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秦人發祥於隴南西漢水上遊,周人發祥於隴東慶陽地帶。現在流行傳於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的乞巧節俗,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遺留;而牛郎織女的傳說,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
乞巧期間,未齣嫁的姑娘們要參加者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她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過一年一次的乞巧節,姑娘們不僅學到很多生産、生活知識,也培養組織、協調和團結互助精神。這樣的乞巧節在全國是獨特的,是真正的女兒節。
每年從農曆六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至七月初七晚,這些地方舉行七天八夜的乞巧節。20世紀60年代以前,參加乞巧的人以十二歲至十六歲的姑娘為主,也會有稍大或稍小些的。但基本成員都是未齣嫁的姑娘,再小些的隻是跟著玩、唱,不收錢,不作為正式成員;而已經結婚的女性,即使隻有十四五、十五六,也隻能協助做些組織策劃的工作,不能參加跳和唱。所以說這是真正的女兒節。
趙逵夫,1942年生,甘肅省西和縣人,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導師,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全國辭賦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産》編委和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編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華夏文明傳承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平颱主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甘肅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甘肅省文化發展學會顧問。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和民俗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史》《文獻》《中華文史論壇》《中國文化》《文化遺産》《民俗研究》《民間文化》《中國俗文化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90餘篇,專著有《屈原與他的時代》,《古典文獻論叢》、《屈騷探幽》等。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先秦文學編年史》,成果列入“國傢社科基金文庫”;所編《先秦文論全編要詮》、《曆代賦評注》俱獲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二等奬。其《再論〈牛郎織女〉傳說的孕育、形成與早期分化》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由秦簡〈日書〉看牛女傳說在先秦時代的麵貌》獲2013年“百盛——清華學報優秀論文奬”。
引 言. 1
一、七天八夜乞巧節
——真正的女兒節.5
(一)乞巧風俗譜係與乞巧風俗.7
(二)乞巧準備與組織工作. 10
(三)迎巧 16
(四)祭巧、唱巧. 20
(五)相互拜巧 29
(六)迎水和轉飯. 32
(七)巧飯會餐 37
(八)燈下乞巧 39
(九)送巧. 43
(十)乞巧活動對於西和女性的意義 47
二、乞巧歌的前世今生
(一)被舊禮教吹散消失後的搜尋. 66
(二)西和乞巧歌與牛郎織女的傳說77
(三)《西和乞巧歌》的內容 100
(四)從乞巧歌看新舊思想鬥爭中的女性命運 110
(五)乞巧歌對新中國曆史的反映 117
(六)乞巧歌的傳習、創作 120
(七)乞巧歌演唱與音樂舞蹈技巧的提高 128
三、秦文化的遺留與牛女傳說
(一)織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 131
(二)秦人發祥地. 134
(三)秦文化遺存. 139
(四)天水、漢水與天漢. 142
(五)《詩經·蒹葭》與牽牛織女傳說. 145
(六)西和與七夕風俗相關的名勝 149
四、周秦文化的交融與牛女傳說和乞巧風俗的形成
(一)周人發祥地與農耕文化遺存——隴東. 158
(二)發明牛耕的叔均. 162
(三)祭祀田祖的詩 164
(四)《詩經》中的牽牛織女傳說 167
(五)《周易》中透露的信息 172
(六) 秦代的牽牛織女傳說 175
(七) 西漢宮廷的乞巧節 178
(八)牽牛織女傳說的分化 181
(九)一年一次的烏鵲架橋 185
(十)"說春"和牛拜年風俗. 187
結 語 193
甘肅省西和縣中部、北部大半個縣和禮縣東部、東北部幾個鄉鎮的乞巧活動從農曆六月三十日開始至七月七日半夜,持續七天八夜,按傳統習俗是隻有未齣嫁的女孩子可以參加,是真正的女兒節,在全國絕無僅有。
西和縣地處隴南。其南部的仇池山,漢代的榮氏《遁甲開山圖》言為“太昊之治,伏羲生處”[1],也是形天葬首的“常羊之山”[2],《史記》、《後漢書》等所載白馬人即發祥於此。從東漢末年,楊氏白馬氐以此為中心建立仇池國,前後仇池國共134年[3]。其中部、北部漢魏時為西縣地,東漢詩賦作傢趙壹即漢陽西縣人。其西部、北部與禮縣接壤,禮縣東北部的祁山即諸葛亮六齣祁山之祁山,其南麵為西和縣長道鎮,諸葛亮用空城計之西城即在此[4],為古蜀道之北口。與祁山隔河相望的長道鎮寜傢莊發現瞭約60萬平方米大的仰韶文化遺址,說明在五六韆年前這裏已有人類生存,是隴南市最早的人類文化遺跡,與臨近的大地灣文化、天水市趙村文化遺址相當;所齣土陶片與大地灣文化遺址發現的陶片特徵完全一樣。縣城北發現的西峪坪遺址約10萬平方米,屬仰韶、齊傢文化遺址,齣土瞭精美的變體魚紋彩陶盆。
更令國內外學術界震驚的是在禮縣東北部的大堡子山圓頂山發現瞭早期秦文化遺址,齣土瞭大量精美的銅器。《史記·秦本紀》中言:秦之先公非子為周孝王“主馬於汧渭之間”,“孝王邑之秦,使復續祀嬴氏,號曰秦嬴。”其後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孝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莊公居犬丘”。此犬丘後人稱之為“西犬丘”,也即西垂,在今天水西南,即今以禮縣東北部、西和縣北部為中心的一片地方。1919年在禮縣東北的茅水河邊王傢颱齣土瞭有名的秦公簋,王國維考釋其銘文並作《跋》,指齣秦西垂陵廟在“隴西西縣”。
又《史記·封禪書》中說:“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關於西畤之地點,《史記集解》引晉灼曰:“《漢注》在隴西西縣人先祠山下。”所謂“人先祠山”,即有秦人祖先廟堂之山。《史記索隱》引《漢舊儀》中說,至漢代之時尚沿襲秦人禮儀,“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所謂“人先”,即人祖、人之始祖。這是秦人的觀念而漢人承襲之。看來當時說西縣的人先山上有泥土塑的秦人祖先神像,山下則為祭祀的場所。禮縣東北角上的祁山,後人隻知它在三國時是蜀國北麵的門戶,諸葛亮伐魏六次所經,其實,它應該就是秦人祭祖的地方。因為“祁”為“示”字旁,“示”字旁的字在上古都同祭祀有關(雙耳旁在右錶示邑,當時那一帶應為一城邑)。
又《史記·封禪書》中記有秦人先後作西疇、吳陽武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其分布也同甘肅、陝西曆史上存在乞巧風俗的地域大體一緻。這些都說明瞭隴南乞巧風俗為早期秦文化的遺留。
隔開瞭織女星與牽牛星的天河上古時代叫“漢”、“天漢”、“雲漢”,是秦人據其所居之地的漢水(今西漢水)所命的名。關於織女崇拜的形成可一直追溯至以織聞名的秦人的始祖女修。這當中有很多問題是以往的民俗學傢和研究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的專傢所未能關注到的。
七夕節不僅在全國大部分地方流傳,而且很早就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它還同我國在國內外流傳最廣的一個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所以說,西和乞巧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本書中所引乞巧歌絕大部分齣自先父子賢先生1936年編《西和乞巧歌》一書[5],這些材料更有利於我們瞭解西和乞巧節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存在的狀況和它的社會意義。
朋友,你如想要瞭解這個最古老的節俗傳至近代以至今日的情況,請翻閱這本小書吧。
[1] 見《太平禦覽》捲七八引
[2] “常羊”、“仇池”一音之轉。參趙子賢《形天葬首仇池山說》,見《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拙文《形天神話鈎沉》,《民間文學論壇》1988年5、6期。
[3] 此隻計前後仇池國時間,不計其後續的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參李祖桓《仇池國誌》,書同文獻齣版社1986年齣版。張維《仇池國誌》。
[4] 漢代西縣今鹽官河(今西漢水正溯)與漾水(今西和河)交匯處,不在蜀道口上。故蜀漢與曹魏對立,以此為門戶,另築西城。由此嚮南直至四川劍門大部分為峽榖地帶和山路,至今尚多棧道遺跡。
[5] 《西和乞巧歌》在隴南市與西和縣有關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由香港銀河齣版社於2010年4月齣版瞭綫裝本,上海遠東齣版社2014年7月齣版瞭簡體橫排本,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2014年7月齣版瞭漢英對照本(由西北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師彭建明、蔣賢萍、李彥、張清涵、宋燕等閤作完成)。
華夏文庫民俗書係:中國女兒節 西和乞巧文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華夏文庫民俗書係:中國女兒節 西和乞巧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華夏文庫民俗書係:中國女兒節 西和乞巧文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