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閤無綫傳播模型

綜閤無綫傳播模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William C. Y. Lee(李建業),[美] David J. Y. Lee(李兆洋) 著,劉青格 譯
圖書標籤:
  • 無綫通信
  • 無綫傳播
  • 信道模型
  • 無綫電傳播
  • 移動通信
  • 信號傳播
  • 無綫網絡
  • 電磁波傳播
  • 統計建模
  • 無綫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728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51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引據經典與展現前沿相結閤,全麵闡述瞭無綫通信的傳播預測模型,並涉及不同媒介傳播及毫米波通信等前沿技術。全書共分6章,理論分析與實踐數據相融閤,對無綫通信係統的Lee宏蜂窩、微蜂窩、室內蜂窩及其集成作瞭詳細論述和分析比較,為無綫網絡的設計和管理提供瞭綜閤解決方案。 全書圖文豐富、語言流暢,非常適閤無綫通信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前沿技術研發工作者閱讀。

作者簡介

劉青格,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和博士後,目前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毫米波通信、射頻光縴(RoF)、射頻識彆(RFID)和衛星導航及信號處理中的非正弦變換。已在國內外相關高級期刊及國際會議發錶多篇論文。

目錄

第1章 無綫通信移動信號建模導論 1
1.1 為什麼寫這本書? 1
1.2 自由空間通信和移動通信的傳播區彆 1
1.3 移動信號處理 1
1.4 Lee模型發展曆史 2
1.5 基本係統運行 3
1.6 移動射頻信號:衰落信號 3
1.6.1 移動信號接收環境 3
1.6.2 信號衰落類型 4
1.6.3 衰落信號特性 4
1.6.4 平坦衰落 8
1.6.5 時延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 9
1.6.6 多普勒擴展引起的信號衰落 10
1.6.7 短期衰落信號和長期衰落信號 10
1.7 頻率復用引起的共道乾擾 11
1.7.1 基本概念 11
1.7.2 仿真模型 13
1.7.3 仿真結果 14
1.8 傳播衰落模型 17
1.8.1 瑞利衰落模型――短期衰落模型 17
1.8.2 對數衰落模型――長期衰落模型 18
1.8.3 無偏均值噪聲估計 19
1.8.4 萊斯分布 21
1.9 三種基本傳播機製 22
1.9.1 反射 22
1.9.2 衍射 26
1.9.3 散射 33
1.10 預測模型的應用 33
1.10.1 預測模型分類 33
1.10.2 不同大小區域的傳播預測模型 34
1.10.3 一般環境下信號強度預測的考慮因素 34
1.10.4 預測乾擾信號 36
1.11 總結 36
參考文獻 36
附加文獻 39
第2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區域-區域模型 40
2.1 自由空間損耗 40
2.2 平麵地球模型 40
2.3 Young模型 41
2.4 布林頓(Bullington)組閤 43
2.4.1 衰落、對流層傳輸摺射和衍射 44
2.4.2 建築和樹木效應 44
2.5 Egli模型――雜波因子模型之一 46
2.6 JRC方法 47
2.7 整閤地形的粗地球模型(TIREM) 48
2.7.1 TIREM簡介 48
2.7.2 陸地傳播公式總結 49
2.8 Carey模型 51
2.9 CCIR模型 51
2.9.1 模型描述 51
2.10 Blomquist-Ladell模型和Edwards-Durkin模型 53
2.11 Ibrahim-Parsons模型 55
2.11.1 經驗公式的發現 55
2.11.2 兩個建議模型 57
2.12 Okumara-Hata模型和COST 231 Hata模型 59
2.12.1 Okumura方法 59
2.12.2 COST 231 Hata模型 63
2.13 Walfisch-Bertoni模型 64
2.14 Ikegami模型 65
2.15 Walfisch-Ikegami模型 66
2.16 平坦邊緣模型 69
2.17 ITU模型 70
2.17.1 ITU-R提案P.1546 71
2.17.2 ITU-R提案P.530-9 73
2.18 身體模型 74
2.18.1 模型1 74
2.18.2 模型2 74
2.19 總結 75
參考文獻 75
第3章 宏蜂窩預測模型II:點-點模型 78
3.1 Lee模型 78
3.1.1 Lee宏蜂窩模型 78
3.1.2 Lee單斷點模型――點-點模型 79
3.1.3 Lee模型變形 91
3.1.4 地形高度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93
3.1.5 地錶形態對信號強度預測的影響 96
3.1.6 水增強 103
3.1.7 天綫方嚮效應 108
3.1.8 預測數據文件 121
3.2 微調Lee模型 122
3.2.1 地形規範化方法 123
3.2.2 測量數據特性 124
3.2.3 無阻擋情形下測量麯綫和預測麯綫比較 125
3.2.4 阻擋路徑的測量麯綫與預測麯綫比較 127
3.2.5 結論 132
3.3 改進Lee宏蜂窩預測模型 132
3.3.1 簡介 132
3.3.2 算法 132
3.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 134
3.3.4 結論 137
3.4 Longley-Rice模型 137
3.4.1 點-點模型預測 137
3.4.2 區域模型預測 137
3.5 總結 140
3.5.1 模型實施方法 141
3.5.2 模型特徵 142
參考文獻 143
第4章 微蜂窩預測模型 146
4.1 簡介 146
4.2 基本Lee微蜂窩預測模型 147
4.2.1 基本原理和算法 147
4.2.2 微蜂窩預測的輸入數據 156
4.2.3 建築對微蜂窩預測的影響 160
4.2.4 地形效應 162
4.2.5 四種情形的預測模型 165
4.2.6 測量數據的特性 166
4.2.7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168
4.2.8 整閤其他屬性於模型 173
4.3 微蜂窩預測模型和宏蜂窩預測模型的整閤 175
4.3.1 兩個模型的整閤算法 175
4.3.2 測量數據處理 177
4.3.3 模型有效性:測量與預測 180
4.4 特定區域的模型調整 183
4.4.1 調整之前的Lee微蜂窩模型 183
4.4.2 Lee模型的調整算法 183
4.4.3 Lee模型驗證 185
4.5 其他微蜂窩預測模型 186
4.5.1 簡介 186
4.5.2 經驗(路徑損耗)模型 187
4.5.3 物理模型 190
4.5.4 非視距(NLOS)模型 192
4.5.5 ITU-R P.1411模型 194
4.6 總結 199
參考文獻 200
第5章 室內(皮蜂窩)預測模型 203
5.1 簡介 203
5.1.1 與其他模型的區彆 203
5.1.2 室內射頻係統的傳播損傷和質量測量 203
5.1.3 Lee室內模型的閃光點 204
5.2 Lee室內預測模型 204
5.2.1 室內模型近中心距離的推導 204
5.2.2 單樓層(同一樓層)模型 209
5.2.3 確定室內路徑損耗斜率 214
5.2.4 Lee模型的應用 214
5.2.5 測量數據的特徵 214
5.2.6 模型驗證(測量與預測) 216
5.2.7 覆蓋與乾擾之間的平衡 217
5.2.8 分析Lee室內預測模型 218
5.3 增強Lee室內模型 226
5.3.1 增強Lee模型的閃光點 226
5.3.2 研究不同情形的測量數據 226
5.3.3 測量數據與預測數據的比較 236
5.3.4 應用測量數據優化Lee模型 242
5.3.5 增強Lee室內模型的通用公式 247
5.4 路徑損耗經驗模型 249
5.4.1 Keenan-Motley模型(經驗)與Lee模型的比較 250
5.4.2 愛立信斷點模型(經驗) 252
5.5 ITU模型 253
5.5.1 COST 231多牆模型(經驗) 253
5.5.2 ITU-R 1238(經驗) 254
5.6 物理模型――應用衍射幾何理論(GTD) 255
5.6.1 室內射綫跟蹤模型(皮蜂窩) 255
5.6.2 FDTD 257
5.7 總結和結論 260
參考文獻 261
第6章 Lee復閤模型――三個模型的綜閤 266
6.1 引言 266
6.2 綜閤三個Lee模型 266
6.2.1 驗證宏蜂窩模型 267
6.2.2 驗證微蜂窩模型 268
6.2.3 驗證建築物內模型(皮蜂窩模型) 269
6.3 采用不同預測模型的係統設計 269
6.3.1 係統設計準備 269
6.3.2 設計參數和輸入數據 269
6.3.3 係統覆蓋 270
6.3.4 CDMA覆蓋 272
6.3.5 采用新技術的特殊區域係統設計 274
6.4 Lee綜閤模型的用戶菜單 284
6.4.1 Lee綜閤模型的整體係統設計流程圖 284
6.4.2 室內蜂窩――Lee室內模型的點-點分析 286
6.4.3 微蜂窩――Lee微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289
6.4.4 宏蜂窩――Lee宏蜂窩模型的點-點分析 291
6.5 如何應用預測工具 294
6.5.1 無綫通信鏈路――信道 294
6.5.2 噪聲、損耗和增益的類型 294
6.5.3 接收信號功率與噪聲功率 295
6.5.4 計算鏈路預算所需的信息 296
6.5.5 鏈路預算分析 297
6.6 如何規劃和設計好的無綫係統 298
6.6.1 理解係統需求 299
6.6.2 選擇正確預測模型 299
6.7 不同傳輸媒介的傳播預測 300
6.7.1 衛星通信信號預測 300
6.7.2 水下通信信號預測 303
6.7.3 航空通信信號預測 304
6.7.4 動車通信信號預測 307
6.7.5 毫米波信號 308
6.8 總結和結論 308
參考文獻 309

前言/序言


《電磁波的奇妙旅程:從遠古猜想到現代應用》 第一章:宇宙的低語——電磁波的起源與早期探索 在人類曆史的黎明,我們仰望星空,驚嘆於太陽的光輝,感受著風的撫摸,卻對這一切背後隱藏的無形力量知之甚少。然而,古老的智慧早已在樸素的觀察中觸及瞭電磁波的影子。從古希臘哲學傢對“以太”的猜想,試圖解釋光為何能跨越虛空傳播,到中世紀煉金術士對金屬磁性的迷戀,這些零散的綫索,如同散落的星辰,預示著一場顛覆性的科學革命。 本章將追溯電磁波概念的萌芽。我們將深入探討古代文明對光和磁現象的早期認知,以及這些樸素觀察如何激發瞭後世科學傢們的好奇心。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在科學史的洪流中,雖然未能完全解開謎團,卻為我們指明方嚮的早期猜想和理論。從阿拉伯學者對磁針指嚮的精妙描述,到歐洲學者對靜電力的初步研究,每一步的探索都凝聚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執著追求。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為我們理解電磁現象奠定基礎的先驅者,他們的實驗和思考,即使在今天看來略顯稚嫩,卻如同播下的種子,孕育著未來的科學大廈。 第二章:電光石火——電磁學的誕生與經典理論的構建 17世紀,科學革命的浪潮席捲歐洲,伽利略、牛頓等巨匠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電和磁,這兩種看似獨立的現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獨立的謎團。直到18世紀,本傑明·富蘭剋林通過風箏實驗,揭示瞭閃電的本質是電,纔將電的神秘麵紗撕開一角。隨後,庫侖定律的提齣,為靜電力的定量描述提供瞭數學框架,標誌著電學研究進入瞭更加嚴謹的階段。 而磁學的發展也同樣波瀾壯闊。磁石的發現和應用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紀,人們纔開始係統地研究磁場的性質。19世紀初,丹麥物理學傢奧斯特的偶然發現——電流能夠産生磁場,如同點燃瞭一顆思想的炸彈,徹底顛覆瞭人們的認知。這一發現揭示瞭電與磁之間深刻的內在聯係,為電磁學理論的統一奠定瞭關鍵的基礎。 本章將詳細闡述電磁學經典理論的建立過程。我們將迴顧從早期靜電學和磁學研究到電流磁效應發現的關鍵裏程碑。我們將深入剖析庫侖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奠基性定律的提齣過程、實驗依據和理論意義。我們將重點介紹那些通過嚴謹的實驗和敏銳的洞察力,將電與磁統一起來的偉大科學傢,如麥剋斯韋。他的麥剋斯韋方程組,如同電磁學的“聖經”,以其優雅的數學形式,將所有已知的電磁現象囊括其中,並預言瞭電磁波的存在。我們將探討這些經典理論如何精確地描述瞭自然界中各種電磁現象,並為後來的技術革命提供瞭理論指導。 第三章:無形的信使——電磁波的發現與性質揭示 在麥剋斯韋方程組的指引下,電磁波的存在不再是猜想,而是科學的必然。然而,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證據,仍然需要非凡的智慧和毅力。19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傢海因裏希·赫茲,肩負起這一曆史使命。他設計瞭一係列巧妙的實驗,成功地産生瞭並探測到瞭電磁波,並測量瞭其傳播速度,證實瞭它與光速驚人地一緻。這一曆史性的時刻,不僅驗證瞭麥剋斯韋的理論,也為人類打開瞭無綫通信的大門。 電磁波的發現,徹底改變瞭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它們並非隻是一種單一的現象,而是具有廣泛頻譜的大傢族,從頻率極低的無綫電波,到我們肉眼可見的光,再到高能的X射綫和伽馬射綫,它們以不同的頻率和波長,承載著不同的信息,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本章將聚焦於電磁波的發現曆程和其基本性質的揭示。我們將詳細介紹赫茲的裏程碑式實驗,包括他如何設計和製造産生及探測電磁波的裝置,以及他通過這些實驗所獲得的寶貴數據。我們將深入探討電磁波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以及它們如何以光速傳播,並攜帶能量和信息。我們將分析不同頻率和波長的電磁波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例如無綫電波的衍射和繞射能力,微波的穿透性,以及可見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我們將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這些性質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如恒星發齣的各種電磁輻射,以及地球磁場對宇宙射綫的屏蔽作用。 第四章:跨越時空的橋梁——電磁波的早期應用與技術革新 赫茲的實驗猶如一顆火種,迅速點燃瞭無綫通信的革命。馬可尼,這位富有遠見的工程師,將電磁波的科學發現迅速轉化為實際應用。他發明的無綫電報,使得信息可以在不藉助導綫的情況下,跨越韆山萬水進行傳遞。這在當時無疑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它徹底改變瞭長距離通信的麵貌,在航海、軍事、新聞傳播等領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緊隨其後,無綫電廣播的齣現,更是將電磁波的魅力帶入瞭尋常百姓傢。收音機成為傢庭的焦點,人們通過電磁波傳遞的聲音,瞭解世界,享受藝術。而電視的誕生,則將視覺信息也納入瞭電磁波的傳播範圍,開啓瞭一個全新的媒體時代。 本章將深入探討電磁波在早期技術革新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詳細介紹馬可尼在無綫電通信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包括他的發明原理、早期實驗和商業化應用。我們將追溯無綫電廣播的發展曆程,分析其社會影響,以及它是如何成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媒介。我們將探討早期電視技術的發展,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每一項進步都離不開對電磁波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此外,我們還將觸及其他早期的電磁波應用,例如X射綫在醫學診斷中的應用,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窺探人體內部的奧秘。本章將強調,正是早期科學傢和工程師對電磁波特性的不懈探索和創造性轉化,纔使得我們能夠享受如今便捷的通信和信息獲取方式。 第五章:無處不在的信號——現代無綫通信的基石 進入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磁波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其在現代通信中的地位也愈發舉足輕重。從最早的模擬通信,到如今的數字通信,再到我們手中無處不在的智能手機,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與對電磁波傳播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優化息息相關。 蜂窩移動通信的齣現,標誌著無綫通信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基站的密集部署,使得用戶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內實現隨時隨地的通信。Wi-Fi技術的普及,讓我們可以在傢中、辦公室甚至公共場所,享受到高速便捷的無綫網絡連接。而藍牙技術,則實現瞭短距離設備間的無綫互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瞭極大的便利。 此外,衛星通信、雷達技術、射頻識彆(RFID)等,也都是電磁波在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應用。它們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全球定位係統(GPS)到遠程醫療,從智能傢居到工業自動化,電磁波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重塑著我們的世界。 本章將深入剖析電磁波在現代無綫通信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詳細介紹蜂窩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包括其頻率分配、信道管理和信號傳輸機製。我們將探討Wi-Fi和藍牙等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演進和應用場景。我們將分析衛星通信的優勢和挑戰,以及它在全球通信網絡中的重要性。我們將進一步闡述雷達技術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軍事、氣象和航空領域的應用。同時,我們還將觸及射頻識彆(RFID)等新興的無綫傳感技術,以及它們在物聯網和智能製造中的潛力。本章將強調,對電磁波傳播特性(如衰減、乾擾、多徑效應等)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控製,是實現高效、穩定、安全的無綫通信的關鍵。我們將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這些技術是如何剋服各種無綫傳播的挑戰,為我們構建一個互聯互通的數字社會。 第六章:超越可見的邊界——電磁波在科學前沿的探索 電磁波的應用早已超越瞭通信和信息傳遞的範疇,它們正成為探索宇宙奧秘、揭示生命本質、推動科學前沿的強大工具。射電望遠鏡捕捉來自遙遠星係的微弱電磁信號,幫助我們瞭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結構的宏大圖景。X射綫和伽馬射綫天文颱,則探測高能天體物理現象,揭示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秘密。 在生命科學領域,核磁共振成像(MRI)利用電磁波的特性,實現瞭對人體內部結構的無創成像,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瞭革命性的手段。激光技術,作為一種高度集成的電磁波,在材料加工、精密測量、醫療手術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章將帶您走進電磁波在科學前沿的探索之旅。我們將重點介紹射電天文學、X射綫天文學和伽馬射綫天文學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拓展對宇宙的認知邊界。我們將深入探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物理原理和醫學應用,以及它如何改變瞭醫學診斷的麵貌。我們將介紹激光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創新應用,從工業生産到科學研究,再到前沿的量子信息科學。此外,我們還將觸及其他利用電磁波進行科學探索的領域,例如太赫茲波成像技術在安檢和材料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利用微波輔助化學反應的研究。本章將強調,電磁波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工具,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動著人類科學文明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在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無綫傳播的核心知識。我猜想,它可能會從一些較為基礎的模型開始,例如路徑損耗模型,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場景,比如考慮瞭陰影效應、遮擋物以及反射麵的影響。我對書中對於室內傳播模型的詳細闡述部分充滿瞭期待,因為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無綫場景之一。究竟是什麼因素導緻瞭室內信號的衰減和不穩定性?書中會提供哪些量化的模型來解釋這些現象?此外,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討論一些新興的無綫技術,例如5G、Wi-Fi 6E等,在這些技術中,對傳播模型的理解和應用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和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讓我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選擇和調整傳播模型,從而優化無綫係統的性能。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探索一個龐大的無綫電波“地圖”。從最初的自由空間傳播,到復雜的散射和衍射,再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每一個模型都像是在描繪這片“地圖”上的一個區域,而“綜閤”二字則意味著它提供瞭一種能夠將這些區域串聯起來的導航係統。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處理不同尺度上的傳播效應的,比如從宏觀的傳播路徑損耗,到微觀的多徑效應。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先進的仿真技術,例如射綫追蹤或者物理光學方法,來更精確地預測信號的傳播軌跡?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比如Wi-Fi信號在傢庭中的覆蓋,手機信號在樓宇間的穿行,甚至是衛星通信信號的傳輸,這些都離不開對傳播模型的深刻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擁有“透視”無綫電波的能力,看到它們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穿梭,並學會如何“引導”它們。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仿佛是在學習一門關於“無形之手”的藝術。我瞭解到,無綫電波的傳播並非是簡單的直綫前進,而是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舞蹈”和“摺疊”。這本書的標題“綜閤無綫傳播模型”,讓我聯想到它可能是在匯集各種經典的傳播理論,並將它們進行巧妙的整閤,形成一套更加全麵的分析框架。我期待書中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示,來解釋那些抽象的數學公式和物理概念,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電磁波的傳播過程。尤其是我對於書中關於“模型選擇”的探討很感興趣,在各種各樣的傳播模型中,如何纔能挑選齣最適閤當前應用場景的模型,這需要經驗和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通往無綫傳播領域的一扇窗戶,讓我能夠看見更廣闊的天地,並從中汲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初步感受,是它在概念的引入上相當嚴謹且富有層次。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基礎理論的鋪墊,從經典的電磁波理論齣發,逐步過渡到更貼近實際應用的多徑傳播、衰落等模型。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傳播模型的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藉鑒和融閤之處的探討,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綜閤”二字所蘊含的深意。這讓我感覺到,作者並非僅僅是在羅列現有的模型,而是在試圖構建一個更加係統化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理解為何需要這些模型,以及如何在具體場景下選擇最閤適的模型。我對書中關於統計學在傳播模型中的應用部分特彆感興趣,因為概率和統計往往是理解復雜隨機現象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夠用清晰的數學推導和直觀的圖示來解釋這些概念,讓非數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理解其精髓。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綜閤無綫傳播模型”幾個字,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無綫通信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電波是如何穿越時空,將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到我們手中的。這本書的標題,似乎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構建和理解這些傳播過程的底層邏輯和多種方法的融閤。我想象著它會像一個精密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各樣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模型,能夠幫助讀者剖析不同環境下的無綫信號衰減、反射、散射等現象,從而更有效地設計和優化無綫通信係統。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實際案例分析,例如在城市峽榖、室內環境或者高速移動場景下,傳播模型的選擇和應用會有哪些獨特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無綫電波的傳播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觸及到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和取捨,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復雜的無綫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