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托马斯 C.谢林 著,田峰,杨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6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99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外文名称: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华章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厉以宁、何帆专文推荐!

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写作时间跨越了15年,书中谈论的问题几乎涉及了大众关注的所有问题,比如,国家安全、核恐怖主义、所得税、人员聘用制度、有组织犯罪、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劫机、淫秽图片市场、吸烟与健康、烟草种植业和烟草税,医疗伦理、安乐死、救助或治疗瘾君子、药物滥用与习惯性行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生命科学和体外受精研究以及选择后代性别的生物医学技术……

  书中的理论像月圆月缺的轮回。一些曾经正确的论断有段时间过时了,但现在看起来又变得很有说服力。

  作者经常被邀请参加跨学科研究,虽然经济学家会发现“其他因素”要比经济学更贴近主题,但显然从经济学角度切入会使人们更好地观察全局。

作者简介

  托马斯 C. 谢林(Thomas C. Schelling,1921-)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其在博弈论领域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1921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于194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谢林重要的理论著作包括《冲突的战略》《武器与影响》等,与传统上大量运用数学的博弈论不一样,其主要研究领域被称为“非数理博弈”。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在外交、军事领域也深有影响。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成为博弈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他的理论被大量应用在外交、威慑、武力控制和国际援助等国际领域,但是,他的研究灵感却来自交通阻塞、跟孩子沟通、面对处罚、提起诉讼和设计会议日程等人们的日常行为。

精彩书评

  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前言

1//第1章

经济分析与政策伦理学

2//政策伦理学

3//定价中的伦理学问题

6//平等与激励的冲突

8//给“无价”定价

13//“更优”的方式

14//逃离平等和效率的困境

20//市场伦理学

23//第2章

命令与控制

24//揭开黑箱的盖子

26//身份认同的问题

27//普遍性困境:内部化和分散化

28//纪律和政府的支持性角色

30//道德选择和政策选择

32//不负责任还是没有反应

34//内在性与分配

35//作为政府部门的企业

38//规范的两张面孔

40//唯意志论和强制的虚假两面性

42//市场不是借口

44//第3章

为了克己而进行的亲密之战

46//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消费者

49//自我管理的艺术

53//鲜明的案例

55//管理技能与道德品行

56//一些显著的特点

59//问题的大小

62//一些控制的策略

67//第4章

道德规范、法律以及自我控制的运用

92//第5章

拯救你自己

92//生与死之中的社会利益

97//生计损失的经济利益

103//风险降低后的消费者利益

117//结论

121//第6章

死亡之际的策略关系

122//一种社会契约

124//促使我……

126//放任我……

127//帮助我……

129//谁

130//第7章

经济学与犯罪集团

131//黑市

132//敲诈勒索

133//黑市垄断

133//卡特尔

134//有组织犯罪服务

134//对犯罪组织的激励

135//市场结构

138//制度操作

139//评估成本和损失

142//犯罪应当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

143//与有组织犯罪妥协

143//有组织犯罪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145//黑市与竞争

148//第8章

有组织犯罪集团是做什么的

152//敲诈作为工具的有组织犯罪

156//合法世界中的敲诈行为

158//几个组织理论

162//第9章

策略分析与社会问题

177//第10章

什么是博弈论

178//独立决定

179//解决问题

182//替代性解决方案

183//分析的框架

184//一些可分析的“动作”

187//投票策略为例

190//策略矩阵

194//完整的矩阵

195//共同决策

196//或然的不确定性和数字偏好

197//对“理性”的神话

199//博弈、理论和社会科学

201//第11章

军备提案的评估框架

202//选择偏好配置

203//分析矩阵

......

精彩书摘

  ◆ 丛书序 ◆  丛书序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学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前言/序言

  有一次我曾获得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奖项,本以为在颁奖仪式的提问环节中会被问及我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原因,结果主持人却问我:“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能想到的是两个各有侧重的答案。其一,政治经济学是与政策紧密相关的经济学,其中政策比经济学更受关注,但绝不能与经济学截然分开,核能源、国际援助和军事行动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二,政治经济学所致力的是经济学家仅能够提供一些洞见却无法提供解决方案的问题域,即使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问题本身不属于经济学,经济学家的洞见仍有助于人们直面问题或找寻化解之道。近来,跨学科委员会很少会遇到不需要经济学家介入的问题,当然也离不开律师、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之所以邀请经济学家,是因为人们直觉认为,不管某个问题会涉及其他什么因素,总能与经济学扯上点关系。虽然大多数时候,经济学家会发现“其他因素”要比经济学更贴近主题,但从经济学角度的切入使其能更好地观察全局。

  我曾做过吸烟与健康的研究,其中吸引人的不是关于烟草种植业和烟草税的经济学问题。我也参加过关于医疗伦理的研讨会,在关于“死亡的权利”的讨论中,引起我注意的不是持续上涨的医疗费。我还曾帮助进行诸如选择后代性别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其中的魅力也不在畜牧业。

  人员聘用是通过难以时时看透的各种关系网完成的。一般来说,我能想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请我参加关于核恐怖主义研究,虽然历史发展的顺序往往都是布朗运动式的,但仍然有迹可循。我也能猜到生命科学和社会政策委员会为何邀请我参与体外受精研究,但是,我一直也想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人选我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参与药物滥用与习惯性行为研究?为什么选我参与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研究?在希腊语中,“行星”这个词是“漫游者”的意思,与之类似,可能有的经济学家因涉猎广泛而闻名,而且十分精于此道。我倒不是抱怨,但是当哈佛大学出版社的亚瑟J. 罗森纳尔社长要我选出15篇左右的论文结集出版的时候,我就知道,要给这本书加个标题绝非易事。

  事实上,与其说行星是四处漫游,还不如说行星处处闪现。与此类似,我的研究领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广泛。196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冲突策略》一书,那是一本由十几篇关于讨价还价、冲突和策略的论文组成的论文集。虽然该书的理论主要应用在外交、威慑、武力控制和国际援助等国际领域,但是,我的理论灵感却来自交通阻塞、跟孩子沟通、面对处罚、提起诉讼和设计会议日程等人们的日常行为。尽管我多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国家安全,可当我发现类似的规则在其他领域中起作用时,我仍然难以抵制其吸引力。

  本书是由15篇论文组成。1966年,我应邀帮助总统犯罪委员会设计防止所得税逃税行为的规则,其间我在有组织犯罪工作组工作,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已收录本书。

  在撰写《冲突策略》的时候,我认为以胁迫、哄骗、强制等手段控制他人行为与限制或控制自身行为有相似之处(武器上防止他人惊慌走火的装置和防止自己惊慌走火的装置完全没有差别)。在研究药物滥用与习惯性行为期间,我与同事进行了几年的争论,终于顶住质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最终形成的两篇论文在本书中也有所展现。

  医生与病人之间涉及沟通、隐瞒信息、权威诊断需求和小群体内利益冲突等问题,尤其当涉及晚期患者或感到无望的病人时更为突出。我对直面死亡情况下的利益问题的思考都在本书收录的两篇论文中反映出来了。

  在试图就惩罚、安乐死、救助或治疗瘾君子等问题作理性分析的时候,我们会面对突然出现的伦理性问题,不论是真实的问题还是所谓的问题,都要选取适当的策略。第一种策略是置之不理,承认其存在,但将其搁置起来不做考虑。第二种策略是承担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并寻求能够同时令研究者和受众满意的解决方案。第三种策略是尝试去识别、厘清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处理这些伦理问题,同时相信有时自己确实能提供帮助,应该做好确实能做之事,有时会尝试剥离经济学因素并说明伦理问题被错置或者误识了,尤其是当这些伦理因素被包裹在经济学外衣之下的时候。这种策略也是我喜欢的策略。尝试往往不会让我走得很远。本书的前两篇论文是应黑斯廷中心社会伦理与生命科学研究所以及布鲁金斯学会之邀所做,是对政策策略中伦理观问题的证明回应。

  多数经济学家在解释我们试图理解的现象时会遵循以下原则: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机会、所置身的环境和有限的选择,并能及时根据目标调整行为。这就是有时经济学中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假设。这种假设需要把诸如孩子、老人、有幻觉或者处于恐慌状态下的人、醉酒和脑部受损的人都排除在外,仍有相当多的人能够适用。虽然这一假设不能普遍适用,甚至有时得出的结论很不靠谱,但它仍是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分析工具,使我在本书中所称作的“换位解决问题法”模型得以存在。我们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分析人们可能的行为,设身处地了解局中人的环境和偏好,并推测他们“应该做出的决策”,即根据局中人自己的目标、价值以及可替换方案所应该做出的决策。和多数经济学家一样,我对这一模型(起码是一种基准)很感兴趣,因为当它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它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大量的产出。

  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适用这一模型的例证,我也很感兴趣。在关于自我控制的论文和另一篇关于垂死情况下选择与后果的论文分析中,“换位解决问题法”这一模型没能发挥好解释力。关注这些有趣的特殊案例并不意味着我不像同龄经济学家们那样忠于经济学,而是说不寻常的例证更能吸引我。在最后一篇论文中,我做了一个好玩的尝试,试图说明大脑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设备,而且是我们多数消费行为的发生地。

  本书中论文的写作时间跨度超过15年,在选取论文时,我听从哈佛大学出版社总编迈克尔·艾伦森的意见,还有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德尼G. 温特也提供了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见。温特教授指出两篇论文互为表里的形式更为精彩,但我在写作大多数论文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考虑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看着评论不错,激起了我读书的欲望。

评分

还好

评分

非常理论化的书籍,不是通俗读物!

评分

满意

评分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看我微博

评分

名师佳作,嘻嘻品味,学以致用,脍炙人口、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博大精深、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博古论今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一套印装非常精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中与博弈论有关的其中一本。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选择与后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