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福寶場》以曆史散文的筆調,以寫實的心態,描摹齣福寶鎮社會生活的曆史情狀、文化內涵、民俗風貌,令人震撼於中國蒼涼渾厚的曆史意韻和文化魅力。此外,書中還配有大量圖片,其中不少是老房子照片,圖文並茂,十分珍貴。
作者簡介
陳誌華,1929年齣生,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專著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意大利古建築散記》、《保護文物建築和曆史地段的國際文獻》,閤作編譯瞭《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築美學捲》,還有一本雜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與同事樓慶西、李鞦香一起閤作,從事中國鄉土建築研究。至今已齣版《楠溪江中遊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新葉村鄉土建築》和《婺源鄉土建築》等四本。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地圖
壹 從哥老會說起
貳 誕生在川黔道上
叁 “湖廣填四川”
肆 五龍抱珠
伍 迴龍街
陸 從五顯廟到萬壽宮
柒 從文壇到火神廟
捌 廟會·龍燈
玖 走嚮未來
精彩書摘
《福寶場》:
壹 從哥老會說起 到福寶鎮的頭兩天是半陰晴,一陣一陣的陽光,雖然早過瞭立鼕,但天氣又潮又悶,上一段颱階,身上就發黏。第三天下雨,空氣反倒乾爽瞭。我把龔在書老先生邀到小茶館裏,找一個靠街的桌子坐下,請他接著講講福寶鎮過去的情況。龔先生年輕時是個刻字匠,後來在供銷社工作,平日很留心鎮上的事情,記得街上整整一百傢店鋪的營業項目、店主姓名和身份。龔先生大我一歲,七十四瞭,已經陪我在街上跑瞭兩天,我們都有點兒疲纍,趁雨天,就喝杯茶慢慢聊聊,當地話叫“擺龍門陣”。
老街上沒有多少人。年輕的不是到外地打工去瞭,就是搬到白色溪以西的新區去瞭。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加上幾個侍候公公婆婆的媳婦和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的中小學生。一下雨,街上更加冷清,簷頭的滴水打著地麵,一聲一聲都聽得分明。
骨頭都酥軟瞭,不想再談什麼枯燥而又難記的事和人。找些輕鬆有趣的話題,談著談著就談到瞭哥老會,這可是四川特有的話題。沒有想到,龔先生自己就曾經是一個“袍哥”。袍哥就是哥老會成員。一提起袍哥,他來瞭興緻,把兩隻大拇指竪起來,右腕擱到左腕上,笑眯眯叫我看這個手勢。我一發呆,他就解釋說,這意思是:“我是大爺。”大爺就是舵把子。接著把右手往上一挪,擱到左前臂中央:“這叫我是二爺”。再往上擱到臂彎,“我是三爺”。哥老會是流行於四川城鄉的民間組織,分“仁、義、禮、智、信”五個堂口,每個堂口有大爺、二爺、三爺,以下是五牌、六牌、九牌、十牌。沒有四牌、七牌和八牌。據說老早從前,什麼地方有個四牌當瞭“叛徒” ,所以就取消瞭四牌。七牌和八牌不知為什麼也沒有瞭。大爺,舵把子,也叫大哥,是總當傢;二爺不管事,但人品*能服人,又叫“聖賢”;三爺是“能人 ”,實際的管傢,說話算數。五牌是三爺的幫手,六牌又是五牌的幫手。九牌是眾多的普通成員,十牌是初加入的,又叫“老幺”。普通成員自報身份的方式是用右手拍拍左肩,老幺則是摸一下耳垂。
堂口的成員有身份的差彆。仁號成員大多是“少爺、公幫和仕宦”,就是紳糧和公職人員;義號是“ 買賣客商”;禮號“刀刀槍槍”,就是小商小販;智號則“猴猴囊囊”,都是些醫蔔星相、三教九流的人,龔在書先生叫他們“知識分子”。福寶沒有信字號。信號的成員大多是苦力和鄉農,“焦乾二十四”,而福寶是個場鎮。
這個話題很有趣,老闆娘端上兩杯茶,就打橫頭坐下瞭。四川的城市和場鎮裏,最多的是茶館,一傢挨一傢。鎮上的小茶館,一傢一間店麵,*多放三四張桌子,很平民化,常去坐坐擺龍門陣的都是些小買賣人和苦力。鄉裏人挑一擔菜到街上賣,換幾個錢就進茶館,不管認識不認識,八個人圍一個方桌坐下,談天說地,不到飯時不走。直到現在,茶館仍然是四川場鎮裏的特殊景觀,坐滿瞭穿藍色短衣、頭纏白帕的男子漢,個個抽著旱煙杆,一屋子藍色煙霧直往街上冒。茶館的設備也很粗糙簡陋,白木桌子,條凳,櫃颱上偶然有幾碟豆腐乾,買的人沒有幾個。人們來喝一杯茶,為的是享受一陣社會交往的樂趣。以前福寶老街的一百來傢店鋪裏,有五傢茶館,其中一傢是雙開間,一傢是三開間,規模之大算是少見的瞭。不過,自從1980年代開闢瞭新區之後,老街居民不多,隻剩下兩傢茶館,一傢是那三開間的老茶館,過去叫天祿閣,1949年後換瞭老闆,沒有給茶館起名字。另一傢是單開間的,過去是賣糖果糕餅的京果店。兩傢的主管都是中年婦女,一麵照應老人孩子,一麵張羅顧客。其實也沒有什麼顧客,寥寥幾個街坊鄰裏,進來坐坐,擺擺龍門陣,並不花錢喝茶。最常來的是幾位老太太,湊在一起打紙牌。紙牌一寸來寬,三寸來長,叫做“大二”,是四川特有的,據說規則很簡單,輸贏數也不大,隻求消磨時間。打一上午,隻給老闆娘五角錢。
……
福寶場/鄉土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