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辩训练

法律论辩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立梅 编
图书标签:
  • 法律
  • 论辩
  • 训练
  • 法律思维
  • 辩论技巧
  • 实务
  • 案例分析
  • 法学教育
  • 沟通技巧
  • 法律职业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3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9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律论辩训练》凝聚了本课程教学团队集体的智慧,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亲身体会,尤其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的尝试和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实训模式。《法律论辩训练》摒弃过去同类教材理论性较强的做法,从进行有效法律论辩需要具备哪些重要能力的角度入手,设置章节,然后对这些单项能力分别进行剖析、阐述和训练加强,最后再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综合训练。在内容安排上,按照先单项能力训练、后综合训练的模式,既有相关理论知识的阐述,又辅有大量的实践案例以及与训练内容相适应的训练模式。并力求在理论内容的阐述上简明扼要,各类型的实践训练素材丰富全面。《法律论辩训练》在编写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努力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起到引领和导航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法律论辩训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论辩概述
第二节 法律论辩概述
第三节 法律论辩的要素

第二章 诉讼中的法律论辩训练
第一节 诉讼中的法律论辩概述
第二节 诉讼中法律论辩的特点和技巧
第三节 诉讼中的法律论辩训练

第三章 法律论辩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引子——关于对语商的认识和提高语商能力的方法
第一节 法律论辩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和技巧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第四章 法律论辩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第一节 法律论辩中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及技巧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第五章 法律论辩中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第一节 法律论辩中形象思维能力的特点及技巧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第六章 法律论辩中的应变能力训练
第一节 法律论辩中应变能力的特点及技巧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应变能力训练

第七章法律论辩中的论辩能力训练
第一节 法律论辩能力的特点及技巧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论辩能力训练

第八章法律论辩的综合训练
第一节 法律论辩中综合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法律论辩中的综合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法律论辩训练》:
  第二,《投资补充协议书》第二条第二段约定“第一阶段出资1100万元,由乙方(刘英)包干负责,甲(三答辩人)乙双方各出资550万元,由乙方负责开支办理,如有超支由乙方自行承担”。据此,乙方享有100%的资金开支权,但是,包干使用,对于超支的部分由乙方,自己负担,因此,即便是原告主张投资14236415.16元,对于超支的900万元也应当由其自己承担。
  2.原告起诉时提交的证据。
  第一组证据:证明原被告的主体身份信息。
  001:张某的《居民身份证》。
  002,003,004:公安部全国人口信息网下载的三被告的《常住人口基本信息表》。
  第二组证据:证明原被告签订了以被兼并公司土地开发为意向的投资协议的事实。
  005:2007年6月30日《投资协议书》(甲乙丙分别为三被告;丁方签名为刘英;戊方张某;己方无签名)。
  006:2007年7月2日《关于乙公司遗留问题的协议》(协议的甲方为乙公司,法定代表人江某签名;乙方有三被告及刘英、张某的签名)。
  007: 2009年1月4日《乙公司兼并谈判纪要》(参加人员有乙公司江某等5人;被告李明和林瑞代表甲公司参加。该纪要显示改制成本增加到1700多万,无张某的签名)和《张某申明》(日期为2009年1月4日;内容为:本人同意2009年1月4日上午乙公司与兼并投资人就《兼并实施方案》、《职工安置实施方案》、债权债务及其他协商事项谈判所达成的协议,认真履约,并具体落实到位。张某签名)。
  第三组证据:证明案外人刘英将股份转让给原告的事实。
  008:2007年9月17日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书》。
  第四组证据:证明原被告挂靠甲公司借用该公司资质证书的事实。
  009:2008年12月18日的《协议》(注:甲方为甲公司,乙方为李明、林瑞和张某)。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法律论辩训练》。 图书名称: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作者: (虚构)林宇翔 出版社: 文汇学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字数: 约 35 万字 --- 图书简介: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研究著作,旨在探索人类文明早期,观测星空的行为如何与精神信仰、社会结构及早期科学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演进。本书不仅仅梳理了古代文明观测天象的记录,更深入剖析了这些数据在神话体系、宗教仪式以及政治权力构建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在人类走出洞穴,开始定居、耕作的漫长历史中,天空成为了最稳定、最宏大的“书写板”。《星辰的低语》正试图解读刻写在这块板上的密码——那些流传至今的星座故事、历法系统以及神秘的宇宙观。 第一部分:从观天到记录——文明的起源与天象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文明的摇篮地,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早期中国。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文化如何利用对日月星辰的规律性观察,构建出最早期的时间概念。 1.1 泥板上的星图: 重点分析了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成就。我们如何从那些记录着金星周期和月相变化的泥板上,重建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作者指出,这些记录远非简单的农事参考,而是与祭祀活动的精确时间安排紧密相关,是早期神权政治的基石。 1.2 尼罗河的日影: 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如何通过观测天狼星(索普代特)的偕日升,来预测尼罗河的泛滥,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资源的分配。书中细致描绘了方尖碑和日晷的设计,揭示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对“永恒”概念的哲学追求。 1.3 观象授时: 聚焦于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传统。从甲骨文中的星象记载,到周代的“观象台”遗址,本书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学实践中的体现。作者强调,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钦天监的前身)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国家律法的制定者,其地位的崇高性无可匹敌。 第二部分:神祇的居所——星座的构建与叙事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星空叙事学,探究那些古老的神话是如何“具象化”到天上的。不同文明对同一片星空,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2.1 希腊的英雄与野兽: 详细梳理了托勒密的《天文学汇编》(Almagest)中记录的经典希腊星座起源。从猎户座的英仙座,到仙后座的虚荣故事,作者分析了这些故事如何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对道德、战争和命运的思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比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对早期星体运行模型的影响。 2.2 北方猎人的轨迹: 探讨了北欧神话中对极星和北斗七星的独特诠释。与地中海文明关注黄道不同,北欧文化更侧重于天空的旋转轴心,这与他们对“世界之树”和永恒循环的信仰相呼应。 2.3 玛雅的九层天: 跨越重洋,深入研究了中美洲玛雅文明复杂的天文历法。本书通过对帕伦克和奇琴伊察遗址的考察,揭示了玛雅人对“长计数”的掌握,以及他们如何将行星周期(尤其是金星)的计算,与王室的加冕、战争的爆发紧密联系起来。玛雅的天文记录,是关于时间、预言和权力持续性的最精妙的结合体。 第三部分:技术、信仰与权力的交汇点 第三部分是全书的学术高潮,它分析了古代天文学实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技术和政治工具,并最终催生了早期的科学思维。 3.1 历法的政治学: 历法是国家控制的基础。作者阐述了不同王朝和城邦,如何通过“改革历法”来宣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先进性。例如,罗马的儒略历改革,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对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政治宣言。 3.2 星占学的兴起与衰落: 探讨了占星术(Astrology)与天文学(Astronomy)在古代长期共生的关系。书中剖析了巴比伦的占星术如何传入波斯、印度,最终影响到欧洲中世纪的宫廷文化。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占星术的叙事逻辑,以及它如何满足了古代社会对不确定性的解释需求。 3.3 早期观测仪器的演变: 本章详述了从简单的目视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的浑仪、浑象,以及中外对星盘的使用。这些工具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宇宙结构(地心说还是其他模型)认知的物质体现。 结语:沉默的遗产 《星辰的低语》最终引导读者反思:古代人眼中浩瀚的星空,与我们今天通过哈勃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在“意义”上存在着怎样的断裂与传承?古代天文学家留下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套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哲学框架。本书旨在唤醒我们对头顶星空的敬畏,重新发现那些被现代科学光芒所掩盖的,关于人类最初的智慧与梦想的低语。 本书适合对象: 对古代史、科学史、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渴望了解早期文明如何构建世界观的学者。 任何对神话故事与科学起源之间联系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硬核——《法律论辩训练》。我一直觉得,在法律的世界里,光懂法条、熟悉案例还远远不够,真正能决定案件走向、为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的,往往是那些逻辑清晰、言辞犀利的论辩技巧。我一直对辩论这件事本身就充满兴趣,无论是电视上的节目,还是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我总是会被那些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观点、有力地反驳对方的人所吸引。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把它带回家,好好研读一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论证框架,如何在复杂的案情中找到关键突破口,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去打动法官和陪审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提升思辨能力,不仅仅是在法律领域,而是能够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成为一个更清晰、更独立思考的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法律论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能够真正地“训练”出自己的论辩能力。

评分

我是一位对法律理论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平日里除了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普及读物,我还会涉猎一些更深入的学术著作。然而,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虽然能够理解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却很难理解法官在判决时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结论的。我总是觉得,判决书中的说理论证过程才是法律的灵魂所在。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论辩训练”这四个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够揭示法律判决背后隐藏的逻辑链条,教我如何去理解和分析一个法律论点是如何被构建、被支持、被反驳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法律思维的训练方法,让我能够像律师一样,去审视每一个论证的环节,去发现其中的漏洞,或者去欣赏其精妙之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参与到法律的思考和分析中来,培养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法律阅读习惯。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法律从业者,我深知“口才”和“逻辑”这两项能力对于一个律师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法律本身是一门关于说服的艺术,而论辩则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技艺。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教授法律论辩技巧的书籍,让我能够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掌握如何构建有效的论点,如何进行有力的反驳,如何应对法庭上的各种突发状况。这本书的名字《法律论辩训练》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里面可能包含案例分析、技巧讲解,甚至是一些模拟辩论的练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方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夯实我的法律论辩基础,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沟通和说服机制非常着迷,尤其是在那些需要严谨逻辑和清晰表达的领域,比如法律。我总觉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被解释、被辩护、被应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论辩”。我并非法律专业出身,但出于个人兴趣,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逻辑学、修辞学以及辩论技巧的书籍。我之所以会被《法律论辩训练》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将“论辩”这一概念与“法律”这一具体领域相结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够从法律的独特语境出发,剖析论辩的原理和实践。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在法律的框架下,如何才能进行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法律论辩的魅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习到一些跨领域的、可以迁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我才刚翻了几页,就被封面设计和书名吸引住了。我对“论辩”这个词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蕴含着智慧、勇气和力量。我的职业是一名…嗯,暂且不说我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沟通和说服。有时候,面对一些难以处理的局面,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用逻辑和事实去化解矛盾,去说服对方。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启发,一些理论上的指导,甚至是一些具体的“套路”。我非常好奇,在法律领域,论辩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原则和技巧?它和我们日常的辩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读完这本书后,我可能会尝试着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分析一些我遇到的实际问题,看看是否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很充实,希望它不会让我失望,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说服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我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