多元文化或多族群社會中存在的身份收縮現象正名。
但是,這並未窮盡種族主義的全部錶現形式,因為種族主義兼具復雜性和多樣性。盡管種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源自西方文化內部B,但是其各種錶現形式卻遍布全球,特彆是以實現或捍衛一個具有“同樣族源、同一文化的共同群體之純潔性,將此集體身份神聖化,並通過動員以期長存”C 作為目的的仇外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在非西方國傢中的傳播可部分歸因於殖民化和現代“科學”理論的輸入(比如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在19 世紀末的中國和日本所獲得的成功A)。但是,這種傳播在傢族觀念源遠流長和以“種族”血統對立與尊卑有序的傳統思維為核心的國傢中更為順暢。比如歐洲的各種種族主義論調在印度就被基於特定國情邏輯而被印度的民族主義者重新理論化,形成瞭一種“高級種姓種族主義”。B
此外,種族主義一詞的新用法也層齣不窮。一方麵,種族化的方式多種多樣;另一方麵,差彆化的思路亦不勝枚舉。種族和種族主義的各種生物學觀念、種族的各種文化視角、種族主義的各種文化理論化思路均已存在。非種族的種族、種族類種族、沒有種族(基礎)的種族主義、無種族主義觀的種族等,這些對種族主義一詞過於寬泛的使用使得任何持排斥態度及淡化其後果的行為都被視為種族主義;同時,狹義種族主義一詞的使用範圍的觀點又認為隻有動用暴力纔是種族主義。人們還創造瞭偏見種族主義、行為種族主義等說法,這些概念的交錯組閤也值得我們研究,因為唯有如此我們纔能把握種族主義當前發展的規模性和復雜性。
種族主義一詞的多種用法對應於多種動因,這提齣一個我們鮮有談及的問題:種族主義有什麼用?更確切地說,今天,當種族主義已經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譴責並且在很多國傢被立法禁止的情況下,做一個種族主義者有什麼用呢?答案尚不明瞭,因為要給齣明確的答案需要我們以理性的方式去研究種族主義無理性和迷宮般的錯綜復雜性。但是,種族主義的持續存在意味著它有其有用的一麵,即種族主義有其在心理、社會、政治和製度方麵所要達到的目的。種族主義要達到的這些目的隨著時代和國傢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演變著:在需求變化後,種族主義者也會適應時代的需求,不同於傳統的排斥形式之外的新型歧視形式亦會應運而生。
對種族主義各種動因的研究又指嚮對種族主義認識的多樣性。種族主義者眼中的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者眼中的種族主義相異。除瞭這一顯而易見的相異性外,各國之間也存在著差彆:在法國,談論種族關係就會被視為種族主義,而種族關係(race relations)卻是英國反種族主義立法的基礎。這裏,有必要強調一個悖論:雖然種族主義由於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反復齣現而被視為全球問題,但全球對種族主義的認識並非鐵闆一塊。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對種族主義的語義混淆和認識論問題,它們往往會動搖反種族主義討論的根基。對種族主義的認識缺乏共識基本上都有政治因素的影響,正如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幾次反種族主義全球會議(2001年聯閤國世界反種族主義大會和2009 年德班審議大會)所揭示的那樣。某些國傢的代錶團一度要求將反猶太復國主義視為反猶太主義的一種形式,這一提議遭到那些將猶太復國主義視為種族主義思想的代錶團的斷然拒絕。某些非洲國傢要求將奴隸製度定為反人類罪,同時提齣要求獲得與猶太人大屠殺受害者所獲賠償相似的“賠償”。一些流亡藏人指責在西藏存在著新形式的種族隔離,而中國代錶以這屬於煽動種族仇恨為理由阻止親“藏獨”的非政府組織錶達此觀點。“一些人”眼中的種族主義在“另一些人”看來卻不是種族主義,此外,認為反種族主義者纔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的“反反種族主義”運動也在發展之中。
那麼如何對種族主義的復雜性進行研究並評價其諸多錶現呢?
第一種方法是對不同學科、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國傢傳統中圍繞種族、種族主義和族群性等概念展開的理論討論加以研究。不幸的是,這一研究方法引發瞭更多的問題甚於其帶來的答案,正如學者馬丁·布爾默(Martin Bulmer)和約翰·索洛莫斯(John Solomos)所言,“在對種族與種族主義的研究中,有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人們對在將種族和種族主義作為一個領域進行研究時應使用哪些概念、工具和應參考哪些共同指標缺乏共識A”。
第二種方法是將種族主義置於特殊背景下加以研究,這裏所說的特殊背景可以是曆史背景、製度背景或意識形態背景,但是這一方法並不總是能夠清楚解釋種族主義為何或如何能在塑造它的背景發生變化時自身不發生變化。
第三種方法是將種族主義作為某種社會和政治建構的結果加以研究。作為社會和政治建構的結果,種族主義使個體之間的關係種族化,它圍繞階級關係展開,在文化與政治交錯之處突然齣現的同時也會在各個集體身份的確定過程中齣現。除瞭秉持這一方法的人們之間所存在的各種差彆之外,其目標是解釋為什麼某些情況和某些關係都要作為種族關係來建構。但是,這一方法一方麵要解釋一個同樣的情況是如何産生不同的排斥行為的,另一方麵要解釋種族主義是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都能針對同樣的人群的。
對種族主義進行研究在今天就是根據其基本運行方式框定其輪廓邊界:它在個人與團體、身份與文化、“種族”與族群之間設為前提並確立起來的絕對相異性。無論種族主義一詞的用法和種族主義的動因是如何多種多樣,我們每次所看到的都是建構、轉化及其邊界的強化。通過研究所謂生物特徵得齣的
“明顯差彆”(主要是生物錶現型)和/或族群文化差彆催生瞭一個在“他們”和“我們”之間樹起藩籬的分類過程。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麼種族主義所指的既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整套歧視性的行為A。長期以來始終與生物種族主義相關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認為種族是存在的,認為在各種族之間存在著應繼續保留的等級關係,認為種族歸屬感根據差彆的根本本質化來解釋個人和集體的行為。基於這一本質主義決定論,種族主義建立瞭一個優先程度排名體係來指導其價值觀和行動體係,該體係的最高目的就是將作為其依據的理論閤法化。在這方麵,種族主義是一個基於絕對的循環論證思想,它通過對分類和觀察到或假定的生物化差彆來證明各種貶低行為的閤理性(對不平等種族主義而言),或證明排斥行為的閤理性(對差彆種族主義而言),有時也可用於證明消滅他者的閤理性B。這一意識形態沒有受到對“種族”概念的科學指責的影響,這就齣現瞭一種沒有“種族”而是基於將族群和文化差彆生物化的種族主義。這樣,在看到新的差彆思想齣現時對種族主義語義界限的變化加以分析就變得十分重要瞭。
種族主義各種行為旨在基於對他者的歧視性偏見,“對某些人類群體和某些社會群體加以隔離、汙名化和威脅”A,無論上述偏見所産生的真正的或假定的差彆的性質如何。反猶主義、仇視伊斯蘭主義和反移民等偏見都是這種負麵相異化最明顯、最直接的形式。除瞭上述傳統的排斥方式以外,還有一些更微妙、更隱蔽(因而也是更危險的)的標記他者的形式,這使人想到族群論的模糊性和“差彆權”的異變。上述標記他者的形式産生於從異質喜好的多元文化主義嚮異質厭惡的新種族主義演變的過程中,往往采取以自我聲稱的或外部強加的身份訴求的形式。最初受到反種族主義的啓發而得以發展的多元文化主義反而産生瞭建立在將差彆的權利和權利的差彆相混淆基礎上的各種新的排斥思維和自我排斥思維。這一“新文化種族主義”建立在對差彆論的積極弘揚的基礎上,它不再是為保留主導群體的身份而去排斥,而是為保留少數群體的特殊性而去排斥。如今並不缺乏身份稻草人,以積極要求獲得特殊性的名義進行自我排斥的被排斥者甚至繼承瞭他們的行動。昨天的種族主義受害者是不是正在變成明天的種族主義施動者呢?我們是不是正在見證諸多新的族群邊界的齣現呢?
這種變化是一個範圍更廣泛的運動的一部分,該運動是圍繞當前關於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展開的,其動力來自族群的定義,“族群”一詞包羅萬象,往好瞭說,族群是一個文化群體,往壞瞭說,族群是一個用於替代種族一詞的、在字眼上尚可接受之詞。在社群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各自的說法間做齣裁決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關於差彆權的種種說法的異變偏離,特彆是當這種異變被用來掩飾某種往往是非故意的或無意識的平庸種族主義時。因為目前對文化主義方法的熱衷有可能會引起想象的身份收縮行為並使這些行為閤法化。反之,民族身份認同以保護主流規範和主流價值的名義的收縮也是內部和外部排斥的載體。這一趨勢在諸多代議製民主國傢中均可見端倪,它首先指嚮外國人,即來自外部的他者,這是一個正在迅速擴大的類彆,它涵蓋瞭閤法和非法的外國移民、申請避難者、羅姆人和其他既威脅民族身份認同又危及國傢安全的
“不受歡迎的人”。其次,它指嚮來自內部的他者,特彆是“第二代移民”(這些“移二代”並未親曆移民過程,他們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原籍國而承受著社會排斥行為),包括猶太人、穆斯林以及所有被視為“不可能被同化的”人。民族身份的空間在包羅萬象的安全思維作用下逐漸萎縮。這種萎縮錶現為各種同化作用言論的捲土重來,即對區彆對待的公民權的明顯熱衷(對他者強調義務,對本地人則強調權利)和對邊界控製措施偏執的不斷加碼。
種族主義的實際空間和象徵空間隨著民族身份的萎縮而不斷擴大,這一規律在越來越多的國傢中得到瞭認可,盡管這些國傢在融閤“模式”上因傳統而不同。這一規律在正經曆著移民湧入所帶來變化的各個新移民目的國和傳統上由移民所建成的各個國傢中也得到瞭認可。在上述所有情況下,存在於“他們”和“我們”之間的內部藩籬和外部藩籬都在逐漸增加並不斷強化著。在以對新“危險人群”的懷疑不斷加深和通過操縱對安全的偏執追求而自相矛盾地使“特彆狀態”常態化等現象為特點的背景下,上述現實促使我們要對當前的反種族主義策略進行深入的思索。
種族主義的邊界:身份認同、族群性與公民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