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医学原始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医学原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宏翰 著,张明锐,李鸿涛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古籍
  • 珍善本
  • 点校
  • 医学史
  • 原始医学
  • 中医古文献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5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7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1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学原始》是清初学者兼医家王宏翰的代表著作之一。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医学原始》共分四卷。卷一,阐释先天禀赋,即元神元质的本源——命门与肾,从天人合一出发,阐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从遗传学角度阐释本源在父母的先天禀赋。卷二,分别对四元行、四行变化、生长、四液、知觉、五官、四司、寤寐论、梦论、嘘吸论等论述,大量引用并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医学的“四元行说”,即土、水、气、火,通过四行之间的变化生长关系以及四行中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等方面的阐述来阐释“四行论”。卷三和卷四主要论述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医学原始》对清晚期的汇通学派的形成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对于了解医经医理及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历史及文献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宏翰,字惠源,号浩然子。乃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之后。先世久居华亭(今属上海市),后迁至姑苏(今江苏苏州)。初习儒,博通经史,天文地理,无所不精。明末清初第一次西学东渐时,王宏翰是第一位积极接触并接受西方医学思想和学说的中医医家。王氏精研东西方医学理论,并于1688年撰写完成国内第一部大量融入西方医学观点的中医著作《医学原始》。此书倍受中外交通史和医学史研究者的重视,如范行准、方豪等老一辈学者均曾引用或讨论过其中的内容,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王宏翰及其《医学原始》又给予了很大关注,该书为东西汇通的早期著作。

目录

医学原始序
医学原始序
医学原始序
医学原始自叙
医学原始卷之一
天人合一论
总论
元神元质说
受形论
诊脉分男女考
子形似父母或似祖伯母舅说
命门图说
医学原始卷之二
天形地体图论
四元行论
四行变化见象论
生长赖补养论
四液总论
红液黄液
黑液
白液
脉经之血由心炼论
动觉至细之力德论
知觉外官总论
目之视官论
耳之闻官论
鼻之嗅官论
口之啖官论
身之触官论
知觉内职总论
总知职
受相职
分别职
涉记职
记心法
记心辩
寤寐论
梦论
嘘吸论
……
医学原始卷之三
医学原始卷之四
医学原始卷之五
医学原始卷之六
医学原始卷之七
医学原始卷之八
医学原始卷之九

精彩书摘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医学原始》:
  或问白液之自口出者何来?日:凡饮食自胃化以至肠,或有未即化者,则存于胃,渐化以出其湿,变为白液,以为胃元热之薪。其所不须者,口则唾之,或成溺出之。然白液自口出者,或由脑上来,或由于胃,其吐出时自觉也。若胃弱无力者,其元热亦无力,饮食必难化,因变恶气与白液,致胃不饥,苟白液之无用者,或自口出,或从肠泄,则胃洁饮食,黑液上升致胃觉饥矣。若人之汗,则上分不入四液,下分不为溺,名日剩液,在胃中。人受夏热蒸内,此液则相煎以出则为汗,味则咸,故夏月汗出,乃液为汗,故溺少。冬既无汗,故溺多。若有疾发汗者,病从剩液以去也。若人病,则元热少,力不胜此液,虽出为汗,汗则冷,冷则澹澹,为热微之过。若元热旺,能胜此液,液则少,则汗热而咸也。
  脉经之血由心炼论
  夫人身大小诸血络,散结周身,其根皆生发于肝,其本性之德亦在肝,带黄白黑液,同红液灌溉于血络,此为一分,养周身之肢体者也。更以一分,从肝带三液以至心,心细炼为甚热至纯之血,并生活至细之德,流灌于脉络,以运周身。而脉络之根与血,同生发于心者也,脉经分绕周身之肢体,俱贴于血络之下,血络与脉经各有本络,各有相别之血也。
  问血络之血,运行周身者可见,脉经之血,运行周身于血络之下者不可见,何也?日:脉经之本性本用,较之血络,脉经尤高,其覆掩之也。有皮肉与血络三重,且脉经之纯血,与生活至细之德,均为甚热,必脉经贴于血络之下,则血络之血,受脉经血之甚热,乃不凝固,可运行于周身,不然,血体重,凝滞不行矣。今血出肤,未有不冻者,是知血络之血,必藉脉经血之甚热以行周身也。脉经之血,较肝血更精粹,故甚热甚纯,须甚生活。盖由来之所以然为甚热耳,其体性如火之迅烈也。
  或问大小脉经,何以必分周身之上下?日:脉络大根生于心,犹血经之根在肝,上生下生,分为二焉。一由心下分,分于左右至足;一由心上分,分以至头,尽贴于血络之下,绕行周身,使生活至细之德,与血络养补之血,俱运行不少凝止,且以甚热之血,与生活至细之德,至脑内便细炼之,即变为动觉至细之质之德也。
  心之本性甚热甚烈,试以初杀牛羊之内,探手试之,其心如火。心内有二小包孔,一左一右,二孔中以坚肉成壁,以为左右孔之界。问心内坚肉,何以二孔之界如壁?日:心之二小孔,所以炼脉经甚热之血,使莫可渗。初进右小孔细炼之,其外进恶粗之诸气,以嘘出之,其精者,左小孔更细炼之,始成脉络甚热至细之血矣。二小孔各有管路,各有小门,如树之小叶,血之出入,皆自开合,莫或有逆退者,细炼既成。一为生活至细之德,一为脉行之血,理虽二分,实则总在一脉经也。心既常动,故周身之脉经亦俱运动不息也。
  ……

前言/序言


《本草纲目》:集古今之大成,绘本草学壮丽画卷 《本草纲目》,这部问世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伟大医学巨著,是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近三十载,呕心沥血编纂而成的心血结晶。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世界医药史上的瑰宝。全书共计一百九十二卷,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一千余首,插图一千余幅,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详实,体系之完善,在世界本草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编纂的时代背景与李时珍的远大志向 李时珍所处的明代,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时流传的本草书籍,虽然数量不少,但往往存在着内容陈旧、记载失实、分类混乱等诸多弊端。许多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记载不准确,甚至谬误百出,给临床用药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李时珍怀揣着“欲尽天文地理、鸟兽鱼虫、山川草木之名,而载之于医药,以利天下”的宏愿,毅然投身于本草学的研究。他深知,要编纂一部真正能利于民生的本草著作,必须摆脱前人的局限,以实证的精神,深入民间,走访各地,亲自考察各种药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集时节,并广泛搜集民间验方,加以考证和辨析。 科学严谨的考证与实证精神 《本草纲目》最令人称道的,是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李时珍在编纂过程中,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药物,采集标本。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猎人、药农交流,了解他们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经验。他翻阅了大量的古代医药文献,对前人的记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对药物的辨析上,李时珍更是精益求精。他发现,许多古代本草书对药物的记载存在着混淆、错谬之处。例如,历代本草书将“芍药”和“牡丹”混为一谈,而李时珍经过细致的观察和考证,明确区分了二者,并各自列为独立的条目。他对药物的产地、形态、气味、功效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力求准确无误。 科学分类体系的创举 《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上,也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此之前,历代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大多采用“上、中、下”三品,或按五行、五味等方法,存在着分类不清晰、不易检索的问题。李时珍则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实际功效,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归纳为十六部,六十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条理清晰,而且符合药物的自然属性,方便了后人对药物的学习和应用。 例如,十六部为:一曰释名,二曰集解,三曰辨疑,四曰正误,五曰括注,六曰发明,七曰附方,八曰雷公炮制,九曰剂型,十曰五味,十一曰四气,十二曰五毒,十三曰久服延年,十四曰服内服、外用,十五曰主治,十六曰附方。这种分类体系,大大提高了药物检索的效率,也为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详实,集医、农、动、植、矿物于一体 《本草纲目》的内容之丰富,超乎寻常。它并非仅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更是一部融汇了医学、农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百科全书。 在药物的性味、功效方面,李时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对药物的温、热、寒、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等特性作了精辟的分析。他不仅记录了药物的主要功效,还对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禁忌等也作了说明。 在附方方面,《本草纲目》收集了数量庞大的临床验方,这些方剂都是经过李时珍本人或其师友、门徒的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到疑难杂症,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科室。 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了许多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采集方法,以及一些矿物的物理性质、产地等。其中,对许多动植物的描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对“甘遂”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其形态,并指出其“春夏采根”,这为后人认识和应用甘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深远的历史影响与卓越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它被奉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成为历代医家学习、研究的必读教材。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和方剂,至今仍活跃在临床一线,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医药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国际上,《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它不仅让世界了解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为西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书中关于植物药的记载,对西方植物学和药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一些在西方医学史中被视为近代发现的药物,在《本草纲目》中早已有了详细的记载。 《本草纲目》所体现的实证精神、科学分类方法以及对药物的细致描述,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这部伟大的著作,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身处现代社会,却又渴望寻根溯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他们留下的经典。而《医学原始》正是这样一本承载着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瑰宝。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接触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实践经验。他们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虽然与现代科学有所不同,但其逻辑性和条理性却丝毫不逊色。书中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虽然初看有些抽象,但结合其对临床病症的论述,便能逐渐体会到其内在的联系和应用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解释某些医学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这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相对易懂,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虽然我无法像专家学者那样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但我可以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朴素的表象之下,需要我们用耐心和诚意去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古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人,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源头。《医学原始》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我发现,书中的语言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医学思想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质”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所描述的各种体质类型,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容易罹患的疾病,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身体的状况也会因人而异。这种“个体化”的医学观,在现代医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论述风格,它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尊重。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宝典,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医学原始》,就被那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触摸到了先贤的智慧。作为一名对中医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并没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只是凭着一份好奇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开始了我与这本书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初读之下,确实颇费心力,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差异甚大,时常需要查阅注释,甚至反复揣摩。然而,也正是这种“慢阅读”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古籍的韵味。它不像现代的科普读物那样直白易懂,而是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疾病的描述,虽然文字简洁,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病症的脉络,其精准程度令人惊叹。比如,书中对“咳嗽”的分类,不仅仅是简单的症状区分,更深入到其发病的原因、兼夹的证候,以及不同咳嗽所对应的治疗思路。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书中所有的精髓,但每次翻阅,总能发现新的亮点,获得新的启示。它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浩瀚的星空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没有专业的医学背景,但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存向往。《医学原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世界的大门。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方式。它不像现代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哲学思考。我注意到,书中在论述疾病时,常常会引用古代的医家名言,或是结合哲学思想来解释病因病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医学的阐述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向你讲述生命的奥秘。尽管有些地方的文字表述我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但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反而让我更加投入,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书中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治未病”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的医学著作充满好奇。当我有幸接触到《医学原始》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其内容却异常丰富,涉及了中医的许多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病证的论述,比如“发热”的辨证论治。书中将发热细分为多种类型,并详细分析了每种发热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方药。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本质。我了解到,古代医家在面对疾病时,并非简单地对症下药,而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然后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治疗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有的术语和方剂,但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以及古人对于生命健康的珍视。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评分

九九10本,随便选了基本,都还不错,挺好的

评分

正版图书,相信京东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推荐。满意!

评分

这本来是正版,还有配图,尽管太专业了,不太好懂,有空看看,丰富一下知识,感谢京东,建议购买。

评分

201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书很好,非常满意。物流认真。

评分

学习中医参考书之一,医学原始

评分

聊作参考资料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