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杨武能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4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815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黑塞作品
外文名称:Narzi? und?Goldmun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也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刚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他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托马斯·曼也很欣赏这部小说。他曾说:“《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以其纯朴和有趣显示了一种完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艺术,它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写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相矛盾。”译林社版《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纪念黑塞逝世五十周年的特别修订版,翻译家杨武能先生对全文的修订、润色近千处之多。

内容简介

  修道院里,纳尔奇思才华过人,深得院长达尼埃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得蒙自幼逝去母亲,立志侍奉上帝。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成了朋友。纳尔奇思在歌尔得蒙身上发现了与修道院精神完全相悖的气质,劝告他放弃苦修和戒条的束缚,回归他的母亲赋予他的本性之中,成为灵感充沛的人。一次意外邂逅之后,歌尔得蒙惊觉自己身上的浪漫秉性,决定开始流浪的生涯。他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有一天,歌尔得蒙因被一座圣母像的美所震撼,激发了体内深藏的创作天赋,他开始拜师求学,沉潜到雕刻艺术中。最终,他又回到自己的挚友和师长纳尔奇思的身边,两人分别以灵感和理性启发对方,终于使他掌握了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法则,雕出了完美塑像。然而,浪漫的天性仍然驱使纳尔奇思去追逐爱情和最后的幻想,歌尔得蒙再次外出游行,去艳遇当年的情人。途中他染上重病。纳尔奇思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后入瑞士籍。一生创作始于诗歌,亦终于诗歌。因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展现出对漂泊,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刻画人类处于困境,彷徨,孤独时在精神领域里的反思与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具有心理的深度,亦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类的博大爱心。
  他是托马斯·曼心中“德国人中的德国人”,唯一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书评

  ★没有人比这一位作家及他一生的作品更具有德国精神——古老的、愉快的、自由的。他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中,有一种特殊的日耳曼特质。同时,他是歌德“世界文学”概念最自然的培育者。
  ——托马斯·曼

  ★他那总是令人崇敬的风格既具反抗精神,令人心醉神迷,又福于哲理性,发人深省,两者都是完美无缺的。他在悲剧百出的时代里,极为真挚地恪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斗的武器。
  ——瑞典学院授予黑塞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挨着大路,耸立着一棵栗子树—一位气质高贵、树干粗壮、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把它带到这里来的。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抖动、摇曳。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棵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修道院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院里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栗子却并非每年都能成熟。这棵栗子树的树冠,在修道院的入口处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宛如一位来自异乡的思想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但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在这棵来自异国的树下,已经走过好几代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腋下夹着习字板,一边走,一边谈笑嬉闹,争论不休,而随着季节的变换,有时赤着脚,有时穿着鞋,有时嘴里衔着一枝花,有时口里咬着一个核桃,有时手中攥着一个雪球。新的学生不断到来,隔几年就换一批面孔,但大多数却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黄色的小鬈毛。有的毕业后留下来,先当试修士,再当修士,削了发,穿上修士服,系上丝腰带,研读经典,指点学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学习期满就由父母领走,回到骑士的城堡,回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家中,奔向世界,享乐的享乐,干活的干活,偶尔回修道院来做客,后来成了家,又送自己的小儿子来当神父们的学生,并且仰头瞥一眼这棵栗子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充满感慨,最后又各自归去。在修道院那一间间的卧室里和大厅中,在那端庄的圆拱窗和红石凿成的笔直的成对圆柱之间,总有人在生活、授课、钻研、管理、统治;在这儿曾从事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科学,并且代代相传,有虔诚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阴暗的。也编写和诠释书籍,想出来种种的体系,搜集古人的著述,临摹名画的真迹,培养民众的信仰,嘲笑民众的信仰。博学与虔诚,单纯与狡诈,福音的智慧与希腊人的智慧,圣迹与邪术,在这儿通通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适得其所;这儿既可隐居和苦修,又可进行社交和享乐;至于是前者占上风还是后者大行其道,都取决于当时的院长是个怎样的人以及时代的潮流如何。这座修道院之所以出名和朝拜者不断,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一些驱魔师和能识别精怪的修士;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美妙的音乐;有一阵子是因为它的某个神父妙手回春,能治百病;有一阵子又因为它的梭子鱼汤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总之,它在每个时代都总是有所擅长。而且,在它众多的修士和学生中间,在这些或者虔诚,或者冷淡,或者吃斋,或者肥胖的人中间,在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中间,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殊人物,大家要么爱他,要么怕他;他显得出类拔萃,让大家久久惦念,虽然同时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眼下,在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里,也有这样两位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是一老一少在那些充斥在寝室、教堂和课室的同伴中间,他俩是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敬重的。老的一位是院长达尼埃尔,年轻的一位是个叫纳尔奇思的学生;这小伙子前不久才当上试修士,但由于才华出众,尤其是希腊文异常好,已经破格任命为教师。这两个人,一位院长和一位试修士,在院内都举足轻重,都为众人所瞩目和好奇,钦佩和羡慕,同时也暗中受到诽谤。
  院长为大多数师生所热爱,他没有冤家,为人极为善良、忠厚、谦虚。只有院里的学者们在对他的爱戴中带有一点轻蔑,因为达尼埃尔院长大可以成为一位圣者,却不是一位学者。就算他的忠厚是一种智慧,可他的拉丁文毕竟很糟,而对希腊文干脆一窍不通。这为数不多的学究偶尔嘲笑嘲笑老院长学识浅薄,可对纳尔奇思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位神童,这位美少年的希腊文非常漂亮,风度举止也潇洒大方,无懈可击,并且长着一双沉静而深邃的思想家的慧目,两片线条俊美的薄嘴唇。他的希腊文顶呱呱,学者因此喜欢他。他高尚文雅,院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因此爱戴他,许多人简直对他入了迷。他老成持重,彬彬有礼,只有少数人看不惯他这副模样。
  院长和试修士,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肩负着一个杰出人物的命运,以自己的方式驾驭着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忍受着痛苦。比起院里的其他人来,他们都觉得相互更加亲近,都受着对方更强烈的吸引;尽管如此,他们却走不到一块儿,无法向对方表示温情。院长对青年极为关怀,极为照顾,就像关心一株珍奇而脆弱的幼苗,一个也许过于早熟、也许已遭到危险的弟子。青年对院长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议、任何称赞都竭诚领受,从无怨言,从无不快。要是院长对他的品评正确,他唯一的缺点就是高傲的话,那么他也很善于藏而不露。他立身行事确实无可厚非,确实是个完人,比大家都要优越。只不过在学者圈子之外,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孤芳自赏,感到周围的人们都是冷冰冰的。
  “纳尔奇思,”有一次院长在听完告解后对他说,“我承认自己对你的批评失之过严。我常常认为你高傲,也许我这样讲冤枉了你。不过,年轻人,你很孤单寂寞,尽管有些崇拜者,却没有朋友。我曾经希望,有什么理由可以时不时地责备你一下就好了;可是我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我很希望,你什么时候也能像你同年龄的小伙子似的淘淘气;可你从来也不是这样。我有时真为你有些担心啊,纳尔奇思。”
  青年抬起头,黑色的眼眸望着老院长。
  “敬爱的神父,我非常希望别让您担心。是的,我可能是高傲,神父。我请您因此惩罚我。我有时候也很想惩罚自己。送我进苦修室去吧,或者罚我干一些低贱的差事。”
  “你这两种想法都太幼稚,我的孩子。”院长说,“何况你能说会道,又善于思考;要是我罚你做低贱的工作,那岂不是浪费了主的恩赐吗?看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位教师和学者。难道你自己不愿意这样吗?”
  “请原谅,神父,我对自己的愿望并不十分清楚。我始终会喜欢科学的,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不相信,科学会成为我唯一献身的事业;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使命的,并不会总是他的愿望,应该还有一些其他东西,前定的东西。”
  院长倾听着,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他苍老的脸上立刻又泛起笑意,说道:“就我对人的了解而言,我们大家,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喜欢把神的意志和自己的愿望混为一谈。既然你以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天职,那你告诉我,你究竟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什么?”
  纳尔奇思眯缝起黑色的眼睛,把眼眸隐藏在了长长的黑色睫毛背后面。他沉思着。
  “讲啊,我的儿子。”院长在长久的等待后催促道。纳尔奇思垂着眼帘,用低沉的声调讲了起来。
  “我以为自己知道,尊敬的神父,我首先是注定了该过修道院的生活。我会成为—我相信—我会成为修士,成为神父,成为副院长或者也许是院长。我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无意于担任要职。可是将来,这些职务会加在我身上。”两人久久地不再言语。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呢?”老院长迟疑地问,“在你身上,除了博学,还有其他什么品质促使你这么想呢?”
  “有这样一种品质,”纳尔奇思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能感觉出人们的类型和天赋,不仅仅对我自己,对其他人也是一样。这种品质迫使我去为我所管辖的人造福。倘若我生来不该过修道院生活,那我准会成为一名法官或者政治家。”
  “有可能。”院长点点头,“可是,你这种辨别他人和知道他们命运的才能,你有没有在谁身上试验过呢?”
  “我试验过。”
  “你乐意给我举个例子吗?”
  “乐意。”
  “好。因为我不愿在我的弟子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探听他们的秘密,那你也许可以告诉我一些你认为知道的我本人的情况—你的院长达尼埃尔的情况吧。”
  纳尔奇思抬起眼睑,看着院长。
  “这是您的命令吗,神父?”
  “我的命令。”
  “让我讲很难啊,神父。”
  “我强迫你讲也很为难,孩子。不过我还是要这样做。说吧!”
  纳尔奇思低下头,很轻很轻地说:“您的情况,我知道的不多,尊敬的神父。我知道,您是一位主的仆人,您宁愿去牧放羔羊,在苦修所里敲铃,听农民忏悔,也不愿来掌管一所大修道院。我知道,您对圣母玛利亚特别热爱,向她祈祷得最勤快。您常常祷告她,希望院内别因为研究希腊人的科学和其他种种科学,扰乱和危害您的弟子们的灵魂。您有时还祈祷,希望自己对格雷戈尔副院长不要失去耐性。您有时也祈祷获得善终。我相信,您的祈祷会被圣母听见,您会得到善终的。”
  院长这小小的接待室里鸦雀无声。最后,老人开口了。
  “你是一个幻想家,有幻想。”白发老人和蔼可亲地说,“不过,虔诚与美好的幻想也会骗人;你丢掉幻想吧,就像我那样别去相信它。你看得出来吗,我的小幻想家,我对这件事心里有什么想法?”
  “看得出来,神父,您的想法出于一片好心。您在想:‘这个年轻弟子受了坏影响,他想入非非,沉思默想得太多了。我也许可以处罚他一下,这对于他没坏处。不过,我在处罚他的同时,也要同样地处罚自己才是。’—这就是您刚才想的。”
  老院长站起身,微笑着向试修士挥手告别。
  “是的,小伙子,”他说,“对你的这些幻想可别太认真;上帝要求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让我们设想一下,你为了使一位老人快乐,预言他会获得善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位老人非常乐意地听了一回你的预言。这就够了。可你明天在早弥撒以后,得多念一遍经,要诚心诚意地掐着念珠祈祷,不可马虎了事;我自己也会同样地去做。好,去吧,纳尔奇思,咱们谈得足够了。”
  ……

前言/序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师从导师冯至研究歌德。一连两三年接触的都是《浮士德》等古典作品,尽管重新翻译《少年维特的烦恼》收获不小,可不久还是动了换换口味,尝试一下翻译现代作家的作品的念头。
  某天我走访同在外文所的中北欧研究室的学长张佩芬,便向她和她的先生李文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请他们推荐一部不太长也不太难,但值得介绍的现代德语文学经典给我。
  “那你就试着译一下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吧。这本书在美国、日本影响巨大,也应该有好的中译本。”张佩芬是我国研究赫尔曼·黑塞的专家,她听了我的话稍作沉吟后说。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本书我此前不但没有读过,甚至连名字也未曾听说。然而我信赖一向对自己友善的张佩芬,于是很快找到赫尔曼·黑塞这部小说细心研读起来,谁知一读便再也放不下了。
  在京郊铁狮子坟,在社科院一帮老研究生寄居的北师大学生宿舍里,我用不到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夜以继日地译啊译啊,一气呵成译完了这部二十万字的小说。那年头还只能用钢笔一笔一画地往稿纸上写,一天十多个小时写下来不可能不累,但是心里却异常的痛快、得意和满足。坦白交代,我真是所谓的一稿清,没像前两年翻译《少年维特的烦恼》似的小心翼翼地改了又改,抄了再抄。
  好个一气呵成!好个一稿清!谁料想正在得意之时,我的身体却出现了状况,躺在床上突然就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得直想呕吐。不得已我找了些感冒药来对付,几天后竟终于熬了过去。四十出头毕竟还年轻啊!直到近些年才闹清楚,那是一天到晚埋着头爬格子,闹下颈椎病啦。
  我原先认为这本书的书名仅由两个外国人的名字构成,显得既平淡又冗长,会让人觉得小说内容枯燥乏味无疑。加之作者赫尔曼·黑塞当时在中国还没多大名气,说实话我颇有些担心自己这部译著会遭到读者冷遇。殊不知情况恰恰相反。赫尔曼·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我冒着酷暑潜心赶译出来的小说,它竟受到许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关注和青睐,成了当年我仅次于《少年维特的烦恼》最受欢迎的译作。特别是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年更是喜欢它:著名旅德画家程丛林告诉我,当时他们在四川美院的同学曾经排队等着看这本书;《四川日报》的文学编辑李中茂则一下子“抢购”了十本,为的是公诸同好;有一年夏天,一位在边远苦寒地区某师范学校工作的藏族青年带着女友来重庆的歌乐山麓看我,给我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就因为我是那本给了他人生启示和力量的黑塞小说的译者。最近又在《光明日报》2001年4月19日的“书缘”版读到一篇文章,作者王以培坦陈《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还径直把他和他的朋友诗人西蒙比作书中的一对主人公。
  岂止青年。在余秋雨流传甚广的《文化苦旅》中有这么一段让我喜出望外的文字:
  什么时候,那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秘密?日本井上晴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人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莫高窟》)
  出于对张佩芬的感激,我一改译著几乎都自己作序的习惯,恭请她为我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写了序。
  尽管我的译笔和格调特别受到德语文学评论家叶隽博士的高度评价,我对自己近三十年前的“一气呵成”和“一稿清”却长期以来心有戚戚,早就动了修订、润色的念头;要知道,比其问世早两年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尽管翻译时认真得多,初版后也已经修订过不止一次啦。
  现在终于等来了修订《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契机:赫尔曼·黑塞逝世即将五十周年,他作品的原文就要进入公共流通领域,国内一些出版社都在计划出版他的代表作。译林出版社盛情邀请我帮助他们在2015年推出新的“黑塞作品”系列,我答应了为其翻译小说《悉达多》以及书评精选《黑塞说书》,并趁机了却自己修订《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宿愿。
  我这次修订十分认真,正文修改、润色近千处。经过反复斟酌、推敲,我把主人公名字的音译改作纳尔奇思和歌尔得蒙,书名也就成了《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目的不仅是让人一眼看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是修订本,而且也让两位主人公更加名如其人一点。
  2012年岁尾于德国北威州小城缪尔斯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好,活动价很便宜就入了,值得购买,一直都很信赖京东。

评分

乔达摩悉达多,看了有收获

评分

别人介绍的 还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的很好,,

评分

布纹封皮的感觉很喜欢。装帧、印刷都不错的。快递给力。

评分

还没看,囤货慢慢学习?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女神介绍的~哈哈

评分

好,很好,真好,真的很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Narzi? und?Goldmund]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