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友誠著的《互聯網時代的銀行轉型/博瑞森管理叢書》講述瞭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生態和商業模式: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崛起,快速嚮支付結算、消費信貸和財富管理等銀行業務領域滲透;而銀行則用互聯網思維適時調整經營方式,將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引入金融創新中,以此來重構業務流程、驅動産品研發、增強風控能力和改善客戶體驗,重塑其難以撼動的資産組織、風險管理和綜閤金融服務等優勢。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所帶來的影響,與其說是衝擊顛覆的挑戰,不如說是轉型升級的機遇,它恰恰加速瞭國內傳統銀行業的變革與重生。風潮過後,銀行將*受信賴,未來智慧銀行讓人充滿期待。
互聯網金融時代,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國 內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金融脫媒化不斷顯現、企業 機構間跨界競爭愈演愈烈、製度改革持續深入、金融 監管日趨嚴格、民營銀行和網絡銀行蓬勃發展、全民 金融資産配置意識日益覺醒,傳統銀行業不斷麵臨壓 力和挑戰。
韓友誠著的《互聯網時代的銀行轉型/博瑞森管 理叢書》以上述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為背景,具體列述 瞭銀行業在這場互聯網金融變革浪潮中所做的積極應 對和轉型布局:積極進行銀行輕型化改造、大力發展 直銷銀行和交易銀行、試水P2P網貸平颱、搭建銀行 係電商平颱、深度布局移動支付領域、搶灘消費金融 市場,等等。呈現給讀者的是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擁抱 互聯網的銀行業形象,用大量數據和案例闡述和論證 瞭國內銀行業依然堅挺的實力、戰略轉型的定力和毋 庸置疑的未來發展潛力。
韓友誠,男,管理學碩士,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供職於招商銀行。長期專注於商業銀行的績效管理與組織激勵,親曆商業銀行在互聯網大潮中的轉舵航行,對商業銀行經營、互聯網金融、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等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網金衝擊波
**章 金融脫媒
一、萬達、綠地等實體企業在融資上的“另立門戶”
二、 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競閤博弈
第二章 網絡理財
一、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産品的洶湧來勢
二、P2P網貸的迅速崛起
第三章 網絡銀行
一、***傢民營銀行——微眾銀行
二、馬雲的“銀行夢歸處”——網商銀行
轉型與應對
**章 “互聯網+”時代,銀行讓自己“輕”起來
一、招商銀行的“輕型銀行”戰略
二、興業銀行的“輕資産、輕資本”發展方嚮
三、平安銀行的個人網銀2.0
第二章 銀行網點的輕型化改造
一、智慧網點建設成銀行網點轉型利器
二、直銷銀行成銀行業“互聯網+”試水平颱
第三章 試水P2P網貸平颱
一、招商銀行試水P2P網貸業務
二、*早涉足P2P資金存管的民生銀行
三、推齣“網絡藉貸資金存管綜閤服務方案”的浙商銀行
四、**先天優勢的銀行係P2P網貸平颱
第四章 搭建銀行係電商平颱
一、國內**由銀行建設、經營的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颱——善融商務
二、中國工商銀行的“融e購”電商平颱
三、中國交通銀行開放式金融電商平颱——交博匯
四、中國銀行的“中銀易商”
五、中國農業銀行的“E商管傢”
六、中國光大銀行的“購精彩”
七、銀行係電商平颱的優勢
第五章 與運營商閤力布局瓦聯網金融
一、招商銀行與中國聯通閤作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
二、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的戰略閤作布局
三、積極與運營商閤作,搶占移動支付領地
第六章 創新支付手段深度布局移動支付領域
一、興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二、中國建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三、浦發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四、中國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五、招商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六、中信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七、中國農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八、銀行移動支付大有可期
第七章 涉足“電商貸”業務
一、率先試水“電商貸”業務的華夏銀行
二、招商銀行的“閃電貸”
三、中國建設銀行的“善融e貸”
四、廣發銀行的“電商流水貸”
五、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電商貸”業務係列産品
第八章 銀行係搶占消費金融
一、中國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二、政策利好推動消費金融迎來爆發機遇
三、BAT三巨頭的消費金融生態
四、銀行係搶占消費金融
五、光大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七、招商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八、民生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九、興業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十、平安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第九章 積極探索交易銀行業務發展路徑
一、招商銀行的交易銀行業務實踐
二、中信銀行交易銀行的探索之路
三、浦發銀行的交易銀行戰略
四、廣發銀行交易銀行業務的不斷升級
大有可為
**章 瓦聯網金融發展依然迅猛
第二章 大有可為的銀行業
一、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中國工商銀行
二、沉著布局“互聯網+”金融生態係統的中國建設銀行
三、互聯網金融布局較早的中國農業銀行
四、不斷進行轉型升級的中國銀行
五、穩中提速的中國交通銀行互聯網金融布局
六、不斷創造奇跡的招商銀行
七、走在行業前列的中國民生銀行
八、不斷加快網絡金融創新步伐的興業銀行
九、做互聯網時代新金融的平安銀行
十、構建立體化金融服務網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第三章 未來發展展望
一、大數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私人銀行業務成銀行業發展重點
三、銀行從資産驅動型嚮交易驅動型轉變
四、風潮過後,銀行將*受信賴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互聯網時代下的銀行轉型,其實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它不僅僅是迎閤外部的趨勢,更是對自身固有模式的顛覆和重塑。書中有很多關於“打破邊界”的論述,比如銀行如何打破業務邊界,將金融服務融入到非金融場景中;如何打破組織邊界,與金融科技公司、甚至跨界企業進行閤作;如何打破數據邊界,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這種“無邊界”的思維方式,是傳統銀行過去難以想象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持續學習和迭代”的觀點,它強調銀行需要建立一個不斷學習和優化的機製,纔能在快速變化的互聯網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從産品設計、技術開發到客戶服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持續的改進和創新。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銀行的轉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戰略的眼光、創新的勇氣和強大的執行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人纔、文化和管理。這本書讓我對銀行的未來充滿瞭信心,也對這場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充滿瞭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寫著“互聯網時代的銀行轉型”,光看這個書名我就覺得特彆有吸引力。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銀行業的一些業務,深切地感受到傳統銀行在互聯網浪潮下的挑戰與機遇。身邊好多朋友都在討論移動支付、網上銀行、各種金融科技APP,感覺銀行離我們的生活真的越來越近,但同時,那些熟悉的櫃颱業務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瞭。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在驅動著銀行的改變?技術到底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未來的銀行又會是什麼樣子?這本書的標題正好點齣瞭我心中的疑問,讓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互聯網這個大背景下,銀行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進行轉型的,那些傳統的金融巨頭又是如何應對這場變革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個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比如技術創新、客戶體驗的重塑、組織架構的調整等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瞭解不同銀行在轉型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遇到的睏難,這樣我纔能更直觀地理解這個宏大的主題。而且,“博瑞森管理叢書”這個副標題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品質有更高的期待,感覺它應該會從管理的角度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
評分這本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未來銀行的藍圖,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停留在描述現狀,而是大膽地預測瞭銀行的未來發展趨勢。其中,關於“開放銀行”的理念讓我最為著迷。想象一下,未來銀行不再是封閉的孤島,而是能夠通過API接口與各種第三方應用和服務進行整閤,提供更加開放和靈活的金融解決方案。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提升客戶體驗,還能催生齣更多創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書中也詳細闡述瞭人工智能在銀行領域的應用,從智能客服到風險評估,再到投資顧問,AI正在逐步滲透到銀行的各個環節,並極大地提高瞭運營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銀行”之間關係的分析,它不再是簡單的競爭關係,而是更加強調閤作共贏。許多傳統銀行正在積極與金融科技公司閤作,或者自行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來加速自身的數字化轉型。這本書讓我覺得,銀行的未來是融閤與創新的,是技術與服務的深度結閤,是一個更加開放、智能、以人為本的金融生態係統。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互聯網時代下銀行的生存之道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升級,更是關於思維模式的徹底革新。書中那些關於“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我以前雖然聽過,但從來沒有這麼深刻地體會過。現在想想,我們去銀行辦理業務,最看重的還是便利性和效率,而互聯網恰恰能提供這些。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場景金融”的概念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銀行不再隻是一個提供貸款和存款的場所,而是要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在購物時提供支付便利,在旅行時提供外匯服務,在購車時提供貸款方案。這種“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纔是互聯網時代銀行轉型的核心。這本書也探討瞭數據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啓發,我一直覺得銀行掌握著大量的客戶信息,但很多時候這些信息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數據驅動的金融服務的巨大潛力。而且,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風險管理和閤規性的挑戰,這讓我意識到,在享受互聯網便利的同時,銀行也必須時刻警惕潛在的風險。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討論互聯網時代的銀行轉型時,特彆注重從戰略和組織架構層麵進行深入剖析。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具體技術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銀行在戰略層麵如何進行定位,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我之前一直以為銀行轉型就是上一些新的係統,開通一些網上業務,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轉型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涉及到企業文化的重塑、人纔隊伍的培養,以及組織架構的優化。書中對“敏捷組織”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銀行需要打破傳統的層級分化的組織模式,建立更加扁平化、靈活的團隊,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此外,書中還分析瞭銀行在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遺留係統的包袱、員工的抵觸情緒、以及監管政策的變化等。它提齣瞭應對這些挑戰的策略和方法,讓我認識到,轉型之路並非坦途,需要堅定的決心和周密的計劃。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銀行轉型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復雜的運作機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