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是由“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汇编整理形成的,分别从宏观背景、粮食主权与经济政策、生态危机与公共品、社区与农村建设、中国基层实践经验以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六部分展开。《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的编辑出版,正值中国乡村建设运动110周年,希望《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能够为中国未来乃至人类文明提供另类思考与实践的路径。
目录
第一部分 宏观背景
主权外部性与币缘战略
——关于发展陷阱的案例研究
The Transfer of Institutional Costs is the Root of Being Poor
The Problematique of Globalization
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内爆
第二部分 粮食主权与经济政策
The Systemic Crisis&Reconfiguration; of Capitalism
从国家财富到地球的共同福祉:朝向内在于生态体系的经生济民体(Ekonomy)
转基因话语、利益结构与基因竞赛
Agricultural Common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 Anatomy of North-South
Germplasm Politics and Cultural Change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双层博弈分析
——以国际大豆定价权问题为例
文化经济学与情绪政治——否想香港的新自由资本主义
Rio+20:Technocrats,Metaindustrials,and Real Green Jobs
The Limits of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Solidarity Economy and Alternative Currency in Latin America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 Policy on Indian Peasantrv
African Economy and Land Policy
Venezuelan Oil Sovereignty Policy:An Opportunity for DeveloDment
The Global Crisis as a Global Opportunity:Barcelona Consensus Pr0cess
第三部分 生态危机与公共品
Protecting the Body of Mother Earth:Global Climate Justice Post-Cochabamba
Cosmovision from the Andes and Food Sovereignty
0n the Indigene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Crisis in the Central Andes
The Ecuadorian Indigenous Movement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lurinational
State Construction
Cuban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Natural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Contestation,Cooperation and the Transborder Commons:The Hydropo cs
of Mainstream Dams on the Mekong River
Sustainable Peace,Gender,and Knowledge Production:the Case of Experiment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y Peace Women in China
Hiroshima-Nagasaki,Bikini,Fukushima and Postwar Japanese Statehood
Double Challenges to Japanese Farmers:The Nuclear Disaster and TransD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于福岛、孟加拉、里约热内卢及日内瓦关于核电的思考
The Chernobyl Disaster:Reflection after 25 Years
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吗?
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迈向人类的共同幸福,乌托邦理想的未来实现
第四部分 社区与农村建设
第五部分 中国基层实践经验
第六部分 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彩书摘
《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
(一)国际层次
1.中美大豆贸易进行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首先由经济学家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贸易理论兴起时,一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商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中美大豆贸易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两国的比较优势具有互补性,通过贸易,中美两国都可以获利。
在大豆贸易中,美国的比较优势来源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居世界前列,而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第二,美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巨大,农业科技开发水平高,大大提高了美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出油率等,这一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第三,农业是弱质的产业,农业产量很容易受天气情况、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而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的保护,给予农业巨额补贴。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美国在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大豆消费量的增加推动了对美国粮食进口需求的增加,成为中美大豆贸易不断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园艺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美之间供给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这种依赖性并不对称,中国对美国的比较优势的依赖要强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也正是这种不对称决定了中美贸易中中国处于劣势。
2.国家利益与美国贸易政策的选择
国际贸易是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的交易,双方必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通过自由贸易,中美两个国家都可以获益,但是获益的大小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是不同的。贸易条件由两个国家协商共同决定,而经济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环境中,两个国家不可能完全平等,他们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经济实力不同,因而在贸易中获得收益的大小也存在差别。例如,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对美国的比较优势的依赖要强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方面都有着优势,这就决定了美国在贸易中获益更多。获得收益大的一方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获得收益小的一方可能不愿意永远落在另一方的后面,结果就必然是双方的贸易冲突,进而就是采取并非完全自由的贸易政策来保护自身利益。战略性贸易政策和相对获益理论等都强调了国家利益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1)战略性贸易政策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专家们认为,当代的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他们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又是难以取胜的,因而需要借助政府的干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就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美国政府违背其做出的约束和削减农业补贴的承诺,长期进行高额的粮食补贴,提高美国大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粮食能够以较低价格倾销。从19952002年,美国政府共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粮食产业利润的1/3来自政府补贴。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出售到世界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均低于成本价格,而且在1996年新一轮粮食补贴政策后,比重大幅度上升。大豆的倾销比例达到了12%,而棉花则高达48%。美国依靠其强大的财力,通过补贴把其他粮食出口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使进口国对其产生全面的依赖。而在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期,进口国仍然会接受这个价格,继续进口,美国则攫取了高额利润。
(2)相对获益理论
相对获益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收益的大小。在两个国家的自由贸易之中,获得收益较大的一方自然支持自由贸易,而获得收益较小的一方就会反对自由贸易。四大粮商不满足于压榨本国农民利益,还把捕获之手伸向世界各国,目的是把全球纳入到他们的体系之中,其手段就是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的目的是通过贸易的途径解决该国粮食供应的问题。但事实上,这种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之上的:一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没有扭曲的、充分竞争的、跨国界的、完备的粮食市场体系,并且一国粮食贸易量财世界粮食供求的变化有足够的弹性;二是粮食贸易作为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只接受国际上贸易规则的制约,而不受国与国之间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事实上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条件并不满足。
……
前言/序言
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