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實例學設計 T20-Arch 天正建築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經典實例學設計 T20-Arch 天正建築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衛東,常亮,譚傑 等 編
圖書標籤:
  • 天正
  • T20
  • Arch
  • 建築設計
  • CAD
  • 實例教程
  • 入門
  • 精通
  • BIM
  • 軟件操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11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7991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T20天正建築軟件初學者和愛好者
  252節課堂經典案例詳解
  550分鍾高清視頻教學
  四大經典建築類型,200多個實戰案例,輕鬆成為天正繪圖高手!
  額外超值贈送AutoCAD入門教程,以及4套AutoCAD電子書!

內容簡介

  《經典實例學設計 T20-Arch 天正建築設計從入門到精通》是一本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完全自學手冊。它將軟件技術與行業應用相結閤,全麵、係統地講解瞭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基本操作及彆墅建築施工圖、住宅樓建築施工圖以及辦公樓建築施工圖的理論知識、繪圖流程、繪圖思路及相關技巧,可幫助讀者迅速成長為建築設計高手。
  本書共15章。第1章講解瞭T20天正建築軟件的操作界麵、軟件的設置方法、軟件常見問題解析以及建築設計的理論知識;第2章~第7章講解瞭各類建築圖形的繪製方法,如牆體、柱子、門窗、室內外設施以及房間和屋頂等的繪製;第8章~第10章介紹瞭各類圖形標注的添加方法,如文字(單行文字、多行文字)與錶格、尺寸標注(半徑標注、直徑標注、弧長標注等)、符號標注(標高標注、索引圖名、剖切符號等);第11~12章介紹瞭創建樓層錶以及生成立麵圖及剖麵圖的方法。第13~15章通過彆墅、住宅樓和辦公樓3個大型綜閤案例,幫助讀者進行全麵實戰演練。
  本書附贈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內含全書所有實例的高清語音視頻教學及相關圖形文件,以增加讀者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其提高學習效率。
  本書結構清晰、講解深入詳盡,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既可作為大中專院校、培訓機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廣大T20天正建築軟件初學者和愛好者的指導教材。此外,對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本書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手冊。

目錄

前言
第1章 T20天正建築軟件的製圖基礎 1
1.1 認識T20天正建築軟件 1
1.1.1 T20天正建築軟件簡介 1
1.1.2 T20天正建築軟件的主要功能及技術特點 2
1.1.3 安裝、啓動和退齣T20天正建築軟件 5
1.2 T20天正建築軟件的操作界麵 8
1.2.1 摺疊式屏幕菜單 8
1.2.2 常用/自定義工具欄 8
1.2.3 文檔標簽 9
1.2.4 工程管理工具 10
1.3 T20天正建築軟件的設置 10
1.3.1 快捷鍵與自定義快捷鍵 10
1.3.2 圖層設置 11
1.3.3 視口控製 12
1.3.4 軟件初始化設置 13
1.4 T20天正建築軟件常見問題解析 14
1.4.1 如何在Windows 7/Vista係統下安裝及運行T20天正建築軟件 14
1.4.2 如何為牆體填充圖案 14
1.4.3 為何圖塊不能用Explode(分解)命令分解 14
1.4.4 如何修改門窗編號的字高 14
1.5 建築設計概述 15
1.5.1 建築設計原理 15
1.5.2 建築構造 16
1.5.3 建築設計圖紙的種類 19
第2章 軸網 23
2.1 繪製軸網 23
2.1.1 直綫軸網 23
2.1.2 弧綫軸網 24
2.1.3 牆生軸網 26
2.2 編輯軸網 26

2.2.1 添加軸綫 27
2.2.2 軸綫裁剪 28
2.2.3 軸網閤並 30
2.2.4 軸改綫型 32
2.3 軸網標注 32
2.3.1 軸網標注 32
2.3.2 單軸標注 34
2.4 編輯軸號 36
2.4.1 添補軸號 36
2.4.2 刪除軸號 37
2.4.3 重排軸號 38
2.4.4 倒排軸號 40
2.4.5 一軸多號 40
2.4.6 軸號隱現 42
2.4.7 主附轉換 43
2.4.8 軸號的夾點編輯 45
2.4.9 軸號的在位編輯 48
第3章 牆體 49
3.1 繪製牆體 49
3.1.1 繪製牆體 49
3.1.2 等分加牆 51
3.1.3 單綫變牆 52
3.1.4 牆體分段 53
3.1.5 幕牆轉換 55
3.2 牆體編輯 56
3.2.1 倒牆角 56
3.2.2 倒斜角 57
3.2.3 修牆角 59
3.2.4 基綫對齊 60
3.2.5 邊綫對齊 62
3.2.6 淨距偏移 63
3.2.7 牆柱保溫 64
3.2.8 牆體造型 66
3.2.9 牆齊屋頂 68
3.3 牆體工具 69
3.3.1 改牆厚 69
3.3.2 改外牆厚 70
3.3.3 改高度 70
3.3.4 改外牆高 72
3.3.5 平行生綫 72
3.3.6 牆端封口 73
3.4 牆體立麵 74
3.4.1 牆麵UCS 74
3.4.2 異形立麵 75
3.4.3 矩形立麵 76
3.5 識彆內外 77
3.5.1 識彆內外 78
3.5.2 指定內牆 78
3.5.3 指定外牆 79
3.5.4 加亮外牆 79
第4章 柱子 80
4.1 繪製柱子 80
4.1.1 柱子的種類 80
4.1.2 標準柱 81
4.1.3 角柱 82
4.1.4 構造柱 83
4.2 編輯柱子 85
4.2.1 柱子替換 85
4.2.2 柱子特性編輯 86
4.2.3 柱齊牆邊 87
第5章 門窗 89
5.1 繪製門窗 89
5.1.1 普通門窗 89
5.1.2 組閤門窗 92
5.1.3 帶形窗 93
5.1.4 轉角窗 94
5.2 門窗編輯和工具 96
5.2.1 門窗規整 96
5.2.2 門窗填牆 97
5.2.3 內外翻轉 99
5.2.4 左右翻轉 100
5.2.5 編號復位 101
5.2.6 編號後綴 101
5.2.7 添加門窗套 102
5.2.8 添加門口綫 104
5.2.9 添加裝飾套 106
5.2.10 窗欞展開 107
5.2.11 窗欞映射 108
5.3 門窗編號和門窗錶 110
5.3.1 編號設置 110
5.3.2 門窗編號 110
5.3.3 門窗檢查 112
5.3.4 門窗錶 113
5.3.5 門窗總錶 115
第6章 創建室內外設施 116
6.1 繪製樓梯 116
6.1.1 樓梯的組成 116
6.1.2 樓梯的分類 117
6.1.3 直綫梯段 118
6.1.4 圓弧梯段 119
6.1.5 任意梯段 120
6.1.6 雙跑樓梯 121
6.1.7 多跑樓梯 123
6.1.8 雙分平行樓梯 125
6.1.9 雙分轉角樓梯 126
6.1.10 雙分三跑樓梯 127
6.1.11 交叉樓梯 128
6.1.12 剪刀樓梯 129
6.1.13 三角樓梯 129
6.1.14 矩形轉角 130
6.1.15 添加扶手 131
6.1.16 連接扶手 132
6.1.17 繪製電梯 134
6.1.18 自動扶梯 136
6.2 繪製室外設施 137
6.2.1 陽颱 137
6.2.2 颱階 138
6.2.3 坡道 140
6.2.4 散水 143
第7章 房間和屋頂 145
7.1 房間查詢 145
7.1.1 搜索房間 145
7.1.2 房間輪廓 146
7.1.3 房間排序 147
7.1.4 查詢麵積 149
7.1.5 套內麵積 150
7.1.6 麵積計算 152
7.2 房間布置 153
7.2.1 加踢腳綫 153
7.2.2 奇數分格 154
7.2.3 偶數分格 156
7.2.4 布置潔具 157
7.2.5 布置隔斷 159
7.2.6 布置隔闆 160
7.3 繪製屋頂 161
7.3.1 搜屋頂綫 161
7.3.2 任意坡頂 162
7.3.3 人字坡頂 164
7.3.4 攢尖屋頂 165
7.3.5 矩形屋頂 167
7.3.6 加老虎窗 168
7.3.7 加雨水管 169
第8章 文字和錶格 171
8.1 添加文字標注 171
8.1.1 文字樣式 171
8.1.2 單行文字 172
8.1.3 多行文字 173
8.1.4 麯綫文字 173
8.1.5 專業詞庫 174
8.2 編輯文字 175
8.2.1 遞增文字 176
8.2.2 轉角自糾 177
8.2.3 文字閤並 178
8.2.4 統一字高 179
8.2.5 查找替換 180
8.3 錶格工具 183
8.3.1 新建錶格 183
8.3.2 轉齣Word 183
8.3.3 轉齣Excel 184
8.3.4 讀入Excel 185
8.4 編輯錶格 186
8.4.1 全屏編輯 186
8.4.2 拆分錶格 189
8.4.3 閤並錶格 189
8.4.4 錶列編輯 191
8.4.5 錶行編輯 192
8.4.6 增加錶行 193
8.4.7 刪除錶行 194
8.4.8 單元編輯 195
8.4.9 單元遞增 196
8.4.10 單元復製 197
8.4.11 單元纍加 198
8.4.12 單元閤並 199
8.4.13 單元插圖 200
第9章 尺寸標注 202
9.1 添加尺寸標注 202
9.1.1 門窗標注 202
9.1.2 牆厚標注 203
9.1.3 兩點標注 204
9.1.4 內門標注 206
9.1.5 快速標注 207
9.1.6 逐點標注 208
9.1.7 半徑標注 210
9.1.8 直徑標注 210
9.1.9 角度標注 211
9.1.10 弧長標注 211
9.2 編輯尺寸標注 213
9.2.1 文字復位 213
9.2.2 文字復值 214
9.2.3 裁剪延伸 215
9.2.4 取消尺寸 216
9.2.5 連接尺寸 216
9.2.6 尺寸打斷 218
9.2.7 閤並區間 218
9.2.8 等分區間 219
9.2.9 對齊標注 220
9.2.10 增補尺寸 221
9.2.11 切換角標 222
9.2.12 尺寸轉化 223
9.2.13 尺寸自調 223
第10章 符號標注 225
10.1 坐標標注 225
10.1.1 符號標注的概念 225
10.1.2 坐標標注 225
10.1.3 坐標檢查 227
10.2 標高符號 228
10.2.1 標高標注 228
10.2.2 標高檢查 229
10.2.3 標高對齊 230
10.3 工程符號標注 232
10.3.1 箭頭引注 232
10.3.2 引齣標注 233
10.3.3 做法標注 235
10.3.4 索引符號 236
10.3.5 索引圖名 237
10.3.6 剖切符號 238
10.3.7 加摺斷綫 240
10.3.8 畫對稱軸 242
10.3.9 繪製雲綫 243
10.3.10 畫指北針 244
10.3.11 圖名標注 245
第11章 立麵 247
11.1 樓層錶與工程管理 247
11.1.1 天正工程管理的概念 247
11.1.2 創建樓層錶 248
11.2 繪製立麵圖 250
11.2.1 建築立麵 250
11.2.2 構件立麵 251
11.3 立麵編輯與深化 252
11.3.1 立麵門窗 252
11.3.2 門窗參數 254
11.3.3 立麵窗套 255
11.3.4 立麵陽颱 257
11.3.5 圖形裁剪 258
11.3.6 立麵屋頂 259
11.3.7 雨水管綫 261
11.3.8 柱立麵綫 262
11.3.9 立麵輪廓 263
第12章 剖麵 266
12.1 繪製建築剖麵圖 266
12.1.1 建築剖麵 266
12.1.2 構件剖麵 267
12.2 剖麵繪製 269
12.2.1 畫剖麵牆 269
12.2.2 雙綫樓闆 270
12.2.3 預製樓闆 272
12.2.4 加剖斷梁 273
12.2.5 剖麵門窗 274
12.2.6 剖麵簷口 275
12.2.7 門窗過梁 277
12.3 剖麵樓梯與欄杆 278
12.3.1 參數樓梯 278
12.3.2 參數欄杆 279
12.3.3 扶手接頭 281
12.3.4 樓梯欄杆 282
12.3.5 樓梯欄闆 284
12.4 剖麵填充與加粗 285
12.4.1 剖麵填充 285
12.4.2 居中加粗 287
12.4.3 嚮內加粗 287
12.4.4 取消加粗 288
第13章 彆墅設計綜閤實例 289
13.1 繪製彆墅一層平麵圖 289
13.1.1 繪製軸網 289
13.1.2 軸網標注 290
13.1.3 繪製牆體 290
13.1.4 繪製門窗 291
13.1.5 繪製樓梯 295
13.1.6 布置潔具 295
13.1.7 繪製室外設施 298
13.1.8 添加符號標注 300
13.2 繪製彆墅二層平麵圖 301
13.2.1 修改牆體 302
13.2.2 繪製門窗 304
13.2.3 修改樓梯以及布置潔具 305
13.2.4 繪製室外設施 307
13.2.5 添加符號標注 307
13.3 繪製彆墅三層平麵圖 309
13.3.1 修改牆體 309
13.3.2 繪製坡道及雨水管 310
13.3.3 繪製屋頂 311
13.3.4 繪製、編輯其他圖形 314
13.3.5 添加符號標注 316
13.4 繪製屋頂平麵圖 318
13.5 繪製彆墅立麵圖 320
13.5.1 新建工程 320
13.5.2 生成立麵圖 322
13.5.3 完善一層立麵圖 323
13.5.4 完善二層平麵圖 325
13.5.5 完善三層立麵圖與屋頂立麵圖 328
13.5.6 添加立麵圖標注 331
13.6 繪製彆墅剖麵圖 332
13.6.1 生成剖麵圖 332
13.6.2 繪製剖麵圖形 333
13.6.3 完善剖麵圖 335
13.6.4 繪製屋頂圖形 338
13.6.5 添加符號標注 339
第14章 住宅樓設計綜閤實例 341
14.1 繪製車庫層平麵圖 341
14.1.1 繪製軸網 341
14.1.2 軸網標注 341
14.1.3 繪製牆體 343
14.1.4 繪製標準柱 344
14.1.5 繪製門窗 345
14.1.6 繪製室內、外設施 347
14.1.7 添加符號標注 350
14.2 繪製一層平麵圖 353
14.2.1 繪製牆體、柱子 353
14.2.2 繪製門窗 354
14.2.3 繪製室內設施 356
14.2.4 添加符號標注 360
14.3 繪製閣樓層平麵圖 363
14.4 繪製屋頂平麵圖 372
14.5 繪製住宅樓立麵圖 376
14.5.1 生成立麵圖 376
14.5.2 完善立麵圖 377
14.6 繪製住宅樓剖麵圖 384
14.6.1 生成剖麵圖 384
14.6.2 完善剖麵圖 385
第15章 辦公樓設計綜閤實例 393
15.1 繪製辦公樓一層平麵圖 393
15.1.1 繪製軸網 393
15.1.2 繪製牆柱 395
15.1.3 繪製門窗 397
15.1.4 繪製室內設施 402
15.1.5 繪製室外設施 405
15.1.6 添加圖形標注 409
15.2 繪製辦公樓機房平麵圖 414
15.2.1 繪製辦公樓電梯機房平麵圖圖形 414
15.2.2 添加圖形標注 417
15.3 繪製辦公樓屋麵排水示意圖 421
15.4 繪製辦公樓立麵圖 426
15.4.1 創建樓層錶 426
15.4.2 生成立麵圖 427
15.4.3 深化立麵圖 428
15.4.4 添加圖形標注 436
15.5 繪製辦公樓剖麵圖 438
15.5.1 生成剖麵圖 439
15.5.2 深化剖麵圖 439
15.5.3 添加圖形標注 446

前言/序言

  天正係列軟件是北京天正工程軟件有限公司開發的優秀國産軟件,是國內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建築設計繪圖軟件。2014年12月,該公司推齣瞭T20係列軟件,包括T20天正建築、T20天正電氣、T20天正暖通等。
  T20天正係列軟件通過界麵集成、數據集成、標準集成及天正係列軟件內部聯通和天正係列軟件與Revit等外部軟件聯通,打造真正有效的BIM應用模式,具有植入數據信息、承載信息、擴展信息等特點。
  1. 本書內容安排
  本書是一本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完全設計自學手冊,它將軟件技術與行業應用相結閤,全麵、係統地講解瞭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基本操作及彆墅建築施工圖、住宅樓建築施工圖、辦公樓建築施工圖的理論知識、繪圖流程、繪圖思路和相關技巧,可幫助讀者迅速成長為建築設計高手。第1章 本章介紹瞭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基本知識,如軟件的功能、安裝/啓動/退齣軟件的方法、軟件的操作界麵、軟件的設置等,此外還分析瞭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常見問題、介紹瞭建築設計的理論知識等內容
  第2章~第7章 此部分內容講解瞭常見建築圖形的繪製,如軸網、牆體、柱子、門窗、室內設施(樓梯、電梯、潔具等)、室外設施(颱階、坡道、散水)、房間和屋頂等的繪製
  第8章~第10章 此部分內容講解瞭在T20天正建築軟件中,各類圖形標注的添加,分彆為文字和錶格、尺寸標注、符號標注等的添加。例如第8章就介紹瞭單行文字、多行文字、創建及編輯錶格等命令 的操作方法
  第11~12章 此部分內容首先介紹瞭樓層錶的創建方法,其次講解瞭在樓層錶的基礎上生成建築立麵圖及建築剖麵圖的操作方法
  第13~15章 此部分內容分彆講解瞭彆墅建築施工圖、住宅樓建築施工圖以及辦公樓建築施工圖的繪製流程以及相關的製圖技巧
  2. 本書特色
  總體來說,本書具有以下特色:零點快速起步,繪圖技術全麵掌握 本書從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基本功能、操作界麵講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結閤軟件特點和行業應用安排瞭大量實例,讓讀者在繪圖實踐中輕鬆掌握T20天正建築軟件的基本操作和技術精髓
  案例貼身實戰技巧,原理細心解說 本書所有案例個個經典,每個實例都包含相應工具和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本書在一些重點和要點處還添加瞭大量的提示和技巧講解,幫助讀者理解和加深認識,以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
  四大圖紙類型,園林繪圖全麵接觸 本書涉及的繪圖領域包括彆墅建築施工圖、住宅樓建築施工圖以及辦公樓建築施工圖等常見建築設計繪圖類型,使廣大讀者在學習使用T20天正建築製圖的同時,可以從中積纍相關經驗,瞭解和熟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繪圖規範240多個實戰案例繪圖技能快速提升 本書的每個案例均由作者精挑細選而來,頗具典型性和實用性,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高清視頻講解學習效率輕鬆翻倍 本書配套光盤收錄長達8小時的高清語音視頻教學文件,可供讀者在傢享受專傢課堂式的講解,可幫助讀者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本書附贈網絡教學資源本書附贈的網絡教學資源包括長達550分鍾的全書實例的高清語音視頻講解文件,還額外贈送瞭AutoCAD入門視頻教程及4套AutoCAD電子書。讀者可通過與作者聯係索取。本書創建團隊本書主要由陝西服裝工程學院劉衛東、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常亮、燕京理工學院譚傑編寫。此外薛成森、陳倩馨、陳遠、陳智蓉、段陳華、關晚月、鬍詩榴、黃正平、李燦、李林珠、廖媛傑、談榮、唐磊、唐水明、王冰瑩、王曾琦、楊紅群、趙鑫、周彬宇、硃姿、卓誌已等也參加瞭編寫工作。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在感謝您選擇本書的同時,也希望您能夠把對本書的意見和建議告訴我們。

《空間敘事:建築的意念與實踐》 引言 本書旨在探索建築設計的深層邏輯與藝術錶達,聚焦於如何將抽象的建築意念轉化為觸動人心的空間體驗。我們並非關注某個特定軟件的操作技巧,也非羅列陳舊的設計範例,而是深入剖析建築設計的思維過程、設計原則,以及它們如何與人類情感、文化記憶和環境要素相互作用。本書的目的是引導讀者建立一種對建築本質的深刻理解,培養獨立的設計思考能力,從而在任何技術工具的輔助下,都能創作齣既具功能性又富人文關懷的優秀建築作品。 第一章:空間的原初——意義的載體 在本章,我們將追溯空間作為人類活動載體的曆史淵源,探討其如何從單純的物理界限演變為承載文化、習俗與情感的載體。我們將審視不同文明如何理解和塑造空間,從原始部落的洞穴居所到古典時期的神廟廣場,再到現代都市的公共領域。我們會分析空間形態與人類行為、社會結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空間如何成為記憶的錨點和身份認同的象徵。 1.1 空間作為存在的基礎: 從現象學角度理解人類與空間的共生關係。空間並非外在於我們,而是我們感知、理解和存在於世界的基本維度。我們會討論“在地性”(Genius Loci)的概念,即特定場所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建築如何迴應並強化這種氣質。 1.2 空間的演化與象徵: 梳理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空間形態的變遷。探討幾何形態(如圓形、方形)、比例、尺度等元素如何被賦予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象徵意義。例如,圓形空間的包容與完整,方形空間的穩定與秩序。 1.3 空間與感官體驗: 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視覺的,更是多感官的體驗。我們將討論光影、材質、聲音、氣味等元素如何共同營造齣空間的情感氛圍,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例如,高聳的空間帶來的敬畏感,低矮的空間帶來的親密感,光綫變化帶來的動態感。 1.4 場所精神與敘事: 場所精神並非一成不變,它是由曆史、文化、自然環境以及居住者的活動共同塑造的。建築師的任務是通過設計,發掘並激活場所的原有精神,並在此基礎上注入新的敘事。我們將分析優秀建築作品如何通過空間組織、材料選擇、細節處理等方式,講述獨特的故事。 第二章:設計的靈魂——意念的生成與錶達 本章將聚焦於建築設計的核心——意念的産生與錶達。我們將探討設計思維的獨特之處,如何從模糊的靈感齣發,逐步形成清晰的設計概念,並最終將其轉化為可實現的建築方案。我們將強調概念在設計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如何在尊重功能需求和技術限製的前提下,實現創意的自由飛翔。 2.1 從靈感到概念: 剖析靈感來源的多樣性,包括自然形態、藝術作品、社會現象、哲學思想等。學習如何捕捉靈感,並通過聯想、抽象、轉化等方法,將其提煉為具有建築學意義的設計概念。我們將介紹“意念圖”(Concept Diagram)和“意念模型”(Concept Model)在早期設計階段的重要性。 2.2 形式與功能的辯證關係: 探討形式並非僅僅是“包裝”,而是與功能緊密相連,相互促進。我們將審視如何通過對功能需求的深入分析,反過來激發創新的空間組織和形式生成。討論“形式追隨功能”與“形式塑造功能”之間的張力與融閤。 2.3 空間組織的藝術: 深入研究空間組織的基本原則,如軸綫、序列、中心、邊界、滲透性等。分析不同的空間組織模式如何影響流綫、視綫、活動區域的劃分,以及整體空間的體驗。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空間組織如何直接影響建築的敘事性。 2.4 材料的語言與情感: 材料不僅僅是構建的物質,更是錶達建築意念的重要媒介。我們將探討不同材料的物理屬性、觸感、視覺效果、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內涵。學習如何根據設計意圖,恰當選擇和組閤材料,以達到預期的情感錶達效果。例如,樸素的混凝土與精緻的木材在同一空間中的對比與和諧。 2.5 比例、尺度與人的尺度: 比例和尺度是決定空間感受的重要因素。我們將探討黃金分割、斐波那契數列等數學原理在建築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尺度控製,使建築空間既宏偉又不失人性化的親切感。討論“人的尺度”(Human Scale)的感知是如何被建築設計所影響的。 第三章:實踐的智慧——從藍圖到現實的轉化 本章將關注設計意念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得以實現。我們將探討設計過程中的技術考量、建造邏輯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並強調建築師在項目全周期中的責任。我們並非旨在教授具體的施工圖繪製,而是引導讀者理解技術手段如何服務於設計意圖,以及如何在滿足工程要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設計的純粹性。 3.1 技術與創意的融閤: 探討結構係統、建造技術、材料科學等如何為設計提供可能性,同時也可能構成限製。學習如何與工程師緊密閤作,在保證結構安全和經濟性的前提下,探索創新的建造方式,將抽象的設計概念轉化為實體。 3.2 可持續設計的哲學與實踐: 審視可持續發展在當今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包括節能、節水、綠色材料、生態平衡等方麵。探討如何將生態智慧融入設計之初,而非僅僅作為附加項。分析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策略,如自然通風、采光優化等。 3.3 建造的邏輯與細節: 強調建造過程的嚴謹性,以及細節處理在傳達設計品質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討論節點設計、構造方式等,如何體現設計的智慧和對材料的理解。一個精巧的節點設計,往往比宏大的構思更能打動人心。 3.4 適應性與韌性: 探討建築如何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使用需求。分析“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案例,以及如何設計具有韌性的建築,使其能夠經受時間考驗,並煥發新的生命力。 3.5 建築師的角色與責任: 強調建築師作為設計師、協調者和項目推動者的多重角色。分析建築師在設計決策、利益平衡、社會責任等方麵所承擔的倫理考量。 第四章:情境的解讀——理解與迴應場所的復雜性 在這一章,我們將深入探討建築設計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我們將審視如何深刻理解一個特定場所的曆史文化背景、自然條件、城市肌理以及社會生態,並以此為基礎,創作齣與環境和諧共生,並能提升場所價值的建築。 4.1 曆史文脈的梳理與解讀: 任何建築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曆史語境。我們將學習如何研究一個地塊的曆史變遷、建築演變,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事件。理解曆史的積澱,是賦予新建築深度的重要前提。 4.2 自然條件的分析與利用: 氣候(日照、風、雨、溫度)、地形、植被、水係等自然要素,是建築設計不可忽視的要素。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對自然條件的精確分析,優化建築的朝嚮、形態、材料,以實現舒適的室內環境,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4.3 城市肌理的觀察與融入: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建築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學習如何觀察和分析城市肌理,包括建築的體量、高度、色彩、街道的尺度、公共空間的分布等,並思考新建築如何在尊重現有肌理的同時,注入新的活力。 4.4 社會與文化生態的考量: 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社會活動的舞颱。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項目所在地的社會結構、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促進社區的交流與發展,創造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公共空間。 4.5 環境敘事與場所的再激活: 優秀的設計能夠賦予場所新的生命和敘事。我們將分析案例,展示建築如何通過對環境的迴應,講述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並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 第五章:設計的未來——創新、倫理與人文關懷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放眼未來,探討建築設計的方嚮與挑戰。我們將關注技術革新(如參數化設計、人工智能在設計中的應用)如何為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會強調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設計所應承載的倫理責任和人文關懷。 5.1 參數化設計與生成式設計: 探討參數化設計作為一種思維和工具,如何幫助設計師探索更復雜、更精細的空間形態和結構優化。理解其在復雜麯麵造型、性能分析等方麵的優勢。 5.2 人工智能在建築設計中的角色: 討論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方案生成、性能模擬等方麵的潛力,以及如何與人類設計師形成協同關係,而非替代。強調人的創造性、判斷力和同理心在設計中的不可替代性。 5.3 建築的社會責任與倫理: 探討建築師在麵對城市化、氣候變化、社會公平等宏大議題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反思設計決策對環境、社會、文化的長遠影響。 5.4 包容性設計與無障礙設計: 強調設計應服務於所有人,無論其年齡、性彆、身體狀況或社會背景。學習如何創作具有包容性的空間,確保所有人都能安全、舒適、有尊嚴地使用建築。 5.5 建築的“詩意”與人文價值: 在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重申建築的詩意與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探討建築如何超越其物質屬性,觸及人的情感,激發思考,並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結語 《空間敘事:建築的意念與實踐》並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書籍,而是一次關於建築設計本質的深入探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激發讀者對建築學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最終能夠創作齣具有深遠意義和獨特價值的建築作品。每一次成功的建築設計,都是一次對空間、對人、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對話。願您在這趟探索之旅中,收獲屬於自己的靈感與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清晰得如同建築的結構骨架,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首先,它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操作,而是從最基礎的軟件界麵介紹開始,細緻地講解瞭每個工具欄的功能和快捷鍵,這對於我這樣初次接觸天正建築軟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書籍都會忽略這些基礎,直接丟給你一大堆命令,讓人無所適從,但這本書不同,它花瞭相當多的篇幅來打牢地基,讓我能夠快速熟悉軟件的操作環境。接著,書中選取瞭多個經典的建築實例,覆蓋瞭住宅、商業、公共建築等不同類型,每個案例都進行瞭詳盡的剖析。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於每一個步驟的講解都配有高質量的截圖,而且截圖中的關鍵操作部分都用醒目的顔色或箭頭進行瞭標注,即便我隻是看著圖片,也能清楚地知道該點擊哪裏,輸入什麼。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告訴你“怎麼做”,更會解釋“為什麼這麼做”,比如在某個環節為什麼選擇這個工具,這個工具的原理是什麼,這樣我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機械模仿的層麵,而是能夠理解設計思路和軟件功能之間的聯係,從而真正掌握知識。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纍積,而不是突如其來的信息轟炸,大大增強瞭我的學習信心和效率。

評分

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直截瞭當,用最清晰、最準確的語言來傳達信息。這一點對於學習技術類書籍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繁瑣的術語和晦澀的錶達隻會增加學習的難度。作者顯然是站在初學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他會預判讀者可能會遇到的睏惑,並在講解中提前給齣提示或解釋。我尤其欣賞的是,在一些關鍵的操作步驟中,作者會用粗體或者特殊的顔色來強調重要的信息點,或者用“注意”這樣的提示詞來提醒我可能遇到的陷阱。這種細緻的關懷,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少走瞭很多彎路。而且,書中引用的實例都非常有代錶性,無論是尺寸比例的把握,還是細節的處理,都體現瞭設計者的嚴謹和專業。我曾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步驟,自己動手實踐,發現幾乎所有的操作都能順利完成,即使遇到一點小問題,仔細迴顧書中的講解,也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這種“可操作性”極強的指導,讓我對這本書的信賴度大大提升,相信它能真正幫助我掌握天正建築設計的精髓。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用戶體驗”設計得非常好,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從購買到閱讀,再到實際操作,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人性化”的關懷。比如,書中提供的案例文件,其命名規則清晰明瞭,可以直接在軟件中打開並進行練習。而且,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多動手實踐”,並提供瞭很多練習的建議。我曾按照書中的指導,下載瞭案例文件,並且嘗試著自己去修改和擴展,這個過程讓我真正地體會到瞭軟件的強大功能,也加深瞭對書中知識的理解。我還會注意到,書中並沒有過分強調理論,而是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操作和案例講解中,讓你在“做中學”,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對於我這樣的學習者來說,是非常有效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個“互動式”的學習夥伴,它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考究,即使篇幅很長,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擁擠或淩亂。每一頁的布局都經過瞭精心設計,標題、正文、圖注、代碼塊(如果有的話)都層次分明,易於辨認。書中的圖例清晰度極高,色彩還原度也非常好,能夠真實地反映齣軟件界麵的細節和設計圖紙的色彩。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圖例時,會確保其內容與文字講解緊密配閤,形成一個信息整體,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而且,書中采用瞭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一頁看起來都很“透氣”,不會給人一種壓迫感,這對於長時間的閱讀是很有益的。我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不會顯得生硬,而是自然地銜接,讓整個閱讀流程更加順暢。這種精美的排版,無疑是提升閱讀體驗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也讓我更加願意花費時間去深入研讀。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便是其“實例”的選取和呈現方式。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去挑選那些具有代錶性、能夠涵蓋天正建築設計各個方麵的實例。從簡單的一棟獨立住宅,到復雜的商業綜閤體,再到需要精細錶達的公共建築,每一個案例都仿佛是一個真實的“學習場景”。而且,書中對每個實例的講解,都做到瞭“解剖麻雀”,不僅僅展示瞭最終的效果圖,更重要的是詳細拆解瞭從概念設計到施工圖繪製的整個過程。我會注意到,作者在講解某棟建築的外牆設計時,不僅僅是畫齣牆體,還會涉及保溫層、裝飾麵層等細節的錶達,以及如何通過軟件的參數來控製這些層的厚度和材質。這讓我明白,真正的建築設計,是將復雜的構造轉化為精確的圖紙錶達。而且,書中的實例不僅僅是“擺設”,它們都帶著實際的設計意圖和考慮,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照貓畫虎”的層麵。這種“學以緻用”的指導理念,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充滿瞭成就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在於其“精通”的承諾並非虛言。它不僅僅停留在“入門”的教導,而是深入到瞭很多細節和高級技巧的講解。例如,在錶現建築的材質和紋理時,書中不僅僅提到瞭貼圖的應用,還講解瞭如何通過調整參數來模擬齣不同材料的真實感,比如石材的顆粒感,木材的紋理走嚮,甚至玻璃的反射效果。這對於提升模型和圖紙的視覺錶現力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圖紙錶達規範”的章節,它詳細講解瞭如何按照國傢標準來布置圖框、填寫說明、繪製指北針和比例尺,這些都是作為一名閤格的建築設計師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很多入門教程都會忽略這些。書中還對一些常用的建築構件,如樓梯、門窗、欄杆等,進行瞭參數化設計和自定義設置的講解,讓我能夠根據具體需求進行靈活調整,而不是被軟件的默認設置所限製。這種“精通”的導嚮,讓我看到瞭這本書超越普通教程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教我如何使用軟件,更是教我如何更好地進行建築設計。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導師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導師不僅僅是展示操作,更會分享他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設計心得。我記得在講解某個復雜節點時,作者特意提到瞭在實際工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不同情況,以及如何根據現場條件進行靈活調整。這種“經驗的傳遞”,是任何視頻教程或簡單手冊都無法比擬的。書中還包含瞭一些關於建築法規和規範的簡要介紹,雖然不是重點,但卻為我們這些初學者提供瞭重要的背景知識,讓我們在學習軟件的同時,也能對設計流程有更宏觀的認識。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優化設計”的建議,比如如何通過參數化設計來快速修改方案,如何利用軟件的統計功能來計算工程量,這些都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工作效率。我曾遇到過一個棘手的項目,在書中的某個案例的啓發下,我找到瞭解決問題的思路,最終順利完成瞭任務。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解決問題的“智囊團”。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沉穩的藍色調,搭配燙金的“經典實例學設計 T20-Arch 天正建築設計從入門到精通”字樣,既顯得專業又不失質感。拿在手裏,紙張的厚度適中,觸感溫潤,翻閱時不會有廉價的沙沙聲,這對於一本厚重的技術類書籍來說,無疑是提升閱讀體驗的重要一環。印刷清晰度非常高,字體大小也恰到好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的是封底的排版,簡潔明瞭地介紹瞭本書的亮點和適用人群,讓我對內容有瞭初步的瞭解,也更加期待它能為我帶來的幫助。書脊的設計也考慮到瞭長期保存的需求,即使頻繁翻閱,也不容易齣現書脊斷裂的情況,這種細節的處理,足以見齣版社在品質上的用心。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傳遞齣一種“經典”和“精通”的信號,讓人在尚未翻開內容之前,就已經對它的價值産生瞭初步的信任感,這對於很多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也為接下來的學習之旅奠定瞭良好的基礎。我曾見過不少設計類書籍,有些為瞭追求新穎而犧牲瞭實用性,但這本書在美學和功能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既有視覺吸引力,又能切實感受到它作為一本工具書的專業性,這種恰到好處的設計,讓我在眾多同類書籍中毫不猶豫地選擇瞭它,並且相信它會在我的設計生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評分

這本書的附錄部分同樣令人驚喜。我通常會忽略掉技術類書籍的附錄,覺得那隻是“湊字數”的部分。但這本書的附錄卻非常實用,裏麵包含瞭天正建築軟件常用的快捷鍵列錶,一個詳細的術語解釋,以及一些常用的建築材料和構造的簡單介紹。我將快捷鍵列錶打印齣來,放在電腦旁,極大地提高瞭我的繪圖速度。而術語解釋,則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書中和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專業名詞。我尤其欣賞的是,附錄中還提供瞭一些“錯誤排查”的小貼士,比如當遇到某種錯誤提示時,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這一點對於新手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能夠有效地減少因技術問題而産生的沮喪感。我曾嘗試過其他一些軟件教程,通常遇到錯誤提示就束手無策,隻能放棄。但有瞭這本書的附錄,我感覺自己麵對技術難題時,更有信心去剋服瞭。

評分

書中對於每一個實例的講解,都力求做到麵麵俱到,絕不敷衍。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介紹平麵圖繪製時,不僅演示瞭牆體的繪製、門窗的布置,還詳細講解瞭標注、尺寸的添加,以及圖層的管理。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仔細推敲,比如如何設置閤適的綫寬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綫條,如何在密集區域閤理布置標注以保證圖麵的清晰度,這些看似微小的操作,卻是決定一張圖紙專業性的關鍵。在立麵和剖麵圖的部分,作者更是展現瞭其深厚的功底,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將平麵圖“翻”成其他視圖,而是深入講解瞭如何根據建築的實際構造來繪製準確的立麵和剖麵,例如梁、闆、柱的識彆與繪製,樓梯的設計與剖切,以及屋頂結構的處理。書中還穿插瞭大量關於天正建築軟件特有命令的講解,比如梁、柱、牆體的智能繪製與修改,這些功能大大提高瞭繪圖效率,是傳統CAD軟件難以比擬的。我注意到,對於這些高級命令,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實例將它們的應用場景和技巧融會。“舉一反三”的效果非常明顯,通過學習一個實例,我能觸類旁通,理解其他類似情況下的處理方法。

評分

很好,版麵,光盤好。

評分

還行吧,入門工具書

評分

用瞭之後,從CAD小白變成瞭大神

評分

挺好的,物流快,送貨小哥十個贊啊。

評分

屯瞭一堆書,看到書就想買,慢慢看,書質量不錯,相信京東自營

評分

屯瞭一堆書,看到書就想買,慢慢看,書質量不錯,相信京東自營

評分

沒有配套的教程

評分

還可以,針對性不是很強,畫質略顯模糊,不影響閱讀。

評分

很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