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丹尼尔·克莱恩 著,李鹏程 译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1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8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37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1
字数:128000
正文语种:中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所有的幸福都相似,而各有各的不幸?——并不是,幸福也因人而异。

  我们的生活比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更高级吗?——怎么会,在很多方面人类进展甚微。

  在享乐至上的时代里,我们能免于思考的痛苦吗?——别做梦了,至少在你之前还没人做到过。

  既然人逃脱不了生命意义的追问,那……

  ★39条哲学“金句”揭示生命的意义,来自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告诉你如何活出最棒的人生!

  ★《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克莱恩新著作,诙谐幽默的39篇短文,用严肃的哲学思辨回答生活中的小确幸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嬉闹作乐。他的学生、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却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目的”。而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不过,罗素却认为叔本华本人其实是一个生活放荡享乐的伪君子。——在最烧脑的哲学生涯中,这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是如何思考人生意义的呢?

  从伊壁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关于“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藏在39个哲学金句里的生活智慧。

作者简介

  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美国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曾与托马斯·卡斯卡特(Thomas Cathcart)合作出版超级畅销书《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儿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还是其他25本图书的作者或合著者。现和妻子生活在马萨诸塞州西部。

目录

前言

1.“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2.“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知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

3.“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会终结所有拥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这项工程虽然雄心勃勃,但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它不但具有工具理性,而且还是道德义务。”

4.“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5.“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一切——诸如世界是否是三维的、精神有九种还是十二种范畴——都要位列其后。”

6.“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会是相信自由意志。”

7.“存在先于本质。”

8.“从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和快乐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9.“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10.“头脑里的货,至少和身体里的货同等重要。”

11.“有老朋友的幸事之一就是,你可以尽情在他们面前犯傻。”

12.“我们的语言精明地体悟到了独自一人所包含的两种意味。它创造了“孤寂”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它还创造了“独处”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荣耀。”

13.“爱情是两个不同的身体里住着同一个灵魂。”

14.“当你生活时,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环境在变化,人们进进出出,如此而已。从来不会有开始,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无缘无故地。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单调乏味的加法。”

15.“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

16.“首先,一切都不存在;其次,就算有东西存在,人类对它也一无所知;第三,即使对它略有所知,也无法将它传达或解释给旁人。”

17.“爱斯特拉冈:咱们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还存在,是不是,狄狄?弗拉季米尔:是的,是的,咱们是魔术师。”

18.“为这个世界找不到任何意义的哲学家,并非只关心纯粹的形而上学问题,他还想证明,在自己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做事的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对我而言……无意义这一哲学,本质上是自由解放、性和政治的工具。”

19.“如果你有哪怕一点儿想象力,做决定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有那么多可欲的选择时,与其他选项的可欲性之集一比,似乎没有哪个选择会在长期内令人满意。虽然和其他单独的某个一比,这个选择并没差多少。”

20.“在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中,我们读到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髓。‘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典范。”

21.“我认为,对世界的状态唉声叹气没什么意义,除非你能想到什么方式来改进它。否则,别劳神写书了,去找个热带海岛,躺着晒太阳吧。”

22.“一个在诸行中都力求做到善的人必定会遭到毁灭,因为有太多人并非善类。”

23.“我们的道德心弦……就是被用来拉扯的,但不是远远地拉。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它在道德上对我们有益,而是因为关心自己和周围一小群人,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实际上,关心其他人群——竞争对象——对我们的生存帮不上什么忙。如果真要怎样,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也该是负面的才对,因为我们是在和他们争夺资源。” 61

24.“人们因陈年旧事受到的惩罚,应该比他们因为近期所做之事受的惩罚更少一些,甚或完全不用惩罚。”

25.“上帝不存在,而他的生母是玛利亚。”

26.“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27.“宗教是唯一一种我们/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超验意义的活动。如果你真的相信使用正确的名称称呼上帝,便意味着永恒的幸福和永恒的受苦之间的天壤之别,那么恶劣地对待异教徒和非信徒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我们的宗教分歧所蕴含的风险,要远远高于部落主义、种族主义或者政治产生的风险。”

28.“一点点的哲学会让人的思维倾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哲学的深究又会使人心转回到宗教上去。”

29.“我看到了神圣存在。恐怕我得把自己所有的著作和观点都修订一遍了。”

30.“不光是说我不信仰上帝,同时自然希望我的信念是正确的,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我不愿意有上帝存在,我不想宇宙是那个样子的。”

31.“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他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32.“每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它被以前与以后的永恒吞噬,想到我占据的甚至是能看到的逼仄空间会被无限浩瀚的空间吞没,而我却对它一无所知,也从未被它知道,我便惊恐不已,同时又惊异于我是在此处而非彼处。因为并没有什么理由解释为什么是在此处而不是彼处,为什么是此时而不是彼时。谁把我放到了此处?又是谁下的命令和指示,将这个此时与此地分配给了我?”

33.“你是由和地球一样古老的物质组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年龄甚至和宇宙相当。不过,这是这些原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并且认为它们就是你。”

34.“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

35.“要活得好像你是在活第二次一样,好像你第一次活的时候做错了什么。”

36.“未经省察的人生当然值得过,但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值得省察吗?”

37.“如果你相信感到难过或者忧虑足够久,便能改变过去或未来的某件事,那你一定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的另一种现实体系当中。”

38.“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去做。”

39.“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

后记

术语表

致谢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4

  “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

  形而上学者、伦理学家

  好吧,我交代:我的确隔三岔五就渴望好好地悲观一次,尤其是在生活里要面对点儿小灾小难的时候。当自己遇上啥糟糕事了,只要想想生活对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挺烂的,心里就会有种麻木不仁的慰藉感。在这种时候,还有谁比忧郁先生叔本华更适合请教的。我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这句话抄到笔记本里的,不过我敢打赌,肯定是在某个情绪低落到谷底的时期。

  虽然有点儿难以置信,不过叔本华本人却被认为是个享乐主义者。因为他主张幸福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只不过他觉得要达到这个目标基本上比登天还难。同伊壁鸠鲁一样,他将幸福与快乐定义为恐惧和痛苦的缺席。而且一如伊壁鸠鲁,叔本华也相信,降低我们的期待才是消除忧郁感的不二法门。这位德国哲学家用词直白地讲道:“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真是大爱“太过悲惨”这几个字,叔本华都不屑于采用伊壁鸠鲁所说的“不高兴”一词。

  从这儿开始,叔本华的哲学开始一路下坡,还是很陡的那种。在他的皇皇巨著《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中,叔本华写道:“生命的短暂常常被人哀叹,却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在《存在的虚无》(The Vanity of Existence)一文中,他又写道:“人的生命一定是某种错误。这一点的真实性足够明显了,因为我们只需要记住,人是欲望与需求的综合体,极难被满足;而且即便被满足了,他能得到的也只是一种无痛苦的状态……这就直接证明了存在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当然,这之后就是他那令人超级沮丧的“钟摆”名言了,咱都晓得的。

  在他充满失败与孤独——没人买他的书,也没有大学请他当老师——的成年生活中,叔本华偶然读到了婆罗门(印度)典籍《奥义书》(Upanishads)最早的西语译本。尽管这种东方哲学骨子里会更积极一些,但在那充满神秘/玄学的文字中,他还是为自己的哲学找到了深深的共鸣。《奥义书》认为,人只有变得超脱与顺从,才能体验到平和接受生活的感觉。而叔本华在人生晚期逐渐开始吸纳的,正是这种态度。在这段最后的时期里,他写道:“Oupenk’hat(受佛教启发的印度教经文)一直以来便是我生命的慰藉,直到我死去。”对叔本华来说,承认自己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慰藉,基本上就跟别人喊出“哇靠”差不多。

  这些东方的文字似乎极大地改变了叔本华的人生,不过有点反讽的是,这种改变的方式却非常单调平凡。六十多岁时,他出版了一本名为《附录与省略》(Parerga and Paralipomena)的书,书里大部分都是炒他那些悲观哲学的冷饭,不过也有很大一块是些朗朗上口的警句。比如,“很多时候,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事物的价值”,以及“每天都是一段小生命,每日醒来起身是一次小出生,每个新鲜的早晨是一次小青春,每晚休息睡去是一次小死亡”,还有“荣光虽不必赢取,但必不能遗失”。

  呵,一堆陈词滥调吧,但是许多人还觉得这些话就跟伊壁鸠鲁的格言一样说得挺好,让人着迷。不过要谈到叔本华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发展历程,《附录与省略》那种一句话概念的格式,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他读过的那些东方宗教典籍,尤其是《大梵经》(Brahma Sutras),也就是吠檀多/印度教那些通俗易懂的警句。

  《附录与省略》成了当仁不让的畅销书,霎时间忧郁先生成了全城景仰之人,妖艳动人的女子、辉煌富丽的派对与读者来信蜂拥而至,他那种悲观的享乐主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听众。人们在他这种狂飙突进运动中发现了一种近乎可怕的浪漫,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去柏林那家时髦的鲍尔咖啡馆的路上,就可以读完那些朗朗上口的简短句子。

  20世纪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一般被认为是个非常大度的人,但他却把叔本华评价为一个极品伪君子。罗素写道:“他一直都在高级餐馆大快朵颐;还有不少肉欲多于激情的风流韵事;他非常喜欢与人争辩,还极端贪婪……所以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深信禁欲与克制的人,却从来没有在实践当中哪怕表现出一点儿他那些所谓的信念。”

  罗素这么写,其实有借个人好恶攻击叔本华哲学之嫌。但话说回来,叔本华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现象。悲观是人的一种感受,会影响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这种感受或许促成了哲学的诞生,但说到底,无论是感受还是哲学,都无法被证明。如果让现代心理学家去分析叔本华的生活,他们看到的会是一个自尊问题很严重的人在一鸣惊人之后,克服了抑郁,成了一个派对动物。我理解罗素的出发点,因为重生后的派对动物叔本华干的那些事情,让我也很难去严肃地对待他那种悲惨的厌世之感。

  我这辈子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因为什么事,都从未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长期留在心里。即便在最惨淡的时刻,也总有东西会带着希望出现,让我重新振作起来——都是一些日常小事,但总能出人意料地让我重燃生活的欲望。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的结尾处,米奇这个角色(由艾伦饰演)发表了一段长长的独白,讲的是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段里,由于被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过分左右,他曾尝试自杀。自杀未遂后,他跑到纽约的大街上轧马路,一时兴起钻进了一家电影院,里面正在放马克斯兄弟的《鸭羹》(Duck Soup)。米奇回忆道:

  我就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整理一下思绪,让脑子恢复逻辑,把看世界的角度重新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我上到楼上的阳台,然后坐下来。你知道吧,那个电影我从小到大已经看了很多遍,一直都很喜欢。我看着银幕中的那些人,又开始被电影吸引了。然后我就想,你怎么会想要自杀?这难道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对吧,看看那些银幕里的人,他们真的很好笑。而且,即便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又怎样。

  即便没有上帝又怎样,你只能在这人世走一遭,仅此而已。是吧,所以难道你不想经历一下吗?……然后,我放松地躺到了椅子上,开始真正地享受现在的我。

  米奇/艾伦的顿悟,让我想起了奥斯卡·王尔德那句精辟至极的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5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一切——诸如世界是否是三维的、精神有九种还是十二种范畴——都要位列其后。”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哲学家

  存在主义者

  抱歉我先在沙发上躺一会儿,因为我从来都没办法坐着读加缪的这段宣言。事实上,我把这段话抄到笔记本里时,正躺在一条幽暗绝望的沟渠中,放眼望去,连一颗星星都没有。不过直至今天,我都仍然相信加缪的训诫是完全正确且至关紧要的。

  如果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我们就必须解决个体生命是否值得继续的问题——答案就隐藏在其中。(那些发自内心相信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到底有九种还是十二种范畴的人,可以不必往下读了。)

  加缪这个观点的威力始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世界的生物当中,只有人类拥有思索和清醒地做出自杀决定的能力。对那些认为鲑鱼冒着千难万险洄游至产卵地也是自杀的吹毛求疵之人,我只能回答,我敢肯定鲑鱼这么孤注一掷,绝没有经过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一个人若是神志清醒、活动自如,而且还算有随机应变能力的话,就可以自由地决定自杀,然后照做。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种可能性。理智上,我们知道自杀是一种选择,却很可能从未真正想过,不会坐在一个灯光晦暗的房间里,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那太可怕了。

  在继续往下说之前,有一点需要郑重指出,那就是加缪忽略了自杀问题的心理学角度,即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内心可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以至于自杀成了唯一的出路、唯一的解脱。而多数心理医生会说,这类人其实有别种选择,如药物和精神疗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会说有自杀倾向的人本质上就不是理智的——任何自杀之人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当然,加缪会说,诚挚地思索自杀问题就是极端理性的行为。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的大女儿在二十几岁时自杀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女孩都刻意与社会隔绝,大多数时候都自己一个人待在树林里。她的家人和朋友非常担心,求她去看看心理医生,但是她对旁人的关切置若罔闻。她也没有留下遗言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自杀。很多人都因她的离世而悲痛万分。

  她父亲伤心欲绝,离家出走了好几年时间。直到回来之后,他才看起来差不多接受了现实。他对一位朋友说:“我不光希望她还活着,更希望她能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这位父亲勇敢而又深刻地找到了这出悲剧的根源。

  于我而言,对一个人思考自杀最决然和恐怖的描述,来自格雷厄姆·格林那篇令人拍案的私人化散文——《墙角壁橱里的左轮手枪》(The Revolver in the Corner Cupboard)。

  由于饱受难以缓和的空虚感困扰,少年时代的格林曾偷偷拿着哥哥的手枪,跑到伯克翰斯德的公共林地里玩俄罗斯轮盘:他先装入一颗子弹,再转一下枪膛,然后把枪对准脑袋,扣下扳机。当只有一声咔嚓时(他每次玩都有),他会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快感,“就像一盏灯突然点亮了……我感到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

  加缪当然不会建议玩俄罗斯轮盘,一个原因是,这种行为最终把是否继续活着这个重要的存在主义问题,交到了命运的手中。但是,格林的行为仍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示了为什么直面自杀可以让人找到活着的终极理由,且不论这个理由到底是什么。一个人一旦决然地明白了生存与否是自己的选择之后,就会到达要么有理由活着要么没有的关口。模棱两可结束了,选择继续活着——选择生命——就成了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前奏。我们选择继续活着是有理由的,即便这个理由没有多明确具体,仅仅是“我不想死”而已。

  当加缪在《局外人》(The Stranger)中写下“如果你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你就永远没有活过”这句话时,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同一个观点:人生的意义不能靠我们去找,而是要靠我们来创造。只有通过沉思自杀,我们才能彻底见证自己创造的意义。

  ……

前言/序言

  不久之前,我在收拾一些书的时候,偶然翻出了一个封皮上写着“金句”(Pithies)的破旧笔记本,里面是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短句,都是我匆匆忙忙记下来的,每页一句,而且基本上每句下面都有一些字迹潦草难辨的评论。

  我笑了起来。我都差点忘记还曾有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摘抄本了。开头的记录里那些斑斑点点的污渍,无疑是钢笔的墨渍和污点。高中毕业时,父母曾送给我一支钢笔作为毕业礼物,这些笔记就是五十多年前的我用那支笔写给自己的。当时我应该已经十九、二十岁了,刚刚决定要到大学里攻读哲学专业。

  做出这个决定——还有记这本笔记——的原因是,我希望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寻找到一些启迪,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因为当时我对毕业之后想干什么完全没有头绪,只知道我不想当医生、律师、商人。结果,这样的排除法让我成了同学中鸡立鹤群的少数派。所以我就想,学哲学吧,正好可以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本子翻过大概一半之后,批注从钢笔换成了圆珠笔,下面的评论也减少为三言两语,全是“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救命啊!”这种。最后一则笔记,是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名言:“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这句话下面,我写的是:“你怎么现在才说!”当我最终合上“金句”,不再往里边记东西的时候,应该已经三十好几了。

  几十年恍然而过,当我再翻看这个笔记本时,第一反应竟是对自己当年的幼稚程度感到羞愧难当。我真以为可以从哲学家身上学到如何过好我的人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可都生活在几千年前啊。我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做学生时,在那些哲学课本中读到的人生建议少之又少,无章可循。当时首先要回答的,是类似“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伦理原则有理性根据吗”以及“‘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毕竟,我连“意义”有什么意义都还没搞清楚,就思考我或他人生命的意义,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真话。但与此同时,毕业季很快就会飞速到来,我也将要郑重地开始进入成年生活,所以我十分迫切地想得到一些关于接下来该做什么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在几个研究生院的哲学系进了又退,退了又进,而且为了养活自己,还给电视游戏节目编写过智力问答和搞笑环节,给单口秀演员撰写过喜剧段子,出版过悬疑小说。我还到过不少地方游历,而且通常都会拖着几本哲学书去。我仍然在上下求索着,想知道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时不时地,我还真碰到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建议,把它们抄在那个越来越破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好看 适合初看哲学类的 一点也不难懂

评分

塑封包装,好评。

评分

找到生命的意义太难

评分

好书,全5分,值得推荐!

评分

好看 适合初看哲学类的 一点也不难懂

评分

在书店看过 然后来京东买的 非常好

评分

下午茶 或休息 休闲之作 体味人生的味道

评分

还可以书关键还是内容。

评分

没有拆封,不过感觉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